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2022-04-2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自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问题也开始被关注。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06年以后,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二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篇1:

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

摘 要: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要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规划、职业政策,以及求职择业策略与技巧、创业与职业实践的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软实力;措施

文献标识码:A

自软实力概念提出后,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入多领域展开研究。大学生就业,需要有一定的硬实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等,也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即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个人品德修养、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本文拟从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软实力的内涵与发展

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看法是,“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提出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国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注:Joseph S. Nye,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Inc. ,Publishers,1990,PP. 32 - 33.),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这位前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看来,硬实力是以军事和经济为内容,而软实力则是文化上的吸引力、或者说服力,比如好莱坞电影、哈佛大学、NBA等等[1]

我国不少学者对软实力进行了引介和研究,如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认为,软实力是国家内部和外部的政治动员能力[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还有不少学者从企业软实力、大学软实力等领域进行了引介和研究。一般来说,达到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分别是强制威胁、利诱和吸引。软实力既不是胡萝卜(利诱),也不是大棒(威胁),而是一块软磁(吸引)。现代竞争最佳方式就是吸引,也就是自由选择。或者说,以磁铁为主,辅以胡萝卜和大棒。

当然,软实力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软实力概念的发展路径似乎可以概括为国际政治领域-国内政治领域-经济社会领域,因而研究软实力要持动态的观点。软实力内涵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素性的指标,包括核心价值观、形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等。二是社会属性的指标,包括社会责任观、伦理等。三是人文层面,也称为非正式指标,包括道德规范、社会关系等。“软实力”是指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大学生的就业上,主要是指除了学校、毕业证书等硬指标外的个人素质,包括个人的品德、团队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等。显然,就大学生个体而言,职业指导就是要通过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品德、个性修养、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的软实力。

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才更具有说服力。经过我们向50多家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此外,有73.9%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比如诚实守信、遵守合同规定,保守商业秘密,都是大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和行为方式,而且与科学文化、身心、创造审美等素质密切联系,对它们起着主导作用[3]。思想素质解决的是人的理想、信念、作风等问题,它所关注的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总体建构。道德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基础文明素质,在大学期间应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都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勤业精业。对大学生个体而言,没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的指导,就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缺少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能、拥有的能力和智慧都难以正常发挥,有时不仅不能为社会作贡献,反而危害社会。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素质中最根本的部分,这一点是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和考察毕业生的首要条件。诚实为人、勤于敬业、忠于职守,是现代化企业对员工的起码要求,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必然会被要求严格、目标远大的企业所淘汰。

(二)敬业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话。北宋程颐更进一步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已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精神是个体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主导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简言之,所谓敬业,就是尊重所从事的职业。敬业精神,就是对所从事职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尽职尽责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关键是要深刻理解敬业精神的本质(注:詹姆斯·H·罗宾斯认为:“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但是,他的敬畏心态如果没有上升到敬畏这个冥冥之中的神圣安排,没有上升到视自己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么他的敬业精神就还不彻底、还没有掌握精髓。天职的观念使自己的职业具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敬业精神有赖于认真和勤奋,认真和勤奋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也是就业竞争的重要软实力。哪一个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但唯独在一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是一个敬业精神强的人。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三)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团队,是指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到底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业务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团队的责任。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是当今最值得倡导的精神之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品质,是大学生就业不可缺少的素养。

(四)人际沟通能力

沟通是合作的开始,沟通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合作,同时,沟通也是一个明确目标、相互激励、协调一致、增强凝聚力的过程。团队中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然后才能分工协作,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否则,团队成员只管低头拉车,各走各的路,永远也不会形成团队合力。所以,有效沟通是一切成功的源泉。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学会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知道说什么,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就意味着自己也不知道说什么,自然也不可能让别人明白,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二是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就是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在沟通对象正大汗淋漓地忙于工作时,你要求他与你商量下次聚会的事情,显然不合时宜。所以,要想很好地达到沟通效果,必须掌握好沟通的时间,把握好沟通的火候。三是必须知道对谁说,就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虽然你说得很好,但你选错了对象,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四是必须知道怎么说,就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你知道应该向谁说、说什么,也知道该什么时候说,但不知道怎么说,仍然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沟通是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调及体态语言,而大学生要学的就是透过对这些沟通语言的观察来有效地使用它们进行沟通。

(五)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要从学生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创新人才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育(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大学生职业指导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维、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它把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它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个体,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主体,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具有丰富个性的人。职业指导就是要使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切实抓好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美国职业指导协会将职业指导解释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在任职中求发展的过程。在我国,职业指导还包括向劳动者阐述就业政策的导向和与之相配套的思想教育工作。而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专业特长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显然,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就是要通过必要的教育指导活动有效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软实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是大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因此,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学校应把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引导,以达到大学教育、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重点在于强化职业无尊卑的奉献意识、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及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从而有效的增强就业竞争软实力。

(二)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是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要遵循的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道德,而且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的内容因社会制度和行业背景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既要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合适的内容,又要把握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职业道德的普遍原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当前主要应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理想教育、法制教育、责任意识教育、人格健全与成人教育、择业观念与职业责任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等,此外,还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三)职业知识教育

按照知识的对象与性质,可将知识划分为普通知识与职业知识。普通知识又称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关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一般性知识,它往往表现为一系列事实、概念、原理、公式;职业知识是从职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操作技艺,它直接与某一专门职业相联系,主要体现为种种特殊的行动性知识。职业知识由于其明显的外在实用功能,它的价值容易为人们所肯定,恰如人们所言“薄技在身,终身受用”。但是,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所要进行的职业知识教育并非专业技能知识,而是一些职业的基本知识。众所周知,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每个人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也为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有了实现的途径。求职择业,这是人生必经的一个门槛。因此,站在求职门槛上的大学生,尽可能充分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把握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四)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完成学业后,能够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应职业,并使受教育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职业素质包含基本素养、职业岗位素质、应变能力等[4]。基本素养是指一个自然人在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使其本人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素养。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身心素质和艺术修养等。职业岗位素质是指与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应变能力是指一个人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的能力。大学毕业生的应变能力应该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创业能力、与人共处和合作能力。通过职业指导,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其就业竞争软实力的目标。

(五)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一生职业生涯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规划与准备。职业发展规划是学生职业意识发展趋于成熟的结果。人们往往从小就有当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教师或工程师等理想,这便是职业发展规划的开端,不过这还是懵懂职业意识的体现。高中毕业填报大学志愿,就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规划了。因为填报升学志愿,实际上就是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的设想。不过由于这时所学的专业还未最终确定,以及由于父母、老师意志的影响,这种规划还是比较片面的。升入大学后,专业方向已经确定,个人的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就为作为独立主体的大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可行性和现实性。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于大学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六)职业政策教育

职业政策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谋职择业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方面,要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注: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统包统分阶段(大致从建国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由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以通过“供需见面”落实“切块计划”,逐步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渡为主要特征的)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其总体特点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明确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具体类型。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有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招考录用政策、权利维护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指导服务政策等类型。此外,还有人事代理制度,特殊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学生入伍当兵的有关规定等。通过职业政策教育指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策意识、法纪意识,从而提升其就业软实力。

除以上所述外,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的方面很多,如求职择业策略与技巧指导、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教育、创业教育、职业实践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就业信息和职业测评服务等,都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Robert O. Keohane &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 Foreign Affairs,Fall 1998.

[2] 文懿铎. “软实力制约中国崛起” [EB/OL]. (2006-08-10)[2007-07-10]http://www.macrochina.com.cn/news_speed/hgjj/2006810080169.shtml.

[3] 戴国强,黄成洪,林 颖,王 壮. 就业与创业指南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 吕 静. 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 2):31-34.

作者:戴国强

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篇2:

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

摘要:自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问题也开始被关注。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06年以后,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二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高职

为了解用人单位选聘大学生的需求,及时掌握最新就业动态,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8年对参加当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或品质是“团队合作能力”(38.5%)、“人际沟通能力”(35.2%)、“责任心”(35.2%)和“吃苦耐劳精神”(32.4%)。然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责任心”、“毁约率高”等恰恰又是用人单位认为现今毕业生所共有的问题,选择率均高达30%以上。作为就业教育的高职教育,面对如此市场需求,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硬实力”(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较高的人文素养)。

在1990年,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并逐渐将其从国际政治领域引申到其他学科领域后,我国在1993年也开始使用此词,“就业软实力”一词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在分别用中国期刊网及读秀数据库查询国内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情况后发现,在2006年之前,我国对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即使在2006年之后,也是更集中于宽泛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系统研究偏少。

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关键词“就业软实力”,选择年份为1979—2010年间,精确搜索结果为十篇,模糊搜索结果为15篇,两次搜索结果中最早发表的文章均是杨云英发表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上的《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准备》。但进一步输入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选择年份同样为1979—2010年间,精确搜索结果却为零篇,模糊搜索结果也只有一篇。换个关键词“学生软实力”对1979—2010年间的研究情况精确搜索,显示结果为六篇,模糊搜索结果为11篇,最早的文章同样出现于2006年。在读秀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输入“软实力”关键词,可搜得2007年及2009年相关学位论文各一篇。

从已掌握文献资料看,我国学者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

受约瑟夫·奈教授从政治范畴对软实力概念界定的影响,学者们将“软实力”几乎都看成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反映在大学生就业上,主要是指除了专业技能、毕业证书等硬实力以外的个人内在素质。虽然各人表述不同,但实质含义大同小异。如有学者认为就业软实力是各种非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隐形的。也有学者将就业软实力干脆定义为做人的素质。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总称,就业软实力可表现为多方面内容,对此内容的界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及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学者们在研究此问题时首先论及的都是就业软实力的内容。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学者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认为就业软实力主要包括公民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几项,只是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理解,在表述上会有出入。

如航华认为除了包括上述几项,还包括职业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和创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多学者如梁妙荣直接将职业道德具体化为敬业精神等。而孙玉玻等人则认为就业软实力包括意识领域实力、行为领域实力与生态领域实力三大类。意识领域实力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就业价值取向、敬业精神等方面内容;行为领域实力主要包括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内容;生态实力则包括个人感恩意识、公德意识与个人情操、人格魅力等方面内容。在作者看来,这三种领域的“软实力”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也有人将就业软实力称为就业软能力。如在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就指出,就业能力可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报告将软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应用层、修炼层、天赋层。应用层软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人际能力、分析能力等。修炼层软能力是通过长期积累和修炼形成的心理能力,包括责任心、成就动机、服务意识等。天赋层软能力是基于先天生理差异而形成的一些深层次的技能,如直觉、美感、个性特质、性格等。

二、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

(一)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决定其职业竞争力的形成

就业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决定作用。鉴于此,学者们一般从职前与职后两个角度论述就业软实力对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影响。

1.从职前的求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是关系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多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比较看重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度等内在品质,这些品质已成为学生在知识经济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并维持一份工作的必备条件。

2.从职后的在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航华提出就业软实力不仅是毕业生的求职能力,也是一种在就业岗位上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根据目标随时调整行为偏差,从而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职业变迁。

(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影响其硬实力的有效发挥

就一个人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来讲,其实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是要以软实力作支撑的,学生就业后要想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铺路搭桥,软实力可以保证硬实力的充分发挥。

三、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从已发表的文章看,学者们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时几乎都是分别就公民基本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养成视角来论述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途径。现将学者们提及的培养途径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立足第一课堂,培养职业意识

1.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需要专业课与人文课的双管齐下,并强调人文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质量。通过人文课程实施人文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就业上,则为就业软实力。

2.在教学安排上,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需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双管齐下。南宫鸿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及,实践教学应改变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也可深化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识,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特别是能够了解社会对一名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软实力。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功效首先体现在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上。为此,有人认为,高校一方面应加强校园硬件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人环境;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开设讲座、组织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活动,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大学生培育软实力的自觉性。

(三)适应企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生供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似乎越来越严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人学校又培养不出来,使高职生就业面临着尴尬境地,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现如今更加严峻。为缓解这种矛盾,就要增强供方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尤其是要知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变化。为此,学校除了应通过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和能力、以缩小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和能力缺口外,还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重点加强职业道德观、诚信就业等教育。

正如前所述,由于“就业软实力”概念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教授在政治领域所提出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所以,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这一特定概念性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此时间段以后。但实质上,对此相关内容如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重要作用的研究早在此之前就已进行。如黄炎培先生早在1916年就指出,单位招聘时,用人者当然是要成绩好的,但除了成绩好,还需要其他的综合素质。为使概念统一,本篇综述主要是从形式上对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加以综述,并不涉及内容。为不使读者产生歧义,在此特以说明。

参考文献:

[1]广东:用人单位毕业生双向选择调查小结[EB/OL].http://job.xjtu.edu.cn/email/16/a8.html.

[2]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7-81.

[3]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8-99.

[4]王革.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89-193.

作者:谢萍

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篇3:

浅谈软实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渐长,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竞争的需要,大学生应在保证个人硬实力的前提下注重自我軟实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软实力

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及相关材料表明,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面对此种社会现状,作为大学生应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在保证自我硬实力的前提下提高个人软实力是大势所趋,更是我们实现自我的必然途径。分析表明,“软实力”是指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包括个人思想品德、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在内的个人素质。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及超强的竞争压力,“提高自我的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应成为当代大学生认真思考且急需重视的问题。

1.良好的个人修养品德

个人修养品德是一个人素质中最根本的部分,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都会在个人修养品德的引导下向前发展。其不仅决定着人才成功的方向, 而且对科学文化、身心、创造审美等素质起着主导作用。

1.1培养良好文化道德素质

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积极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在大学生群体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文化阵地,有效推动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加强个人道德素养旨在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倡导和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道德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正确的思想道德指导是正确人生方向的保障。正如“意识决定行动”所言,积极的精神力量和高尚的道德规范将引导个人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拥有和正常的智慧发挥。

1.2树立高尚学习动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面前实力是永远的通行证。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的潜心提升自我的个人素养,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确定以后的发展目标,积极努力的学习与深造,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将自身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提升。

1.3确立正确就业理念

正确定位自己,不能盲目短浅的认为暂时不利的工作条件是对自己才能的委屈。应该安心踏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通过初期的尝试历练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和适应社会,在没有深厚的资质和阅历的前提下应该放低姿态,坚信即使在暂时低微的岗位中自己仍然可以改变和创造,应该抓住更多机会让自己真正有所提升,在进入社会初期应该将自己良好的工作理念锻炼出来,为以后自己的职业道路添砖加瓦。

2.强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大学生适应当代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软实力。所谓团队,是指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到底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业务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我们要学会挥洒个性、表现特长同时保证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树立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只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管理才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最有力量,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出来才能够走的更高、更远。

3.友善的个人沟通能力

3.1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立足的重要资本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只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才能够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与此同时,当今社会知识的发展变化进程也在加速向前推进,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信息就是时间,就是效率,就是财富。有效沟通获得的思想和信息,往往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更直接、更广泛和更迅速。大量新信息的获取,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因为“孤陋寡闻”而被时代淘汰。根据近年来相关调查表明,企事业单位招聘新人员时首先着重考察个人沟通交往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实现与他人信息的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必将出现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开启与他人沟通的大门,那么我么就会逐渐被边缘化,逐渐被封闭。所以,友善的个人沟通能力是个人立足的根本,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个人素养。

3.2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求职就业的重量级砝码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个人事业的机会和发展,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的人。只有真正具有沟通能力的人才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凭借自己的交往水平和能力,解决许多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则举步维艰,处处碰壁。只有实现主动有效的沟通后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塑造更完美的自己。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均是通过与外界进行沟通后的反馈得知,只有将自己的沟通能力逐步提升,个人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展示自己,扬个人所长,避个人避短。

4.实足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指人们基于对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工作责任心,是对所从事职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尽职尽责的精神。只有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会在内心形成对自己职业的高标准要求,进而使自己在从业过程中尽职尽责,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实现敬业精神要讲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是社会对其工作态度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是人才的根本,大学生要讲究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在就业之初,敬业精神是获得社会认可的“金钥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靠能力吃饭、靠本事生存,如果缺少敬业精神,即使有一定才华,也谈不上有竞争力。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演讲中曾说,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参考文献:

[1]鲍新龙, 等. 浅谈IT 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 J].咸宁学院学报,2008( 02).

[2]李慧波.团队精神[M].新华出版社,2005.

[3]石俊.体验式培训--做学习的主人[J].学习与培训.

[4]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J].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5]张晓慧.“ 软实力”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4.

[6]黄蓉生.思想道德修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田光哲,张春林.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测井10901班)

作者:董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少年同辈群体思想道德论文下一篇:基于感知价值的银行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