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2022-11-27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我来自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遵义以其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小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国内外。那就让我在这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遵义吧。

一说到遵义,就不得提到它的历史了:遵义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遵义属巴蜀等邦邻地;战国时为夜郎属国;秦汉时置郡。在唐朝太宗时曾称“罗蒙”之后到了宋朝改名播川县,明朝又改名为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遵义一名就开始于此,清朝雍正时才将遵义归划到贵州,改为遵义府。而后终于199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遵义以由原来的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镇一跃成为贵州的第二大城市。成为一旅游胜地更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产地和财政来源之一。

介绍完遵义的历史那就来说下遵义的文化吧,遵义最出名的就要数红色旅游文化和酒文化了还有小吃文化了。

其中最能代表红色文化的就是遵义会议会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大家都知道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大肆推行。在这种“左”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历史上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

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并于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可以说这次会议是红,党和中国革命历史道路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辈们的正确引导下越走越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作下了重要铺垫,正如那首歌唱得一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这次会议的召开地——遵义会议会址则成为纪念红色文化的重要地点之一了,在遵义会议会址周围都还保存着以前旧时的建筑风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城,遵义会议会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而闻名国内外,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纪念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让红军的红色革命精神永驻我们心田。一提到遵义就得说说茅台酒了,茅台国酒文化城位于遵义地区仁怀市茅台镇,距仁怀市区13公里。国酒文化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七个馆。 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高粱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运用传统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炮打响名声,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从1915年以来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蝉联历届国家名酒评比金奖,畅销世界各地。从此贵州茅台酒闻名中外,誉满全球。在中国第

一、

二、

三、四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家名酒,并荣获金盾奖章。 可以说茅台就是遵义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遵义人,我因家乡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而自豪而骄傲!

到了遵义就不得不去体验一下遵义的小吃文化了这样才会不虚此行,遵义名吃主要有

(1)遵义豆花面:据说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吃法特殊,面条是上等面加适量土碱,用手工反复揉拉,做成成薄而透的宽面条,下锅后煮熟不软不硬,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

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分素、荤两种,可谓是色香味俱全,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味道可口!

(2)朝天椒:遵义是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之一,绥阳朝天椒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长,因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晒干,色泽红亮、辣劲十足,爽口开胃

(3)遵义羊肉粉:贵州各地都产羊肉粉,唯有遵义羊肉粉最为出名。遵义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馆多不胜数,客人之多,首屈一指。尤以遵义虾子镇闵家羊肉粉生意最好,更是昼夜营业,可见来吃羊肉粉的人之多!

(4)尚嵇臭豆腐块:尚嵇臭豆腐块产于遵义县尚嵇镇,那味道可谓是十里飘“香”隔大老远就能闻道其独特的味道,尚嵇臭豆腐块生吃熟吃亦可熟吃一般用油炸,炸后颜色金黄,吃起来香脆可口,可谓是走亲访友的必备之物

好了,遵义我就介绍到这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遵义的文化,那就到遵义来吧,遵义欢迎你们!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左洁琼 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1001班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这个世界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殊不知留下了多少聪慧祖先的文化瑰宝。不论大到故宫、长城的雄伟建筑,还是小到核雕、戒指的精细装饰品,都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那些精美的刺绣、圆润的玉器、细腻的陶瓷,在那个时期,又有哪个国家制作出来的工艺品能够与中国的媲美?这些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辉煌,值得我们子子孙孙高谈阔论。

然而,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中我们惨败。那段腥风血雨、惨不忍睹的历史,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决定文化这一论点,在中国这个不断迈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再一次验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平均每年GDP增长高达八个百分点的趋势,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如今,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加日新月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现代化程度与纽约、曼哈顿、伦敦等城市越来越接近‘中部的武汉、长沙也成为新秀,不断赶超;就连西部的拉萨、兰州也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生活水平变化巨大。可以说,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中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现代化的却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做出重大贡献,可是,它也在不断磨灭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放眼望去,不难发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全部都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高楼仍是高楼,都是用反光玻璃与混合钢筋的联合体;马路仍是马路,都是水泥加柏油的组合。在一座座城市中,我们无法分辨它们的不同,无法领略它们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人文和历史,无法欣赏它们曾经的辉煌。现代化日夜不息地覆盖了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文化印记,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欣赏观。要知道,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并且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既然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只在偶尔的文化节、文化展中才感受到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能因为现代化而磨灭了我们曾经的骄傲。

当然,传统文化不一定全是好的。迷信、重男轻女等落后观点和陋习虽属于传统文化,但是它们应该被摒弃。现代化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空虚,心灵得不到较好的安慰,于是,这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就在这些空隙中生根发芽起来。传统的算命先生减少了不代表他们不可以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算命,形式是变了,但是,追究到底,还是换汤不换药。现代化给了他们更好的传播工具,让人更难分辨它的危害性,这是现代化所带来的又一不好影响。此时此刻,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以科学武装自己,接收先进文化的领导,反对并且严厉打击落后腐朽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与改变。但是,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一系列关系与冲突时,我们必须冷静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事物。只有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篇: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多年里,中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从中国历史上沿袭和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的思想意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会心态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时代。这决定了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是其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如何兼容并存成为了一个热题。

回望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侮,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地位受到了质疑。而在21世纪的今天,更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还学什么传统文化呢,现在需要的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学那个不就是走旧路吗?”面对如此荒唐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有一部分的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了,没有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那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代化(即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都可以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中外)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糟粕部分)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民族认同观念、爱国主义意识、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鉴部分等等)。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专制政治和价值观念中的官本位、保守主义、平均主义、重农轻商意识、人情观念、地域观念、重人治轻法治思想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当然。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因为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传统文化中的重点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对于今天我们爱国主义建设有着极其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精神纽带。试问一个人如果不爱国,那建设祖国现代化又从何谈起。“和”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在今天这个依然存在着恐怖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世界上,在今天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都有其现实的意义。还有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操,善解能容的处事哲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等等。这些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我们的民族风骨和气度。但是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我们还能无愧于良心的拷问地说出我们的现代化社会很好吗?一个两岁大的小天使夭折在 这个冷暖不清的人间,有人愤慨地谴责那冷漠的十八个路人的见死不救与麻木不仁,但也有人为他们开解“毕竟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当你伸出援手时,你不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是家属的感恩还是被误解为行凶者。”看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难道这不是对传统文化中见义勇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背道而驰吗?难道这还不需要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吗?在机械化大步流星发展的时代,我们悲哀地发现一些美好的道德也在弃我们而去。虽然经济一片大好,但人心却在渐行渐远;在现代化高楼一幢幢拔地而起时,我们的道德却出现了危楼。难道这还能说现代化能摆脱传统优秀道德的支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传统 文化作为民族的智慧的源泉、文化承传的载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在现代化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发展重要推力之一了,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它能创造可观的收益,也因此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之柱性产业。但我们没能很好地去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创造它的经济价值。如影片《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不是移接了我国传统文化吗?我们怎么能舍弃传统文化的精华呢?建设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啊。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传统习俗是维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纽带;传统建筑是凝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传统文艺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对于现代化的建设有着蓝本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阻碍现代化进步的糟粕。例如:妇女的缠足、封建家庭礼教、女子的三从四德等等。其中对现代化经济和社会都影响很大的是腐败主义。而腐败丑恶社会现象的表现者,往往受到“权力私有”、“权力至上”和“官本位”等传统封建文化糟粕左右,抵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旗号,崇尚“关系就是生产力”的传统封建文化信条,肆意侵害党、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充分利用和调动“权力资源”和“关系资源”为个人或少数人营私的手段,使传统封建文化侵蚀成为了腐败社会现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其实,其热衷的“用钱买权”、“以权换钱”以及“不择手段跻身特权阶层”等理念,是一种早在封建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彻头彻尾的传统封建文化理念,如今不过是少数人在新世纪对“老世纪”文化糟粕的一种承袭和翻版而已,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背道而驰,完全有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严重影响着我们执政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发展。还有的就是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缺乏民主精神是中国国民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对于现代化社会能否有序地发展起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观念是现代化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既有相违背的方面,但也存在着很多可兼容的因素。所以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取众长的态度,克服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这是在现代化社会里传统文化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现代化,在传统文化现代化中构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使命。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颇深。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 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 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 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古典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孔子非常注重仪容礼节,把看作为人处事的重要一面。其实我们不论对任何人都十分注意行为规范养成良好教育,所以,我们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知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这样说:“千教万教,学做真人”。意思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另外,传统文化中强调严教齐贤,见贤思齐。在传统的伦理文化中,以严字当头,强调以进德修身,反对溺爱、宠爱。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在探索。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多读书养智气,重情义养人气,能忍辱养大气,温处事养和气,讲责任养贤气,系苍生养底气,淡名利养正气。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 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即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世界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比如“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首先,认识“传统”的内涵。传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传统中的“传”是人类历史的延伸、延续、承袭;传统中的“统”是传的精神整体。古人是在前人所创、主导人伦、后人继承的意义上理解所传之统,把“统”作为文明与发展的方向。把“传”与“统”的含义结合起来,传统就是人类生活中前后相继,主导人类文明的文化灵魂与精神整体,是在历史进程中延伸着的思想纲领和生活主题。 其次,认识“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二是制度文化层面;三是观念文化层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三、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840年,中国在西方船竖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其中李鸿章是代表人物。最后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尽管它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制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随后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纳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轨道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它一方面是指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欧美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指这种欧美现代化对于世界进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回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洋务派”主要是从物质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要是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出发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就是从观念革新的层面上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表明,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由于外患频仍,国人一直没有时间对现代化的全部文化内涵做出从容的反思和认真的总结。

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昭示了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文化新军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泛,响应之热烈,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开辟了道路。1986年产生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7年举行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期间,邓小平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些基本要求,指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了文化服务的对象,确定了繁荣文化的方针,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处理了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创建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进行文化建设,就把握住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就能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

(二)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 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

(三)关系之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 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当然。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过程。

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包含民主、富强和文明三位一体的内容。社会现代化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造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冷漠、大量家庭崩溃、人们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传统文化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即使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正在或已经发生变迁,其中必然糅合了现代因素,因而,对传统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的综合。

(一)要有选择地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现有的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积累的成果。因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新文化则是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延伸。首先,要坚持历史的方向,即使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自身历史的限性;其次,要用现代科学观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不是机械的复古,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

(二)结合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注入近代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个性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统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有促进作用,同时又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使中国传统文化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下一篇:中国古语说人穷志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