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统计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大学生就业也由统包统配向自主择业转变,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出高校实际的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使之能够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就业率统计方式的形成、演变过程及现行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就业率统计方法的改革研究奠定基础。

第一篇:统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以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魏传华(1978-),男,山东嘉祥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贾旭杰(1982-),女,河北保定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办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国家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6.加强教师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机制

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从开题到中期检查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严格把关。为了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信息反馈机制改善师生分离状态,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设置适当的教师激励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目前对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有额外的课时补贴。

参考文献:

[1]白先春,朱龙杰.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1):74-81.

[2]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3]赵宏伟.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

[4]晏正春.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7,

(S1):37-39.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魏传华?贾旭杰?苏玉成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大学生就业也由统包统配向自主择业转变,高校就业率统计工作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从而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出高校实际的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使之能够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就业率统计方式的形成、演变过程及现行就业率统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就业率统计方法的改革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次贷危机更让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职业前景的直观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市场的适应性,已经成为社会和高等教育消费者判断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最直观的工具,成为衡量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评判一所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因此本文对我国就业率及统计方法的发展演进过程及具体统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沿革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实行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在国家包分配的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全部就业,不用统计就业率。进入市场经济以后,要靠学生自己找工作,国家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高校开始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初期,就业方式演变的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逐步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变,我国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也经历着一系列的改革,开始出现了“供需见面”的初级模式,并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认为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已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兴起的形势,提出了改革大学招生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要求,这在政策和机制上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1989年3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方案》,开始了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主导,推荐和指导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毕业生的改革,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出现成为必然。

1993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实行大学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3年春季,北京等地高等学校毕业生开始通过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落实用人单位。与改革同步出现的现象是至 1993年8月,全国还有8 000多名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2]

随着“自主择业”改革的不断深入,1997年全国高校就业制度的全面并轨,国家教委1997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在该规定中,用人单位应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签订毕业生录用协议。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不能及时落实工作的状况日益突现。可能是由于当时毕业生的总体规模较小,而那些暂时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在大学生相对较为稀缺的时期也更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在这段时期里,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中期,开始引入就业率统计

就业状况主要通过就业率来体现,就业率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中时,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由国家分配转向市场配置后的新事物。在国家包分配的计划经济年代,大学生就业不用统计就业率。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特别是从1998起,大学毕业生数已经达到100万人,在当时已经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国家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高校开始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

从1999年的高校招生规模大扩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开始呈现多元化、大众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等特点,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体系已不适应现实需要。1999年,国家教委首次公布教委所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对于统计就业率的原因,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给出的解释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具体的统计方法:

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止到该年度6月底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

在计划经济年代,每年6月底是应届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日子,离开学校就意味毕业生都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进入市场经济年代以后,学生要自己找工作,能否在6月底毕业前就找到工作就成了一个未知数,就业率的统计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之中,因为统计就业率的时间以计划经济年代毕业生就业的日期为标准。而随之而来的持续扩大的高校招生规模,更给就业率统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国家实施就业率统计后,对就业率重要性的认识过程

国家教委公布教委所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后,对就业率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200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教育部吕福源副部长明确指出“一定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高校,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2002年大学毕业生达到145万人,比2001年增加了26%, 2002年2月,教育部等四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在强调前些年度提出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措施的同时,更是提出了诸多的新的对策: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制订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等。同时在《意见》中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大学办学资源的分配直接联系起来,首次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就业率与招生数量结合起来。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的19号文件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而在2002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更是将大学生就业率与招生、经费投入、高校评估等挂钩。

2003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达到212万人,加上当时受到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将某一高校或地区毕业生就业率和高校设置,专业设置、招生数量、高校教学工作评估、新增硕士、博士点等工作适当挂钩,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同样地,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同时,更是将经费划拨、工作评估与就业率结合起来,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各高校要实施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与就业工作后位“两级谈话”制度。[3]

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35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建立高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当年毕业生数为280万。

在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教育部将就业率摆在“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的位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

(四)对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进行改进

大学生就业状况统计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和重视就业工作,也是评价大学办学水平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国家也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状况统计工作,不断用创新的思路、精神和办法不断改革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统计模式,构建与高校招生大发展形势相适应的高校就业状况统计体系,改进就业率的统计方式,通过完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统计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整体向纵深发展。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要求,教育部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发展变化,在系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于2004年6月启用重新修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

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计算公式:

毕业生就业率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其中,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待就业是指毕业生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毕业生暂时不就业是指包括暂无就业愿望、拟升学、身体健康原因及其他原因暂不就业的毕业生。

这次统计方法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将将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范畴;

(2)确定了毕业生就业的7种形式,增强了高校统计就业率的可操作性;

(3)对待就业毕业生进行登记和统计;

(4)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定期报告制度,使就业率统计的时间更加合理。确定每年9月1日、12月30日为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和待就业率定期报告时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中的缺陷

(一)对“就业”概念界定模糊,不符合就业率指标本身的含义要求

所谓就业,在新华词典2001修订版中的解释是:就业,参加工作,有了职业。一般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经济活动。计算毕业生就业率指标就是要反映毕业生就业程度。而在现行的就业率计算公式中,“已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包括了攻读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这一部分人并没有进入人才市场,继续学习的人员显然没有就业,不应被列在就业率统计中,用这种方法所计算出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自然也就无法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二)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不应在就业率统计中体现

定向培养毕业生属于国家计划内毕业生,指学生入学前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去工作,其培养费用由国家负担。委托培养毕业生:经费由委托培养单位负担,毕业生毕业后回委托单位工作。这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均有明确的单位,在毕业后不要重新找单位就业,因此这部分毕业生会影响当年毕业生真实情况,影响要通过人才市场去落实工作的毕业生的数量。因此在统计就业率时应当把这一部分人单独统计。

(三)以灵活就业方式统计困难

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在目前我国经济不断以展的情况下,毕业生应树立自主创业意识,转变就业择业观念,通过创业来推动我国就业的扩展,我们要大力提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解决就业困难的理想途径,但从一个高校毕业生到真正创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目前就业统计方式中对自主创业的认定主要依据是是否已经办好营业执照为依据,这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显然是一件困难的事。另外,让学校对自由职业的界定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国家对自由职业的定义是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 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由于不可能在某一确定的专业对应于以上职业,国家也不可能规定何种毕业生可以从事以上职业,所以一些相近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以此种方式就业,在目前高校的同志面对众多的毕业生,如何准确的界定这一就业形式将是一件困难的事。

(四)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反映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就业的“质”

目前公布的就业率,只说明了某个学校或某个专业有多少人有工作干,并不清楚这些工作的档次和性质,只表明就业的数量,从就业率看不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无法全面科学的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导致较高的违约率

有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就业率,限定毕业生在离校之前一定要签署就业协议才能办理相关手续,否则不予办理,这样一些同学就会发生盲目签约的问题,但当这些学生有了更好的单位后就开始要求违约,这给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自己都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并且近年来违约率还有不断增加的现象。[4]

(六)就业率统计过程缺乏社会监督,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目前,就业率是由各学校统计上报,由省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学校数据的汇总后公布,整个统计过程基本上没有得到行业、媒体等民间机构或官方的专门调查机构参与、监督,没有独立的机构进行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评估,因此,公布出来的就业率自然也就缺乏公正性和可比性。由于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和专业设置等重大问题,同时国家又以就业率的方式来考核一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因此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会采取一些弄虚作假的手法,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由于信息采集渠道的单一,就可能产生虚报浮夸的现象,长期下去,给高校、社会、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影响了统计的公正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何更好的完善就业状况统计体系,使就业率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反映出高校的实际就业状况和办学水平,同时也能通过统计就业率来促进高校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统计数字,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继续研究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M]//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0. 

[2]陈宝瑜.如何保持民办高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J].教育与职业,2002(12):9-11.

[3]陈贤忠.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12-13.

[4]金钢.毕业研究生就业中违约问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6-129.

(责任编辑 朱凯)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Methods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Rate

JIN Gang

(School of Scienc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China)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statistical method

作者:金 钢

第三篇: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类毕业生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以及影响就业因素的分析,提出提升就业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分析

艺术类考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近700万人,创历史新高。艺术类毕业生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树一帜的思想行为,在就业中受学校、单位、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1、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毕业生基本情况

1.1毕业生人数分布情况(2013-2016年)

2013年毕业生88人,2014年毕业生87人,2015年毕业生101人,2016年毕业生92人。

1.2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

1.3专业对口率

2013届毕业生共88人,有36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41%。

2014届毕业生共86人,有35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40.7%。

2015届毕业生共101人,有51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50.5%。

2016届毕业生共92人,有68名同学从事和舞蹈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对口率为74%。

2、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

2.1就业去向

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中小学、培训机构、剧团、航空公司、自主创业、检察院、交通建设集团、统计局、银行、考取研究生、文化馆、公司等。在培训机构中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50%,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较少。

2.2就业区域

毕业生就业省内的有48人、省外的有44人。

2.3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中继续从事舞蹈学专业的有6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4%。

2.4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0.9%,一般满意占总人数的38%,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30.4%,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20.7%。

3、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3.1学校因素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位于成都市,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学生在校期间在社会培训机构兼职的较多,毕业后继续任教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学校在中小学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也就给毕业生搭建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因此很多毕业生选择在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

3.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經济好坏不等,决定就业态度不同。另外家庭观念也有一定影响,有些觉得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国企,收入稳定,鼓励毕业生准备公招考试。有些觉得在社会上多积攒点经验,在培训机构代课也可以,不督促毕业生立马就业。有些觉得应该要进一步深造,鼓励考研。

3.3个人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毕业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事业单位招考以及公务员招录考试中不占有优势,一般类型的公司工资待遇较低,和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就业或者特岗教师一般都在县城工作,毕业生大多不会选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4、相关对策建议

4.1多措并举抓质量,齐心协力谋就业

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并提出任课教师主动参与就业工作。依托就业品牌,实现招生规模和生源双突破。制定招生计划,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合理分配地区生源数量,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以适应工作单位的需求。注意知识的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品格的教育。

4.2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

4.2.1利用新媒体,推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建立班级-年级-系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发布就业咨询。成立就业帮扶小组,负责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

4.2.2开拓市场,拓宽渠道

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开拓省外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组织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收集就业信息,寻求就业机会。

4.2.3加大帮扶力度,促其顺利就业

对毕业生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档案、制定帮扶措施、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和定向信息推送。发动学生党员和干部带头行动,深入推进互助就业模式,成立班级“一对一小组”等。

4.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学生-教师-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培养力度,积极宣传创业就业政策,给学生创业创建良好的机会。

4.4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构建了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引导长效机制,大力宣传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自主创业等基层项目计划及志愿服务新疆、西藏。

参考文献

[1]赵北平谢宝国,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J],2007.01:141-144,2007.

[2]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高教探索[J],2007.02:117-119,2007。

[3]冼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当代教育论坛[J],2005.19:48-49,2005.

[4]陈爽.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分析[J].青春岁月,2012(8).

作者:张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专业类论文范文下一篇:土建工程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