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发展研究论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心理学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分析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概述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前沿研究课题,并就竞技运动心理学发展中的方法学问题与测量指标进行了探讨。

心理学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民国时期心理学图书的出版与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民国时期,国内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期、发展期和低迷期,积累了一定的学术资源。而心理学图书的出版和传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心理学学科的阶段性发展状况。本文对民国时期心理学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梳理,并对当时心理学阶段性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国时期;心理学;图书出版;阶段性发展

【作者单位】徐娟,哈尔滨医科大学。

20世纪初,心理学的引进与传播主要是以传教士为主体。进入民国后,心理学知识翻译和传播主要由留学生承担。20世纪20年代,我国心理学发展进入学科化时代;30年代后期,国内形势恶化,中国心理学发展举步维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才逐渐走上正轨。民国时期,心理学在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也展开了在我国本土化工作和各分支学科的建设。这个时期,心理学图书见证了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历程,对建构国人的心理学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推动了心理学学科的继续发展。

一、心理学图书年出版量佐证了心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以下简称《总书目》)收录的情况来看,心理学图书总计收录了560种。1912—1922年,心理学图书大约占出版总数的10%,共54种;1923—1937年,心理学图书占出版总数的64%,达349种,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从1938 —1949年,心理学图书出版量大幅下降,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一共出版140种,占出版总数的26%左右。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心理学图书各年出版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1912—1922年,我国心理学学科未成体系,教授用书内容很简单。直到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心理学科才正式建立,大批欧美留学生归来,成了我国心理学学科的传播主体。1922年后,中国心理学学科进入发展时期,心理学工作者队伍逐渐扩大。在社会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等领域中,以留学生为主的中国职业心理学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撰写了不少专业著作。同时,这一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民营出版机构迅速崛起。在政策支持下,民营出版机构成了新学传播的积极主体,自觉担负起开启民智的文化使命。但随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高校和学术团体纷纷内迁,建立不久的心理学学科发展受挫,心理学著作的出版也随之大大减少,心理学刊物基本停刊。根据《总书目》统计,这一时期,著者和出版者的多样性大大降低,心理学图书由发展期年平均23种下降至11种。

二、编著和译著促进了我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移植、吸收了西方心理学的特点,促进了西方心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民国时期,我国本版的图书占出版总数的66%,引进版图书占34%。为了使心理学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少学者意识到本土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开始了心理学本土化的主动探索。 在心理测验领域的实践探索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可称得上心理学本土化的典范。《总书目》收录了60多种关于教育测验类的书籍,反映了当时心理测量学科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书籍的出版反映了中国现代心理测验学科从式微到繁荣的发展过程。另外,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也涌现了一些富有创造性、高质量的著作,如陈立的《工业心理概观》、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等。

总体而言,我国心理学基础理论主要以翻译西方著作为主,学理构建较为缺乏,仍集中在人事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推广本土化研究上,原创性专著较少,多为教科书的汇编之作。这充分说明引进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研究仍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心理学发展有重要影响。根据《总书目》记载,从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心理学图书有13种,占据我国引进书目的主要地位。1918年以后,美国成了对中国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国家,从美国引进的各类心理学图书占了57%,达到107种。很多赴美深造的中国学生选择心理学专业,并成为我国心理学的主力军,因此中国心理学烙上了美国印记。

三、出版地域性反映出我国心理学的历史积淀和时势影响

民国时期,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心理学图书出版呈现出动态的地域变化格局,心理学出版和传播重心历经几次转移。分析《总书目》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学图书出版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基本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中。如上海、北京等城市约占据出版总数的90%,其中上海出版的图书占了总数的65%左右。由于出版历史积淀和交通便利的影响,民国时期上海是我国的出版中心,聚集了很多新式民营出版机构。如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不但具有庞大的发行系统,还具有强大的编译人才,出版的心理学图书达到203种,占全国出版总量的37%,并且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心理学经典原著,如《精神分析引论》《实验心理学史》等。它还大力资助了很多心理学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如谢循初、张耀翔等。

抗战爆发后,高校和出版业遭受严重摧残,上海、北京等地的印书馆等和大批高校纷纷内迁。这一时期的心理学中心主要在昆明和重庆两地,其中重庆成了心理学科的出版中心和传播中心,不但汇聚了大批出版机构,还聚集了中央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总书目》中收录了39种重庆出版的心理学图书,抗战时期出版的就达到32种。由此可见,学科发展和出版产业状况与时势紧密相连,也与地区历史积淀相关,地区学科发展水平和出版产业状况也影响了心理学图书出版的地域分布。

四、出版学科内容反映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脉络

民国时期,我国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不同时期中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等图书的出版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从图书内容上来看,1912—1922年出版的心理学图书很少涉及心理学流派和其他分支,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等内容上。20世纪初期,我国的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部分,教育心理学专著与心理学概论图书相似,主要介绍心理学通俗知识,大多数为师范用教科书,学术色彩较淡,图书编译质量也参差不齐。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上心理学各派争鸣,在我国留学生的推动下,心理学几乎涉及所有重要的流派。如郭任远回国后,通过实验研究与著书立说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宣传行为主义,掀起了一场关于本能的论战。郭任远提出了富有特色的理论观点,对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格式塔学派也开始关注。如1934年萧孝嵘撰写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广受国内外心理学界好评,促进了格式塔学派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随后,很多国外心理学被陆续介绍到中国,中国译介了很多西方机能心理学派人物的著作,如詹姆斯、伍德沃斯等人。从《总书目》收录情况看,收录的机能主义学派书籍达到了十余种。自此,我国心理学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局面。1937—1949年,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继续发展,应用心理学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一批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引进近代心理学,才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实际问题。如周先庚、萧孝嵘等都将目光转向了军事心理学。从《总书目》收录的情况看,收录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书籍达到213种。随着人事心理研究社等学术团体的研究实践,一系列军事心理学的研究和测验工作相继展开,一些高校心理学组织也参与了指挥军队人员选拔和心理测验工作中。从《总书目》的收录情况看,收录的军事心理学类书籍达到17种,为后世研究中国抗战时期应用心理学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1]高申春,刘成刚. 科学心理学的观念及其范畴含义解析[J]. 心理科学,2013(3) .

[2]刘毅玮.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J]. 心理学探新,2006(1) .

[3]杨鑫辉. 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学报,1988(1).

[4]李欣. 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1) .

作者:徐娟

心理学发展研究论文 篇2:

竞技运动心理学发展研究

摘 要:分析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概述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前沿研究课题,并就竞技运动心理学发展中的方法学问题与测量指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竞技运动心理学;发展;方法学;测量指标

文献标识码:B

作者:陈玉霞

心理学发展研究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研究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心理状况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调查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现状,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发展状况探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作为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制度、自身的性格等方面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高校青年教师维持自身健康生活,进而从事教育工作,最终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切实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维护其身心健康,是高校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一项基本任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不仅影响自身和学生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发展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压力大、心理承受力弱、适应能力差、情绪失控、焦虑、抑郁、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困扰着高校青年教师,使得他们承担了较重的心理负担。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社会角色矛盾在心理上的投射与交织,也是各种角色彼此冲突的结果。一方面,世俗社会观念的变革让许多青年教师的心理得到冲击。另一方面,人们对高等教育以及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大环境的竞争之下,有些青年教师慢慢变得急功近利,或者不思进取。这些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降低,长期下来,形成了职业倦怠,对师德、师风、教风都有消极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科学依据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教师养成积极的人性观,关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推动教师积极发展目标的实现。心理健康指的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二者都是以研究心理的积极价值为取向,强调通过积极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为研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自形成以来,致力于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不仅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重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究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充分开发潜能,让每位青年教师学会幸福、分享并传递快乐,从而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采用内外部的方法积极营造环境。第一,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鼓励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等与青年教师共同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对其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第二,适当调整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定位适当调整教学工作的权重;同时,提高教学工作评价的有效性,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的评估评价体系。第三,提供更多地发展的空间。如鼓励高校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制定完善在教学水平、科研创新、个人提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打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在个体内心深处包含着对于尊严、品德、人生目的和生活意义的追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组织群体性文体活动,增加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机会,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对积极品质进行挖掘,使得他们能够用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问题,不断完善自我。

(三)展开积极的心理咨询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但是,据调查很少的高校有开设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积极心理咨询的对象可以从原来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高校青年教师扩展为追求健康幸福的全体高校青年教师。咨询目标也侧重于发展性咨询,增强来访青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其改变以往消极的认知模式,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和情绪体验。以此为主的心理咨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受众群体的不受限性,因此对对发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现红.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4.

[2]陈柳.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分[J].青年教育,2015,2.

[3]Sheldon 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4]林静.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作者简介:

张淑(1988.01—),女,汉,安徽宿州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遗产税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中职计算机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