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书本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2022-09-13

当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毕业生在就业中运用语言的水平差:词汇缺乏、句子不通、错别字多等。据统计小学毕业生所学课文近400篇, 词汇量约9000个, 读过的句式也很多。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未能将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新课标》指出:“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叶圣陶先生说:“讲是为了不讲,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只有让小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 引导学生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积词累句, 丰富词汇

语文课要让学生多读精彩片断、名篇、佳句等, 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使学生对常用词语和基本句式加深认识并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式, 说话和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 听话和阅读时也能心领神会。指导学生积累词句可采用以下方法:1、搜集近义词和同义词, 引出一串词, 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要求学生写出与某个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并进行比较, 还可要求学生在一个词前后加修饰限定补充的词, 使学生既能分辩各个词语的细微差别, 又能积累丰富的词汇。2、搜集描写性词语。要求学生准备积词本, 把平时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喜欢的词语, 随时摘录下来, 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后再分门别类地归类整理。譬如描写植物的可分花、草、树木、庄稼等;描写动物的可分鸟、兽、虫、鱼等;描写自然景物的可分风、云、雷、电、雾、雨、雪等;描写人物的可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精神、品质等。

二、解词造句, 提高能力

教师除了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 有意地积累语言材料外, 还要运用各种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常用词语造句。

例如教《王二小》一课,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想“常常”和“天天”有什么不同, 并用这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以练习正确地运用。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让学生懂得课文连续用了两个“才”, 前者表示“刚刚”的意思, 后者表示时间长, 同时借助字典查“才”字还可用来表达前后句有因果关系, 指导学生用“才”字写三个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 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常见的句式练习说和写。

如学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后, 可让学生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小壁虎借尾巴》中三次出现“他看见 (谁) 在 (什么地方) ”的句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我看见民警叔叔在马路上……”让学生接下去说“做什么”, 教师再说“我看见老师在……”, 让学生接下去说“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最后让学生独立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

三、赏析品味, 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这样, 语言文字不再是干瘪枯燥的内容, 而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进而喜欢它、记住它、运用它。引导学生赏析品味, 可采取以下方法:1、让学生读出“味”。朗读是视觉、听觉、言语运动的联合活动。学生通过朗读, 可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感, 并使所读内容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反复朗读, 以至熟读成诵, 就可以把文章中运用的词汇、句式及表达方法等储备到他们的语言仓库中, 经消化吸收, 逐渐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桂林山水》中水的“静、清、绿”, 山的“奇、秀、险”, 《趵突泉》中小泉形态的趣等, 都令学生百读不厌, 并从中品出“味”来。2、让学生“比”出“味”。通过词与词比、句子与句子比、章节与章节比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体会书本语言的优美。如《一个苹果》中对战士们激动得流泪有不同的描写, 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的是“晶莹的泪珠”, 别的同志都在“擦眼泪”, 而连长也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可让学生比较并理解:同样是“激动”, 同样是流泪, 遣词造句却不同, 可见作文必须词汇丰富, 选词贴切, 才能表达准确。3、让学生“说”出“味”。有些词句, 可以通过学生相互找、集体找的方法, 找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如《秦兵马俑》一文, 让学生“说”出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佣等不同人物的身材体格、动作神态和衣着打扮的“最”精彩描述。通过讲议, 学生就能体会到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四、掌握规律, 讲究方法

有效地将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需要掌握转化的规律, 讲究转化的方法。

移。把书本语言中符合自己写作要求的词句移植到作文中。如写春天的花,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运用书本语言中迎春花、月季花、桃花和映山红等春天的花的描写。

删。删去书本语言中与自己作文无关或不合实际的部分。经过删节的语言, 学生可以作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作文中。

改。将书本语言经过部分改动, 就可以转化运用。如《高尔基和小摄影师》:“一天早晨, 灿烂的阳光从敞开的窗口照进办公室, 高尔基正在紧张地写作。”可改成:“早晨, 灿烂的阳光从敞开的窗口照进教室, 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这样, 课文的“早晨”, 经过部分文字改动, 就成了学生生活中的“早晨”了。

仿。模仿句式、片段、模式和课文的谋篇布局, 借鉴写作方法。如写景, 不同课文有不同写法:《桂林山水》按山和水的特点来写;《颐和园》按游览顺序分别写游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情景;《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的变化来记叙。通过模仿和借鉴, 学生就可以运用不同的写法来练习写景。

在教会学生掌握“移、删、改、仿”语言转化方法的基础上, 还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引导启发他们去创造组织语言, 用自己的语言说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67例护理体会下一篇:多晶硅生产中节能降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