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煤矿安全管理论文提纲

2022-09-29

论文题目:煤矿安全宏观要素模型及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规律

摘要:煤炭资源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主导能源和基础能源,这种特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都很难改变。从现在到2020年,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快速持续增长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阶段,也是加强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攻坚阶段。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煤矿本身属于事故易发、偶发、多发的高危行业,加之我国煤矿开采条件差、灾害严重等主客观原因,煤矿安全生产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事故是由多因素或多因素的组合导致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事故相关指标下降曲线趋于平缓,到一定阶段后将很难大幅度降低,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寻找新的突破口。因此,把握煤矿事故发生的宏观规律,分析煤矿生产宏观影响要素的特征,及其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进一步对现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短板——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究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的内在机制、层级结构和重要度,提出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宏观预控方法以及员工不安全行为主动预控体系,对于煤矿全面把握、重点控制生产风险,变被动的事故后应急为主动的事前预防,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效率与效果,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对于煤矿事故宏观规律的研究揭示了煤矿事故内在发展演变的节奏和周期,是系统内部各影响要素耦合作用的结果表征,说明了单个偶然事故突发的内部必然性。对我国煤矿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多维度统计研究,对历史时期事故整体演变特征作出分析,得到煤矿死亡人数阶段性变化规律,将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建国至1964年的巨大波动期,1965-1978年的事故攀升期,1979-2002年的高发波动期,以及2003年至今的快速下降期。对“十二五”期间煤矿事故年度内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煤矿事故受煤炭需求量、汛期来临时间、重大节日和社会政治活动影响具有随月变化的演变规律;从省级单位和地域分布两方面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矿事故地域演变特征来看,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省份是四川、湖南、重庆、贵州和云南;“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煤矿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分布特征符合中国煤矿实际的事故三角形规律,即事故发生概率随严重程度提高递减的规律。将两个时期的规律进行对比发现,该规律具有随科技进步、国家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政府监管方式变化、安全政策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人力资本安全认识和能力差异而变化发展的特征,事故三角形具有扁平化的变化趋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煤炭行业宏观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还处在快速下降期,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未来会逐步进入平缓下降期,事故指标下降速度减缓。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下降速度同美国上世纪40年代相同,到2020年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结果为0.04-0.06,相当于美国1993年左右水平。(2)从宏观的角度将煤矿安全生产影响要素分为四大类:安全科技和装备设施、企业员工素质、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监管情况。通过各大类影响因素进行指标细分,构建了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测度指标体系,并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建立了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理论模型,采用2004年至2009年间的各指标统计数据对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2005至2009年各影响要素贡献率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中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近几年大幅提高,事故各指标下降较快,主要是由安全法律的制定执行、安全监管、煤矿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增加,以及新技术、新成果的发明应用与采掘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而安全管理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提高贡献最小。当安全科技水平和法律法规都趋于完善后,依靠提高员工素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继续降低事故和死亡率就显得尤为重要。(3)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投入具有收益隐蔽性和效果迟滞性的本质属性。各要素的迟滞性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投入后影响效果较快体现的是安全科技和装备设施,而法律法规与员工素质的迟滞性较强,投入后收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累积的效果。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影响的迟滞性表现为以上各要素迟滞性的耦合作用。因其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对安全绩效影响在投入初期较小,只有经过长期投入之后才会体现。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影响的迟滞性决定了安全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必须保持安全投入的稳定性和长久性。(4)将归纳筛选出的22个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分成个体因素、物质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四个大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进行量化测试,采用DEMATEL方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个人特征、政府监管和国家立法对其它因素影响最大,而领导对安全的态度、工作压力、员工对安全的参与、企业监管、员工对危险的感知能力是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在制定安全计划与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采用ISM方法明确了各关联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和层级结构,揭示出了从深层关联因素至表层关联因素的作用通道。(5)通过DEMATEL-ISM混合建模的方法建立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的多级递阶综合模型,反映出了不安全行为关联要素的组合特征、结构特征、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和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根据综合模型将所有关联因素分成五类,通过比较两个组别的研究结果发现,两个组别的递阶结构综合模型之间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越多,因素的复杂性越大。关联因素和因果关系不仅存在于一个单一的类,而且在不同的类别中也存在。其中,社会安全环境类因素是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深层原因,员工的社会属性类和企业组织安全环境是中层原因,也是上下连通的中介因素,而员工的生理属性和工作现场安全环境类因素受其它因素影响较大,是与不安全行为直接关联的因素。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多级递阶综合模型可以帮助管理人员使用系统思维方法识别复杂的因素联系,同时考虑多种因素的水平结构和组合特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向和关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利用结构和因果关系可视化图形展示,为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交流工具。(6)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的宏观预控具有阶段性、时空性、外部因素关联性和持续性的特征。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发展规律和宏观要素模型,分别从煤炭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国家立法与监管、员工安全素质、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安全管理方法六个方面提出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宏观预控机制。根据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的分析,建立充分发挥员工能动性的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主动预控体系,提出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多级预控方法,设计基于大数据的企业风险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和不安全行为主动预控平台,对企业系统内部的风险信息实行全时空的动态监控,实现每个人自身、所处的环境、使用的设备、接触的人都是安全的,从而实现包括员工在内的全要素安全化,以预防煤矿事故发生,保障企业财产和人身安全。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要素;安全累积规律;行为关联因素;预控管理

学科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煤矿安全宏观影响要素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关于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煤矿事故多维宏观统计规律

2.1 煤矿事故的时空特性统计规律

2.1.1 中国煤矿事故时间演变统计规律

2.1.2 中国煤矿事故地域演变统计规律

2.2 基于事故等级的煤矿事故递进分布宏观规律

2.3 基于横向对等点的煤矿事故宏观演变规律

2.3.1 中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宏观趋势

2.3.2 基于横向对等点的中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动态分析

2.3.3 中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数据宏观演变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及理论模型

3.1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特征

3.1.1 生产系统要素分析

3.1.2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

3.2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的测度指标

3.2.1 测度指标概述

3.2.2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测度指标体系

3.3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理论模型

3.3.1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理论模型构建方法

3.3.2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理论模型构建

3.4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量化分析

3.5 煤矿安全生产宏观影响要素影响的迟滞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的多级递阶综合模型

4.1 员工不安全行为与事故的关联性

4.2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分析

4.3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量化测试

4.4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多级递阶综合模型

4.4.1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系统建模方法

4.4.2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内在机制分析

4.4.3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多级递阶结构

4.4.4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关联因素多级递阶综合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的预控体系与机制

5.1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的宏观预控机制

5.1.1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的宏观预控特征

5.1.2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宏观预控机制

5.2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主动预控体系

5.2.1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主动预控体系的必然性

5.2.2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主动预控方法

5.2.3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主动预控平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博雅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药学营销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