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2023-01-11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初涉职场面临的五大困境

人总不免犯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于是适时地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在持续不断的改进与进步中解决问题,是个人职业生涯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而作为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对于社会包括生活的理解将更加的深入和直接,此时,梦想与现实的碰撞,预期与生活的差距,容易使得曾经信誓旦旦的美丽憧憬,一时间遍寻不着落地的空间。顿时,迷惘、失落、浮燥种种情绪油然而生,使人迷失了原有方向。于是,如何发现进而解决当代年轻人初涉职场面临的困境,将成为关键。以下是本人对自身工作实践中的深刻反思和系统思考之后,总结而得的,以期能借此机会与大家一样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一、角色与心态问题也许是个性使然,尽管踏出校园一年有余,但个人似乎尚未完全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和心态的转变。依旧更多地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满腹抱怨,似乎出错都是别人的,而缺乏用主人的心态,去倾尽全力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于是,如何努力转变思维和调整心态,从注重理论和逻辑推演,到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学习,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尽快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将成为个人职业生涯走向成熟的关键。

二、沟通与共识问题良性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甚至默契,是保证工作贯彻执行的基本前提。然而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或也许是双方思考的角度有别,抑或所处的层次不同,也许是个人工作不够用心,等等,总是夹杂其中影响着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应急措施与流程优化问题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免遇到种种问题。只不过每当问题出现后,我们更多的是一味全力去应急,一旦问题解决,便万事大吉。却从没有试图从我们自身的工作方式、业务流程设计等多个角度来全面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办法从系统的角度做出改变,通过业务流程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从而不断减少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使之更趋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行动与计划问题我们的很多现实行为,常常会受到我们对未来可能的结果预期的影响或左右。当预感到未来的结果可能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降低我们在当前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并且为自己的聪明感到庆幸,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努力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不遗余力。并通过周详而细化的计划在实践行动中努力实现。然而,计划的计划的周密性永远是相对的。这也就要求形成一种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努力把想法付诸现实,而不要过多地束缚于现实困境的羁绊。

五、直观反映与系统分析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工作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直观反映来展开的。而人的直观反映,通常只是对那些非常突出的,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与自己已有得经验有直接关联的事件产生关注。而这更多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或我们“熟悉”的显性事情,而漏掉很多事实上“重要”的或“潜性”的事件或问题,从而使工作经常性陷入被动。于是持续不断地对工作进行全面、综合和系统性地分析,将能有条不紊地保证工作的条理性和计划性,从而保证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以上,是本人对于自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总结与反思。不断全面发现问题的总结与反思是难以用流程规范的,更多的是需要自己自觉和持续的心力的投入。同时,在问题明晰之后,自己也将通过个人努力在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中,积极汲取经验与教训,逐渐改进与完善,在进步中成长。期望大家能有所感悟,并能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或建议。

第二篇:村级财务面临的困境及化解对策

我们最近开展的一项审计调查显示,当前村级财务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应加以重视与解决。

村级财务所面临的困境

1.收入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从调查的10个行政村来看,目前,其收入来源主要为土地荒山发包的上交收入及"一事一议"筹资等,而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几乎空白。

2.村级非生产性支出比重居高不下。调查统计10个村全年支出中,村干部报酬占59.97%,招待费占15.67%,而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仅占15.17%。

3.债务沉重,化解能力降低。半数以上村的负债均超过百万元,主要是由于拖欠村干部工资、垫付农业税、村道路建设和为完成达标项目而举借的债务。

5.监督机制不健全,村级财务管理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从调查情况看,许多行政村虽然设立有内部民主理财机构,但村民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村级财务公开也没有做到真正公开透明,有的村很少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只是在农经部门督促下偶尔做部分公开。

6.会计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较低。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农村会计人员不仅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而且随着村级领导的换届经常变动,且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很少,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农村财会工作。

改进村级财务困境的对策

1.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扶持农民创业,这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继续坚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完善村办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

2.规范支出,尤其是非生产性支出。对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实行从严核定,定额管理,限额包干,不得超支。对各项支出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杂支、补贴等非生产性支出,严禁招待费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坚决杜绝白条列支行为。合理设置机构,大力压缩村组干部职数,节约开支。根据各村人口规模,核定村干部人数,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应控制在4至5人,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兼任所在组的村民小组长。

3.加大债务清理力度。按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形成原因,分类研究化解方案,严格债务管理。对由于兴办集体企业形成的债务,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拍卖厂房设备等偿还;兴办公益事业举债的,通过集体经济收益或"一事一议"适度解决;垫付农业税形成的债务,清收尾欠主要通过宣传、耐心细致的给欠缴农户做工作,对有偿还能力而拒绝偿还的钉子户,必要时可以运用行政、法律的手段加以清收。同时,要严格控制新债的发生,各村不得擅自借债,确需借款的,要经村民主理财议事组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4.规范账务处理,建立健全与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集体财产物资的使用和维护,要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建立资产实物明细账,分名称、品种登记,定期盘点,确保账实相符。资产****、转让、租赁都要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所收资金也必须全部存入经管站或会计站账户进行专户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使得固定资产核算更趋合理化。规范票据管理,对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资金往来要使用政府统一签发的付款凭证和收款凭据等农村收付款专用票据。严禁使用白条和不正规的发票入账。村级所有的支出发票经村支书、村主任审签后,经管站认真进行审查:一审收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对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办理;二审是否经过集体审核、符合民主理财原则,对签字审核手续不健全的发票予以退回;三审票据的完整性,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要求更正或补充。

5.强化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机结合,建立起一套便利、可行、有约束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村级财务的监控工作,把村级财务纳入镇审计对象,增强审计监督力度。规范民主理财程序,完善民主理财办法。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小组成员,监督村级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执行与规范财务公开制度。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三篇:基层中医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2014

基层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中医药工委会

2014-09-18

长期以来,基层中医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我市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中原先占比就高,农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用中药草药治疗的本来就很多。在各村(生产大队)办合作医疗时期,通过赤脚医生培训,中医药(包括草药、针灸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改革开放后,我市建立县级中医院并强化对中医院管理,提高中治率,基层中医药工作进入黄金十年的发展期。其后通过振兴中医工作,农村中医工作重点建设县建设等措施,保持基层中医药工作一定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近十多年来,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的地位日渐式微,中医药人才日益短缺,农村中选择中医药治疗的群众逐渐减少,民间以草药或针灸治疗的人几乎绝迹,甚至有人再次提出废除中医药,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所以,正确地认识分析基层中医药面临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发展对策已是当今中医药工作十分迫切的任务。本调研以宁波市余姚市基层中医药工作为例,提出初步报告。

一、余姚市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成绩 余姚市历来是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先进县市。近年来,余姚市的基层中医药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2011年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余政发〔2011〕86号),2012年下发了《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余政发〔2012〕82号)。在这二个文件中都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11年起,增加中医医疗机构经常性费用补助,由市级财政对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中医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建设。

中医药服务网络比较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8家,其中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市内市级医院均设置中医科、中西结合科、中药房。到2013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88.33%)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明显。余姚市中医院去年通过国家中管局的二甲复评, 2012年,实施市中医院的迁建工程,设计占地50亩,建筑面积7. 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480张,总投资7亿元,按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市中医医院联合丈亭、三七市、河姆渡、大隐、鹿亭5家基层卫生院,组建了中医医疗联合体,促进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

中医药人才队伍有所巩固。全市共有执业医师2786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250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6人,中西医结合类执业医师52人;中西医结合类执业助理医师7人 。共有主任中医师9人,副主任中医师40人,主治中医师33人。

二、基层中医药工作存在问题和面临困境

1、中医药法律政策落实出现偏差

我国的法律和政策都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宪法》第二十一条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务院《中医药条例》第三条提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第六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将发展中医事业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可见,中西医并重是作为一项法律和政策在我国实施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是中西医并重,而是中医已沦为西医陪衬。在制定各项卫生政策措施时,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做到中西医并重,只是在西医不能解决问题时候,才会想起“祖国医学”;在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的时候,中医科室总是作为一种“点缀”而设置。80年代初期,余姚市中医院是全省的四个先进县级中医院之一,如今30多年过去,等到西医医院都建设得差不多了,才记起中医院的迁建,如此迁建又由于经费困难而暂缓,这哪里体现出一点“中西医并重”。今天,我们能看到是,在“中西医并重”的口号下,余姚市内中医院的传统中医制剂正在消失,医药公司的中药饮片加工早已消亡,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比例大幅度减少,村卫生室会用会草药、针灸的村医几乎绝迹。

2、中医药特色优势难以发挥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是中医药历尽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根本。例如,它注重整体观念,它倡导治未病,它包含大量的非药物疗法,例如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等等,利用人人可以掌握的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疾病。即使在治疗急性病和防治外感热病时中医药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治疗急症的能手。

但是,在现实的非正常的医疗氛围下,这些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难以发挥作用。例如,现在去医院治病,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均过度地依赖大输液,很多病人以为只有输液才是最好最快的治疗,来到医院没有输液似乎没有得到医生的重视。即使是自愿来到中医院就诊和住院的病人,也都选择大输液。2013年余姚市中医院门诊就诊总人数58万多,门诊处方近63万张,其中中药处方仅20多万张,可见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服中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原来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中医伤科治疗原则和优势,也被手术治疗,解剖复位所替代。一些较复杂骨折,如前臂双骨折,小腿双骨折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均被放弃,其实手法加外固定疗效优势非常明显,不但病程短,费用省,而且皮肤未留任何疤痕。过去有移位的前臂双骨折,骨伤科医生总是想方设法采用手法复位,而且每每取得成功,现在的医生均采用了手术治疗,个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医生和病人均追求骨折解剖复位,孰不知手法治疗的功能复位其疗效不减,优势更大。

如果说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难以发挥作用的大量原因是医生(包括中医生和西医生)和病人的偏面,那么,还有部分原因是如今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余姚市中医院的针灸和推拿一直是该院的特色和优势,但近年来,该两科的业务量急剧下降,建院初期推拿科住院病人也不少,如今住院病人早已绝迹。2013年全年门诊人次针灸科为9264,推拿科仅为4021,其中重要原因是针灸和推拿治疗时病人花费时间较长,而且还要多次来院。

众所周知,中医疗法的最大优势是简便廉验,这些优势在群众当中也在部分地丧失。“简”是指中医药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部切即可确定病情,证论治,但现在病人要求必须有详尽的理化检查,诊断必须明确无误,诊断简不了;“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可是,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时代已经被遗亡而且已不被认可;“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中药价廉物美,可现在多数病人有医保和新农合,医疗费用高低跟自己关系不大,而且这几年中药涨价很多;“验”则是中医有确实的疗效,可是,群众对疗效评判仅仅是临床症状,自我感觉,这使以对症处理见长的西医,被人觉得更“验”。

3、中医药人才结构性短缺

一是近年来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相对于西医执业资格的人员,其比例逐渐减少。余姚市共有执业医师2786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250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也为9.50%。

二是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西化”现象非常突出,在市中医院住院部,多数中医执业医师大都从事西医工作,除了书写中医病历以外,开医嘱多用西药,骨伤科手术完全同西医骨科。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师多数也是开一些西药,即使开一些中成药,也不是在中医的辨证论治指导下用药。村卫生室中会用草药和针灸治疗的乡村医生几乎消失,相反的是所有的村卫生室都有输液室。

三是中医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真正精通中医的理法方药,掌握辨证论治,具有独特临床经验的人才屈指可数,名中医培养出现巨大断层现象,国家级名中医随着老一代中医的过世,目前仍然空缺。

四是民间中医的继承发生断裂,许多民间中医人员丧失了祖辈的行医资格,许多珍贵的秘方随着持有人的离世已经失传,还有的正处在失传的边缘。如余姚市历史有名的镆剑山妇科至今尚未发掘提高,引起重视。

4、中医药自身发展滞后

一是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理论”是学科的核心,任何一门学科的重大突破,最终都要取决于它的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突破。中医发展史上,秦汉、金元、明末清初的三次大飞跃,都表现在理论上的较大突破后才形成。这正表明了中医理论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近几百年来,中医学及理论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很少渗入其他学科的新内容。中医被人认为是“经验医学”,中医重经验、 轻理论,重归纳、轻分析的思维方式,是导致中医缓慢发展的重大因素。

二是中药剂型发展的滞后。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今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方法简单,疗效较快,服药方便。可是中药仍是口味苦涩,煎煮繁琐、携带不便,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中药煎剂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三是中医教育发展的滞后。学校中医教育中对学生的中医思想培养并不注重,学习西医知识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医,而是严重地冲击了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热情。毕业到医院后,继续教育未注重中医的师徒带教式的教育。在中医还不具备象现代科学那样通透性的情况下,中医临床医师如果没有个体自身的用功,“悟性”和大量的经验积累,就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医。这正是新一代中医的水平远不如老一辈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事业。国务院在《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所以,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统筹协调,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卫生工作同步推进,积极优化现有的中医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1、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一是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在中医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带动基层中医事业的发展。二是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中医药工作,做好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三是建立并充分利用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有效发挥其在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提高群众对中医药认知度。要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中医专科,进一步加大中医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扶持和创建一批中医“名科”、“名医”、“名技术”。继续做好名中医师承带徒工作。抓好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配合抓好农村中医骨干培养项目管理。加大宣传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提高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文化修养,让群众更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3、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加强中医药科技工作管理,积极开发和引进中医中药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科研方法和管理理念,促进中西结合,并加强横向协作,提高诊疗技术、科研和科学管理水平。

4、加快适宜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应用能力。针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需求的实际,我们要依靠中医三级网络,实现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中医药人才、技术的互联、互帮、互动,加强中医药适宜人才培养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5、加大事业建设投入,落实中医药工作经费保障。坚持和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调整内部支出结构,实施好中医药事业的财政倾斜政策,确保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对中医药事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和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医保中的支付比例。

第四篇:2013年中国保险公估业面临的困境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保险公估作为一种特别的职业,其素质高低,与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技术含量相关。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20年中国保险市场深度研究与产业竞争现状报告》

(一)缺乏产业政策支持,生存空间狭窄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试行)》的出台,使我国的公估业已有法可依,并奠定了保险公估的法律基础。但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政策仍然缺乏,以致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政策缺乏明确分工。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大多仍然习惯于自己查勘定损或风险评估,即使遇到技术难题,也是通过聘请兼职专家的方式加以解决。除非是当极个别理赔案件发生纠纷或难以理赔(如政府机关)时,才有可能让保险公估公司介入,以便化解矛盾或向裁决机关提供有效的公证资料。而保险监管部门,目前也无法让保险公司把占据的中介市场让出,使得保险公估公司的生存空间比较狭窄,形成了保险公估公司向保险公司“要饭吃”的局面,尤其是刚开业不久的保险公估公司,难以打开局面。从服务的从属关系来讲,保险公估人的地位本应高于保险公司,但这一关系至今未能理顺。

(二)尚未建立统一的公估价格标准

目前,保险公估公司的收费尚无统一标准,公估价格完全由保险公估公司自行制定,有的参照国外价格标准,有的以国内特定行业的价格标准为基础,不同类型、不同金额、不同风险的公估收费,目前尚无法明确和统一。在此情况下,单个保险公估业务的价格在不同公估人那里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保险人在选择公估人时,就会更多地选择那些收费低的公估人为自己处理理赔业务,因此这类公估人可以说是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但在同一市场内出现较大的价格差异,就会使同劳不同酬现象日趋严重。而且,在市场主体相对缺乏又无价格管制政策的情况下,收费高的公估人实际上获取了相对的高额垄断利润。这种混乱的公估价格机制可能导致保险公司降低对保险公估公司的认可程度,进而影响保险公估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保险公估人才短缺

保险公估作为一种特别的职业,其素质高低,与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技术含量相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快速崛起,为保险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如近年来,由各家保险公司竟相承保的卫星、火箭、核电站等,表明保险业渗透到了高新技术产业中。同时,高新技术不断扩散到传统

的工农业,也引起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和新产品的出现,传统的财产保险业务技术含量也随之提高,保险公司的险种也由传统的企财险、家财险、机动车辆险逐渐扩展到机器损坏险、营业中断险、利润损险、工程险、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等险种。这样,保险公司就需要大批机械、电子、电机、船舶、化学、食品、医药、贸易、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保险承保和理赔,使保险理赔成为融合保险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性行业。保险公估人作为接受委托专门参与理赔公估的专家,在理赔程序中既要参与技术部分的工作和保险合同部分的工作,又要参与谈判,与被保险人进行协商,向保险人提出理赔建议等。因此,保险公估人要想取得保险公司的委托,必须具有保险公司理赔人员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为保证保险公估人的执业水平,各国一般都有严格资格考试的市场准入限制。在英国,要成为公估人,必须通过英国理赔师协会学士资格考试,并通过专门保险理赔科目考试;还要求有5年公估人工作经验,或有3年公估人工作经验且同时成为其他相关协会会员。我国保险公估人目前仍处于自发发展阶段,主管部门对其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专业培训均比较宽松,其综合素质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现有的从业人员当中往往专业特长比较单一,或者是保险专业型的,或者是纯技术型的,而保险专业加专业技术这种综合型人才非常匮乏,无法满足我国保险公估市场的需要。

(四)保险公估的社会知名度过低

与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相比,人们对保险公估颇为陌生。据中国保监会北京办公室、北京保险行业协会日前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5%的保险业内人士根本不知道保险中介机构是做什么的。在另一份对5000多名北京市民的问卷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市民说不了解保险中介机构。在表示了解保险中介机构的市民中,知道保险公估人的仅占2.5%。过低的社会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估公司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具备如下特色:

1.供与求平行回升,供求抵触并不凸起。全国共有505所学校创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近30万人。同其它专业比拟,红色警戒,这两个数字均居国内第一。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明显显。权衡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尺度,既要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要斟酌毕业生的就业品质。四五年前,我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大,盘算机专业十分火爆,毕业生非常热门,最多时毕业生与用人需要信息的比例高达1:10以上,名牌学校的比例甚至更高,学生就业堪称是“天子的女儿不愁嫁”。

给你推举多少个学校:你能够看一下专业特色,都是计算机十分杰出的。

*******************************************************************

目前,我国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但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走低,一些考生及其家长也开始感到迷茫: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及前景究竟如何呢?

观沧海:寒流?暖流?

20世纪,我国每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有5—9万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本世纪,随着各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步入“买方市场”。

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用人单位普遍提高招聘门槛。有些用人单位强调应聘者的英语水平、IT证书,有些用人单位则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初次就业率走低,起薪下降。其次,由于留学人员大量归国,国内博士、硕士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在不断降低。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再次,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最后,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就业率则为60%~90%。

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是世界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共同性的问题,而不是我国计算机专业独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初次就业率走低,这些都是从一种过热状态向良性状态过渡的正常变化。从整体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起薪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计算机专业仍是年轻人升学和择业时的首选之一。未来十年,我国每年至少需要100万IT人才,其中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在40万以上。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存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依然严峻,但不会恶化;会遭遇“寒流”,但不会进入“严冬”。

细思量:就业难不因人才过剩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脱节。本科计算机教育中,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单一的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众多领域的社会需求。高等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是传统的计算机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一些毕业生既无扎实的理论功

底,又无娴熟的应用技能,便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要,更难以适应IT行业的从业要求。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面向IT企业,虽然办学方式相对灵活,但仍受到实战项目缺乏、实训基地短缺、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素质师资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市场渠道不畅。中西部地区IT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沿海地区IT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加之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西部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外,一些行业的自我保护也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进入带来了较大障碍;一些用人单位只认学历不论实力,为专科生的就业设置了很多障碍。目前就业形式正在多样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1)))如何面对人生首次就业

 认识到就业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一份经济收入,也可以找到一个发挥我们才能的舞台。  认清形势,认知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准确出击。

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该积极主动,勇敢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 注重学习,同时要懂得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不断提升自身。

2)))充分认清形势

一次就业即终身就业成为历史,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流脉象。  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

 就业不再紧盯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机会被看好。

 新兴就业形式已出现。

 自主创业也悄然兴起。

3))正确认知自我

 )专业知识优势:比如,Java技术/数据库(MySQL)/Linux系统等。

 实践操作优势:专业实习(培训)经历、兼职经历(非专业相关)、参加社会活动或

学生工作等。

 综合素质优势: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目标把握、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组织能力、

性格展现。

 个人兴趣取向:比如,技术开发/技术支持/市场销售。

 竞争劣势方面

4))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富有激情,领悟力强,有创新精神。

 刚毕业白纸一张,可塑性强,极易融入单位。

 因为空杯心态,所以好学、勤奋。

 胆子较大,敢说敢做,往往给人惊喜。

 工作上积极听从安排,执行力强。

 没有家庭负担,可以更加投入工作 。

5)))求职心理

 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敢于竞争的勇气。

 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它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

 避免理想主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

 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不与同学攀比。  不怕挫折,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6)))求职渠道认知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 各个高校的校园招聘会 应届毕业生人才交流会 大型招聘网站及企业网站招聘 新闻媒体 社会关系

关键:充分利用互联网,并注重团队合作。

7)))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

 求职成功 = 自我认知 + 勤奋 + 总结提升 + 机遇 + 完美展现  自我认知:优势、劣势、成熟度、目标把握等

 勤奋:勤投简历、勤于面试

 总结提升:面试后总结、简历优化、扬长避短

 机遇:把握每一次机遇,锁定目标职位

 完美展现:专业能力 + 综合素质

8)))补充相关知识

 专业知识 — 为笔试作必要的准备;

 实践经验 — 为面试做必要的准备;

 礼仪

 人际关系

 其它知识 — 比如,用人单位情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荣誉称号申请书下一篇: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