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28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创新教育观,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经验传授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已有的一切,而是创造出新的一切。要集中时间、精力去从事那些创造性的活动:讨论、研究和实验等。

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篇1:

论信息技术与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是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对两者的结合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教育 创新思维 能力

人的一切创造行为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机能的直接反映。创新思维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的思维,具体到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发现新知识,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探求并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之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所研究的數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就是数学教育创新的一大进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思维,是改进数学教学的强大平台。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比较多地注重把知识积累放在首位。特别是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本身具有的大量重复及复杂数据处理的枯燥性以及许多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等特征,往往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信息技术作用于数学教学,就能够把过去数学教学过程中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太好的事情(比如错综复杂的数据整理,抽象知识的具体呈现等)做好。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决策、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高中学生脑和神经系统基本成熟,脑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机能不断进行复杂的分化,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的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为形成联想、概括、抽象思维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但还有待发展,尤其是发散思维中的独创性表现不很成熟,水平也不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迅速,逐步趋于优势地位,但没有达到成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热点。数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其中含有许多的实验成份,它又是其它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正如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有许多价值非凡的创新思维的素材,从中可以提炼出供人们学习、借鉴、能够提高人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原理和原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脑的思维。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通过对数学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可以实现数学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借助信息技术这一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用来创设情景,在函数观点下进行错综复杂的数据处理,把抽象问题直观化;还可以展示概念的形成、原理的建立和科学研究过程,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多种机能促进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展,训练学生使用全脑学习,进而形成多层面多层次的感知。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提高个体从事创新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得到培养。因此,开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思维从问题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作为思维的起点,从问题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类问题,也就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对已形成的解题方案与见解,还要深思熟虑地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此基础上,放开学生的思维的求异性,这就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开始。我们要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开展探求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心理因素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行为转变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发展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检测评价的研究等等。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不同层次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知识方法进行适度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教师、学生、教学、教材及信息技术等几个要素,运用科学的方法探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规律;运用观察研究法对课堂教学过程、效果进行全面、细致、深入地观察,获得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用以检验研究假设和结论,并及时调整教学研究;通过调查表、问卷、访谈、收集信息资料,修改并完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力地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作者:吴江滨

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树立创新教育观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观,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经验传授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已有的一切,而是创造出新的一切。要集中时间、精力去从事那些创造性的活动:讨论、研究和实验等。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思想更活跃,能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研究和把握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场迷雾渐渐消失,对处于劣势一方的军事人员来讲,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造力,就无法在战争指导上胜敌一筹,实现以劣胜优。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设想或方案,其特点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即使是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快而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做到尽可能多的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倡导思维的独特性。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判精神。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活动,比如向学生公开征求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参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并适当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即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分类能力。告诉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比较、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一定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某些评选活动,让学生当评委,学会精益求精、优中选优,会在各种方案、决策中选出最佳者。

三、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神力量贯注于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2)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对象充满激情。(3)思想的极度明确性和智慧的高度锐敏性。灵感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追求灵感也就是为它的产生创造适宜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因人而异的。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杰出人物都是善于从自己产生灵感的经历中发现这种条件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刻苦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果,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灵感状态的出现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世界上伟大的、优秀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顽强的、坚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没有巨大的劳动付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灵感的产生。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飞跃现象。因此,培养灵感思维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广泛涉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兴趣要广泛,好奇心要强烈;三是要求学生多思、勤思、善思、巧思;四是要求学生善于联想,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增强敏感性,要以有准备的头脑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要善于抓住某些奇异现象,努力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之处,一旦灵感触发要马上抓住,不失时机地解决长期困惑的问题。此外,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要多组织问题讨论、集思广益,教师要多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要让学生既会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受到启发,又会单独沉思,还会在休息、轻松时抓住思想火花,掌握灵感思维方法。

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是指并没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直觉是建立在对某种事物长期观察、深入探索和有丰富经验积累之上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确实较难,需要长期努力,逐步积累,循序渐进,但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日积月累,就能慢慢养成习惯。直觉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简化和浓缩。因此,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整个科技创造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奠定好知识基础,积累较丰富的经验,遇事爱动脑筋,学会快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较熟悉的事物直接作判断等,应如此训练其直觉思维能力。直觉与灵感联系密切,有时也需要媒介触发,也可将两者的培养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会慢慢见到效果。

五、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我们认识某一事物,就要将它与别的事物作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即类化和个别化,这时靠的就是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并不难,实际上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就已开始了,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各科教学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是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不够,综合训练不够,将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够,今后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发明创造课、思维训练课及创造性的制作竞赛等,来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有很多时候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如对形象的重新排列组合、类比、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在创造及设计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作品补缺,即让学生把一个残缺的作品补完整;素材想象,即教师出示某一些素材,学生想象都能创造出哪些作品;为某些作品命名;自由创作;功能想象;开发右脑。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承担,故有人称右脑为“创造的脑”、“艺术的脑”,表明形象思维对创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除少数艺术家、发明家之外,大多数人的形象思维用得较少,因而潜力极大。

虽然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但并非是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和军事家才具备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凡是以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有所成就的,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说,创造能力是智力正常的人都具备的能力。人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和在实践中提高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正是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大好时机。如何做到真正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把握好创造思维培养的规律,科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镇江船艇学院)

作者:陶建刚

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四解放,一回归”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探索

2014年,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成功申报四川省创新教育实践课题“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学校作为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开展要求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学校创新课程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以机器人为平台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智能机器人教育进课堂实践,并以机器人创新为支点,深化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四解放,一回归”的阶梯式创新教育模式。“四解放”即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一回归”即创新教育回归课堂教学;“阶梯式”创新教育即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四解放”中的四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解放学生的脑,学生就能大胆想象;解放学生的手,学生就可以去亲身实践;解放学生的嘴,学生就可以多提问;解放学生时间和空间,创新教育就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学校的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是分开的,将创新教育放在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活动来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和小实验等创新实践活动,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也显现出第二课堂作用有限的问题,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误认为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是辅助性的,是不重要的,是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为了更好地改善创新教育效果,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将创新教育回归到课堂教学,确立课堂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将创新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创新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训练。

同时,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中,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少数优秀的学生参与机器人竞赛或完成小发明、小制作,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教育活动内容,阶梯式创新教育更好地突现了创新教育的层次性。

在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中,学校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了“自由的想象与真实的创造”活动。通过创新活动与多学科综合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针对选拔的部分优秀学生,发起了“美妙创造”活动。通过组建学生团队,通过查阅有关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结构等文献资料,让学生团队联合攻关,反复推敲,完善设计,完成预定的项目任务,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建设了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了开放性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学生通过开放性的机器人制作场所,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可以自行拟定实验课题,可以自由设计、制作和组装机器人,实验小组通过CDIO模式(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实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四解放,一回归”的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限制”到“突破”的转变,通过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减少器材、程序等框架的约束;二是实现了创新教育从“教学”到“研究”的转变,从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塑造和人格培育等方面,研究学生的自主成长轨迹,寻求创新教育成果提升的新动力;三是实现从“创新活动”到“创新文化”的转变,在开发以“机器人”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感、时代感和创新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谭礼俊 张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建设建筑管理论文下一篇:管理改革人事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