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论文

2022-04-2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对城乡社区教育的支撑程度存在较大的梯级差,导致农村和城区社区教育资源差距悬殊,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背景为社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契机。研究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困境,有利于提升农村社区教育的水平,解决城乡社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矛盾,突破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瓶颈。

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论文 篇1:

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构建多元普惠的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满足民族地区居民教育需求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提升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水平,必须加快社区教育资源输入服务体系、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保障体系、社区教育服务品牌输出网络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区域发展不均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缓慢。在2000年,教育部就先后在全国设立81个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同期,各社区教育实验试点省份已制定地方发展社区教育具体方案。而直到2008年广西开始真正意义地尝试开展社区教育相关活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南宁、北海、桂林、柳州、百色、来宾、防城港、贵港、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设立社区教育试点并初步取得成效。广西区内共有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12个民族自治县,然而只有1个自治县列入试点,社区教育服务覆盖面远远不足。构建多元普惠的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内涵理解不透,服务意识淡薄

社区教育最初是在20世纪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然而由于广西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多数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理解仅停留在开展简单不定期的公益便民活动层面,并未意识到社区教育对提高居民素质、提升生活質量、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从业人员对社区教育理解的偏差,导致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意识淡薄。

(二)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定位不准确,民族特色不突出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在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路线。广西各民族的语言、风俗、节庆、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构成了丰富且独特的社区教育资源。通过打造民族社区教育品牌,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自信与认同感。通过社区教育,促使广西各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走出大山,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主动了解、学习、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的定位重心应放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资源。

(三)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保障机制薄弱,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社区教育服务的发展与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以及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广西目前没有成立省一级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或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只有部分市成立了市一级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大学),少部分县(市、区)成立了社区学院,而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缺失,使得广西各地社区发展属于松散的状态。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如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城市管理等,目前教育部门作为牵头机构,其职能有限,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困难重重。由此可见,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结构分析

(一)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内涵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理念倡导下的开放化的教育类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社区教育服务水平与社区居民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此外,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处于起步晚、发展缓慢的阶段。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承担着完善民族社区教育服务与打造民族特色社区教育品牌的任务。构建多元普惠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既是推进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其内涵所在。“多元”指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普惠”指社区教育服务的公益化和普及化。

(二)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结构

为提升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能力,满足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应由社区教育资源输入资源体系、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保障体系、社区教育服务品牌输出网络体系三大子体系构成。

1.社区教育资源输入体系。社区教育资源输入体系是社区教务服务的起点也是整个体系的关键所在。社区教育资源输入体系主要包括社区教育资源筛选优化和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培育两大方向。换言之,社区教育资源输入体系主要解决的是“提供什么”以及“由谁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问题。社区教育资源筛选优化即是要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融合,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挖掘开发民族地区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的培育即是要保证社区教育服务的供给量,鼓励政府、企业单位、各类学校、个人等群体参与社区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保障体系。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保障体系是整个系统的支撑点。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保障体系包括社区教育服务经费渠道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区教育服务政策制度建设三个子系统。由于社区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长久以来社区教育服务经费筹集较依赖财政拨款,筹措渠道单一且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社区教育服务经费渠道建设即是打破原有的单一经费筹集渠道,形成多元筹集渠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此外,社区教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即是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及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才能,为社区教育服务添砖加瓦。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多元经费渠道的平台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也离不开服务政策的支持。社区教育服务政策制度建设的构建就是要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问题,同时也是保障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各方利益的重要依托。

3.社区教育服务品牌输出网络体系。社区教育服务品牌输出网络体系是整个体系的成果展现点。社区教育服务品牌输出网络体系,包括虚拟平台运行网络建设和基地体验站建设两大子系统。社区教育服务覆盖的范围,按地域划分可分市、县、镇、村四级。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城乡之间社区教育服务发展差距大。这就会造成一些优质的民族地区社区教育资源没有办法“走出去”,同时市县级的社区教育资源也没有办法“引进来”的困境。虚拟平台运行网络建设系统即是要把优秀的服务资源能够自由地在城乡之间传播,让更多的居民受益。然而仅仅是线上虚拟的学习体验还远远不足,社区教育法服务品牌输出还得扎根在基地体验站中。基地体验站是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窗口,也是社区教育服务品牌传播的坚实依托。

三、广西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对策

(一)构建以“需”促“供”的社区教育服务输入系统

1.成立社区教育资源筛选优化中心。成立社区教育资源筛选优化中心的功能在于将居民的教育需求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不仅增长民族地区居民的精神财富,还能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例如将扶贫攻坚与社区教育结合起来,转变贫困户“等靠要”落后的思想,传授致富产业技术,帮助民族地區居民共同实现中国梦。民族地区社区教育资源筛选优化中心的组建应依托于“市级社区学院/开放大学/广播大学+本地学校”的模式。市级社区学院/开放大学/广播大学充当智库的角色,负责创造更新社区教育资源。本地学校则充当协调的角色,负责反馈当地居民教育需求并适当调整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类型,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教育服务。两者充分发挥职能,共同协助。

2.完善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培育机制。社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教育供给。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决定了多元化的教育供给,以政府为主导单一的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提升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供给能力,则需要逐步完善由科教文卫事业单位、民营文化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的供给主体培育机制。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政府与文化企业合作经营,政府扶持公益组织等形式,引导文化资源向民族地区社区倾斜。

(二)建立经费充足、人员完备和政策到位的服务过程保障系统

1.健全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机制。打破政府单一的社区教育服务资金投入模式,积极探索多方合作参与经费筹措机制。构建政府专项投资为主渠道,社会力量捐赠为辅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政府可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税收减免等策略,鼓励各类企业或组织参与到社区教育服务中来,扩宽经费筹措渠道。

2.组建一支“下得来”“留得住”的社区教育服务队伍。社区教育服务队伍的不稳定是推进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的一个短板。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扎根社区,加入社区教育服务队伍。通过市级与民族自治县对口支援的形式,将优秀的师资资源输送到民族地区。积极探索志愿者服务活动量化积分记录的模式,且将积分作为考核人才的指标之一,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社区教育服务。

3.加快制定社区教育服务管理政策制度。社区教育服务活动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在考虑民族地区自身情况基础上参考其他市县级社区教育的相关文件,出台符合本地区的政策制度文件极其重要。加快制定社区教育服务规划、经费收支、人员选用与考评等政策文件,为民族地区社区教育服务的推进保驾护航。

(三)完善虚拟网络与基地体验站相结合的服务品牌输出系统

1.完善社区教育服务数字化平台。针对民族地区居民分布偏远、分散的特点,积极完善包括广播、电视、网站、远程教育技术、手机APP等在内的社区教育服务数字化平台有利于扩大社区教育服务的覆盖面,有利于提升居民享受社区教育服务的便利性。

2.科学布局规划社区教育服务基地体验站。社区教育服务并不仅仅指线上课程的学习,更要回归到居民身边,落到实处。积极探寻“15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一社一品”“民族文化创意园(街区)”“农村书屋”等社区教育服务基地体验站模式。根据民族自治县的特点,居民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布局社区教育基地体验站,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意见(教职成〔2016〕4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6-07-08.

[2]  孙世虹.有效供给: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口[J].成人教育,2018,(2):49-51.

[3]  李春鹏,孙世虹.边疆民族地区社区教育特色发展路径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1):92-95.

[4]  萧林静,徐博闻.社区教育服务能力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9,(1):29-33.

[5]  石修雄,梁朝辉,杨杰军.创建学习型社会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区民族农村社区教育课题实验报告[J].中国农村教育,2016,(1):66-68.

[6]  欧琳宗.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9,(13):85-87.

[7]  刘彦,陆丹梅.社区教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5,(10):26-29.

[8]  谢刚.地市级区域内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9,(7):51-55.

[9]  王慧英,李天鹰.构建城乡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加速我国社区教育整体发展[J].继续教育,2011,(4):32-34.

[10]  翁斌.社区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广西为例[J].亚太教育,2015,(11):82-83.

[11]  陆丹梅,刘彦.《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学院功能定位及能力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7-21.

作者:黄金霞

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论文 篇2: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摘 要】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对城乡社区教育的支撑程度存在较大的梯级差,导致农村和城区社区教育资源差距悬殊,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背景为社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契机。研究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困境,有利于提升农村社区教育的水平,解决城乡社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矛盾,突破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简介】李婷(1982—),女,江西宜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教育管理。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还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突破瓶颈和困境,解决城乡社区教育的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可以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农村文明现代化的建设,满足人民对于教育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

当前,关于社区教育的现状以及城市和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基本都是从经费、政策、资源、师资人才队伍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社区教育研究》指出:在中国城市社区教育开展中出现不少基本问题,包括认识问题、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的研究与制定相对滞后、社区教育实体建设不足、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发掘和整合不够等。[1]陈元(2008)指出,资源配置在城市相对要好很多,然而在农村存在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如师资队伍的不足、经费的缺乏等等。在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城乡教育之间的发展呈现非均衡化状态,教育资源分配等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二元结构下的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受到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但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成为均等化发展的障碍之一。安应民等学者认为, 二元性的缺陷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影响,从根本上制约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阻碍了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构建。其次,影响社会的科学管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管理体制在二元性的影响下必然缺乏科学合理的基础。[2]

城乡社区教育不均衡发展状况有所缓解,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投入单一,主要都是依靠政府,自然造成农村投入的经费资源不足。而农村自身财力资源不足,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造成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不足。以浙江宁波大堰社区的社区教育调研访谈为例,社区教育工作者提出经费是最大的问题之一。此外,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缺少固定场所以及教育基础设施设备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还严重缺乏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工作人员。社区教育的活动内容没有系统性,教学形式和手段都跟不上现代教育的需求,造成农村居民不愿意参与其中,成为农村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障碍之一。

(二)城乡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能力存在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都是由政府为单一主体治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全部内容,而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自然也是依靠政府这个单一的主体,这是城乡社区教育存在的共同问题。此外,较于城区社区,农村社区教育不仅存在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还存在着自身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的财政能力和政权效力的不匹配,造成国家财政结构和资源投入偏好以城市为中心。江明融指出,在社会结构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事务责任向地方下放,而越来越多的财政经费却向中央或上级部门集中,这种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情况,导致政府公共部门对城市投入更多甚至大部分的财政经费。[3]此外,农业税改革取消之后,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来源出现大幅下降,加上财权上移、事权下放,基层政府还要承担越来越多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导致基层财政财力不足。而财力和效力是相互影响的,没有财力无法提供民众满意的社会公共服务,基层政府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就失去了信任感和权威性,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不够,因此无法有效地解决农村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公共服務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农村的发展越发滞后,成为阻碍城乡均等化发展进程的因素之一。

(三)农村社区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与城区无差异化

以宁波社区教育为例,结合问卷调查的城乡社区教育的需求现状,对比宁波城乡社区教育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发现,城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仅仅在农村社区增加了城市没有的农民培训和双证制培训,而农民培训的有些实际内容也不符合农民的学习需求。教育的提供应相对满足社会需求,社区教育也应包括提供符合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社区教育活动和内容,而不是“一个模子”下的无差异化的教育活动。无差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社区教育的活动和形式往往过多进行政策宣传,不少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活动和内容跟着城区的教育培训项目走,而一些农民群众亟需的教育培训项目却未立项,导致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很多社区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农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理念和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农村地区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完全没有形成概念,不知道什么是社区教育,甚至还有一些农村社区工作管理者对社区教育也认识不足。在社区教育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项为“您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性质及其理念吗?”其中,参与调查的农村社区管理者90%多选择“不是很了解”,只有5%的人选择“了解”,没有一人选择“十分了解”。此外,社区居民也缺乏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解,大多数人都是在凭感觉去理解农村社区教育,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社区教育。例如,在和一些农村社区受访者的交流中,询问他们所处地有什么社区教育的活动和形式,从受访者的表述中,社区教育活动就是组织学习广场舞,并认为社区教育活动没有其他内容和形式了,这表现出农村部分居民对农村社区教育认识理念的不足。

宁波社区教育的调研情况表明,宁波市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宁波老三区发展相对较好,其中白云街道和东柳街道属于城区社区,而北仑和奉化等县(市)区的农村社区发展较滞后,如农村社区奉化大堰和北仑柴桥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人员少,与城区工作者人数差距较为明显。

二、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路径惯性和政策偏好

1二元社会结构的路径惯性

五十年代,国家控制资源,而这种控制是将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强行分开,造成两者之间存在着厚厚的壁垒,不仅从地域上分开两者,还从社会上分开两者,将农业耕作的地方变成工业发展的支持服务的牺牲者。此外,政府还通过二元结构严格分离开城市和农村的居民群众。[4]在我国建国初期,工业化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因此,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来保证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造成农村的资源转入城市,农村发展受到限制。1958年,政府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人为地用户级制度将城乡居民分割开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乡二元结构自此开始在二元户籍制度上建立起来。城乡二元结构必然会造成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剧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出现,导致城乡社区教育发展出现较大差距。

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制度设计完全倾向于城市发展,必然造成教育制度上的重城轻乡。教育制度上的城市偏向导致农村缺乏教育环境,成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农民的负担重、收入低,导致农民消费能力低下。农民因精力和财力不足,根本无暇关心参与社区教育,导致社区教育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如普及率方面,城市社区的大多居民都能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关系,因此,参与社区教育的居民也多,教学点也多。然而,在农村由于受到一些客观经济原因的限制,社区教育开展起来相对困难,较多农村居民处于对社区教育毫无概念、毫不知情的状态,造成普及率普遍较低。可见,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设计是造成城乡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必然因素。

2政府的公共政策偏好

公共政策负责分配公共利益,具有权威性。政府首要是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求,利用最少的成本达到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好状态。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同样会以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存在公共政策的利益偏好。政府既定资源的投入会受到城市利益团体影响,既然拥有的资源投入的对象不同,产生的利益不同,自然会考虑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即优质强大的利益团体更容易获得政府的资源投入,相对弱势的利益团体机会甚少,因而不难理解政府制定政策具有城市偏向性。城市群体存在的影响力也大大高于农村群体,因而政府政策的制定偏向城市中心,导致政策偏向性。同时,政府官员的倾向会影响到政府公共政策的偏好。而对于官员的考核,大多地方都是用经济的衡量方法来测定政绩,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来说经济落后地方的官员会将关注点放在更易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地区,这种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状态,导致了城乡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化发展。

社区教育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政府制定的措施和政策都与社区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影响颇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促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出台了教育改革政策,进一步穩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一阶段的发展却出现了城乡社区教育差距加剧的问题,在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上,政府的公共政策明显具有城市取向。1980年,国务院明确实行一种新的财政体制,即“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这一体制加剧了城乡教育财政投入的差距,导致农村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可见,政府公共政策的城市偏好也是阻碍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公共服务供需失衡

1社区教育产品供需失衡

社区教育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准公共产品。相比于城区,社区教育产品供需失衡现象主要出现在农村社区,体现为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首先,供给不足指的是缺乏满足公众需求的养老、法制、信息技术等较为专业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如老年教育培训中的老年人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中的暴力防治知识、青少年教育中的问题少年矫治、特殊教育中的智障儿童教育等。其次,供给过剩指的是与政府部门的政绩、相关利益密切的相关服务,没有结合公众实际需求而和城市开展相同的教育培训活动,如新市民培训在有些农村地区不存在学习需求,依然投入人力经费开展教育活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达不到教育成效。城市社区教育的供需失衡也存在,但没有农村那么明显,当然,也有供需状态良好的农村社区。以浙江宁波瑞岩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发展较好的个案来研究,可以发现,瑞岩社区的居民需求在提供的社区教育培训中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例如,调查中发现对于学习需求较多的花卉养殖技术,社区每月提供“农家讲堂”来满足社区居民此方面的技术学习需求。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越好的社区,其居民的需求满足度与城区社区越接近。因此,改善农村社区教育的供需结构失衡可以缩小城乡社区教育的差距,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

2社区教育工作者供需失衡

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社区教育工作者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农村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建设中,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足。通过对浙江宁波四个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人数和对应的所在地的常住人口数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人均配比值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柴桥街道和大堰社区)的所在地供给不足更为严重。具体数据如下(见表2)。

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离不开社区教育队伍,其是社区教育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人员,即专职人员、兼职人员、社区志愿者。其中,专职人员是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是社区教育质量的保证,可增加社区教育发展的持续力。城乡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差异明显,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社区教育工作者供需失衡严重,人员外流现象普遍,造成农村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发展缓慢,成为农村和城区社区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民主决策不够

社区教育管理机制中缺乏民主决策,在社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活动形式的公共服务建设中没有实现领导决策、专家咨询、民主协商、居民参与的有机结合。而本文所指是没有建立相应健全的机制来反映民意、表达公众利益诉求,居民无法参与民主决策。

居民的满意认可度与其需求、利益是否满足息息相关。相比于农村,宁波城区社区教育的认可满意度明显高出农村社区。在本研究的两个城区社区中有70%—80%参与调查的居民对社区教育是满意认可的,而处于平均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只有50%左右的居民满意认可。在农村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相应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群众参与、民意反映的渠道,这是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民主决策不够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仍然有不少地方的公共服务以公众为主体进行评价,但这种问责机制大多流于形式。在我国农村等落后的地区,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存在不畅通、不完善的现象,因此,会出现农村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公众的实际教育需求,使得农村社区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发展严重滞后。缺乏民主决策的管理机制导致农村等落后地区和城市的公共服务差距加大,违反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阻碍了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宁波社区教育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村社区的受访者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以及参与过社区教育的比重明显偏低,其中有8.2%的农村居民“从未听说过社区教育”。农村居民由于客观原因思想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程度低,不少农村居民都没有理解社区教育的真正内涵,更无法意识到社区教育与自身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不会重视社区教育,甚至忽视无视这种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5]农村居民不了解社区教育,参与意识薄弱,自然导致民主决策中农村居民主体参与行为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

三、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消除二元结构影响,改善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供给

1政策重点关注农村薄弱地区

政府需逐步消除原有二元社会结构下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措施带来的影响,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合理配置。整体来说,与城区相比,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是落后的。政府关注与弱势群体利益需求相关的公共服务,出台相关政策改善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供给现状,可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宁波是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然而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农村发展相对一般的奉化大堰社区为例,在经费筹集、活动场地等内容上与城区白云庄社区或者华光城社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政府重点关注发展较好的北仑瑞岩社区的活动场地设施就比较完善,和城区社区的差距较小。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建设需要政府重点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出台政策保障财政的投入,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改善教育资源的基石。其次,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并吸引人才从事社区教育工作,充实教师队伍。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外流、人员不足现象一直比较严重。为此,要对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者实施优惠政策,稳住现有队伍,改变农村社区教育的困境。最后,通过政策规定把农村社区教育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指标,必然会改善农村与城市社区教育差距大的现状,进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层级网络联动机制

二元结构下的制度设计给城市和农村之间带来重重壁垒,要消除二元結构的影响,就要打通壁垒,借鉴宁波城乡社区教育已有的经验,让城乡的社区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层级网络联动机制,构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模式,改善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供给。首先,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并将较好的实验区建设经验认真地归纳整理,使得好的典型做法和经验能够得以推广,可以让其他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学习成功经验,进行区域的整体规划。其次,由于城乡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不同,市级层面必须因地制宜,通过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分层级指导,发挥网络联动作用,建立长效的对口帮扶机制。再次,市级社区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征集、创建、互换等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全市范围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和课程资源库,将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讲师团送课下基层等方式给予农村社区帮扶。最后,农村地区社区教育应结合当地实际,向社区教育示范区借鉴经验,努力开发自身教育资源,打造推出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教育活动形式。如宁波瑞岩社区在宁波一所高校的帮扶下,围绕“生活美好、生产高效、生态宜居”实行“服务集群化”服务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典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二)完善城乡社区教育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主体的供给能力

1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模式多样化

奥斯特罗姆认为,社会的每一位公民由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产业提供服务,而不是仅仅由单一的政府提供服务。[6]参与主体多元化为提升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由于政府作为单一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无疑会出现失灵的时刻,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公共部门、企业、第三组织和社区民众共同参与的协商合作的方式解决。企业具有高效率、高竞争性、高创新性等特性,而第三部门具有服务性、公益性、慈善性等特性,“需要民众或当事人方面具有广泛的信任”,[7]因而,无私奉献的工作适合第三部门。城乡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引进市场、非政府组织,鼓励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加入到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领域,通过激励和鼓励措施培育多元化参与主体,从而提升城乡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主体供给能力。

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进一步提高城乡特别是农村自身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和谐共同发展。社区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是指教育供应者和生产者通过某些方式来实现社区教育消费。单一的供给主体会出现提供公共服务的产品单一、经费不足和效率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多元参与主体的作用,提供多样化供给模式,可以通过结合竞争、需求导向、志愿服务等方式来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目前,宁波的社区教育可探索政府主导、市场竞争、需求导向、社会志愿等多元化的供给模式,构建多主体之间的良好协作的关系,提升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主体的供给能力,最终形成促使社区教育自主发展的新型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均衡发展。

2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

政府提升农村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整理,明确事权和财权的分配。受经济发展中分税制的影响,形成了目前中央和地方现有的关系,地方政府负责的公共服务建设越来越多,而需要支持这些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政经费却越来越少,财政权的不下放造成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城乡地方政府的财政归属导致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均等化实现困难。城乡社区教育中,农村地区的这一问题较之城区更为明显,责任归属以及实际管理和运用于县(市)区的社区教育建设的财政经费落地成为较难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城乡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下,可以通过了解借鉴那些取得成效国家的经验,如通过制定法规法律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限定各方的责任,合理配置财权,使得中央和地方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搭建民主协商对话平台,满足城乡差异化需求

社区教育的主体、对象和所涉及的事务较为广泛,城乡社区的居民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习需求,差异化较大。而在调研分析中发现,社区教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很多都是一样的,这就阻碍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差异化需求应该由差异化的供给来满足,因此,应搭建民主协商对话平台,及时了解差异化需求,通过协商研究合作推进社区发展,减少城乡社区教育服务的不均衡状况。首先,建立信息化办公平台,拓展网上公众利益诉求、反映民意的沟通渠道,和社区居民民主对话,及时了解沟通本社区教育服务的需求和建议。其次,建立专门的协调组织,加强本地区内相关各部门、各城乡社区区块的沟通对话,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协调整合相关社区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最后,可以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举办专家讲座、论坛等形式,协商、交流、探讨城乡社区教育发展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及社区教育的问题等等,提高各方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形成多方协商对话交流的平台,促进城乡社区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宣传与队伍建设,提高认识和队伍服务水平

1强化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城乡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差距,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来稳定农村现有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吸引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但目前在农村仍有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功能不够了解。在一些农村社区,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人员空缺,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强化农村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首先应增加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其了解社区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作用,如依托高校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常规培训。其次,市级层面应增强对其政策引导,指导社区教育研究,强调其重要性,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研讨会、论坛等。最后,应增加城区和农村、农村和农村之间的跨区域交流学习,体验在不同的实践中社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增强社区教育队伍的生命力和融合力。

2增强农村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

农村居民由于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理念不足而理解层面上出现偏差是可以纠正的,增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途径:第一,宣传栏、报刊栏张贴图文并茂的相关知识挂图,让居民印象深刻进而了解社区教育的作用,使居民认识社区教育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第二,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农村的居民喜欢看电视和电影,社区可以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以故事的方式或者宣传短片的方式,来讲述社区教育的意义和社区发展的关系。第三,社区印发宣传读本,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向居民普及社区教育的相关知识。第四,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为途径,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居民增强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居民口口相传发挥一定的宣传作用。第五,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限,网络、手机、电脑尚未普及,因此可以采取社区教育学习成果展的方式来宣传,将居民学习的成果通过平台展示给社区全体成员。例如,通过书法绘画作品展、养殖技术成果展、舞蹈歌曲戏剧文艺汇演等形式,达到宣传社区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8.

[2]安应民,等.构建均衡发展机制: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98.

[3]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21.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

[6]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89.

[7]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

【Key words】rural areas; communit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編辑/乔瑞雪)

作者:李婷

城乡居民的社区教育论文 篇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社区教育研究

摘 要:如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以温州为个案,提炼了“政府主导型”推进机制,“初级温饱型”保障机制,“金字塔型”阵地布局,“规范集约型”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型”特色活动,“自发自觉型”科学研究的“六型”城乡社区教育模式;对城乡社区教育存在机制不健全、经费保障不持续、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内涵建设尚须深化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依此提出创新社区教育保障机制,推进社区教育网点普及,塑造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学习型社区团队的城乡社区教育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乡统筹;社区;社区教育;“六型”模式

作者简介:胡忠英(1971-),男,浙江永嘉人,温州城市大学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教育博士,北京大学2012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教师教育。

课题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下的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编号:AGA120007)的子课题;2011年度浙江省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温州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编号:2011SY12)阶段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胡忠英。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农村新居民的再教育和培训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它决定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探索并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社区教育模式,才能全面适应城市和农村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选择以温州为个案,是基于温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温州把原来5405个村转并联为789个城乡新社区,城乡社区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着社区建设中居多问题。温州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社区教育,着眼于服务民生,满足居民需求,构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城乡社区教育模式。

一、城乡社区教育的“六型”模式

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温州社区教育坚持“普及城乡社区教育规模,提升城乡社区教育内涵”为主线,初步形成城乡社区教育“六型”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的推进机制初步建立

社区教育要依靠政府主导推动,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社区教育的一把金钥匙。温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形成了温州社区教育四级管理体制(见图1)。

目前,温州形成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机制,明确了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市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11个县(市、区)由分管社区教育的副县(市、区)长担任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或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组长(或主任);县(市、区)教育局分管社区教育的副局长担任县社区学院院长。各街道(乡、镇)成立了当地社区教育领导机构,社区学校校长由街道(乡、镇)政府分管社区教育的领导担任。

温州社区教育工作以“1+X”考核为抓手,加强一个中心任务(推进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推进X项重点工作(经费保障、宣传报道、社区教育信息化、品牌项目、理论研究等工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以确保社区教育任务的落实和社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年初温州市教育局跟各县(市、区)教育局签订了2012年度县(市、区)社区学校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年中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县(市、区)社区学校创建情况进行中期督查,年末进行检查评估。各地还相应建立社区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督导评估方案。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电大指导、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初级温饱型”的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温州各县(市、区)社区教育专项经费逐步列入政府经常性财政开支,绝大部分县(市、区)基本达到人均一元的标准,有些地区向人均两元迈进(见表1)。

除了政府投入外,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还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市社区大学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各类公益培训;瑞安社区学院建立社区教育基金会;永嘉桥头镇社区学校获得纽扣商会捐助;洞头县元觉乡社区学校建立 “恒博”教育基金;乐清虹桥镇社区学校也获得当地众多企业的捐助等等。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区教育办学机构的努力下,温州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投入,部门分担,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承担一部分”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机制。

(三)“金字塔型”的阵地布局初步成形

注重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建设。根据温州社区教育“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建立起了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村)社区分校”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截止2012年12月,全市共建社区教育机构524个,其中已建成社区大学1所,社区学院11所,社区学校121所,社区分校391所(见图2)。

根据《浙江省成人教育发展白皮书》记载,2011年温州社区学校覆盖率全省排名第一。

(四)“规范集约型”的发展趋势开始显现

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以创建评估为导向,促进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一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温州市二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和《温州市示范性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推进了社区办学点的“六有”(即有领导机构、有固定场地、有师资力量、有经费来源、有管理规章、有活动开展)建设,该项目还连续2年被市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截止2012年12月,全市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2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个;市示范社区学校10所,市一级社区学校(学院、分校)41所,市二级社区学校(学院、分校)90所(见表2)。

(五)“因地制宜型”的特色活动不断涌现

坚持模式创新,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不断涌现。温州社区教育初步形成了三大特色品牌。一是整合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2012年,温州率全国之先,温州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温州老年大学组建温州城市大学,明确了温州城市大学承担全市老年教育总校职能,目标是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老年教育机构;2012年依托温州城市大学四级网络体系,创建完成18个社区老年学习苑,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大学,全年完成老年人培训教育服务达5502人次,调查问卷显示,95.53%老年人认为通过老年教育增强了自身的幸福感。二是推广“温州学习网”,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以“温州学习网” 为载体(温州市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之一),把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使其成为既能提供职业培训,又能开展休闲教育和文化教育。目前,全市110所等级社区学校、46所合法培训学校、19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入驻温州学习网,温州城市大学老年学院实现在线网络预约报名,由于温州学习网以服务学习者的理念定位,成为了市民在线学习的乐园,截止2012年12月31日,温州学习网网站流量达到162万,参与数字化学习的社区达到110个,(注册)社区居民达到10.7万个,社区居民学习达到141万人次。据《社区教育》杂志(2012年12期)报道:在社区教育居民学习资源网站排行榜中,温州学习网,日平均访问量达12530人次,高居第3名。三是完善社区教育“百姓大讲坛”,让市民传承传统文化精髓。2008年3月,温州社区大学与温州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开辟“社区教育—百姓大讲坛”栏目,以普及温州地域传统文化为宗旨,开设专题系列篇,邀请温州当地知名专家、学者授课。以室内演播室主题演讲,外景拍摄VTR等形式,注重互动交流,受到市民的欢迎。截止2012年底,百姓大讲坛已成功录制、播出100多讲。该栏目2009年被评为温州市优秀电视栏目奖和浙江省优秀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推动了市民参与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

各县(市、区)社区教育结合当地当前的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坚持模式创新,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涌现一批特色品牌。鹿城区学院突出“精”字特色,着力打造精品社区教育,形成鲜明的社区特色和地域元素;瑞安社区教育突出“学”字特色,瑞安锦湖社区学校开办“新居民学堂”,为外来人员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洞头社区学院突出“渔”字特色,重视渔民转岗转业培训。各社区学校以“小载体”吸引“大群体”,做好“大教育”,服务“大社会”,初步形成社区教育的温州区域特色。

(六)“自发自觉型”的科学研究开始萌芽

温州社区大学积极承担全市社区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职能,申报的社区教育与温州发展研究中心,被列为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编撰了《温州社区教育》杂志和《温州社区教育》简报、社区老年教育校本教材,为传承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挖掘“瓯”字文化,以“温州名人篇,温州名胜篇,温州民俗篇,温州文史篇,温州百工篇” 5个篇章为主题,制作温州社区教育地方特色多媒体课程。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对社区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通过强化理论研究工作来带动和提升队伍的科研素质,促进社区教育研究氛围的浓厚。

二、城乡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透析

(一)社区教育机制不健全

在政府视野中,社区教育的概念印象不深。在轰轰烈烈推进城乡统筹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中,社区教育机构较难找到结合点,服务社会经济的作用不直接,让社区教育很难进入政府中心工作和视野。温州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发之地,具有独特的区域商业文化,以叶适为代表的重商功利思想,在温州留下了鲜明痕迹,多数温州人有“重商轻文”的价值取向。由此导致社区教育机制不健全,干部们对于社区教育也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社区教育相关政策还没到位,社区教育管理机制,运作机制尚未完善,各地社区教育人员相对缺乏且专业水平相对滞后,制约了社区教育的有效推进。

(二)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不持续

从公益角度看,社区教育的保障程度不够。从整体来看,目前社区教育还没有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个别地方人均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仍低于1元。依托的各级办学单位筹措经费的能力较弱,政府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社区学校筹措经费的能力较弱,均不同程度存在“缺经费、缺人手、缺场地”等现象,很多学校把社区教育作为一项任务来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也不愿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这些都客观上阻碍了城乡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目前,城乡社区教育仍存在教育部门唱“独角戏”的问题,社区教育的任务只局限在教育机构和社区内,而社区内闲置的文化、体育、科研等设施或师资未能向居民开放。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使得分属于不同部门、单位或个人的设施、人员、经费、信息、技术等没有得到很好的综合利用,未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甚至出现了较大的浪费,导致城乡社区教育的工作效率不高。

(四)社区教育内涵建设尚须深化

从工作内涵看,城乡社区教育自身规范化不高。社会上对社区教育的有些说法就是社区教育像一个拼盘,说到底是没有自己拿得出去的课程,没有自己的活动体系,没有技术含量较高的规范。由于城乡社区教育尚处阵地建设和网络架构阶段,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内涵化发展尚未跟上,使得社区教育出现了管理比较混乱的状况。有的社区教育机构虽挂了牌子,但没有实际活动,形同虚设;有些办学单位因专职人员和经费的缺乏,教育活动未列入常规的工作计划;有的社区学校在开展培训方面创新不多,内容不丰富,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三、城乡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都要靠社区贯彻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映。只有把社区教育工作做扎实了,构建“幸福社区”的各项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社区教育保障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这正是着眼于终身教育发展趋势所做出的战略部署。“那么,如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各级政府应当将终身教育经费列入本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地方财政应当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加大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财政对社区教育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要确保每人每年不低于2元的标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其他县(市)区至少按每人每年1元以上的标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列入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经常性财政开支,保证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不低于各县(市)区财政增长率,做到专支专列,专款专用。研究制定支持鼓励投资社区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社区教育。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和完善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专兼职教师在职务、职称、工资和进修等方面应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视同仁。建立督导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将把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和中职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建立实施社区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将地区社区教育发展情况作为督政、督学的重要内容。

(二)重视均衡发展,推进社区教育网点普及

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教育机构网络建设,促进城乡社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社区教育覆盖面达100%,市一级社区学校创建率达15%以上,市二级社区学校(含学院、分校)创建率达50%。到2020年,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县覆盖率100%,全面建成符合学习型社会要求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督导评估机制,督查已命名的示范社区学校(学院、分校)工作,切实巩固创建成果。完善社区大学建设,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

(三)加强内涵建设,塑造社区教育品牌项目

推进 “一校一品”活动,让教育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城乡的社区教育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因地制宜地提供群众所需社区教育产品,开展社“一校一品”活动,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和“特色课程”评选活动,着力打造精品社区教育,形成鲜明城乡的社区特色和地域元素。各级社区教育办学机构要努力丰富社区教育方式,扩大群众参与面,开发与提高本辖区居民的生存技能、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并积极创新其模式,丰富其内涵,培育其特色,扩大其影响,服务当地社会发展。

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让居民乐享数字化学习成果。社区教育在过去还是一件新生事物的话,那么现在,这项工作已被提高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成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2]。21世纪的社区教育是以灵活的、开放的、终身的教育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利用网络科技推进社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是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全市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平台,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搭建城乡社区教育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涵盖从婴幼儿一直到中老年的所有课程,满足城乡居民不同人群多样化学习生活需求,优化社区居民学习环境。

加强社区老年教育,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上学校。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纵向)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横向)的统一组合[3]。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群急剧增多,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正面临着发展的好机遇。目前,社区老年教学点少,无法满足社区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现实,要认真做好社区老年学习苑建设工作,大力开展老年教育,解决社区老年人学习难问题。坚持“学乐结合、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面向社区老年人群开展健康心理、文化休闲、兴趣爱好、体育艺术等培训,丰富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四)加大整合力度,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要打破教育资源所有制界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推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1915 年,美国的杜威(Deway)提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4]。为此,首先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实现驻地行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资源,包括场地、教学设施向所在社区开放,公共教育设施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宫、文化馆、电影院、运动场地、会议室及公园等也要向市民开放,如城乡社区内学校的操场,计算机房要向市民开放共享;其次要整合人力资源,调整、充实、完善社区教育师资人才库,挖掘社区内人力资源,组织社区内的技术专家、学者和有一技之长的社区成员成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为社区教育提供师资人才。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在改善社区教育办学条件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

(五)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学习型社区团队

社区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社区建设和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在人员方面,各地都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本地需求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结合上级有关社区教育工作部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者理论与管理实务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通过组织社区教育骨干学习参观和考察,开展工作者适应性和资格性培训,提高队伍业务素质与整体水平。积极组织各类社区教育论坛和调研,发挥社区教育群众性专业组织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跨市县跨地区社区教育协作组织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社区教育管理、师资、后备队伍的建设,加速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而又有丰富社区教育实践经验的学习型社区团队。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R].渝办发[2012]300号.

[2]鲁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成人教育,2011(01).

[3]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8:85.

[4]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03).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胡忠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域性陶瓷文化创意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与地质勘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