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思考

2022-09-2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 人民的生命意识逐渐觉醒, 开始关注生命, 尊重生命, 完善生命;但是生活中,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枯竭、恐怖主义的泛滥、贫困与疾病等始终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存在, 工具理性、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使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到更加迷惘, 生命教育随之成为我国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现的新问题。目前我国生命教育工作仍然以实践为主, 主要是在一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涉及到, 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研究很少。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漠视生命, 残害生命现象的不断涌现, 人们的目光不得不转向高校, 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已经迫在眉睫。

1 当今大学生的生命困境

(1) 人们精神上的失落。当今世界,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也正处于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的关键时期, 整个社会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多重的价值利益关系等因素, 严重冲击着心理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 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心理发展越来越多样化。不少大学生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作为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有的大学生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些生命的实质内涵感到困惑和茫然, 认为生活空虚, 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怀疑。

(2)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情感更加冷漠。语言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能传递感情成分的交往方式。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捷通讯, 使得人们对电话、短信、QQ产生过分的依赖。以数码、光电为媒介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堪一击。大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 都缺少相应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他们过多的被塞以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生命情感发育的空间。有的大学生甚至终日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沉迷于游戏、网恋不能自拔。这种冷漠的生命情感状态直接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增多。

(3) 高等教育的功利化, 忽视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大部分高校主要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唯一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他们将来谋生的资本, 学生的情感、心灵、个性被抛弃。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或许是一个专、精的技术人员却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对死亡、疾病、生命的残缺毫无认识、体会, 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明确的信念和有意义的目标, 他们不但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 更加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这些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对自我和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不珍惜的态度。

(4)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随着社会的发展, 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没有经历过磨难和挫折, 抗压力和心理素质都比较低。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诸如与同学关系紧张、失恋等, 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和解决, 从此萎靡不振, 有的甚至放弃自己生命。

2 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

高校生命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的生理过程、生命发展知识的讲授, 使他们对自己有较深的认识, 珍惜和珍重他人及一切生物的生命, 并让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培养对他人、社会的关爱, 使大学生的人格获得和谐发展。高校生命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的全面均衡发展,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 进而重视、珍惜生命;第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 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第三, 探讨生命的意义, 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陶冶健全人格。高校生命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社会关怀, 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的同时兼容差异, 敬畏自然的同时胸怀社会, 最终领会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构建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高校生命教育不仅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而且还要考虑他们的成长环境, 社会、家庭的作用;不仅需要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经验, 也要考虑到我国自身教育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等, 只有联系的, 发展的, 全面的把握这些因素, 才能探寻到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生命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是生命教育实施的前提。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只有关注生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校的职责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在成长过程中领悟生命的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高校生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把生命教育看作是人文关怀, 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感悟, 从而珍爱生命。每个高校教师都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 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把生命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

3.2 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的正式课程, 同时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连贯性, 可以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在高校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核心, 也是最基本的途径。仅仅依靠高校里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人生与职业规划这些课程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 使生命教育的学习走向系统和集中。 (1) 首先要培养一支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才刚刚起步, 没有现成的师资, 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还必须能够准确的把握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状况, 深入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并能够正确有效的引导他们。关于教师的选择, 可以将部分教授思想政治教育, 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老师抽掉出来进行生命教育集中学习、培训。 (2) 编写生命教育的教材。高校实施生命教育是为了使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因此, 生命教育的教材应该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现实状况, 将大学生的生存和生命的发展状态作为重点, 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去编写。教材中既要包括心理知识、伦理规范, 也要包括生活中的交往技巧、怎样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3) 结合课堂教学,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烈士陵园可以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参加公益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 增加责任感意识;参加野外生存训练可以使大学生体验苦难,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此外还可以举办关于生命教育的竞赛、社团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生命情感。

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可以让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悟生命教育的精髓, 还能使大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关于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 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3.3 构建和谐的生命教育环境,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有力配合

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对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生命教育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不仅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 也需要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1) 校园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校园环境中良好的人文氛围, 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生存感受, 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 (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在生命教育中承担着启蒙作用。生命教育仅仅依靠大学来进行是不够的, 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 从小培养孩子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父母在家庭中不仅要做好表率, 而且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子女认识生命现象,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 社会要形成关爱大学生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 营造好生命教育的大环境, 为生命教育提供最坚实的土壤。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 接触社会, 也时刻关注着社会, 社会大环境里各种负面现象趁机大肆侵蚀着他们的思想意识, 特别是日益泛滥的暴力文化通过影视、网络等媒介的传播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必须对其进行遏制, 并且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传媒宣传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3.4 借鉴国内外经验,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

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 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台湾地区对生命教育研究领先于大陆地区, 取得了大量宝贵经验。例如:台湾教育局成立的研究如何推动生命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的“推动教育生命委员会”, 研究生命教育内容、途径、方法, 编写生命教育教材的“生命教育中心”;东海大学率先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要求大二以上学生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自然科学与信仰”三门课程, 同时还设立了宗教、伦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和服务5大领域的选修课程等。但是借鉴的同时, 高校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学科类型、发展状况等, 找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共性和特殊性, 结合自身特色来实施生命教育, 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的研究, 申报有关生命教育的课题, 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并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 使各高校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现代社会, 构建美丽而和谐的生命家园, 给生命理性的人文关怀是一项十分艰巨和迫切的任务。高校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前沿, 更应该努力探寻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促进生命教育在我国开花结果, 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大学生轻生和漠视他人生命现象的日益增多, 高校生命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生命困境—精神上的失落、情感的冷漠、教育的功利化等, 并且尝试着提出了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 张枫霞.当代大学生生存状态调查[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

[2]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 王学亢.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1) .

[4] 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 2007 (6) .

[5] 刘利, 张利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6) .

[6] 卢云辉.浅析高校生命教育[J].教师, 2008 (22) .

[7] 张玉梅.高校生命教育内容及路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9] 蒋强军.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10] 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J].中国教师, 2005 (2) .

[11] 虞文新.生命意识教育—时代的呼唤[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14) .

[12] 方国才.生命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N].光明日报, 2005-12-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设想下一篇:浅谈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应用德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