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漫画激活历史教学

2023-03-20

第一篇:巧用漫画激活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巧用历史漫画

摘 要: 历史漫画是一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重要教学材料,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大胆地采用历史漫画。在运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教师要严谨有度,既要多方查证漫画的信息,所选漫画又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同时,教师也应常在学生中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优秀的学生作品既可作为教学材料之一,又可激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创作,从而通过灵活巧妙地运用历史漫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课堂的魅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漫画 选用建议 课外延伸

2015年年初黄牧航教授在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及其读者的新年寄语中写道:“青灯黄卷,留住我们的民族记忆;声光电画,迎接历史教育的未来。”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当前历史教师的职业担当和应具备怎样的业务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历史教师应该承担起传承历史、培养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的责任。所以关注历史课堂,是在关注教师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有效地传承历史,让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感受情感的传递。激发情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而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历史教学更应关注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教师应该钻研如何应用“声光电画”的多元教学材料,传承“青灯黄卷”的民族记忆。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灵巧地运用历史漫画,能够高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情感,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一、历史漫画应作为历史教学材料之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声光电画”已经进入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①这里向教师传递一个理念,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面对纷繁的资源,应当大胆发掘、谨慎选取切实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材料。图片资料,恰是其中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材料。美国学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片,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重要凭据”,是“培养学科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②。以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教材123页选用了180幅图片,足见图片在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必须看到,尽管图片在历史教材中所占比例极大,但是历史漫画这一类型的图片几乎是没有的。历史漫画属于图片资料的一部分,因其表现手法幽默、诙谐、夸张,富有趣味性,所以往往更能吸引学生。仍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她讲述的是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历史。学者周鲒是这样评价漫画在近代史中的地位的:“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漫画就是历史深处的看门人。”“漫画是比真相还要真实的证据,揭示着古老帝国在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中的轨迹。”③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漫画家都是头上长角,手上拿刀的。角用来顶撞横行霸道的权势;画笔则像刀一样锋利,毫不留情直指各种各样的黑暗。这是漫画很重要的特性。”④从上述角度看,历史漫画实则是史料的一个种类。历史漫画的创作者通过诙谐夸张的手法,表达他们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态度。他们既宣传真、善、美,又鞭挞假、丑、恶。将历史漫画合理运用于历史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和课堂更饱满,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透过他们喜爱的漫画形式,从单纯的享受视觉冲击上升到主动探究漫画背后的深刻寓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图片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史漫画的特点和性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采用、谨慎选取部分历史漫画,以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二、教师对历史漫画的选用应严谨有度

教师对历史漫画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是严谨而有度的,不可滥用。笔者不避浅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三个选用的建议。

1.教师应多方查证漫画信息。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内战烽火》(以下版本同)这一课时,挑选了几幅漫画。对于所选漫画的信度,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查证。其中有一副四联漫画《虚伪的和平》(图一),作者是著名的漫画家蔡若虹。蔡若虹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一批经典的、有影响力的漫画,《虚伪的和平》就是其中一幅。由学者黄远林主编的《百年漫画》将其收录其中,并标注该漫画发表于1946年⑤。如按照《百年漫画》所载,《虚伪的和平》正是用来讲授重庆谈判的教学材料。但经笔者进一步查证,《虚伪的和平》经吴志荣考证,实则发表于1949年,反映的是1949年国共两党在北平进行的谈判⑥。重庆谈判是1945年8月,蒋介石为了争取内战的准备时间,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方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国共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北平谈判是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谈,双方拟定《国内和平协定》。最后,南京国民政府却拒绝签字,北平谈判宣告失败。如果不细加甄别,将此漫画用于讲授重庆谈判,就犯了史实错误。

2.教师选择的历史漫画应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漫画家们创作的记录历史的漫画何其之多。但教师应谨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历史漫画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是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漫画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进行漫画展览。教师选择历史漫画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选。漫画的数量不在多,但每张都应有效,均要说明一个问题。以第17课《内战烽火》为例,笔者在讲授重庆谈判这一知识点,选取的三幅漫画分别是《磨好刀再杀》(图二)、《窃贼和他的老板》(图三)和《重庆谈判》(图四)。

图二《磨好刀再杀》揭露了国民党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真面目。图三《窃贼和他的老板》非常形象地反映了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是站在美帝国主义的肩膀上摘取中国人民胜利的果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漫画,辨析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什么?蒋介石是否违背了人民的意愿?蒋介石发动内战取得了哪些支持力量?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训练。

图四《重庆谈判》这幅漫画的内容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暗流汹涌。在台面上,两党握手言和,但在台底下,国民党却将枪口对准了共产党。可以说,漫画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图五是一幅老照片,内容是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和蒋介石言笑晏晏、举杯祝酒的情形。从构图上看,图四和图五有神似之处,相似的场景,相同的人物方位。不同的是,漫画将一片欢乐平静的和谈氛围下隐藏的波涛汹涌表现了出来。这幅漫画的寓意虽与图二类似,但将它与图五同时呈现,却能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将图四和图五进行对照,意在将当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面临的复杂局势以轻松和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当两幅图同时出现在课件上时,很多学生不由地发出笑声。但笑过之后,学生在分享感受时,认识到共产党人为争取和平民主,不畏凶险,敢于深入虎穴。如此便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知到中国共产党的大智大勇,发挥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3.可以引用由学生创作的优秀历史漫画。学生创作的历史漫画当然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使用。同样的知识点,展示同学的作品,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刺激学生自主创作的欲望。例如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时,选用了往届学生的作品《烟来财空》(图六。该漫画被选登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编的2015年版《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优秀学生作品)⑦。学生在感受鸦片给中国带来了无尽伤害的同时,也对创作能力表现出赞叹,更有一些学生对创作历史漫画跃跃欲试。

三、课外延伸,展示历史漫画的魅力

随着广州市多元化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推动,历史漫画创作逐渐成为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历史学习与表达形式,每年市、区教研室都会开展学生作品征集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的历史漫画创作是有效的课堂延伸活动。学生将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付诸画笔,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搜索资料、查阅相关书籍、展开想象……完成漫画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锻炼学生调查问题、整合信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实践过程。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提出三点建议。

1.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知识性的指导。学生因知识能力有限,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科知识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提出并指导学生修正。例如一位学生在创作《甲午中日战争――》(漫画一)时,用五星红旗代表中国。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于1949年。学生错误地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使用了五星红旗。在学生的认知中,五星红旗代表祖国,却完全忽略其出现的时间和寓意。而且这个问题并不鲜见,在同一次漫画创作活动中,出现了好几幅犯了同样错误的作品,如《吃“披萨”》(漫画二)。对此,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指出外,还要整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在下一次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时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2.鼓励全员参与,但全员参与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对部分学生而言,创作漫画是有趣的。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必然有部分学生不喜欢绘画。勉强不爱画画的学生动笔画漫画,违背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表达历史的初衷,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的。那么不喜欢绘画的学生,就不可以参与活动了吗?英国学者朱莉娅?墨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如果有的学生不喜欢画画,你可以给他们一些图片,供他们挑选,并且鼓励他们在每幅图片中配上说明文字,告诉读者相关的故事情节。”⑧教师可以让不喜欢绘画的学生为同学创作的漫画添上文字简介,当然也可以让他们帮助同学一起收集资料、提供创作建议等。例如,某同学为同桌创作的《甲午海战?邓世昌》(漫画三)配上了这样的文字介绍:“1894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9月,中国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战况激烈,我方海军英勇战斗,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在致远舰中弹过多,弹药即将用尽的时刻,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最后,致远舰被击沉。邓世昌与2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光绪帝为此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两人创作时,共同查阅资料,齐心协力。实际上,他们收获的远不止一幅漫画作品。总之,只需明确一点,就是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共同体验,从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合作的乐趣、创作的自豪。基于上述目的,只要有利于全员参与,大可不必拘于单一的形式,或独立创作,或联合创作,不一而足。

3.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历史漫画应是“创作”,而不是“临摹”。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创作”的概念认识不足,临摹了一些网上的作品。教师应该向学生厘清“创作”和“临摹”的区别,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可以参考其他作者的作品,但不宜过多模仿。

四、结语

历史漫画属于图片资料,也属于史料的一个种类,而且历史漫画的特点和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贴近。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推动,历史漫画作为幽默、诙谐、夸张等手法表达历史的一种形式,已经日渐走入中学课堂。教师应该大胆将历史漫画列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之一,以使课程内容更饱满,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使用历史漫画的过程中,要谨慎选取,不可泛滥,使用的漫画不求数量多,但要确保每一张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此外,还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历史漫画创作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鼓励学生发掘历史漫画的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历史漫画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教学材料,教师应当灵巧地运用它,发挥它的多重功能,增添历史课堂的深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②郭井生.图片史料的应用――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J].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0.

③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④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⑤黄远林.百年漫画(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6-9.

⑥吴志荣.解放战争时期两幅漫画的史实考证[J].百年潮,2013(8):62-66.

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3.

⑧(英)朱莉娅?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周鲒.梦醒狂言: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漫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黄远林.百年漫画(下册)[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6-9.

[5]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阳光学业评价?历史?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

[6][英]朱莉娅?墨菲.历史教学之巧[M].张锦.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吴志荣.解放战争时期两幅漫画的史实考证[J].百年潮,2013(8).

第二篇:巧用“微课”激活初中数学教学

石岐中学 杨乾运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心灵的对话,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个学生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只有焕发出生命力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新要求和严峻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渗透、内化到课堂教学之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激发学习的兴趣!

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一般十分钟以内,较合适的为5分钟左右,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数学概念、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多媒体视频教学。它既可以用于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又可以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辅导延伸。因为它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多媒体的课程资源。它是用于为学生“解惑”而非“授业”的微型课。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优良学习习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从而激活学生内心学习的需求。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父母和教师不要总是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他们。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活,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体验,具体谈谈“微课”在几种课型中的实践应用。

一、概念教学课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尽管一直以来,教学大纲和新课标都强调了概念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但教育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对于邻近的数学概念辨别不清,对于基本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显得更为平常。每次考试过后,总有学生由于数学概念把握不准确,思路混乱,而导致解题的失误。所以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但是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对于概念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花费很多的力气,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能让学生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把概念记牢,重要的是要把概念翻译得通俗易懂,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微课”教学中,把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录制好视频,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直观形象,与邻近数学概念进行类比等,录制的微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回顾,激活学生对概念产生,发展及应用的兴趣,对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很有帮助。

例如:在学习二次根式时,二次根式概念只有一句描述性的语句,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但它的外延和内涵常常让学生搞不清,我在百度优酷视频上发现一个录制好的《二次根式的定义》微视频,形象直观,语言幽默,我就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让学生观看微视频,立即引起学生的喜爱,这个曾经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概念在2分多钟的“微课”里带来了欢乐与效益,学生对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我以往任何一届学生都好得多,学生普遍要求老师下次再上这样的课。随后在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概念讲解中我如法炮制,利用PPT结合屏幕录像,自己制作了一个4分多钟的微视频,对于中点四边形的概念及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跟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的性质,居然与矩形,菱形的对角线特性没有发生混淆,效果一样出人意料。是“微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典型例题、习题和易错题的教学

创设和选取典型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设典型的例题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它不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何能让这种能力更高更快的提升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一个“微课”的制作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与我的学生们尝到了甜头,更激起了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也爱上了数学课。

关于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必然得出第三个结论,这一典型例题,在例题讲解时,因为图形简单,学生理解不会存在困难,但是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特别是图形线段较多时,学生常常无从下手,根据这一现象,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我有意制作了一个叫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微视频,让学生回家自己观看学习,同时提出要求,用其中任意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你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吗?请你自己制作这一微课?布置的这一视频作业学生充满热情与干劲,激起学生制作的热情。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而冥思苦想时,我轻点视频,伴随轻轻的音乐,学生瞬间恍然大悟,几次过后,学生对这一类图形心中有了一目了然的感觉,就连基础很差的孩子竟然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数学课。是“微课”激活了喜欢数学的脑细胞。

三、复习指导

数学的单元复习是搞好复习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进行总复习时,所面临的是时间少、内容多、要求高等突出问题。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位学生在复习阶段都有所提升是我任教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学生的进步,不少老师不惜加班加点,在多练的题海战术下提高孩子的成绩,损害的却是孩子的健康。

如何提高单元复习的效率呢?我在平行四边形的单元复习时做了微课教学的尝试。我分别录制了知识点归纳的视频和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和易错题等几个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的微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时间去观看,并完成本章知识结构图和相应的复习题。回到课堂后,小组合作,互评作业,提出问题,展示优秀作业,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小组之间竞争,老师补充点评的方式,利用了两节复习课的时间,学生普遍感觉上升了一个台阶,在单元测试中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是“微课”激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其自身的特性,具有其他教学工具所没有的一些优势,它的出现与使用,使得数学教学更加多元化、形象化以及视觉化。在数学教学中有选择性的运用“微课”,它在以下几方面可以达到“激活”数学教学的目的。

1.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激活”教师备课的激情。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整合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门全新的教学系统,它比传统的教学系统更具独特优势,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发展以及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新事物,学生的接受能力远比我们教师更快,所以,在使用时,我们不妨经常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制作。“微课”它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外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科知识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爱上学科学习。

第三篇: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激活历史课堂 实现课堂最优

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的历史课堂到底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教师有不同理解。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弊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有的教师认为把每件历史大事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等讲清楚给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插入一定的习题,方便学生考试就可以了。这样的历史课堂既传统,又有点应试教育的味道,学生的兴趣不大。二是有的历史教师接受了一定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一会是小组辩论赛,一会是历史话剧表演,一会是角色扮演,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课后却是“一头雾水、一问三不知”。我认为这两类历史教学都有偏颇之处。那么我们的学生希望老师提供怎样的历史课堂呢?我的理解是: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它是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是可以引起学生共勉的;同时,历史也不是“舞台表演”,它有自身的学科特性。不管我们怎么教,都要营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学生有兴趣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强劲跳跃着的生命脉搏和人性之光,在历史的教诲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一、 创置情景,激活课堂。

有效的教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有效的教学情景设置则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与实践性。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增长才干。因而,教学情景的创设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又要考虑情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如我们在讲鸦片战争一节时,可以首先对学生设问,中英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问题肇始,为什么《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是因为英国代表疏忽了吗?通过讨论得出,鸦片问题仅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借口而已,英国在虚伪外衣包装下的根本企图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沦为英国的附庸国,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一点可以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得到佐证。这一点也并不是英国代表的疏忽,而是他们为实现自身野心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一旦他们将中国禁烟运动突现的革命激情再次激活,他们的阴谋就无法得逞。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英法等资本主义

1 国家三番五次侵略中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真正地拯救中华民族等问题。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性不会从良心发现上去自然消失,不要对侵略势力抱有幻想,期望天上掉下馅饼。

二、 巧设问题,落实知识。

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提问几乎千篇一律:“历史背景是什么?”“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件历史大事的影响、意义是什么?”甚至经常听老师问“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这些肤浅的平庸的提问、零打碎敲的提问、单调的填空式的提问,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学生智能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有的教师为了创新,所提出的问题脱离文本,脱离教学,如我看到的一个案例,老师在讲授“雅典的民主”时,以电影“木马屠城记”导入,颇有新意,学生兴趣盎然。可是随后老师提了个问题:“你们说,这个电影的主演是谁?” 学生傻眼了,回答不出,老师还揶揄学生:连这还不知道,是著名影星谁谁谁。这些假问题除了使课堂热热闹闹之外,还有什么益处呢?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既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回归课本,落实知识点。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做到“素质”与“应试”两者兼顾?如何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这些问题永远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教而有法,但无定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此共勉。

第四篇: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二战史为例

大连市102中学

任俊琴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历史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种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漫画,从漫画的视角对某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现象等作哲理思考,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从而悟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脉络,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对掌握间接经验形成的历史知识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引用历史漫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为例,谈谈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漫画导入,直观新颖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高中学生是十分熟悉的,甚至有不少学生对二战的战役、各国的将领均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在局部问题上,知识拥有量超过了授课教师。采用传统的直接讲授,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由于知识上的“失误”,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一改平日的做法,采用二战时期英国的一幅漫画《三头怪兽》导入。

图中的三头怪兽是指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其中头部的是德国的元首希特勒,中间的是意大利的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的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东条英机。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怪兽“三头一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通过学生观察漫画,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重新回顾了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而且能理解这样的一只“怪兽”,为了实现它侵略的野心,必然会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二战的爆发也就是自然的事情。

通过历史漫画导入,变抽象空洞的历史为形象具体的历史,让学生用好奇的眼睛把这些形象的材料引入脑海,对历史的兴趣也就得到了提高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这样的一幅漫画得到了集中,不仅对旧有的知识起到了复习的效果,而且自然过渡到了即将要新授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始新课,事半功倍。

二、漫画讲授,生动活泼

(一)二战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除了法西斯国家的蓄意扩张之外,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和苏联与德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也是助长法西斯国家侵略嚣张气焰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教材在二战背景部分讲述的。我们这里采用漫画+倒叙的方式来处理这部分内容。

上面的这幅漫画以高中学生熟悉并喜爱的超人为主角。正义化身的超人(美国的象征)左手抓着斯大林(苏联的象征),右手擒着希特勒(法西斯德国的象征),漫画中的英文告诉我们:超人这是要带着这两人去接受“审判”。高中学生对二战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苏联和美国在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德国这样的认知水平上,那么出现漫画中这样“意外”的情景,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从而引发学生一定的思考。在漫画发挥了自己作用的情形之下,我们把学生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超人会把斯大林和希特勒放在一起去接受审判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材,通过对慕尼黑阴谋这一知识点的了解,加深了对绥靖政策的认识,从而明白了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慕尼黑协定的消极影响之一。教师再适当补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该条约的签订,在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的同时,客观上也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使德国得以按既定计划发动对波兰的进攻,并避免了两线作战,这样更不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成了事实上的同盟条约”,“是一份地地道道的大国宰割小国的预分赃合同”。因此超人会把希特勒和斯大林一起抓着去接受正义的审判。

(二)二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此后的历史,高中学生最感兴趣,也最为熟悉,关于二战的书籍和影视资料学生已经接触不少,马奇诺防线、敦克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袭等等,学生自己都是娓娓道来,天花乱坠。因此,单纯的讲授或者以影片代替讲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都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漫画这种新颖的方式再次显示了它独到的魅力,它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

下面的这幅历史漫画以一个牙科诊所的场景展现了二战初期的战事情况。教师可先让学生从宏观上去观察漫画。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坐位上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 这个“牙医”,不仅仅是拔牙,而且还是“屠夫”,被他拔过的“病人”都再没有从医务室中出来。学生通过对这幅漫画的观察,在轻松的氛围下对二战初期德国发动的战争攻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在思考这些国家迅速败亡的原因。由于有漫画引起的兴趣和带来的“灵感”,谈笑间,问题“灰飞烟灭”。此时教师指引学生从微观上观察漫画,作为“病人”的英国手中拿着一把和“牙医” 希特勒手中一样的钳子,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作为希特勒的最后一位“病人”英国会不会也被“牙医”希特勒“拔掉”呢?

学生由于已经对二战中的不列颠空袭战烂熟于心,因此第二个问题对于他们没有任何的难度,教师需要做的是告诉学生不列颠之战的胜利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没有得逞,为反法西斯的大战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对漫画的品味,在品味中思考,不难得出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结论。

(三)二战的扩大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这里,我们依然是采用漫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经过前面的尝试,学生已经不再是漫无目的的看趣味画,而是学会了在品位漫画中形成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良好习惯,这有助于学生通过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又有别于前面的处理,在提供漫画给学生的同时,将问题也一并抛给学生,由学生观察漫画、思考问题,从而总结观点。

观察:

左边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斯大林对希特勒扑面而来的拥抱欣然接受,但希特勒在拥抱的同时却是笑里藏刀,他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的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斯大林手中这时还握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右边漫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热带海洋的场景。画面上飞机尾部有一俱骷髅,是死神的象征,也是日本的象征,他的包上粘着:新加坡、泰国、马尼拉、火努鲁鲁,是日本乘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一系列胜利,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受到严重打击之下,趁机夺取的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架由死神掌控的飞机将飞向何处呢?

思考:

1、 两幅漫画分别反映的是二战中的什么事件?

2、 斯大林为何会欣然接受希特勒的拥抱?之后斯大林采取了什么行动?

3、 日本的行为为什么会被看作是“死神的行动”? 总结:

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学生得出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法西斯德国已经侵略了欧洲许多国家,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并取得了进攻苏联的前沿阵地,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因此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的迷惑,苏联在战争初期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在战争的初期处于劣势的地位,损失了大量军事装备。之后的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取得了胜利,这一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

日本对亚太地区的侵略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该地区的利益。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沉重打击资源依靠进口的日本。美日矛盾激化,日本军部决定偷袭珍珠港必定使美国放弃原先的“中立”,而这将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对日本来说,就意味着“死亡”的临近。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目内容比较抽象,加上涉及到英、美对法西斯侵略政策转变的内容,学生理解有较大困难,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处理中,我们选用了两幅漫画,请学生讲解来解决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背景。

学生观察:

左边漫画上方的人物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正在用力摇动闸门的卷轴,升起的闸门上写着:美国对英国的援助。这反映了美国改变以往“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的援助。

右边漫画构图为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美、英两国共同去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在他们身后高举的带有镣铐的巨手是苏联的象征,寓意美、英不仅会援助受到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援助社会主义的苏联。

学生总结: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对漫画的观察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德国和日本不断扩大野蛮的侵略战争,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左边漫画美国的这种改变,是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

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联合宣言,史称《大西洋宪章》。宣言提出尊重各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1月,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援助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家,签字国家不与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通过这样漫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最后,教师总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大大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三、漫画练习,趣味巩固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又用漫画设计了几个题目进行巩固练习。例如:

例1 漫画《葬礼》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由此判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不列颠之战后

B.莫斯科保卫战之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例2 仔细观察上面这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如何?

这样的练习,趣味而不枯燥,学生喜欢而不厌恶。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了所学知识。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一线的一点尝试。对于不同的课堂,我们在采用历史漫画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否则图片在教学中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一,选用的历史漫画,在教学中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漫画作为一种直观而抽象的历史现象的呈现手段,其直观性,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其抽象性,是指知识量大,信息丰富,可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问题。

第二,选用的历史漫画,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漫画的能力,捕捉发现重要信息,授之以渔,为以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作出判断,引导学生发掘历史漫画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

作者:任俊琴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102中学(116103) 电话:13840839671 QQ:20951362

第五篇: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内容摘要】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一直是历史教育改革中颇受重视的一环。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故在教学中应教材史料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兴趣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阅读历史材料,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史料运用,巧用史料,优化历史教学。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巧设问题

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精心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其中包括文字史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这些资料与历史知识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是对历史知识的诠释和展拓,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尽量挖掘其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剖析,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细致地启发、诱导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把平铺直叙的结论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疑难重重的探求过程,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优化历史教学。

如《法国大革命》一课中,关于《人权宣言》的意义和其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教材正文部分对此只字不提,学生很不解。在教学中,就要利用教材上节选的《人权宣言》内容资料,精心设计思考题:(1)“自由”针对的是什么?“平等”针对的是什么?(2)“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又意味着什么?(3)法国资产阶级的理想追求是什么?(4)《人权宣言》发表有什么意义?(5)在法国大革命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自然得出: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 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进步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旗帜。

二、精心准备,巧妙补充教材外的史料激趣探疑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史料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甲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不可重复性、既往性等特点,再加上传统教学手段等因素,都使历史学习显得枯燥乏味,这势必遏制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遵循直观性的原则,适时适量适当引入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图片、手迹、名言、代表作品、故事、录音、视频等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情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课堂一开始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就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就会主动地探究学习。

如:《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一课,在导入时可用矛盾《子夜》中的一段材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

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才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引导学生思考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他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通过这则材料和问题学生探究兴趣浓厚,课堂氛围轻松而活泼。

2、史料要有思考性,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选取有思考性的材料,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以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启迪,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讲《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中的百家争鸣时,就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归纳出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材料一: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材料三:“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墨子)

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的基础上就概括出孔子的政治思想观点“仁”, 老子的观点“无为”,墨子的观点“兼爱”、“非攻”、“尚贤”。学生们不仅对这些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掌握得很好,而且培养了史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解决重难点问题也有事半功倍之效。

3、史料要有典型性,能深化学生认识历史知识

要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上要注意史料的典型性,即选择的材料能说明问题,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比如讲《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时,为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于欧洲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给学生提供了马克思的原文史料:教材中的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经过史料的阅读,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三、紧扣教材,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

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

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如:

(1)表演历史话剧《杯酒释兵权》。

(2)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洋务运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引用史料作答。

(3)编撰历史小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4)阅读有关《中国著名帝王传(图文版):武则天传》,结合小说及相关电视剧,分析讨论小说、野史中的武则天与正史记载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优化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资料

1.薛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点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200

1、5

2.洪流.如何提高“史论结合”能力《中学生导报》200

2、

12、10

3.王增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200

3、4

4.陈冠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清华历史教学》200

5、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流动党员管理方法下一篇:企业家代表联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