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2022-04-2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篇1:

1+X证书制度下公安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改革意愿研究

【摘要】公安类高职院校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教育理念下,积极主动对接社会人才需求体系,基于国务院与教育部门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深化改革,从教学体制、教育模式、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等多角度着手,完成学校教育工作创新。受到1+X证书制度的各种影响,公安类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教学改革步入新阶段。本文重点以UTAUT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解公安类高职院校的老师们对于教学改革方面的意愿,分析努力期望、社群影响和外在动机及促成影响等对于教师的授课改革意愿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1+X证书;高职院校;教学改革;UTAUT模型

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与落实,公安类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组建和优化面临着全新的变革与更新,1+X证书制度成为推动老师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指导方针,该制度提出以后受到全体教师的高度关注,在教学模式转变和教学措施优化方面,积极提出各类教学问题应对方案,提高公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深化产教融合,为打造有学历、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浇筑根基[1]

一、基于“1+X”证书制度教师教学改革意愿研究理论

(一)UTAUT模型理论

在2003年的时候,Venkatesh等学者重点研究了对使用者的认知造成影响的有关内容,从而提出了UTAUT模型,它是整合性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的简称。我们可以将这一模型的核心分成四个维度,第一,便利条件维度,该维度主要指的是用户使用系统能够获得可以使用的资源的便利度。其次,社群影响方面,它指的是周边群体给用户使用系统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再次,付出期望方面,这一维度指的是在系统使用方面的难易程度。最后,绩效期望方面,它指的是用户对于使用这一系统能够确保自身工作顺利开展的影响程度。

UTAUT模型的自愿、年纪、性别及经验等不同的调节变量能够对核心维度产生明显的作用。根据UTAUT模型的说明,个体用户使用活动的能力能够产生70%的影响。但是,通过实践结果显示,在用户使用的具体过程中,UTAUT模型的变量都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同时其适用范围也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研究,校验并研究教育应用[2]

(二)“1+X”证书制度意义

从两个方向阐释“1+X”证书制度,第一,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主动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同时获取相应的证明资料,即学历文凭。第二,学生就某个职业培养个人从业技能,并且养成综合能力,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才可以顺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水平,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在就业期间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支持[3]。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践行“1+X”证书制度,必须要求老师立足职业教育现状,重新构建才培养体系,制定新型课程教育方案与人才培养策略,提升职业教育对优质人才的培养能力。

制定并实行“1+X”证书制度,首先,可深度推进学校和行业的合作力度,实现产教良性融合。其次,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教师队伍及课程、专业的建设等工作,促进证书与专业技能的统一结合[4]。最后,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不断更新,促使老师养成良好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老师业务水平。

二、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构建研究模型

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公安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改革意愿研究,基础是UTAUT模型。综合探究分析社会影响因素、努力期望因素、绩效期望因素和任务技术适配因素对老师教学能力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综合教师教龄、授课经验以及性别等三个不同的变量[5]。具体研究模型见下图:

研究对象为某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将UTAUT模型中的行为意向进行调整,得到持续使用意向,对教师团队今后教学期间采取新型教学模式的意愿展开观察。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均本着自愿的原则,并且均希望通过新型教学理念优化而实现个人教学质量提升。

(二)研究假设

通过上述分析作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任务技术适配对老师应用“1+X”证书制度模式有显著正向影响。

H2:绩效期望对老師应用“1+X”证书制度模式有显著正向影响。

H3:努力期望老师应用“1+X”证书制度模式受有显著正向影响。

H4:社会影响因素对老师应用“1+X”证书制度模式有显著正向影响。

H5:便利条件对老师应用“1+X”证书制度模式有显著正向影响。

H6:持续使用意向对老师应用“1+X”证书制度模式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调查问卷分析

挑选50位老师来填写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份,应用SPSS 22.0分析各变量信度和总体信度,以路径分析法检验研究假设和结构模型。调查问卷研究变量选择应用李克特量表进行分析。

任务技术适配(Task technology adaptation,TTA)的三个问题为:(A)线上平台对满足老师教学的支撑作用;(B)网络基础环境对提升老师线上教学的作用;(C)线上数据分析平台对老师调整教学进度的作用。

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tion,PE)的三个问题为:(D)“1+X”证书制度模式在促进教学工作方便性方面的作用;(E)“1+X”证书制度模式对深化和拓展教学内容的作用;(F)“1+X”证书制度模式在促进教学工作更加高效方面的作用。

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tion,EE)的三个问题为:(G)“1+X”证书制度模式践行十分简单;(H)“1+X”证书制度模式践行时资源配置十分简单;(I)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课程十分简单。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I)的三个问题为:(J)周围同事已经落实“1+X”证书制度模式;(K)领导或同事对我宣传“1+X”证书制度模式;(L)“1+X”证书制度模式对提高个人教学质量的影响。

便利条件(Convenience,Con)的三个问题为:(M)学校具备完善的“1+X”证书制度模式落实基础设施;(N)学校定期组织开展“1+X”证书制度模式研讨会议;(O)在教学期间遇到问题可最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

持续使用意向(Continuous use intention,CUI)的三个问题为:(P)老师后期教学持续使用“1+X”证书制度模式的可能性;(Q)老师在不同教学科目中融合“1+X”证书制度模式的意愿;(R)向其他人推荐“1+X”证书制度模式的意愿。

应用行为(Application behavior,AB)的三个问题为:(S)经常性的与学生开展线上问题讨论;(T)经常线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U)线上处理学生学习情况,并对数据信息作出整理。

效度实际上是指测试结果的精准度,在进行此次研究过程中应当使用因子分析检验法对问卷效率进行检验,在检验工作开始之前要确保所有变量相互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通过KMO值以及Bartlett’s球形检验值对效率展开检验,最后得出的KOM值在0.77左右,而关于球性检验值的结果则是57.02,其显著性sig值属于0,自由度为22,根据这一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效度非常好,可以展开因子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是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而关于旋转方法则选用了最大方差法,这种方法能够更为明显的反映出因子荷载矩阵各个系数间的不同,方便更好的解释共用因子。挑选大于1的特征根或累计方差的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因子,从表2中可以看到,因子荷载系数相对比较高。具体可以从下图中看到UTAUT模型测量的因子荷载:

通过SPSS 22.0线性回归作出的检验,老师的性别、授课经验及年龄三种不同的调节变量对证实后的七种研究假设调节效果如下:

从表3可以看到,性别及授课经验在七个不同的研究假设方面,其交互项sig值都比0.05要高,这表明并未产生明显的效果,调节效应也缺乏作用。

根据表4我们可以看到,假设全部通过,P值全部都低于0.05,其统计意义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努力期望、外在动机、社会影响还有促成因素、持续使用的活动等都对老师的1+X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響。

结语

四、结论与建议

笔者将UTAUT模型为作基础,通过1+X证书的试点学校中的老师为调研对象,针对他们在1+X证书制度方面的教学改革愿望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努力期望、外在动机、社会影响还有促成因素、持续使用的活动等都对老师的1+X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是正相关的影响,而绩效期望这一变量和老师的改革意愿也是正相关的,不过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点增强老师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从而推动“三教”改革的进步。

(一)鼓励教师参加培训,降低1+X教学改革难度

通过培训评价组织可以深入提升试点院校老师的培训强度,通过培训详细分析新技术、工艺、要求和规范等内容,帮助老师们在开展教学改革时获得启发和参考;准备多种课程资源,帮助老师们把1+X这种证书标准逐步与课程结合;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特别是在实操方面,通常老师们进行挂职锻炼的时间较短,并且不容易接触核心职务,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可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出入,通过落实1+X证书制度,能够使培训评价组织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编制软件操作手册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减轻老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压力,增强他们积极进行改革的热情。

(二)学校引导与激励结合,提高教师1+X教学改革动力

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一,公安类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当积极准备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促使1+X证书制度有关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学校应当根据政府政策制定详细措施,例如从正面激励试点院校的教师,通过绩效或职称晋升等倡导老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这样一来也能带来示范效应,当其他专业成功成为1+X证书制度的试点专业以后,老师们自主开展教学改革的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政校行企全面协作,促进1+X教学改革实施

1.每个地方政府以及试点院校都应该主动响应国家政策。根据《试点方案》的规定,中央财政制定了奖励补助制度,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奖励补助有关1+X证书制度的试点。各地在政府政策、财政资金及项目建设等方面都应当对开展试点工作的院校有所倾斜,在进一步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强化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该方案还明确规定了应当多向教学改革提供资金,各地以及试点院校也应该制定有效的办法引导老师开展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从而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人才培养培训的质量,减少就业恐慌,帮助学生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

2.实行1+X证书制度能够深入推动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学校把行业企业建立的X考核要求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提倡老师们利用教学改革进行落实,教师对1+X教学改革的实行力度直接影响着该制度的实施效果。

3.推行1+X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执教水平,然而开展教学改革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激励他们考取更多技能证书,帮助学生获得长远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品质,达到高端育人的目的[6],并且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雪洁.“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纳税实务课程为例[J].当代会计,2021,00(10):9-11.

[2]朱明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8):98-100.

[3]顾蓬蓬.在1+X证书制度标准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办公自动化,2021,26(07):18-19.

[4]孙静懿.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9):125-126.

[5]徐荣丽,高菊玲.“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9,08(32):87-88.

[6]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4.

作者:李川阳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篇2:

基于网络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激励和教学评价与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讨论构建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激励为动力,以指导服务为保障的教师教学评价模型,并结合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社区、资料共享、信息展示等,全方位的、动态的、综合性的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构建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体系,实现教师“乐于教、精于教”的和谐局面。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学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

[

一、引言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与评价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西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30年的发展历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在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别的分支,在生源危机、生源质量下降,但又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结果基本都与职称晋升相关,这种基于结果的教学激励受益人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类教师,且激励方式单一。建立有效教学激励机制,以过程激励、分层次激励和多样化激励相结合,彰显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目前国内教学评价方式虽多种多样,但体系总体趋于一致,即在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方面主要体现为“单向、静态、任务型”等特点。虽然部分院校开始采取网络信息化模式进行教学评价。但由于教学评价理论与网络信息化技术不能有效结合,导致大部分教学评价信息软件只是实现了简单的、机械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如:网络问卷、网上评分等功能,这些只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难以测量性、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所以高校要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其主要途径是激发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之一。教学管理人员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中起决策和执行作用。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最终保证。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要素构成可以从主体性要素与关系性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主体性要素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关系性要素包括评价考核保障、分配机制和动力机制。

(二)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构建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的体系。该体系建立的原则有: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2.行政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4.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评价原则。5.坚持及时反馈原则。6.坚持教学资源分享原则。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

根据上述六大原则,构建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多层面、多元化,融“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评价机制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并根据体系运行需求,建立“12345”实施系统。

“1”是指融督与导相结合的“教”“学”“管”一体化监控。督与导相结合是指监控方的角色定位以及监控过程中的方法。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高职院教学质量监控应全面覆盖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和环节。在对各个影响因素和环节的监控过程中,“督”仅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导”,即对被监控方提供建议和帮助,协助监控对象的不断改进。

“2”是指采取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模式运行。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是监控的重要方面,需要进行跟踪观察和跟踪评价,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将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在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的运行下,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环节都分类别分层次做到了监控,使得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多层面、多元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3”是指运行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信息收集、实时反馈、和过程性评价。信息收集、反馈和评价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得以实现闭环的关键。

“4”主要是指实施教学监控过程中的预先监控、过程监控、结果监控和改进监控四个阶段。预先监控是对基本教学设施、系部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计划等的监控。过程监控则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和各类环节情况的监控。结果监控指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检查、评价与指导,如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的教学评价,试卷出卷质量、阅卷质量的检查和反馈等。改进监控主要是在进行了反馈和建议之后,跟踪其改进效果,利用PDCA循环达到不断提升的目标。

“5”主要是指采用教学质量监控的五种方式是指“查、听、访、评、析”。“查”即教学巡查与教学检查;“听”指院领导、院级、系级督导员听课及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访”指走访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场所;“评”是指院、系、学生三级主体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析”是指对教学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指导性意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构建网上教学评价与督导信息系统

研究设计开发基于以上理论的教学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机制的信息系统是本文理论的体现与实践核心。该系统按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模式运行,实施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信息收集、实时反馈、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社区、资料共享、信息展示等,全方位的、动态的、综合性的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并给予后续跟进指导和服务,实现教师“乐于教、精于教”的和谐局面。其中,教学评价社区模型解决了评价标准单一、实时性不够、反馈不及时、评价不全面、缺少互动等问题。

网上教学评价与督导信息系统因篇幅所限不再对其实现内容、过程、效果展开具体阐述。该文的理论与系统结合的应用,是对传统评价理念的深化和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成长和发展有着更实用的措施,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教学动力,有效改进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系统实践运用表明其对教学的管理、监控、分析、交流、共享有者非信息化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可以普遍应用于目前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茜茜,王建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2]王建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22).

[3]卫宇.对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

作者:王建明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要:新课改政策实施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注重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影响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高校整体的教学管理以及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推进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高职院校进入了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类型,侧重实践教学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化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评价目标存在不合理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学场所,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具有系统化的构建特征,这就要求全方位对整体的教学系统进行评价,从不同的视角、主客体观点等方面开展教学评价,保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但是,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设定上,依旧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不够细化以及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目标与实际的教学需求不相符,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1]。

1.2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多数是由统一的评价指标进行教学评价,没有依据各个专业的特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定,对于部分理论性较强或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丧失兴趣,在教学评估时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而只注重与整体课堂的教学氛围,进而使教学质量评估有失偏颇,并且部分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评价,过度注重课堂的趣味性互动,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设置,从而降低了整体的教学质量。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只注重本校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专业人士和相关教师的评价,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不科学问题。

1.3评价结果的不真实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往往与教师的考核评定和职称评定等相挂钩,但是由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仍然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失真问题。如:由于部分学生在课堂中遭到了教师的批评或扣分,容易出现报复心理,从而恶意评价;并且,在督导评价环节,相关人士会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就容易受到多方面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存在片面化的问题,并且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公正、公开、透明化工作的不到位,容易受到他人主观的恶意评分,也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真实。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策略

2.1明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定位

2.1.1明晰利益相关者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服务满意度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关于实践教学及其质量管理的满意度调查。通过定期的满意度调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及其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最终确保学生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较高满意度。另一方面,企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顾客,是吸纳和接收学生就业的核心主体,其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最具发言权。高职院校只有在明确企业对实践教学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将育人标准与用人标准有效对接,从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人才,为新一轮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供基础和平台。

2.2.2提高全员对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实践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参与度。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管理,即把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关心产品质量。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全员管理则是指实践教学所有环节涉及到的成员都应该关心实践教学质量,全员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做到对实践教学质量严格把控。所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院校,必须邀请行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深度参与,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设定及其实施的用人标准,为高职院校更高质量发展和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2]。

2.2.3营造追求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高职院校文化氛围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模式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实现的人、机器、信息的协调发展与共建共享。为此,应加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定位的宣传,在全校和校企合作企业中形成明晰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内涵、了解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形成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良好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行为人都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晓应该在哪些方面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最终将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作为每一个行为主体的行动自觉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或形式。该氛围的形成也将为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空间,具有良好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又会助推良好氛围的形成,彼此之间围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2.2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为了更好地遵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可操作性原则,就需要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管理。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做好教学质量评价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以及相关人员对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开展的了解,并且强化全体师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念,公正、公平地对待教学评价,从而提高教学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应注重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教学评价能够有章可循,提高教学评价的权威性,还借助大数据分析,对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如上下班、批改作业、教学质量等方面,对教学评价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管控,促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公正、公平、透明化,并且在专业人士的评价中,选择同类型且不具有竞争关系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专业性[3]。

2.3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积极性以及更好地完善课程的设置安排,就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中,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整体的教学评价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并将相应的数据分析进行详细说明,通过完善相应的教师教学评价查询系统,使教师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并提供给教师提出异议的机会,针对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并找出其评价源头,从根本上杜绝恶意评价等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保障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性工程,它的建立能更好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更好地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提质培优,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培育更具社会适应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婷.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6):139-141.

[2]王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21(6):51-52.

[3]万春芬,蒋明周.基于PDCA理论构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J].模具工业,2021,47(6):86-88.

作者:李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舱布局无线网络论文下一篇:电子政务网络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