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必修四学案

2022-08-04

第一篇:文言文必修四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九)

一、六国论

1、通假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2、古今异义词

①弊在赂秦(赂:割让土地以奉送)

②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这实际上) ③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到„„。颠覆:灭亡)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⑥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⑦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与力量)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旧例)

3、文言实词 (1)判

①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柳宗元《封建论》)(动词,分,分开)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以判矣(动词,区分,辨别)

③太尉判状辞甚巽(巽:恭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动词,判决) ④是非已付渔樵判(动词,评判,判断。这是后起义)

⑤陈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郎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动词,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

官) (2)速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招致)

②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周易•需》)(动词,邀请,迎请)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形容词,快速,迅速) (3)劫

①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强夺,掠取)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动词,威逼,威胁,胁迫,挟制) ③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威逼,胁迫) ④桑海几经尘劫换(名词,佛教称世界由生到灭的一个轮回为一劫) (4)赂秦而力亏(赂:动词,割让土地以奉送)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7)洎牧以谗诛(副词,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爱:爱惜) (9)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 (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量:估量)

(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动词,跟随,追随)

4、文言虚词 (1)而

①赂秦而力亏(因果连词) ②与战胜而得者(顺承连词)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 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转折连词) ⑤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 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连词) (2)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②举以予人(介词,把)

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拿) ④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

⑤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 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以致,表结果)

⑦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因而,表结果) ⑧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靠着)

5、词类活用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状,按道理讲) 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状,坚守道义) ③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打退)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动,礼遇,礼待)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状)

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名,小的土地,大的土地)

6、文言句式

①举以予人(省略句) 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③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被动句) ⑥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

⑦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7、固定句式

然则:即然这样,那么„„

二、阿房宫赋

1、古今异义词

①直走咸阳(走:跑,奔,有“趋向”之意)

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

相斗)

③而气候不齐(气候:雨雪阴晴等情况。今义为“一个地区的气候概况”) ④韩魏之经营(经营:金玉珠宝。今义为“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⑤齐楚之精英(精英:金玉珠宝。今义为“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2、文言实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 ②五步一楼(数量词,一座)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同)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副词,全部,整个) ⑤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2)歌台暖响(响:名词,声音,歌声)

(3)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幸:帝王对女子的宠爱)

(4)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剽 :掠夺。掠:掠夺。剽掠:同义复词连用) (5)爱

①秦爱纷奢(动词,喜爱,爱好)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动词,爱护) (6)缦立远视(缦:副词,久)

3、词类活用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动,统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名状,向北,向西) ③辇来于秦(名状,乘车辇) ④朝歌夜弦(名状,在早上,在夜晚) ⑤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⑥族秦者秦也(名动,灭族)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动用法,为„„而哀;鉴:意动,以„„为鉴)⑧戍卒叫,函谷举(被动,被„„攻占) 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动,变成了焦土)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十)

三、滕王阁序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指云气消散,雨过天晴) 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齐”通“济”,通达,顺利) ④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细微的预兆)

2、古今异义词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 ②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逢迎:迎接)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远。扶摇:猛烈的旋风)

3、文言实词 (1)数

①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天数,定数) ②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③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 ④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追究到底) (2)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艰难) ③不忍穷竟其事(动词,追究到底,究查)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zhǔ,副词,适逢,恰好)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名词,类)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shǔ,动词,归属,隶属) ④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zhǔ,动词,接连,跟随) ⑤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连缀,撰写) ⑥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通“嘱”,动词,嘱托) (4)数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艺,技能)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列举罪状) ⑤而公子亲数存之(shuò,副词,屡次)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言)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率领)

④初一交战,操军不胜,引次江北(动词,退却,避开)

⑤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

⑥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动词,拉,牵引) ⑦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动词,拿,举) ⑧虞常果引张胜(动词,牵引,牵涉,牵连)

4、文言虚词 (1)故

①豫章故郡(形容词,旧有的)

②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特意)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副词,特意) ④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

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副词,仍然) ⑥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动词,消失) ③则智者尽其谋(动词,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归尽(动词,终结,指死亡)

5、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襟。

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衣带。)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名状,像雾那样。星:名状,像星星那样。)④目吴会于云间(目:名动,看)

⑤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屈:使动,使„„受屈) ⑥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窜:使动,使„„逃亡)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名,才俊)

⑧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丘墟:名动,变成废墟)

6、文言句式

①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宾语前置) ②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③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 ④渔舟唱晚(省略句)

7、涉及的典故(略)

四、报任安书

1、通假字

①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②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杖) ③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剔”通“剃”,剃除) ④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 ⑤及以至是(“以”通“已”,已经) ⑥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 ⑦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⑧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 ⑩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⑾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2、古今异义词

①意者勤勤恳恳(勤勤恳恳:诚挚恳切。) ②下流多谤议(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 ③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非同寻常。) ④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抒发愤懑) ⑤太史公牛马走再拜云(再拜:拜两拜。

牛马走:谦辞,像牛马那样供人驱使的仆人。)

⑥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树立:立身处世)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自己内心)

3、文言实词 (1)望

①若望仆不相师(动词,埋怨,责怪) ②吾尝跂而望矣(动词,向远处看)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动词,盼望,期望)

④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念头) ⑤先达德隆望尊(名词,名望,声望)

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为既望。) ⑦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动词,希望) (2)物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名词,事物,东西)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

③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名词,外物,与“自己”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物。)④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名词,事物的内容,实质) (3)用

①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听信) ②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③兵精足用(名词,器用,军用物资)

④贤能为之用(动词,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⑤士卒多为用者(动词,效劳,出力)

4、文言虚词 (1)乃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竟然) ②乃欲引节,斯亦不远乎(副词,才) ③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2)于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②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5、词类活用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状,像牛马那样)②倡优所畜(倡优:名状,像乐师优伶那样) ③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文言句式

①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 ③声闻邻国(省略句)

④韩非囚秦(省略句、被动句) ⑤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被动句) ⑥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 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⑧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⑨安在其不辱也(宾语前置) ⑩文采不表于后世(状语后置)

第二篇: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

【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 5.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恐惧) 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堂)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1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1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1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1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1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二、古今异义

1、且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4、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古义:那个人

6、今老矣,无能为也古义:不能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8、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

12、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1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1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1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1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1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18、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击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20、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二

今义:请客的主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今义:困乏,疲倦 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今义:没有能力 今义:省名

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今义:十分,极 今义:鱼身上的肉 今义:表示结果 今义:详细说来今义:贫穷今义:鼻涕

今义:货币

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今义:称中医医生 今义:垂手拿着

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1页共5页

三、一词多义

1、之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到、往)

2、以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3、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fū,名词,指男人、老师)

夫晋,何厌之有(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ú,代词,那)

4、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7、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8、故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老,旧)

9、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2页共5页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10、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1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12、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13、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14、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15、举

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6、胜

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 夜缒而出

进兵北略地

头发上指

2.名词作动词

☆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3页共5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函封之 箕踞以骂曰 持剑盾步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与郑人盟

函梁君臣之首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沛公军霸上 范增数目项王 皆白衣冠以送之 籍吏民,封府库 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阳间行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动词, 动词(介)+形容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其人居远未来

素善留侯张良

4.形容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5.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6.使动用法

☆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 烛之武退秦师

阙秦以利晋

既东封郑 拔剑撞而破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太子迟之供其乏困 沛公今事有急 此其志不在小邻之厚,君之薄也 刑人如恐不胜(用尽酷刑)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群臣怪之

8.被动用法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五、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4.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11.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译为“被)

六、重要语句翻译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4页共5页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

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

2012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第5页共5页

第三篇:作文训练之四学案——议论文的语言

(生动、准确、鲜明、概括)2005级作文小组

一、生动性时间:

(一)比喻论证.亚里斯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采用比喻来写景状物,阐发事理。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方法,取象附理,使深奥甚至枯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事理形象化。

例1、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一些留洋革命者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在批评某些人没有党性或党性不全时是这样说的: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例2、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也很好的运用了比喻论证。在批评一些对待外来文化的做法的时候有一段精彩的议论: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练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论证以下观点(80字左右)

学习如登山,

(二)巧用故事。议论时巧妙地穿插一些文学性强的故事、寓言、典故、笑话,使论证起伏跌宕,富于变化。(用故事时一要选材准确,二要注意挖掘材料,回归议论本身与证明 论点) 邓拓的《从三到万》的观点是:一般地说,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这道理浅显,如果没有点出彩之处,恐怕很难让读者感兴趣。于是作者先讲了一个明清人的笔记中记载的一个笑话故事.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练习:运用故事,寓言来论证以下论点,任选一题。(80字左右)①做事情不要浅学辄止:②做事情要学会变通:

(三)其它方面。 其

一、巧用新颖题目。比喻、象征、拟人、反诘等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例如《呼唤晴朗的天空》、《走出乌云的太阳》、《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中国人失掉公德心了吗?》、《君子动口不动手》、《美的回归》等,恰当引用成语、名言、歌词。如《将心比心》、《良剑期乎断》、《姑娘你慢些走》等,题目既准确、鲜明、生动,又表达出作者的褒贬之情,很惹人喜爱。 其二,开头要写好。善用整句开头。 例如:作文《知人者善,自知者明》的开头写道:“人在仰视时易低估自己,俯视时易低估别人;得意时易自狂,失意时易自卑。这些对人对己的认识显然都是错误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轻视别人。有道是:‘知人者善,自知者明’。” 例如:《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这样开头的:“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1

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

其三,多用中心句,反复出现,构成排比。

论说文的“本论”部分的结构要么是并列式,要么是递进式,要么是正反对照式。每个段落可用中心句开头,这样“一目了然”,层次也很清楚。

如以 “杂”为话题。有学生就从几方面来论述的:杂,意味着变化;杂,意味着进步;杂,也是一种美。

或写为: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有发展。

其四,排比性论据支撑论点或分论点。

1、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着真理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给感情一把尺》)

2、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去”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寻,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

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选择永恒》)

其五,精构结尾。议论文的结尾一般是或总结观点,或发出呼唤.或启发人们思索。要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例如:《孟子.告子下》的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过秦论》的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结尾: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练习:试从生动性的角度,分析下面文章的特点。

用心雕琢自己的天使

广东一考生

我们应该克制支配欲,别企望把别人雕琢成我们的样子。

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恰如其分。如果人的思想皆如此这般方正,那么我们的世界也就不会再是缤纷斑斓的了。

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张信哲“爱如潮水”的缠绵,也有经典苏永康“爱一个人好难”的悲凉;有“歌圣”张学友“饿狼传说”的火热,也有“浪子歌手”齐秦“大约在冬季”的隽永。没有思想的棱角,便没有个性的纷呈,没有个性的纷呈,便没有了自我,艺术也便没有了生命力。

别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论所掩盖,别让自己的个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没有苏轼、辛弃疾们的张狂个性,就没有豪放派“大江东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绝世气概;没有柳永、李清照们的多情伤感,就没有婉约派“执手相看泪眼”和“人比黄花瘦”的一唱三叹。

从普希金汹涌澎湃的《致大海》,到冰心那充满母爱、童真、自然的《春水》,从闻一多回味悠长的《红烛》,到舒婷含蓄深沉的《致橡树》。这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从一种个性到另一种个性的张扬,他们思想的棱角,闪烁着灼人的光芒。

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万物苏醒,勃勃生机的“无边光景一时新”式的春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阳光四溢,裙带飘飘的“今听玄蝉我却回”式的夏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落英缤纷,寒秋独立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式的秋天;因为思想的棱角,我们有“千树万树梨花开”式的冬天。

泰戈尔说:“别踩住我的思想。”我说:“别修整我的个性。”

这个世界需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概。也需要“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慨;需要“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哀婉,也需要有一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超然旷达,需要有一个“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绝世芳华。

思想的棱角,是个性的萌芽,别让自己思想的棱角被他人的思想磨去,坚持自己独特的光芒。

二、准确性

(一)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1、《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

的热忱。” “极端”这一副词的使用,充分肯定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责任意识,为民意识。例

2、《想和做》中“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 “有些人”指的是“少数的一部分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1、《从三到万》中有这么一句话:“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这段话中的关联词体现了说理的层次感。

2、《纪念白求恩》中:“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关联词强调保证了白求恩的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最基本条件。

(三)领悟近义词选择的准确性

毛主席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说:“„„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

吗?” “抛弃”一词,如换成“放弃、舍弃”是难以表达彻底改正错误的坚决态度。 毛主席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还说过:“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防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冲破”指战线上的一段被突破,既突出了革命力量的锐不可当,又很分寸地表现了中

国革命胜利在国际上的影响,如用“冲垮”,则表示战线全部崩溃,有过分夸大这嫌,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三、鲜明性

鲜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所表述的观点应该十分明确,富有说服力;二是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应该爱憎分明,富有感染力。

(一)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中心论点,或提出问题,或划定议论的范围。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讲讲实事求是》等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论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读者一目了然,这样的标题就十分鲜明醒目。

为了做到标题旗帜鲜明,一般可采用肯定句式,“要”、“应该”、“必须”等能愿动词使用频率比较高,如《作家要铸炼语言》、《当说必说》;也可以采用反问句式,如:《重理岂可轻文》、《人生能有几回搏》;此外,还可以采用判断句、否定句等句式,如《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近墨者未必黑》。利用词语褒贬对照形式组成的标题,也可以取得语意鲜明的效果, 如:《纳谏与止谤》、《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等,都属于划定议论范围的标题,由于采用了褒贬对照的形式,作者的观点和爱憎已经明确地包含在其中了。

(二)议论文不是文学作品,一般不采用曲折含蓄的手段来暗示观点,而是采用直接的、十分明确的方式,将作者的观点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点的表述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必须做到语意十分肯定和鲜明。

例如:《个人和集体》一文,在论述如何认识领袖和英雄时指出:“我们的同志还必须..了解:共产主义事业中的真正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个人主义的领袖和英雄,决不是...可以自称和自封的。”

作者用“必须”和两个“决不是”,把观点表达得非常肯定,不容置疑。为了使观点表达得确定无疑,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等容易使人感到态度暖昧、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词语。

四、概括性:文章中的举例论证,应认真分析概括性叙述语言以及叙例之后的必要阐述。

读下面的例文,并从语言的概括性方面进行修改。

浮躁中走不出天才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木偶决定去探测大海的深度。于是,他在大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回来后高兴地向人们宣布:“谁说大海深不可测?我在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发现海水仅仅没过我的脚面。”人们听了,全都大笑着离开,留下木偶在那里洋洋自得。

19世纪,贝尔成功发明了电话机。而在他之前,无数的人试图把声音转化为能够远距离输送的电流,其中包括英国人弗莱士。他的实验成功地把声音转化成了电流,但他却总不能成功地传输人的声音。于是,他轻率地放弃了实验。贝尔基于他的实验,经过一些改装,发现把弗莱士实验装置的一个螺丝钉再往里拧半圈.也就是再拧半毫米,一切都会顺利解决。于是,贝尔顺理成章地成了电话的发明者。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轻率地把人解释成“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他的一个学生,把一只拔光了毛的鸡拿给他看,对这个命题进行质疑。博学多思的哲学家为自己的“浮躁”付出了被后生晚辈取笑的代价。也许人们不会忘记1967年8月23日,“联盟1号”飞船上唯一的宇航员马科洛夫,在飞船坠毁的最后时刻给亲爱的女儿和全国小朋友们的生命留言:“好孩子,我要告诉你,也要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请同学们记住!”

太多的浮躁使本该提早出现的科研成果推迟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太多的浮躁使人们误入歧途,功败垂成。还是一位科学家说得好:浮躁中走不出天才。而人们却往往认为天才总是不拘小节,可他们却忘记了真正的天才是视浮躁为大敌的。

浮躁中走不出天才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天,木偶决定去探测大海的深度。于是,他在大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回来后高兴地向人们宣布:“谁说大海深不可测?我在海上漂游了三天三夜,发现海水仅仅没过我的脚面。”人们听了,全都大笑着离开,留下木偶在那里洋洋自得。

探海的木偶是可笑的,他错就错在两个字:浮躁。然而,捧腹之余,我们或许会吃惊地发现,现实中的自己却已在不经意间成了另一个探海的木偶。

浮躁,源于人性中的浅薄和急功近利。或许我们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致使许多希望的种子葬送在浮躁的热炉里。

19世纪,贝尔成功发明了电话机。而在他之前,无数的人试图把声音转化为能够远距离输送的电流,其中包括英国人弗莱士。他的实验成功地把声音转化成了电流。但他却总不能成功地传输人的声音。于是,他轻率地放弃了实验。贝尔基于他的实验。经过一些改装,发现把弗莱士实验装置的一个螺丝钉再往里拧半圈,也就是再拧半毫米,一切都会顺利解决。于是,贝尔顺理成章地成了电话的发明者。浮躁却使弗莱士痛失了一个绝好的机遇。事后,他自己曾痛惜地说,上帝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而浮躁却往往使我们忽略了这些机会。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轻率地把人解释成“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他的一个学生,把一只拔光了毛的鸡拿给他看。对这个命题进行质疑。博学多思的哲学家为自己的“浮躁”付出了被后生晚辈取笑的代价。也许人们不会忘记1967年8月23日.“联盟l号”飞船上唯一的宇航员马科洛夫,在飞船坠毁的最后时刻给亲爱的女儿和全国小朋友们的生命留言:“好孩子。我要告诉你,也要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请同学们记住!”因为一次“浮躁”的检查,人类痛失“联盟1 号”宇宙飞船和杰出的宇航员马科洛夫。

太多的浮躁使本该提早出现的科研成果推迟了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太多的浮躁使人们误入歧途,功败垂成。还是一位科学家说得好:浮躁中走不出天才。而人们却往往认为天才总是不拘小节。可他们却忘记了真正的天才是视浮躁为大敌的。

成功者不浮躁,浮躁者难成功。我们开拓事业的过程中,必须摒弃浮躁。谨慎前行。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 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

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 国。

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料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

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 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来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和廉颇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二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汉武帝很高兴,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了,并不是像汉朝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夫,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派士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想自杀,张胜、常惠拦住了他。虞常果然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 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刀来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无焰的火,把苏武背朝上放在火坑上,踩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已经气绝了,半天才

又能呼吸。常惠等哭了,将苏武抬回营帐。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应当处死。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举起剑想要杀他,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苏武说:‚我本没有参与密谋,又不是他们的亲属,为何要受牵连?‛卫律举剑作势要杀苏武,苏武神色不改。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投奔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满山的牛羊,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卫律又说:‚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就难了。‛苏武大骂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公平处理,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自己幸灾乐祸,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终究无法迫使苏武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就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中,不给他吃的,喝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视之为神,就把他放到北海边无人区,让他放公羊,公羊产奶了,才放他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别的地方。苏武到北海后,不给他粮食。他只好掘野鼠,收草籽来吃,拄着汉朝的旌节牧羊,每天起来就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在北海打猎。苏武能结网纺缴,矫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他,供给他衣食。三年多,於靬王病重,赐给苏武牛马,生活用品,帐篷等。於靬王死后,其手下都迁移到别处去了。这年冬天,丁灵人偷走了他的牛羊,苏武又陷于困境。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寻苏武。时间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你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你,(单于)准备以礼相待。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

您对汉朝的信义呢?前些时候您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碰到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指控为‚大不敬‛,伏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给他安葬。您弟弟孺卿跟随皇帝去河东后土祭祀,一个宦官和黄门驸马争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后逃跑了。皇帝派孺卿去抓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你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也不知他们是否还活在世上。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你又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听说老母被拘押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难道还超得过我?再说皇帝现在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们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吉凶难测,你又为谁守节呢?听我的话吧。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几人本没有什么功劳才能,全靠皇帝的栽培,为将封侯,兄弟三人都成为皇帝的侍从,常常希望为朝廷献身。现在能有机会牺牲生命报效朝廷,即使被杀,也是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为父死,不会有怨,请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连饮数日,又说:‚请你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早已是该死的人了!大王一定要逼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死在大王面前!‛李陵见他是真的不会投降,感叹道:‚唉,你真是一位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行无以复加。‛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汉昭帝即位后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却谎称苏武已死了。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见汉使,得以夜里见汉使,自己详细地陈述这几年的情况。教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下一只雁,脚趾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等人在某大泽中。使者大喜,按常惠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对汉使者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随行人员,除了已降和已死的外,跟随苏武回国的还有九人。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首都长安。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壮年出使,等回国时,头发和胡须都已变白了。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 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 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

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附录

一、通假字: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与不:不,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

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 ,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 请毕今日之驩:驩 , 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霑 ,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

精思傅会:傅,同‚附‛。 员径八尺:员。同‚圆‛。 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

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 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 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 《张衡传》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秦御史前书曰:上前。 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 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苏武传》

天雨雪:雨,下。

羝乳乃得归:乳,生育,生子。 武能网纺缴:网,结网。 檠弓弩:檠,矫正。 杖汉节牧羊:杖,柱着。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 爵通侯:爵,封爵位。 《张衡传》

皆共目之:目,使眼色。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苏武传》

兄弟亲近:亲近,亲近之臣。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3、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苏武传》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归璧于赵:归,使...回去。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绝。 蔺相如固止之:止,使...停止。 《苏武传》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请毕今日之驩:毕,使……完毕。 胜、惠共止之:止,使……止,阻止。

4、意动用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苏武传》

单于壮其节:壮,认为……壮烈。 《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宣言曰:宣言,扬言。 《苏武传》

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张衡传》

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 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苏武传》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肯定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否定判断句)

2、被动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君幸于赵王。 使不辱于诸侯。 《苏武传》

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少以父任:任,被任职。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

3、变式句(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 《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信义所见安乎? 子卿尚复谁为乎?子卿尚复为谁乎? 何以复加?以何复加? 何以过陵?以何过陵? 《张衡传》 未之有也。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拜送书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 《张衡传》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 《苏武传》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五、成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布衣之交 刎颈之交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

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大的方面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1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提及的,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赤壁赋》

1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20、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2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们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2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没有增减。

2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26、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2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始得西山宴游记》

28、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从我成为罪人,我就居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

29、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那公务之暇,我就缓慢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玩。

30、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每天和那些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

3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3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都被我享受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3、望西山,始指异之。

(我)眺望西山,才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

3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向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3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

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

3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了这次游览)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六国论》

3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38、不赂者以赂者丧。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40、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41、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4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4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4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45、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6、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47、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以前假使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要跟秦国亲附,刺客没有出发,好的将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4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4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5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阿房宫赋》

5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

虹?

5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5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5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5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业收费标准标准下一篇:物业公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