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首先对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入手分析,然后对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如何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其中包括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对学生公益心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规划。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1: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質、行为修养,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置身职场所需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文章从校园环境的熏陶、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会思潮的导向三方面入手,探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思潮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无论是上天的飞船还是入海的潜艇,无论是巨无霸航母还是智能手机芯片,一旦技术工人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稍有差池,产品品相、性能、安全性、使用寿命等都将大打折扣。探析高职院校学生素养的养成,可以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一、校园环境的熏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学习动机并不一定很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职业的懵懂。他们之所以选择某所高职院校,或基于兴趣,或基于家庭的社会资源,抑或仅是跟风热搜“就业前景好,薪酬待遇高”。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并树立职业理想,把高职院校学习过程看成一个寻求职业目标、坚定职业信念、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校园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院校网站是学生选择院校的第一信息渠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保证院校网站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开学前的第一课。当学生初入校园,就能从校园的建筑风格、环境的美化,捕捉到学校的历史传承与创新思路,就能从迎新条幅上的宣传语、墙报展板宣传栏上的图文,看出学校的发展历程、教育管理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互通融合的情况。这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理想树立,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当学生开启校园生活,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将更加明显。校风、教风、学风及校训、校歌、校刊、校史陈列室,各类讲座和培训,精彩纷呈的模拟职业场景的竞赛,企业进校园宣传周活动,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及开学和毕业典礼等开展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而且对学生认识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学生把对职业的兴趣变成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与担当,大有帮助。

二、人际关系的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起源于古代社会的学徒制。“学徒制系传统百工招收幼童,除授以相关技艺外,并照顾其生活兼教导待人接物之道之制度。”在师徒朝夕相处中,徒弟不仅能习得师傅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受到师傅职业操守、工作态度、为人之道、处世之风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是影响学生的一门隐性的课程。教师用自身的知识、道德和人格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质上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人格、学识、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管理方式,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及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贯穿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理论课教师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理论,善于因人施教地运用各种先进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给学生传递的不只是所授课程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知识,更是一种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实训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技能水平、娴熟的操作技巧,善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实操加模拟实操的创新性教学方式,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实操模拟教学软件的运用,不仅节约耗材,而且更直观、安全,覆盖面更广,还具有可重复学习、反复练习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行业的制度化标准和最新操作要求规范,还能体验到教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所带来的益处。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工匠精神,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课程思政”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的组织管理、对学生健康和饮食起居的关注、对学生思想及心理的洞察、对学生情绪和矛盾的疏导与化解,传递着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保证教学正常运转而辛劳付出的教辅人员、后勤服务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言行举止,更对学生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学生通过处理衣食住行、学习与生活、同学间及与师生员工等各方面的关系,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包容互助等人际交往能力。

三、社会思潮的导向

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度,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随着“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表彰活动及《大国工匠》《创新中国》《超级工程》《厉害了,我的国》等宣传片的推出,国家传递出一种信息: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专家、学者、工程师,更需要千千万万将蓝图绘到大地上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及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有志于技能报国的莘莘学子指明了方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指导性政策措施的出台,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成才的路千万条。如果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且孩子也愿意早日学一门技术并投入社会生产,那么就会有更多家长支持孩子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逐步改善——从被动选择职业教育到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从进校后才开始确立职业理想到怀揣技能成才报国梦想投身高职院校,是良性循环的开始。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举措,能够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制度标准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等,有更广泛、深入的了解,进而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职业理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随着全社会自上而下对职业技能人才尊重及重视程度和职业技能人才地位、待遇的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会更加积极,在学习和工作中一帆风顺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开拓进取,碰到挫折和困难时坚毅执着、百折不挠、砥砺前行。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一门赖以谋生的手艺或技能,更应立足长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高职院校应本着“职业态度是基本点,专业技能是着力点,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是制高点,综合职业素质是落脚点”的标准培养优质技能人才。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及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表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步伐相适应。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连接起来,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在具有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过硬的创业能力同时,做到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品质修养同步提升与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彦文,王颖.现代教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张鹏超.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

作者:王彦玲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首先对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入手分析,然后对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如何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其中包括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以及对学生公益心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规划。从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出发,制定完整策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问题及对策

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对高校学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看重,尤其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学历层次相对,如果想要在应聘生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制定完整的解决策略。

一、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文化素养教育发展的基础,包括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等方面,所以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的并不是表面知识,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灌输和培养。据调查显示,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基础知识上,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在院校发展以及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些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甚至对文化素质的概念及其内涵都不了解。基于上述可知,文化素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应当是比较迫切的。

二、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参与意识较低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较强,但学习自律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还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如本科学生,因此在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没有兴趣,对创新意识认知较浅,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上述不足之处外,校园文化建设薄弱也是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校园文化从侧面代表着校園的教学特色以及办学特点,但是在多数高职院校中都存在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较薄弱的现象,比如开展的活动缺乏特色、活动内容不明确等,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不完整

教学资源缺乏等是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较以往增加较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重要问题,国内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才能脱颖而出,较多高职院校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但是构建体系并不完整;据调查显示多数高职院校在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时忽略了文化素养教学在课堂以及社会中的实践过程,因此学生对此并不能产生深入的了解;此外,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教学发展要求,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甚至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亦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促进文化素质教养以及立德树人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高校的教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的技能以及知识可以通过课堂以及线上的一些教学视频获得,但是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需要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烘托渲染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文化素质的了解和认知。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活动,并明确活动内容,积极鼓励学生举办校园文化周,加大学生对社团的创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此外还需要将课外活动引入到教学中,开阔学生视野,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等校园文化。

(二)构建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据调查显示,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对校园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构建,但是由于构建仓促、时间紧促等原因,使得构建的校园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并不完整,该体系并没有得到深化和推广。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对开展的文化素质课程进行精心的设置,在课堂中讲授相关概念知识,然后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文化素质的了解,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不断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完善;此外在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要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并不断加强对交叉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与当今社会发展现状想结合,可以将社会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竞争激烈,较多企业对德智体美发展较全面的学生更具兴趣。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基础可能会差点,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丽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园,2018(05):183-184.

[2]汪建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5):24-26.

[3]汪建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30-32.

[4]李亚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

作者简介

潘祖刚(1983.02—),性别:男,籍贯:贵州省,民族:苗族,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潘祖刚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篇3:

试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滞后之成因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于既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注重其职业素质的培养。拥有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且职业素质优越的人才,将愈发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青睐。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素质教育较专业技能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只有客观分析以上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才能研究出有效的对策,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只有理清其头绪,分析清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滞后;成因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培养模式上,过于重视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教育的方案在基层教育中并未得到彻底的落实。高职院校对学生人才教育的培养方案的拟定上多以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调研的政治理论课或是就业指导课为主。虽然大部分学校认识到了学生创业意识、职业修养、工作责任意识等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以为单纯的展开理论式的就业教育,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深化似无裨益。

1 历史因素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偏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缺失现状令人堪忧。从历史积淀上看,大批高职院校是在2000年前后,由各级中专、干部培训学校、大型国企的职工大学等合并整形整合而来,长期的应试教育传统模式与填鸭式知识传授方式根深蒂固,在短期内较难以根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让学生能够迅速就业的敲门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就业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在能够完成工作与能够胜任岗位之间,高职院校大多选择了前者,掌握专业之技能,能够以此而获得工作。但在得到工作后,在这个岗位上能呆多久?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向上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完全不在教育教学的考虑之列。当前狭窄的教育教学视野将职业素质培养拒之门外。从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工作几年之后,由于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缺失而与企业岗位需求之前的差距不断加大。据独立第三方MyCOS2014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后离职率较普通非211类大学本科生要高,其存在职业生涯目的指向性不明确、不善于处理企业内人际关系、基础知识面狭窄、自学能力欠佳等问题。归根结底,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偏失。

2 高职院校自身因素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的就是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辟了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相关课程,但学生和教师大多只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没有站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犹如纸上谈兵。

2.1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欠科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一线高技术人才,也为高等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功能性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种经济形势的转型,也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实现发展与创新,而深化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则是深化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教育部在《關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对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变革,要强化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必须抛开各自为政的传统,而要站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将其作为学校的重要考核目标。可惜的是,关于这一重要规定,国家始终没有出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教育方向和详细措施,只是在宏观上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面没有建立任何规范的引导机制。

2.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评判标准模糊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其贯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始终,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归宿与起点。但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界还未能对学生职业素质评判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各大高职院校也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未能形成一个相对成熟和可靠的评判体系,只能尽量在本行业的范围内进行整合。也由此而呈现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判体系上的多样性与特色性,互有创新亦可互为借鉴。

3 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多处在书本理论教学的地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学生缺乏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学习上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完全没有积极地学习主动性,从而造成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难度大增。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确存在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的职业责任、从业意识、可持续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与培养严重缺失。在独立第三方MyCOS对高职院校师生关于职业素质教育关注度调查中,部分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最要紧的首要任何就是学习和掌握好专业技能知识,以便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也有大部分教师承认,在其教学过程中,重点偏向于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受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影响较大,甚至认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思想政治类专职教师们的工作。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還是独立分开的。专业教师们只负责教学工作,而教育思想管理则有各班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来负责,而这种明确划分汉界楚河鸿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

3.1高职院校专门机构的缺失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多数由学生处、院团委、就业处等部门来负责,并多以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第二课堂等方式开展。这些活动针对性较弱、质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在提高职业素质方面的迫切需求。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相关课业,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上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无法做到一对一的个案分析与个体情况支持,所以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不愿面对现实的压力,企图坐享其成,利己主义高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甘心并愿意成为一线技能型人才,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认识才能使学生职业素质教师顺利进行。

3.2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传统封建观念对高职学院学生的消极价值观影响较大。孔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儒家人本思想。这套思想的标准价值就是官本位。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求权。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其实也很功利,而且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岗位责任感格格不入。

其次,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随著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繼续深入,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与社会公德一再缺失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反复出现的黑心棉、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一系列的社会公德中的黑恶现象也对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道德失落、享乐主义横行、利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生活上自由散漫、攀比浪费思想横行,不道德、不文明现象时常发生。由此,切实强化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就是强化其职业素质教育。

再次,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的竞争性的经济形态。要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具备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优胜劣汰的素质。这也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竞争思维和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系必须把全方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目标。而在具体现实中我们队高职院校学生衡量的基本标准就是文凭和各类从业资格证书,这几乎已成为高职学生获取高质量就业机会的唯一凭据,这就迫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拖入到各种各样的证书中去,而这些证书资格类考试则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涉及面很小,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方面的考察。因此,市场经济发展上队高职学生提出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需求,但对其职业素质教育的衡量与考核则又相当空泛。很难通过此法解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位的表象与深层次分析,我们探究了造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缺失的本因,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金立其.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价值缺失及超越[J].职业教育研究.2008.

[3]欧阳建友.李星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

作者简介:

潘浩(1986~ ),男,汉,四川泸州,助教,本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

作者:潘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培训服务市场营销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