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27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能够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但当前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科学存在各种教学难点,教学模式单一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初中科学教师不但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提升思考、分析、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在遇到困难时能以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策略

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能对个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價。在当前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给学生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依旧处于模糊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

学校需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提供科学设施、资源等,如实物资源、信息资源、科学教室、科学仪器等。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科技活动或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样科学素养才能得以提升。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对自然、生态环境等进行观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为了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可以建立校外的科学教育基地,让学生到当地的林木基地进行考察,观察水质情况,考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也可以让学生在林木基地采集一些动、植物标本或对见到的动、植物进行科学绘画。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户外观察各种天文现象、生活奇观,还可以组织“科学文化节”,并设计一些与科学有关的比赛,如航模、海模或车模制作等,也可以组织科普故事演讲比赛、发明比赛、风筝制作比赛。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为了保证这些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及时指导,给学生自由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以科学的眼光来对待自然环境,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够以科学的方式来解决。

二、开发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程

科学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想把科学学习拓展到户外,这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科学课程进行改进,将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总结能力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提升科学素养。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科学观察类的课程,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楼顶上设置气象观测塔,塔上有诸多气象测试仪器,如干湿球温度计、毛发湿度表、最高最低温度表、测风仪、风车以及蒸发器等,教师让学生利用这些仪器早晚各观测一次,时间为早上七点和下午四点半,这样就能对当地的天气情况、云量、风力、气温以及湿度等项目进行测试,在观测中还需要认真填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进行数据测试、校对以及分析。教师要让学生长期利用这些仪器进行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能够找到天气的变化规律,然后编辑成气象活动小册子。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扩展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培养主动的科学探究习惯

科学素养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培养的,而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持久的引导,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改正,并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的习惯养成以及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探究。

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在春季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花卉种植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木来进行种植,如月季、金盏菊、稚菊等。花木种植好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花木进行管理并对花木的生产过程进行记录,了解各个花木生长过程与季节的变化,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需要精心整理,保证花木的健康成长。通过花木的种植,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记录方式对有性繁殖、压条、分株等知识进行了学习,了解花木的生长与水、土壤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渐学会用无土栽培的方式进行花卉的栽培。整个过程中,学生观察花木的生长,对花木进行精心照顾,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这样,以后学生再遇到类似观察类的科学问题时,就能够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解决,做到条分缕析。

综上所述,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各种环境的培养下提升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上做实验、到户外进行观察、进行植物栽培或书写一些科技小论文等,让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只有在这些活动的带领下,学生的科学思维才能够逐渐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责编容耘)

作者:姜伟杰

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篇2:

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

【摘要】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能够使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但当前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科学存在各种教学难点,教学模式单一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伴随新课改的推进,初中科学教师不但要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提升思考、分析、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探究精神;初中科学教学;渗透;培养

引言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学科,并且该学科知识点包含了对大自然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学好科学课程,教师必须注重开展实验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和机会,积极拓展教学资源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初中科学教学质量,才能为构建高效的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科学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和促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發展以及新课改的深入,当今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开展最高效率的教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这与新课程教育改革以及实现现代化教育相契合,新课程教育改革也倡导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实现现代化教育就必须做出创新和改革。因此,打造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和促进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二)是满足当今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的有效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新兴事物越来越多,逐渐改变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交方式,并且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答案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出改革和创新,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被外界事物吸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拓展,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策略

(一)生活事物探究

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物促使他们深入探究,这是因为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入手点,可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效率大大提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成就感。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可站在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着手,对其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然后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再次运用至生活中,这样可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例如,讲解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粒子的模型、符号”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有哪些?这些符号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举例各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符号表示时间,为了减少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可用T作为时间的表示符号,由此可得出符号的作用一方面是避免混乱,另一方面是简单表明事物。之后教师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教具模型,这样可以帮助初中生建立一种使用模型和符号的思想,帮助他们更加形象地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建立符号和模型的概念对学生日后学习科学极为有利。

(二)教学延伸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站在教学延伸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为更深程度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利用教学延伸还可将探究空间提供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充分思考与探索,因此初中教师应当在课下积极开展教学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他们设置相应的功课,使延伸探究的效果得以优化。例如,讲授浙教版八年级“土壤中有什么”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土壤的主要组成,可给学生布置观察土壤纵剖面的任务,课下带领学生到校园劳动基地或让学生自行到公园等地方挖土,取回少量土壤,在实验课中使用酒精灯、试管等测量土壤中的其他有机物、空气体积分数、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等,根据当前土地资源被肆意破坏的状况让学生探讨他们的看法,从而体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将科学知识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从而缩短日常生活和科学知识的距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他们掌握质疑的正确思维方法,并在思考中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例如,讲解浙教版八年级“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磁场的基本性质深入理解并掌握判断磁场方向的方法,可准备好铁片、铜片、铁棒、细线等实验器材,让磁体接近小磁针,根据小磁针转动的情况提出问题:“磁体没有和小磁针直接接触,但磁针受到力的作用会转动,这种力是怎么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了解磁场就存在磁体的周围且有方向。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进行奥斯特实验演示,使他们能够了解电能生磁及直线电流磁场的特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电可以生磁,那磁能否生电?”通过逆向思维引导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电和磁关系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教学并非单纯地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魅力,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强化他们的科学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健康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建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6-27.

[2]孙建华.科学探究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7(1):132-134.

作者:斯春锋

习惯养成科学教学论文 篇3: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学的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增强热爱科学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以便于将来走上社会,就能很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科学 渗透 德育教学

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养成好习惯,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教育。教师通过教学,不仅使小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完成小学科学教学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结合所学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一生受益。对小学生来说,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细节决定成败,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例如,一年级第一单元《认识大自然》一课,教师出示课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说说自己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象。学生可以回答:有日月星辰、高山大河,茂密的森林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师接着: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教师启发引导:比如生活方面,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大自然;生产方面,原料、燃料、场地、工具等都来源于大自然,还有人类最离不开的阳光、空气等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以此培养学生感恩、回馈意识。在太阳下奔跑,在清新的空气中歌唱,多么惬意、欢畅。通过教师动情地讲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环境,渴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之情,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讲卫生,不随地丢垃圾,注意垃圾分类,出行乘坐地铁公交,注意低碳环保,购物使用专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小学生年龄小,这些生活细节、点滴都需要家长、教师时时提醒、明确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有始有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良好的习惯养成对于小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长久坚持下去成就一生,也能让他们认识到这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的实用性极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生产乃至其他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热爱科学、应用科学,探究科学的意识,提升自身学科素养。[1]比如四年级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教师在课前采取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答:上下课的铃声,书本掉落的声音,鸟鸣虫叫声,刺耳的电锯声,工地施工的嘈杂声等等,教师接着说,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让学生制造声音,探究声音的产生。学生可以拍桌子,敲鼓,弹琴,拍手等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教师让学生讨论声音的产生方式。学生回答,摩擦、弹拨、敲击和吹气等。教师归纳:使物体产生振动就发出声音。教师还要告诉学生,由于物体的厚薄、长短、大小等差异,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也不同。总之,美妙的声音令人舒服,而讨厌的噪音令人烦躁。所以,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小小的声音现象里也蕴藏着科学大知识,从而更加对生活中的科学感兴趣,寓学于乐,进而探究科学。通过本课学习,也懂得要多给人舒适愉悦感的声音,少产生令人烦躁的噪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娇惯,大多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其实,学生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互相尊重等意识有促进作用,甚至能够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升个人学习成绩。[2]比如三年级第一单元《观察动物》,教师教学中采取分组学习方式,全班划分成几个小组,任务明确,分别观察鲫鱼和青蛙,蜻蜓和麻雀,壁虎和小猫,还有草地上的动物和海洋里的动物,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各组汇总自己的观察记录,这样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和谐沟通中相互启发,互帮互助。在评比时也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明确标准,特别是把合作好的小组给予重点表扬。教师强调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小组合作的集体力量,是所有人团结协作的功劳。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鼓励孩子发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四、结语

立德树人理念的影响下,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的目标。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热爱科学精神,探究科学精神,对于小学生的今后的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阮晓莉.立足小学教育 践行立德树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42.

[2]刘芳.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137.

作者:梁淑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视音乐结构管理论文下一篇:有效施教初中政治论文

热门文章

习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