浅谈德育制度的道德性

2022-11-15

1 德育制度与德育制度的异化

1.1 制度和德育制度

辞海中关于制度有三个含义: (1) 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 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2)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的体系。 (3) 旧指政治上的规模法度。笔者认为德育制度中制度应取第一种含义, 简单来说制度就是指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而所谓德育制度, 概而言之, 它是指有关学校道德教育的规范体系, 它既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规定, 也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和道德面貌做出规定。它所约束的对象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的德育工作亦需要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当然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制度不仅包括学校的德育制度, 还应改包括社会制度和除德育制度以外的其它学校制度。在此我们只讨论学校德育制度的问题是因为其和德育工作的关系最为密切, 且在现实状况中存在问题最多。

目前德育制度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德育制度的制定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学校的现实德育工作中, 学校的德育制度没有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 而更多地考虑是如何把学生教成“听话”的好学生, 如何树立教师的权威、如何教会学生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但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到底能不能接受这些“教条”, 能不能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德育观念。

(2) 德育制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味灌输的弊端。

我国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灌输的现象已经成为事实, 而且这一现象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德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德育制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甚至可以说是关键第一环。然而我们并不能把“灌输”德育完全归结于德育制度, 而因此全面地否定学校德育制度,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德育制度这方面考虑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出发点存在一定问题, 德育制度是应该使学生易于理解, 容易接受, 而现实中的德育制度恰恰相反, 比较生涩, 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 致使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学生对于老师教授的德育思想、学校的学生守则只能死记硬背, 而不能领会贯通。

1.2 德育制度的异化

德育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导致德育制度不仅渐渐失去了其原来德育的环境支持和制度保障的功能。由于目前学校现行的德育制度很少考虑到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 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年龄小一点的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学生守则, 而一旦学生理解能力稍微变强, 又会觉得所谓的学生守则只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 没有兴趣去理会, 甚至会对其产生反感、厌恶, 更有甚者是学生对学校的德育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学校德育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2 道德的德育制度的建立

道德性向来是与个人有关的问题, 指的是某一个体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修养水平以及所获得的评价。所谓制度德性, 指的是制度是否符合道德性, 以及符合道德性的程度。我们探讨德育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主要是要对其进行道德合理性论证。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德育制度虽然是有关于道德教育的制度性规定, 然而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即德育制度并不一定是合理的, 或者说并不完全道德的。当然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德育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之所以探讨这一问题, 是要进一步的对德育制度进行改革, 使之更加合理以便更好的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其作用。

究竟如何才能建立道德的、合理的德育制度呢, 这不仅仅需要国家的关注、学校的努力, 也需要社会各级的大力支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学校是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以下主要从学校入手来论述道德的德育制度的建立。

2.1 德育制度应该以自律为主, 结合他律

从制度的特点来说, 德育制度以两种方式影响人的德性的养成:一种是由外而内, 即从他律角度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影响人的观念。另一种方式是自律的、由内而外的, 即通过制度中所蕴涵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行为。两种方式相互结合, 相互协调, 共同对道德教育起正向作用。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的德育制度更多地注重的是道德规范即他律的方式, 而忽视了德育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在以后德育制度的制定中我们应该适当的突出自律的方式,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德育实效性的问题。

2.2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近年来生活德育的理念在我国德育界一直很盛行。“生活即德育”的含义是:生活就是德育。生活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统一的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德育。而从德育制度方面考虑生活德育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德育制度的制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如何才能使德育制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教育制度的制定。教师应该是最了解, 也最接近学生的生活的, 因此在德育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这里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即在参与教育制度的制定时应该尽可能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如果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没能考虑到学生的立场, 那么教师的参与也就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了。

第二, 学生家长的参与。在学校之外学生过着怎样的生活, 家长希望自己大孩子在学校受到怎样的道德教育, 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 由于家长缺乏一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 因此其提出的建议往往科学性不强, 对于这一点学校应该注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能一味地听取家长的意见。

第三, 学生应该适当的参与到德育制度的制定。这也是德育制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服务于学生生活的最关键的途径。学生参与制定的德育制度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发掘理解其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 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德育的效果。

2.3 德育制度应体现开放性的原则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应该清楚学生作为学校一员的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员, 而且学生迟早有一天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因此学校的德育制度不应该是停滞不前的, 应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进行改善。应该允许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对德育制度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改进。

摘要:德育制度是学校德育的关键一环, 必须予以重视。然而当前理论界对于德育制度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也并没有给与相应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出发, 提出德育制度的道德性问题, 并指出这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制度,德育制度,道德性

参考文献

[1] 汪凤炎.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 (第1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 (第1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 金生.规训与教化 (第1版) [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1) .

[5] 佟雪峰.德育的“道德性”问题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营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探讨下一篇: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地基施工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