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思想的知识社会学论文提纲

2022-10-07

论文题目:新闻的知识特性研究 ——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

摘要: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对新闻的知识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为新闻的研究注入新的理解,不同于传统知识论,知识社会学是文化社会学的分支,所以,本研究也可以视为对新闻进行文化研究的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基于约翰·杜威的“经验”(experience)概念、威廉·詹姆斯和罗伯特·帕克的知识类型学思想、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思想、罗伊·巴斯卡尔的批判实在论思想以及S.I.Hayakawa的语言学思想,详细解释了人类经验如何通过符号建构成不同知识类型的过程,从而界定了新闻独特的知识定位和特性——新闻是一种面向社会公共领域的感知性知识。符号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揭示出人类经验感知中存在两个根本不同的向度:朝向事物世界和朝向人格世界,这一思想指向了新闻作为知识内在的两个向度。第三章通过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典型样本的分析发现,新闻建构社会实在时,分别对经验进行具象和抽象两个方向的建构,从而归纳出了新闻的两种基本的“理想类型”——经验具象类型和经验抽象类型。虽然新闻朝向经验具象化和经验抽象化两个不同的方向,但当不同的经验被赋予秩序时,新闻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抽象手段——科学叙事和文学叙事。原因在于,新闻面对的社会世界经验领域,是事实和价值混杂的直接经验领域,一方面,新闻需要通过科学的语言和叙事将直接经验抽象为客观事实和因果关系,新闻采用科学语言传递的经验也因此排除了经验中的具体性、个性而建构出对所有人而言意义相同的抽象客体——事实,这种新闻也因此排除了价值,远离了具体的人性;另一方面,新闻需要通过文学的语言将直接经验抽象为共享的价值和意义,新闻采用文学语言传递的经验是深入经验的具体性、个性、丰富性中,在深入到主观和客观混杂的经验层中试图重建具体经验的情境,从而使这一情境中人的观念和行为得到理解,使读者能够进入这一重建的情境中体验到他人的经验,并且通过文学叙事模式赋予采集的经验以内在的整体结构,获得经验的意义,这种新闻深入具体的人性。科学和文学这两种抽象建构模式皆为通过符号对直接经验赋予认知秩序的手段——杂多的统一,是人类认识事物世界和人格世界的不同方式,新闻这种知识兼具认识事物世界和认识人性世界的双重目标,这一结论也因此说明了新闻为何从来都是困扰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性。第四章试图解释为什么新闻主要是一种感知性知识,即新闻的知识特性受到何种因素的限制。本研究认为,新闻作为感知性知识的根本定位,源于生活世界的结构限制,新闻从业者和读者的认知处于生活世界的结构领域,使新闻的生产和流通两端构成了“感知闭环结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新闻只要面向最广泛的群体,就很难超越自身作为感知性知识的核心定位,新闻作为知识的定位也成为本研究对新闻客观性重新理解的根基。本研究指出,只有回到交流的本质,才能使新闻这种知识在客观性问题上得到合理解释,客观性,本质上是服务于人类经验的交流。第五章重新审视了新闻传播研究中新闻与社会关系的思想,继而基于帕克集体行为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解,指出了新闻作为感知性知识如何在社会运作中发挥其独特的力量。新闻作为感知性知识内在具有的两个根本向度,使其在现代社会生存气候和道德气候的感知、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控制、意识形态冲突和调和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恰恰是通过新闻作为感知性知识的双重意涵,摆脱了传统情感纽带维系的现代社会,才可重建社会共同体,实现社会的维系和变革。新闻与社会关系问题,不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问题,而是社会心理学意义上新闻的“真实感”及其造成的社会行动问题,李普曼从专业理性的角度看到了新闻建构社会世界的“虚拟图景”,然而,新闻却被社会公众认为是“真实图景”,这种社会公众所以为的“真实图景”才使得新闻成为社会公众参与推动社会的力量,才使得新闻不只是反映和建构社会现实,而是永远推动着社会过程。新闻也因此逃离了静止的建构性知识,而进入流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未来新闻业理当将新闻视为“生长性的”,公众参与到新闻的生长中,也回归到了新闻的“信息传递”和“文化参与”的双重性本质,新闻业也因此成为连接个体经验与社会文化的知识管理者,而不仅仅只是信息传递者和中转站。

关键词:经验;传递观;仪式观;知识社会学;新闻生产;客观性

学科专业:新闻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路径:知识社会学

1.3 重要概念的界定

1.3.1 知识

1.3.2 经验

1.3.3 新闻

1.4 研究综述

2 人类知识的区分与溯源

2.1 个体知识类型的区分:感知和理解

2.2 帕克的“知识连续统”思想

2.3 表征和对象:不同知识类型边界的探索

2.3.1 知识表征的区分:身体性知识与符号性知识

2.3.2 知识对象的区分:实在的层次与抽象阶梯

3 社会世界的知识建构与新闻的定位

3.1 双向建构:赋予社会世界的经验以秩序

3.1.1 人类社会的经验如何分化成了事实和价值

3.1.2 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双向建构

3.2 新闻:面向社会公共领域的感知性知识

3.2.1 新闻的对象:事物世界和人格世界

3.2.2 新闻的表征:文学与科学的语言

4 新闻建构社会实在的“理想类型”

4.1 样本来源、研究方法

4.1.1 样本来源:普利策新闻奖作品(1998-2016)

4.1.2 研究方法

4.2 理论框架:罗伊·巴斯卡尔的三重实在观

4.3 理论假设下的“理想类型”

4.4 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中的“理想类型”

4.4.1 经验具象类型(事件→经验)

4.4.2 经验抽象类型(经验→事件)

4.4.3 机制预警类型(事件→经验→机制)(经验→事件→机制)

4.4.4 “理想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4.5 经验的具象和抽象:新闻的不同知识向度

4.5.1 新闻将经验建构为事实和因果关系

4.5.2 新闻将经验建构为共享的价值和意义

5 新闻的知识特性限制和客观性

5.1 生活世界的结构限制

5.1.1 生活世界的结构:现象学的解释

5.1.2 新闻报道与科学探究:自然态度到怀疑态度

5.1.3 新闻知识特性的限制:感知闭环结构

5.2 重思新闻的客观性

5.2.1 新闻独特的客观性:“客观地”感知社会世界

5.2.2 主客分离与主客统一:新闻客观性的双重意涵

5.2.3 新闻客观性:回归交流的本质

6 新闻与社会关系的再审视

6.1 对传统新闻观的反思

6.2 新闻研究中的二元路径

6.3 传递和仪式的辩证运动:新闻的社会功能

6.3.1 新闻作为社会生存气候和道德气候的表征

6.3.2 新闻作为信息和仪式的双重社会控制

6.3.3 新闻促进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调和

6.4 新闻“真实感”与社会“真实图景”

结语:新闻是一种平等获取的公共知识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三农问题论文提纲下一篇:麦积区农业发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