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2022-05-0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亲

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篇1:

以少先队仪式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与路径

摘 要少先队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启蒙政治观念、凝聚组织归属感、发展爱国自主能力等功能。通过不同类型的少先队仪式,如纪念性、成长性、表彰性、日常性等的展演,引领少年儿童建构集体记忆和道德主体,引领其道德发展,内化主体自觉,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培育国家意识,坚定爱国立场,激发爱国志向,厚植爱国情怀。

关 键 词 少先队仪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文献编码A

①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小学少先队仪式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Y2021020)。

儀式作为特殊的教育手段,以一种感性化、形象化的方式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从多学科领域构建的意义基础来看,仪式大致包含如下意涵:仪式是有所依托的某种价值理念;仪式是一整套行为上的程序规范,后经约定俗成而对人的内在情感表达产生反作用,并指向或表达一种象征意义。[1]少先队仪式正是立足于仪式的这一内涵,注重对参与主体的价值观念的塑造并建构与外在行为的连结。其目的在于通过仪式活动传递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理念,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份认同,形塑自身的行为规范。因此,少先队仪式承载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仪式本身的教育影响,鲜少关注仪式和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二者的联合,以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一、少先队仪式之爱国教育价值追寻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热爱祖国、有梦想、有追求、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类品质的培养是少先队仪式之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追求,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少年儿童政治观念的启蒙

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增强其国家认同,只有在心理上使少年儿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厚植对祖国的情谊,才能在情理上认同主流价值观、国家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等。少先队仪式是队旗、队礼、队歌、红领巾、呼号、宣誓、鼓乐、队服、队标志等综合运用的少先队特有礼仪,以及用这些礼仪综合组织的各种仪式。[2]它本身包括的象征符号、标志性实物以及礼仪规范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少先队仪式促进少年儿童政治观念的启蒙,就是利用仪式中的符号增加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领导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国家政治制度等的认识。

少先队仪式符号带有“形色各异”的爱国主义知识和意蕴。例如,队旗,也可称为星火红旗,标志符号为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总体预示着向胜利前进,其中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红旗象征革命胜利。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它代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也是少先队员自我导向、约束、激励、鞭策的一种手段。队徽、队礼、队歌、呼号均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向少年儿童传播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弘扬着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这些象征符号对少年儿童的身份角色应承担的义务作了要求。如队干部佩戴的标志物上的杠杠表示其肩负的责任,每多一条杠代表责任多一份。同时,在少年儿童心中,这个杠杠有着警铃般的提醒作用,激起其服务组织、模范带头、民主集中的热情,对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起一定的作用。

综上来看,少先队仪式象征符号通过语言、肢体等形象因素,将抽象的象征知识具体化、简单化,更深入透彻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内核,使爱国主义的芳香沁入少年儿童的心脾,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以上的仪式符号和行为将其承载的家国观念、政治理念、爱国知识情景化,不断以程序化方式鼓舞少年儿童。这种以培养少年儿童价值判断、引导其建立人生理想,为国家奉献人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更能成为他们成长道路的航向标,唤起爱国觉知。

(二)少年儿童组织归属感的凝聚

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更重要的作用是让少先队员通过仪式的参与及体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获得某些情感能量,包括对少先队组织的集体情感与集体意识等。[3]少年儿童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国家的理解还处在感性水平,只是简单的凭借感性的体验决定自身的好恶,而少先队仪式创设的体验式情境正好为少年儿童的情感培养提供了教育契机。[4]仪式具有情境性特征,能够营造一种特殊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少年儿童受到情境渲染,促使其思维及情感朝着正向发展。以纪念仪式为例,当少年儿童了解到祖国的艰难奋斗史,听到无数革命英雄的光荣感人事迹时,会不由自主的对祖国做出奉献的英雄人物发出感慨:一方面赞叹人物的伟大品质,一方面立志向榜样人物学习。这种活动的仪式化过程营造了一种类似“情景交融”的环境,少年儿童在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和特定的心理气氛中受到感染,接收到教育者发出的信号,激发爱国情感的共鸣。

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仪式情境活动,更能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每一个少年儿童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均需经历入队仪式的洗礼,辅导员会为他们统一戴上红领巾标志,并在其带领下进行宣誓。这些环节会让新队员感受到自己与组织中的他人是浑然一体的,“个体通过接受与组织相关的象征,感觉自己成为组织的一分子,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他也被组织中的其他成员视作伙伴。”[5]在宣誓环节,新队员遵循仪式规范对着标志物喊着同一口号,都会感受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是被组织所接纳的,从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再加上主题明确、定期举行的少先队仪式向队员们传递着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这种共同价值先是在儿童内部形成一股凝聚力,表现为相互认同赞赏同伴群体的观点和行为,而这种同辈群体影响又会扩大到所在组织,进而产生对组织、国家的情愫。

(三)少年儿童道德自主能力的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包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两个过程,仪式则是连接这两个过程的纽带,促使主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下形成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情感能量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6]通过系列性、不同类型的少先队仪式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觉知,而自我意识的提高又推动情感的产生。情感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与人发生联系时所形成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感受,是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少先队仪式营造的体验式氛围促使少年儿童在情感催动下产生亲社会行为,侧面反映出道德自主能力的发展。

少先队仪式作为一种隐形教育方式,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规程和内容逐步引导少年儿童形成爱国意识,并在仪式规范准则的指引下,滋养推动其产生爱国行为。因受生理和心理发展限制,少年儿童做一些复杂的仪式动作是不易达成的,所以需要不断进行操演。少年儿童在反复操练中,逐步将生硬的动作化为熟练的程序化步骤,并将学习的行为规范变为自动化的行动反应,在潜移默化中将仪式礼仪背后隐含的意蕴牢记于心。如升旗仪式是学校每周固定举行的日常性仪式,少年儿童在重复操演下,知道当国旗升起时要敬礼、唱国歌。当问到敬礼动作的意义时,他们表示这是对国旗、革命先烈的尊敬;当问到自己该如何报效祖国,他们会说长大后当科学家,现阶段就是做好学生的本分,爱护身边的环境、节约用水等。可见,少年儿童正是在升旗仪式的实际参与体验中获得某种价值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加深印记,从而内化为心理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实现道德自主能力的发展。
二、少先队仪式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路

借鉴学者吴建东的学校仪式分类,可将少先队仪式分为以下类型[7]:一是纪念性仪式,如重大事件、重大人物、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二是成长性仪式,指与少年儿童身份角色变化、成长阶段有关的仪式,如十岁成长礼仪式、入队仪式等;三是表彰性仪式,指对少年儿童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有明显进步而进行的表扬和奖励,如雏鹰奖章颁章仪式、先进队长表彰仪式等;四是日常性仪式,如升旗仪式、队会仪式等。多种类型的少先队仪式以特定场域、特殊时间节点对少年儿童形成“刻板记忆”,能充分展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以纪念性仪式构建集体记忆,培育国家意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而少先队纪念性仪式即生动的载体。纪念性仪式以某种联系纽带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促使人们切身体验历史情景,因而成为历史记忆的保留途径,并塑造“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的集体记忆。[8]运用纪念性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构建集体记忆。

纪念性仪式的要素包括符号、时机、场所、行为等要素,找准切入点即要把握这些要素。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为增强少年儿童的爱国意识,加深对“我爱您,祖国”的深刻理解,少先队组织开展类似“我与祖国共成长”等庆祝活动。在纪念日当天,选择十点零一分开始队会仪式,让少年儿童记住10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在队会仪式环节,辅以视频讲解,让队员感受祖国70年的新变化,了解中国发展史:中国以腾飞的速度让世界为之惊叹,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等都已成为中国的名片,让世界都赞叹“中国速度”。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国情教育,让其了解祖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当今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加深少年儿童对祖国发展的历史认识,形成与国家共同成长的集体记忆。

(二)以成长性仪式建构道德主体,坚定爱国立场

成长性仪式与儿童的发展阶段紧密联系。一名普通学生接受队前教育指导进入过渡阶段,经过不断学习与考察后,思想觉悟有所提高,然后被少先队组织吸纳,经过宣誓仪式后获得新身份,在之后的生活中实现新身份的成长与转变。仪式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促使儿童实现既定形象的自我转化,从而完成道德主体的建构。以成长性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的是把握成长性仪式支撑点,扩大影响力,坚定少年儿童的爱国立场。

例如,少先队入队仪式是少年儿童身份角色发生变化的重要事件。通过这一仪式,少年儿童从一名普通学生发展为少先队员,这是令其无比光荣的事情,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时刻。《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要求少年儿童在入队前要为人民做一件好事,这是将少先队队礼精神具象化,需要少先队工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少年儿童解读,增进其理解,以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少先队入队仪式有着完整严密的组织流程,包括整队、出旗、唱队歌、宣布新队员名单、授予队员标志、宣誓、讲话、呼号、退旗等环节。[9]少先队工作者要注重对少年儿童佩戴红领巾时的宣誓环节的教育引导,强化其对自身新角色的认识,明确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应承担的责任及履行的义务。入队仪式向队员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令人信服的形象,见识到党领导少年先锋队的优越性,使其明确加入少先队的初心,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步伐。

(三)以表彰性仪式引领道德发展走向,激发爱国志向

表彰性仪式一般以优秀队员榜样做示范,意在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少年儿童奋发向上。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的表彰性仪式活动,关键是找好着力点,引领儿童道德发展走向。这一着力点包括少年儿童生活的点滴小事(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主动打扫教室等)、爱护环境、爱惜粮食等,使其在主题鲜明的仪式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激发主动担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

例如,中小学常用的“雏鹰争章”颁章仪式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全国少工委启动的“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生存与发展计划”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出“雏鹰行动”的目的正是为了强国强民强少年,提高民族素质,使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生力军打下良好基础。[10]少先队员在“雏鹰争章”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和激励:少先队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商量定章事宜,包括定哪些章、如何定章等;争章环节则需要少先队辅导员用话语激励、活动等激发少年儿童的参与度;通过颁章仪式,让少年儿童懂得自己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是无比光荣的事情。辅导员可在低年级伊始定环境保护章、助人为乐章等,再逐级开展定争章活动,以实际行动强化少年儿童的理想目标,施以报国行。

(四)以日常性仪式内化主体自觉,厚植爱国情怀

礼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个人行为起约束作用。少年儿童礼仪礼节的培养需注重日常点滴生活,注重养成教育。学校可利用周期性特点,挖掘日常性仪式结合点,强化仪式感染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厚植爱国情怀。这一结合点可与其他有关爱国主题教育内容相联系,如国家领导人讲话、学习政策文件等,还可结合学校特色、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仪式活动。

例如,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呈现。对少年儿童进行国旗知识的普及,规范升国旗礼仪,掌握正确的行礼姿势等,是向少年儿童传递爱国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升旗仪式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者共同作用于少年兒童,促进少年儿童将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实践。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旗面上红底五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红色寓意为革命烈士的鲜血等,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体现;旗手出旗、行注目礼、一系列升旗程序等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此外,少先队工作者还可利用国旗下宣誓和讲话环节,厚植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践行爱国理想。

参考文献:

[1]屈利明,梅小青.仪式感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困境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26.

[2]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中国少年先锋队大全[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359-376.

[3]陆琤,孔令琦.新时代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11):40.

[4]杨湾.论少先队仪式的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德育,2017(11):22-23.

[5]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2):22.

[6]王崎峰,曾佳敏.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内涵、功能与作用机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61.

[7]吴建东.仪式建设: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J].教育探索,2014(12):106.

[8]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7.

[9]刘倩,刘丙元.少先队人队仪式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教育导刊,2019(06):69.

[10]张先翱.张先翱少先队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10):24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作者:彭耀来 张兴

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篇2:

省少工委“关注48个生活细节”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之“好习惯之星”获选名单

亲爱的《小雪花》小读者、热心参与“好习惯之星”评选活动的广大少先队员、大队辅导员:

大家好!

自省少工委“关注48个生活细节”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小雪花》杂志“成长第一课堂”栏目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省各地少先队员、大队辅导员的来信与电话,通过不同方式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孩子们讲述自己养成好习惯的经历、变化和决心,大队辅导员讲述自己帮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的经验和心得。短暂的时光,看到孩子们纷纷有了巨大的改观,“成长第一课堂” 栏目组和《小雪花》编辑部都感到了无比的欣慰。通过“成长第一课堂”栏目组和《小雪花》编辑部的认真评选和郑重推荐,省少工委决定对活动中表现优异者授予全省“好习惯之星”荣誉称号,下面是我们推荐的获选名单,让我们为他们鼓掌喝彩吧!没有获选的小朋友也不要气馁,也许你还差那么一点点努力就能成功,或许你已经完全称得上“好习惯之星”却“意外”落选,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可以继续参与我们的活动,继续参与“好习惯之星”以后的评选,继续坚持养成好习惯,让自己做一个周围人心目中、你自己心目中的“好习惯之星”,相信你的未来一定很精彩!

哈尔滨市:郝若琳郭宇航张浩哲沈靖清陆昊宽张舒王渤霖

马旖旎薛迦璐吴梓欣邹贺伦朱宏亮范鹤凡付可轩

金秀英杨雪莹夏炜郭佳硕张旭羿佳馨王堂屹

杨烁孔繁树王泮睿王怡童

指导教师:张泽强刘艳霞付静秋王春雨朱兆玲于晓棠

赵金凤崔艳红

齐齐哈尔市:张傲关涵骏郭佳宁严丽李向华张笑菊

宋明远刘佳鑫宋爽王乃昕张继臣

指导教师:崔奇徐秀明万慧斌王海英高鲲王金玲

邓振锋孟杨春姚馥荔刘秀芳

牡丹江市:景棋唐煜博张宇慧周洋刘蕴涵张馨元

焦开妍冯雅宁

指导教师:季小荷刘荣枝姜英娜陈佳王书媛杨艳杰孙慧

佳木斯市:刘晓晴于洋王淼高弼浡尚芳莹卢柄任

范瀚元徐鸣泽于小冉白一辰

指导教师:郭宪丽姜艳马晓勇李香玉张可多刘新颖

于涛韩笑言

大庆市:张政王为群赵楠

指导教师:张新国徐红梅

鸡西市:隋沃霖孙雅轩程一

指导教师:李艳 朱悦 郭继峰

双鸭山市:丁克石睿刘梓桐王久杨

指导教师:郎兰香于玲玲关玉娟高红梅尚丽

鹤岗市:潘任李晔彤石璐

指导教师:刘凤先史津波徐海燕

七台河市:徐馨仪

伊春市:董博文孙萌韩润同赵紫嫣韩程羽丁继祥

指导教师:沈丽明那春华秦红梅姜烨苏雅梅

绥化市:苏研樵高源李知萱梁馨心张浩

指导教师:于洪伟吴莹吴晓凤宁焕一

黑河市:胡佳琪

指导教师:韩冷

大兴安岭地区:刘派刘天奇王艳丽张力

指导教师:王冬玲张秀伟吴丽娟李玉娟

省农垦总局:周航 王思博马丁

指导教师:徐玉娟马平原

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 篇3:

探究性德育实践视域下的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 要:少年儿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教育的对象,是探究性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对此,我们要引导少年儿童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坚持探究性德育实践的原则,探索在德育实践中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让少年儿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年儿童;德育实践;养成教育;校园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 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1]同时,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西方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不断地传入我国,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突和影响,切实加强对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探究性德育实践中加强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

一、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的座谈会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主要是要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在新时期要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就必须引领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首先,要认识价值观内涵,即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其次,从学理上讲,价值观包括核心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判断社会事件或社会行为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它引导着社会的价值方向。在文化内核中起主导地位的优秀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对广大人民的思想政治与行为规范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3]

二、在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的原则

1.全面落实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

从少年儿童抓起,要全面落实探究性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结合。[4]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德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科学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积极引领少年儿童感悟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心和对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的自豪感,引导他们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不利的影响因素,很大一部分学生自身也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当代教师必须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与策略。因此,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实践过程中要把少年儿童从活动中获得的主观情感体验作为重要目标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制订具体的思想意识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合理地融入探究性德育实践中去。

2.坚持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的主动性与多样性原则

探究性德育实践实际上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现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时期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主动在公共活动中去体验自己的价值。[5]

加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融入课内德育的开展和课外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德育实践活动的热情。

3.遵循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的启发性与衔接性原则

在探究性德育实践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历练自己,感受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真、善、美,不断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如在校园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劳动等活动比赛,丰富少年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在学校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中就要抓好各项事务的衔接性。具体体现在:做好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校德育的衔接;做好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做好学校文化知识教育与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衔接等。使探究性德育实践形成一个“互联网”,保持高度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让少年儿童在探究性德育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中小学校德育的全面发展。

三、 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德育实践中的途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之后,全国上下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集结号,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在不断推进,中小学德育面临着新的机遇。[6]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增进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认识水平

在现代教育改革发展中,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通过开展探究性德育实践活动,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活动把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感激发出来,再通过道德情感激发他们的道德动机,促进少年儿童思想观念的转化,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年儿童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实现他们人格内化的需要。如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和参与社区志愿者帮扶等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展家乡社区环境调查,提高少年儿童的环境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和文化科技中心参观调查,增强少年儿童热爱科学和崇尚科学的意识。

2.創新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探究性德育实践的有效载体,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境界和科学文化素养。

中小学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意识,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组织好各相关部门抓好“学校风纪、制度建设、教学教研、思想建设、文化氛围、服务质量、环境建设”等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校师生都要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塑造。

3.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书本上的德育理论,又要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分析近期有关德育的实践案例,带领学生去探讨,去分析,加强小组合作,进行充分的答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积极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坚定的信念。

少年儿童时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以强化德育为出发点,坚持德育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全面引导少年儿童正确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有利于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树立起长期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11/t20121118_194686.htm,2012-11-08.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201c397563-27331775.html,2014-05-3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2013-12-23.

周 军.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人民日报,2006-12-20(1).

陈 静,周 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18—19.

王定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认识.班主任,2015,(2):5—7.

作者:邓达 于敏章 曹睿 费文丽 刁佳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模式企业发展论文下一篇:影评价值声音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