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现状研究

2022-09-19

一、引言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1]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然后, 通过多年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实行监测发现,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年下滑, 令人堪忧, 对此, 教育部于2014年与2015年连续两年出台文件, 要求各高校加大体育课程建设。积极有效地参加体育活动是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鄂西南地区地处湖北省西南部, 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地, 这里的聚落传承了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林林总总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闲暇生活, 并渗入到了广大居民与学生人群当中。通过对湖北省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与行为进行调查与研究, 了解该地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结合西南地区地域性特征, 针对调研情况提出相应措施与策略, 提升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为鄂西南民族地区乃至其他民族地区学生人群实现终身体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与理念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鄂西南2所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部分专家、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并对所在高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94份, 有效问卷为292份 (其中:男生154份, 女生138份) , 有效回收率97.3%, 通过信度检验其信度为87.5%;所有的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体育的本质具有教育功能, 主要为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 可传授生活技术和技能,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社会规范, 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再者, 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对于各类社会角色的习得, 形成与发展个性。[2]大学生自身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是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最重要动因。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导致人产生需求的直接原因, 而需求则是产生具体行为的前提基础。[3]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只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 必将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

在所调查的2所高校中,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为每周1次体育课, 每次课2节体育课。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 分别有男、女各占14.4%、11.6%共计26.0%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 (P<0.01) ;有男、女各占21.9、19.2%共计41.1%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 (P>0.05) ;有男、女生分别占14.7%、12.3%共计27.0%对体育运动持一般喜欢态度;有男、女生分别占1.7%、4.1%共计5.8%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 (P<0.001) 。

总体来看, 鄂西南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比较喜欢参与体育运动, 且男生非常喜欢、一般喜欢的程度较高显著性的高于女生, 喜欢的程度则不具备显著性, 而不喜欢的程度则是女生非常显著性的高于男生。一方面, 这可能与初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与女生身心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2. 学生喜好的体育项目

大学阶段处于学生青春期后, 学生身体机能处于最好的状态, 体育活动是他们娱乐身心的主要途径和手段。[4]通过健身性的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是国外诸多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宗旨, 在注重学生体育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将此宗旨贯穿于实施教育的全过程, 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不仅会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增进, 更注重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5]。

调查研究发现, 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依次为:球类、游戏类、民族体育类、操类、田径类, 其中有78.4%学生对球类项目感兴趣, 说明这类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这与当前球类项目娱乐性较强, 商业认知度高、体育赛事较多有关;而有36.6%的学生对民族体育类运动感兴趣, 这可能与鄂西南处于民族地区, 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资源以及学生对民族体育存在的新鲜感有关;田径类项目在中学开展较多但喜爱程度不深, 可以采取与游戏类项目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

3.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体育锻炼是通过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三者共同完成的负荷量, 而从事、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因则是体育锻炼的动机[6], 体育锻炼动机与行为之间存在关联, 一般可将锻炼强度、时间与频率进行分级考察[7]。

通过问卷调查并经数据统计发现,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男生非常显著性的高于女生 (F<0.001) , 而锻炼的时间、频数则是显著性高于女生 (F<0.001) , 表明男生在运动强度、时间、频率均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心理层面的内部差异, 以及文化、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关[8]。

但是, 从调查的数据中发现, 学生人群中每周2次以上大强度运动且每次运动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分别为19.8%、39.8%, 另有21.2%的大学生除了在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以外, 其他时间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有17.1%的同学对最擅长的体育项目掌握程度较好, 说明这些学生往往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参加该项运动并且达到一定的水平, 此两类为直接参与的形式;有3.7%的学生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参加体育运动, 但是会通过媒体、体育保健课程来了解体育。从调查结果显示, 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7.1%, 但真正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却不到五分之一, 这远远低于了国外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喜爱的程度。[9]

四、结论与建设

(一) 结论

(1) 鄂西南2所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以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为主, 且多为每周一次, 一次两节共90分钟左右的体育课程, 与国家要求的每天每人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有一定差距。加之各种主、客观原因, 许多大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参加体育活动, 并没有产生对体育活动浓厚的兴趣, 不能进行有效地体育锻炼, 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等目的。

(2) 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各不相同, 对于媒体推广、认识度较高的运动项目, 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鄂西南地处少数民族聚落, 因充分利用当地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增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民族体育认为感,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创新、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 吸引更多的学生从寝室、游戏室内走出来, 加入到体育运动大军之中。

(3) 鄂西南地区高校男女生锻炼的方式与习惯有较大差异, 因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其主动参与的程度有待加强, 尤其是女生对运动锻炼锻炼时间、强度与频度的了解与把握不够, 没有养成科学合理的锻炼习惯与方式。

(二) 建议

(1) 加强政策体系保障与宣传引导。一个人的终身健康, 得益于终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因此, 需要高校职能部门及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要通过舆论、宣传, 甚至制定政策文件加以约束, 保障学生运动的时间与运动场地设施,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

(2) 加大大学体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与走出, 利用体育运动专项技术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发挥地方性院校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校内外活动竞赛体系, 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竞赛与服务当中, 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3) 尊重文化差异, 注重个性教育, 加强民族元素融入。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民族体统文化习俗、家庭经济状况给予不同的体育项目与方式的培养, 形成合理的锻炼动机与兴趣爱好, 注重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 做到区别对待原则;再者, 注意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培养, 结合高校所在区域的地理、文化特征, 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开设一些特色鲜明、学生喜而乐见的运动项目。

摘要: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通过对鄂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鄂西南地区大学生锻炼目的和动机不尽相同, 对体育活动浓厚的兴趣有限, 多为被动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系统性, 且男女生锻炼的方式与习惯有显著作性差异。建议:加强政策体系保障与宣传引导;加大学校体育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尊重文化差异, 注重个性教育, 加强民族元素融入。

关键词:鄂西南,高校大学生,锻炼意识,行为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2] 朱询韬, 陈林华.我国大学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2) :104-105.

[3] 刘景裕, 李承龙.民族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8 (4) :21-26.

[4] 潘玉梅.中外大学体育教育的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5) :286-287.

[5] 张中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9, 32 (9) :50-52.

[6] 陈善平.锻炼动机量表 (MPAM-R) 简化版的构建和信效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13, 36 (2) :66-70.

[7] 刘桂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锻炼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0, 26 (4) :44-45.

[8] 董宝林.女大学生课外锻炼动机与行为关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4 (4) :141-144.

[9] 李欣, 韩新君.中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分析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J].2015, 35 (6) :111-1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比分析下一篇: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