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观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2023-01-17

1 当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简析

文本往往可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意义, 存在很多的“召唤结构”, 而作为读者, 从解释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他们每个人因为所处文化背景、家庭生活等因素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一些先入为主的体验, 即“成见”。而这种先行的心理结构图示是引导他们在理解中进行设想和预期的一种经验, 在阅读中即是读文本之前或之中的因各种因素而形成的期待视野, 有时这种视野或图式是随变的, 而有时则可能是执拗、固化的。因此,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一本多解, 充分把握学生阅读中的类似于“成见”的现象, 深入体味和充分估计到学生的“成见”状态。

教育的意义实质便在于发掘、拓展、鼓动个性人格的存在, 故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个性化, 需要互动交流中不断更新和无限拓展自己的心理图式。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亦需要“因文生异”, 把学生的内在潜质通过所要修习的文本开发出来。这些我们可以从西方当代哲学思潮中的解释学中得到启示。

2 关于“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的概念来自于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启蒙运动后西方理性主义者多认为“成见”是一种和理性对立的力量。加达默尔一反众议, 他指出:一种解释学的境遇是被我们自己具有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这样, 这些成见构成了一特定的现在之地平线 (视域) , 因为没有它们, 也就不可能有所视见。

我们理解流传给我们的文本乃是以对意义的预期为基础的, 这种预期是从我们自己与这题材的先行联系中获得的。

加达默尔以正面方式, 说明“成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 它与历史相互交织, 成为理解的基本“视域”。当然, 不是所有“成见”在理解中都有合法性, 在加达默尔看来, “成见”虽然构成了理解的出发点, 使理解成为可能, 但也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他不是来自于人与历史地必然联系, 是由后天的错误认识所致。真正区分两者, 必须在与文本意义地不断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 才能消除误解。

要跟文本进行理解与交流, 我们就不得不谈到“视域融合”这一概念, 理解者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是不同的, 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差距。当理解者带着自己的历史视域去理解某种历史作品时, 两种不同的历史视域必然会产生某种张力, 理解者不可能抛弃自己的视域而完全融入文本的视域, 去发现和重建所谓文本的客观意义或本来意义。又不能将文本的视域完全纳入理解者有限的视域, 以理解者自己的成见任意曲解其理解的对象, 只有在理解者的成见跟被理解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并产生出意义时, 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 这种过程, 加达默尔称之为“视域融合”。每次“视域融合”后都会产生新的“视域”, 一种既包含理解者的视域又包含文本视域同时, 超越了这二者的视域所形成的全新的视域, 而文本视域也在这每次融合的过程中呈现新的面貌, 于是又会形成一次新的融合过程, 周而复始。正是读者的不同理解的总和接近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全部意蕴。

3“视域融合”观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操作启示

视域融合观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原则宗旨更为明确, 那就是要通过对文本的多角度理解开发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内在潜质, 通过一系列互动交流的模式, 使学生的心理视域的得到具有个性特色的不断提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3.1 做好教师自身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的准备

教师要深入文本, 充分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在上课前老师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文本的可能阐释领域, 全面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等, 并逐步梳理文脉,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挖掘作品主题, 形成整套适合于教师与特定学生群体互动交流的作品阅读指导方案。

3.2 师师交流, 师生交流, 不断丰富教师自身的视域水平

教师应充分估计其他教师及学生群体对文章的各种理解可能, 以一种包容、开放、大度的胸怀去接纳、吸收自己的视域。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之间与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更有利于促进各位教师相互促进和师生之间的相互成长。

3.3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正确的视域融合

在我们的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对文本的理解不能搞思维定势, 制定统一的标准, 不能扼杀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不能强求学生跟老师的理解保持一致, 这样会泯灭学生对生活, 对生命的独特感受能力, 达不到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我们必须强调生本融合, 最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语文文本一般而言是人文文本, 它存在一定的“召唤结构”, 不同的学生会形成他们不同“视域”, 并得出不同的理解。同时, 同一个学生对同一篇文本也可以从多种视角去进行理解,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这种独特感悟,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地与文本进行“视域融合”地循环过程中, 获得对不断丰满的文本艺术价值的独特体验。

在这里, 还应该强调一个“多元有界”的问题, 在前面的论述中, 加达默尔的对“成见”进行过合法与非法之分, 非法的成见是由后天的错误认识所致, 会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 所以, 在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一定的“规范”, 对语文文本的阐释。同时, 教师也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独立意识、独特感悟的基础上, 起到导向作用。

3.4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使之相互进行视域的融合

学生与学生几乎从来未停止过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以便于有选择的把学生课外的轻松愉悦的对读书习文的看法搬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也应积极克服紧张而怯懦的心理, 勇敢而又不自负地学会求知。只有这样, 才可能在实践层面上完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 相互生长。

阅读本身就是文本、教师、学生三个群体间的互动交流, 在这中间, 抓住了人, 抓住了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 才有可能抓住阅读教学的的实质, 从而才能在视阈融合观念的指导下,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师体察能力的相互生长。

摘要:学习了西方当代哲学家加达默尔的解释学中的“视域融合”观后得到不少启示。教师要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 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方案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心理图式, 把内在潜质通过所要修习的文本开发出来。

关键词:解释学,成见,视域,理解,视域融合,阅读教学,多元解读

参考文献

[1]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8.

[2]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M].武汉出版社, 2006, 12.

[3] 汉斯·加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 (上卷)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4] 汉斯·加达默尔.效果与历史原则[J].哲学译丛, 1986 (3) .

[5] 汉斯·加达默尔.时间距离的解释学意蕴[J].哲学译丛, 1986 (3) .

[6]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1.

[7] 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J].人民出版社, 2007, 6.

[8]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以台州高职院校为例下一篇:青枯菌感染对不同烤烟品种抗氧化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