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是目前医学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解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背景与现状、认证程序及重点考核内容,学习首家获得认证的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阐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1: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

当前,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医学教育如何全面适应医药卫生事业需要,把握发展节奏,优化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改革不断深入。2013年,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制度的建立是深化医改和教改的重大举措,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按照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通过广泛调研、总结经验,形成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近期主要是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贯彻落实好这一文件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特别是要集中精力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深化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教育改革。构建“5+3”人才培养体系,5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是基础。要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积极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式改革。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着力提升学生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加快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第二,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这是此次改革最重要的着力点。要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紧密衔接,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等4个证书。要调整7年制,从2015年起就要全面实施,学生在完成5年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可免试进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学习,纳入招生单位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要改革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办法,针对5年制医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为他们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

第三,全面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改革。基于我国城乡、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在一定时期内,还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定向免费培养3年专科教育加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要培养医学生能够“下得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情、民情、医情教育,增强学生为保障基层群众健康贡献力量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要培养医学生能够“用得上”,加快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有机衔接。要使医学毕业生“留得住”,加强医学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政策保障,既要用感情留人,还要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第四,大力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学教育尤其应当强调以德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培养全过程。要把医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渗透融合,强化医德典型案例教学,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要把医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要把医德教育融入学生临床实习,发挥好医院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医德考核,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自觉提高医德修养。

第五,深入调整医学教育结构,更好适应卫生行业需求。要把握好医学教育发展规模,控制医学本科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加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中医药特色与规律,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统筹各类医学专业协调发展,加强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儿科、精神科等临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开展好对卫生计生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使高等学校成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六,切实强化推进改革的机制和条件保障。推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加强保障。要建立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协调,形成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医学院校要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要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要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标准,加强附属医院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科室之间、医院之间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不同阶段学习的顺利实施。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统筹资源,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医学教育新局面,为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者注:节选自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作者:袁贵仁

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2:

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摘 要: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是目前医学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解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发展背景与现状、认证程序及重点考核内容,学习首家获得认证的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阐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认证 医学教育改革

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标志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始。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接受认证的学校。[1]专业认证工作是医学院校目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与现状

1.1背景

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WFME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1年7月,WHO西太区办事处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CMB的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随后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1.2现状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200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国内首家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进行试点性认证的学校。2008年2月,在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200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教高厅函[2008]7号文件“关于成立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通知”。2008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专家首次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为依据,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专业)进行了试点认证。[2]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教高厅函[2008]9号文件“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2009年1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2.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提出认证意见、完成认证报告等实施步骤。

3.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重点考核内容

3.1硬件建设: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

3.2内涵建设: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

3.3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

3.4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5注重社区或农村医疗卫生实践。

3.6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

3.7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经历。

3.8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9教学工作的亮点与优势、不足与对策、计划与目标。

4.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教学改革

2009年11月9日至12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成为首家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接受认证的学校。

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教学模式,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3]

4.1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系统整合、技能、临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早期、后期)及临床实习(通科实习,选择实习)三部分组成。

4.2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向系统整合转变;从以授课为主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单一理论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广泛开展互动式教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驾齐驱,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3]

5.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医学教育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在“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本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是一所学校能否承担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医学教育检验自我和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对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完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推进课程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棉华,罗添荣,谢雯霓,边军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及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21-323.

[2]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4.

[3]杨棉华,何萍.围绕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10-12.

[4]苏敏,田东萍,杨棉华等.病理学CPC开放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25.

作者:陈莹 刘丽江

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论文 篇3:

浅谈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

【摘要】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繁琐且复杂,实践技能要求高,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应该从运用多样化的理论教学方法和加强实验技能训练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体会

口腔解剖生理学(or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颌、面、颈部诸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琐且复杂,实践技能要求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成为每一个口腔解剖生理学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1、 课堂理论教学:方法需多样化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学生在开课之前已经学完了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这两门先修课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第5学期开设该门课程比较合理恰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基础作用,既可巩固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又可为下学期学习专业课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发展,传统教学体系明显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口腔解剖生理学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教师讲、学生记的机械式、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该传统方法重教轻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属于被动接受,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过全忘记”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学习规律[1]。如何突破传统方法的禁锢,转变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和改革创新。

1.1 直观式教学法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形态功能学科,学习该专业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借助解剖图谱、模型标本和板书等,教师讲学生记这样一种机械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样教学手段和各种直观化的教具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并充分记忆所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淘汰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图、文、音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某一颗牙齿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动静结合,这从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图谱和模型的不足和局限性。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另外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1.2 讨论式教学法

现代新型教学关系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比较典型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分组谈论,培养其发现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恒牙解剖形态这一部分时,先将标准牙体模型和相对个体化的离体牙下发到每一小组,组织学生辨认和讨论,让其在讨论中学会辨识上下颌同名牙和左右颌同名牙的不同之处,并与每一牙组的典型代表牙进行鉴别,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这种让学生由被动听众变主动讲授的理念,让枯燥的解剖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1.3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和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按照设计并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自学-再分析-再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详细解答学生提出的共同问题。一方面该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能力,对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该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依赖性比较强的被动学习习惯,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差,一开始有可能会无所适从,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3]。

与其他教学法比较而言,PBL教学法属于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已经逐步成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将该方法有效应用到医学实践教学中并实时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思考。

2、 实验技能教学:训练需强化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要求高的基础学科,在实践技能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形态学的教学特点,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口腔临床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验课程开设的项目包括:牙体外形五面观的描绘、雕刻石膏牙和堆塑蜡牙等,在进行牙体雕塑练习前,应先带学生复习牙体解剖特征,对五面观形态进行描绘,只有描绘符合标准后才能进入下一步雕牙和堆塑练习。三倍大石膏牙雕刻练习时,教师要分组示教,并循环播放雕刻录像,教会学生使用石膏切刀和雕刻刀,突出雕牙关键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让其改正,让学生相互交流经验教训,在不断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操作技巧,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打好基础。

总之,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这门基础课程,教师应积极引用教学新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技能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为其他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松英.PBL教学模式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探索[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3(4):235-6.

[2] 楊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6, (2):55.

[3] 张晓良,刘必成。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1):62-63.

作者:张耀超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下一篇:商务礼仪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