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污染事件与治理

2023-02-10

第一篇:海洋的污染事件与治理

海洋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201012049032邓驰

海洋是大自然生命的故乡,海洋和人类的关系,自古紧密相连。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点八,它通过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释放到大气层中,从而调节气候。因此,在沿海地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让它自古就成为了人口密集的地区,全世界目前约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海洋的环境构成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的特点是受海洋影响的,天气和气候也受海洋控制,如果海洋发生变化,地球所具有的特点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海洋环境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全世界人民的国际性的大问题,而当今社会人类已经面临着许多跟环境有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为了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就应该避免对环境继续造成伤害,培养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现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全球暖化,臭氧层破洞,天然灾害,能源枯竭,其中几大问题都与海洋紧密相联,更加突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目前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海洋的污染,即污染物入海洋,破坏海洋自净的能力 ;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即海洋生态环境系统遭受来自人类和自然的影响。由于海洋十分宽广,也就造成海洋的污染面积广,治理难度也相对加大,比起陆地上的污染,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更加严重而难以治理。

海洋本身对于污染物是有这一定的净化功能的,但这种功能绝不是无限的,而海洋污染就是海洋本身的净化能力无法满足净化需求时而产生的污染问题。海洋问题也必然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因为每年世界各国都会有污染物进入海域,给海洋自身净化功能增加负担。因此,海洋环境的保护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努力。

绝大多数的海洋污染物由陆地上生产过程中产生。沿海的活动,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建设,都向沿海水域排放污染物。污染物进入到海里,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尤其在中国,沿海城市人口稠密,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十分的发达,造成沿海地区船只数量不断扩展,港口城市的兴起和大力发展,大量的污染物倾倒,严重损害了海洋的环境,使我国海洋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生物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危害,必须引起全民重视。

沿海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着良好的海洋环境,不可预测的海洋灾害可以直接影响沿海地区经济的发挥在那规模与速度。在我国,尤其是经济特别发达的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并没有做好治污净化的工作,使污水向海洋里无度排放,使海洋这块宝地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也有事件表明,工业产生的有害物质流入海洋,会逐渐在海洋生物中聚集,而人们使用了聚集污染物的海产品后,会导致中毒,更甚者会引发死亡。近年来,我国近海水体的坏境质量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污染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海洋污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环境治理方式,只重视了对陆地环境的保护,一味的将陆地的污染物向海洋倾倒,让海洋变成了陆地的垃圾桶,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损害海洋环境的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内陆里大量的排污企业并没有建设相应的污物处理设施,即使有设施的企业,使用率也十分低下,导致大量未经处理以及不服排放规格的污染物被排入江河海域中,严重造成对其的污染。除此之外,内陆及沿海城市的生活污水,也被大量排入海域,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现象频繁发生,且次数每年都有增长。农业方面,务农所需的农药、化肥等物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有害物质的残留日益增多,经过排水,最终也会进入海洋。海洋上的石油开发与石油运输的事故发生,也会引起海洋的污染,溢油事故会导致石油进入海域,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也直接影响了渔民的收入与生活来源,而如此一来,人心不稳,也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全球变暖的、,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沿海的工程也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而人类对于海洋生物过度的捕捞,甚至是稀有生物的捕捞,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数目不断减少,许多海洋生物都频临灭绝。要知道,海洋能提供给人类渔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们的实际捕捞量却远远超过了捕捞的允许范围,就中国而言,鱼类等资源已经严重衰落,鱼龄也在逐年下降,至今日基本已减至10龄之类,年产量却大幅度减少。对于海洋生物的变化,人们想到的却不是如何改善治理,而是做出更加具有破坏力的措施,例如增加船只和减小捕鱼网眼的大小,捕捞次数也日益频繁。过度的捕捞对海洋生态资源的破坏是致命的,尤其对幼鱼的损害极其严重。而渔业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是很难恢复的,而人类在渔业资源遭受到破坏后,不但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是更加肆意的对其进行破坏,此等行为实在应该被国际社会终止!

上述一系列的情况表明,保护海洋的环境,防止海洋的污染,保护海洋的资源,防止恶性循环的事件继续发生,是一项全人类都必须参与的任务。

第一点,必须增加全民的海洋环保意识,这是治理海洋环境的关键点。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一直在为人类的行为买单。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的江河的污染度早已超过了其对污染的承受能力,大自然容量的老本,已经基本被人类吃光了,但环境的污染却依然在继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继续发展的严重阻碍,这必须引起全民的一致重视,采取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二点,必须先确立起治海先治陆的思想。其实从上述资料看来,想要把海洋环境治理好,关键还是在于陆地环境的治理,必须控制好陆地的污染。对污染的认识不到位,陆地污染不根治,海洋环境污染就无法避免。对大型的工矿企业要加强治理,如果相应企业没有做到污染物治理的工作,就该对其执行相应的处罚。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城市中的生活废水和垃圾的处理。尤其是对于沿海城市,离海洋距离近,更要尽快建设起污水和垃圾处理厂。与此同时,也要控制农业用药的污染度,尽量使用低毒的农药。向海洋倾倒的废物,也要控制住,只允许倾倒无毒和无害的废弃物,严厉禁止会引起海洋污染的废物被倾倒进海洋。

第三点,要迅速建立起“污染付费”的制度,而不是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对于各类的排污企业,政府必须实行收费政策,并且委托专业公司治理。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也可以提供污染治理的效率,给予那些污染了环境还不治理的企业敲个响亮的警钟。对于排污的收费范围,也需要进行扩大,不仅仅是针对于一些大企业,对于城市中生活的用水,也需要收取相应费用,并且提高收费的标准,否则不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就现在来看,排污的收费方式相对较低,治理的经费不足造成了环境治理跟不上环境污染的速度,且目前的收费标准来看,各企业宁可缴纳排污费,却不愿资历污染,这无疑给政府加重了负担。而提高排污的收费标准,增加城市污水的排放费用,可以有效的为环境保护收取废物治理的资金,有效的改善水质,也提升了海洋的环境质量。

第四点,对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也要加强控制。海洋的污染,很大程度来自于泄油事故,所以海上必须建立起对泄油事故的应急网络,配齐治油的应急设备,提高对海上油污的治理能力。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海水养殖的污染。海水养殖需要控制容量,留下一定的空间,多多使用配合饵料,减少饵料在海地水域的沉积。

第五点,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此点需要以海岸线和海域的水质作为保护的重点部分,同时综合治理陆地上的污染物,切合自身的实际,建设起符合自身环境条件的海岸防污设施,从而起到改善海域水质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对海洋污染事故进行更加严密的监管,发现任何海洋事故都要即使汇报,即使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第二篇:近期水污染事件案例分析与治理措施

随着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发生,社会各界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渤海。掩藏在经济腾飞背后的渤海之殇终于被摆在了公众面前———渤海正在走向“死海”、“臭海”的边缘。 如今的海水一到四五月份就变成红色,有时候长达两三个月不褪去。在渤海,赤潮爆发频率逐年上升,就在今年7月中旬,渤海湾溢油事故现场就曾出现了长约2海里的巨大的赤潮带。对于渤海中的生物,无疑是一场巨大灾难。据相关调查,渤海的污染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14%上涨到了2010年的22%,今年这个数据还在上升。目前渤海海水中Ⅰ类和Ⅱ类海水只占到55.1%,也就是说,渤海有将近一半的海水已经遭受了污染。伴随着水质的恶化,昔日的渤海渔场已经闹起了“鱼荒”。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项目报告显示,渤海渔业资源已经从过去的95种减少到目前的75种,野生牙鲆、河豚等鱼类已彻底绝迹。来自陆地的污染是渤海污染的主要源头。《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组组长夏青指出,渤海污染80%源于陆地;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2009年入渤海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32.57%;国家海洋局的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渤海陆源入海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达300万吨以上。其次,大规模的围海造地、环海公路建设、盐田和养殖池塘修建等开发活动,也使渤海大量的滨海湿地永久丧失了其作为地球之肾的调节功能。据了解,迄今为止,渤海围填海面积已近400平方公里。辽宁双台子湿地的面积已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如今,已经伤痕累累的渤海又新添了一道疮疤。2011年6月初,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中国近海最大油气作业项目蓬莱19-3油田发生了严重漏油事故。事故发生之后,作为油田开发者的两家大型石油公司与国家海洋局都没有第一时间向公众披露漏油情况。在漏油事故在微博上披露、各方媒体纷纷跟进之后,相关各方才将漏油事故的处理摆到透明、公开的位置。可是直到今天,漏油事故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11月2日发布的监测报告指出,该油田C平台附近仍有油花溢出。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认为,渤海溢油总量可能达到6.5万吨,其带来的生态影响可能超过2010年美国的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故。究其根源,在于当前某些主管部门仍然以GDP先行,不仅自身缺少环境责任感,而且对于民间自发形成的公益性环保诉求缺少尊重。对于经济发展的一味追求,以致一切以GDP为准,这或许正是渤海总体污染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的症结所在。如此思路之下,各利益主体往往都在发展资源的争夺上费尽脑汁,而对于发展带来的环境责任却推诿再三。

如今,事实证明渤海的确已经走到了“臭海”、“死海”的边缘。要使渤海重归碧海,真正回到400年前的碧海蓝天,而我们又要怎样去做呢? 第

一、要转变观念,尽快树立起更为全面的发展观。国家也应建立健全了相关法规,辅以及时且严格的政府监督,还应让民众与媒体的积极介入。 第

二、要加大治污力度,有效控制陆海污染源。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加强入海河流综合治理,改善入海河流水质。合理布局入海排污口,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要多管齐下,努力保护和修复渤海生态系统。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调度管理,增加入海淡水量,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海陆过渡区生态建设,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在海洋环境敏感区、关键区等划定生态红线。要加强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海洋环境灾害。建立渤海海洋环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落实海洋环境保护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渤海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第

三、好的企业必须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取向,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中这是一起典型的“企业发财、政府买单、百姓受害”的案例。受污染之害的不仅是污染企业之外的环境和群众,也包括污染企业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就是本企业的生产者和生活者。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从此事件中我们清醒的看到,如果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必将消灭企业。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只是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的还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上,一个企业出事,影响的是政府形象,危害的是社会民生。一个好的企业必须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融入到发展战略的经营管理工程中,既要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要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做出表率,否则企业的生存大大受限,更不能获得长远发展。

第四、加大创新力度,让环境执法取得实效。这起重大水污染事件的背后,凸显了长久以来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的发生,暴露出环保部门的诸多问题,如发现和处置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敏感性和预见性较弱;环境监管存在缺陷,对敏感区域、企业的监控力度不够;管理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环保系统缺乏沟通协调机制,综合分析能力差;信息分析及报送滞后,缺乏主动性;没有建立敏感企业相应的环境监管档案;重污染减排工作而轻污染防治工作。所以应加强了各级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环保机关应结合自己的编制和执法工作量的实际,从人才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环境执法机制和制度建设。 第

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凡依法应当进行环评的建设规划和项目,都要严格履行环评程序。环评过程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对环评文件未经审批即擅自开工、建设过程中擅自作出重大变动等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管理部门、责任企业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六、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集中治理。坚决禁止在重点防控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加重污染的项目。妥善处理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和突发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第

七、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对化学品项目布局进行梳理评估,对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环境隐患排查,对海洋、江河湖泊沿岸化工企业进行集中综合整治,落实环境监管责任和安全保障措施。提高化学品生产的环境准入门槛。 第

八、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落实“以奖促治”政策,集中整治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和集镇,重点治理农村土壤和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处理垃圾和污水,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村工矿企业环境监管,坚决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第八加快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切实防范环境风险。完善环境法律政策体系。针对近期各种环境事件暴露出的问题,抓紧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完备、有效的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健全环境执法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通过这次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全社会都应都深刻意识到:科学发展关系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不能总是等违背科学发展的事件发生了,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付出代价之后,才想到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得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思路与方法,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形成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发展才会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

姓名:张悦

学号:201305071106

院系:外国语学院 商务英语班

一、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现状

据1998年全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近岸海域水体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质量仍呈恶化趋势。因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生物资源下降,近海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严重。总之,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上未见好转,主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重金属。

渤海污染继续加重。海域内90%的监测站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铅。其中辽东湾局部海域无机氮已超过三类标准。另外,渤海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和渔业资源衰退。据调查,10年来渤海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经济鱼类低龄化、个体小型化、生长周期缩短。

黄海污染总体较轻。海域内的45%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其中胶州湾和大连湾无机氮分别超三类和二类标准。

东海污染严重。海域78%的监测站位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和汞。

南海水质较好,局部污染严重。海域内28%的监测站位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珠江口海域污染突出。 1 、 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

90 年代以来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 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 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2004 年的数据显示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 ,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 1/ 3 ,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 ,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 、 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

20 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 2/ 3 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3 、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对象,并且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对海洋生物质量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底栖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4 、 近海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从1999到2004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在我国近岸、近海和远海海域中,海洋沉积物主要污染物为汞、铜、镉、铅、砷、滴滴涕、多氯联、有机质等。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五年来污染持续加重。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砷、滴涕及粪大肠菌群等有毒物质含量数年居高不下 。

(二)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很不乐观,不仅是由于多种污染和不合理开发等原因造成的,而且还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有关。

1、海洋污染源的形成 ① 陆源污染

海洋污染物总量的 85 %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学需氧物质、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 ,合计占总量的 95 %以上,还有硫化物、锌、铅、铬、挥发酚、氰化物、铜、镉、汞等。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因此,陆地污染源可分为四类: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 ② 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

我国曾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80 年代分别掀起了围海造田和发展养虾业两次大规模围海建设热潮 ,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缩减了约一半。其后果是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要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下降。对沿海滩涂的破坏面积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岸工程破坏自然滩涂,我国沿岸大于10平方公里的海湾有160个。许多海湾已建有大、中型港口,小型海湾普遍为天然渔港。但是,在大城市毗邻的海湾,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浅滩消失,海岸自然程度降低。再加上海水养殖业的盲目发展,养殖自身污染也较为普遍,海湾潮间带和水域中天然生长的鱼、虾、蟹、贝普遍衰退。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可分为四类:海水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开发。

③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正常作业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发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 ④ 倾倒废物污染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加大了对海洋倾倒区的使用力度,其中倾倒的废物主要是疏浚物、渣土等。进入21世纪,我国海洋倾倒区的个数由2001年的61个增加到了2004年的80个,签发的倾倒许可证数由2001年的541份增加到2004年的602份,倾倒的废物量从2001年的8965.2万立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14661万立方米。国家海洋局对部分海洋倾倒区的全面监测结果显示:与倾倒区选划时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个别海洋倾倒区的环境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部分倾倒区及周边底栖环境的总生物量略有减少,底质环境状况局部倾倒区恶化,但尚有底栖生物存在,其优势类群主要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部分倾倒区的水深略有减少。 ⑤ 船舶排放污染

船舶对海洋的污染主要指船舶在航行、停泊、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物来自于船舶。特别是海洋中石油类污染物,其中陆上工业排放和城市排放占37%,而船舶操作性排放则占33%。船舶排放物已经成为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扰乱海洋生态平衡系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船舶海洋污染主要包括民用船舶污染和军用船舶污染。民用船舶污染主要是操作性污染,即船舶有意识地将船舶产生的污染物质排放入海,军用船舶除了能产生民用船舶的污染之外,其核动力船舶还能产生放射性辐射污染。 ⑥ 海上事故污染

海上事故污染是指运载有毒有害物质的船舶在航行中因过失或不可抗力而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所形成的污染。由于不可抗力致使船舶触礁、碰撞、搁浅、爆炸等事故,使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对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这类事故 多发生于近岸海域,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特别大,主要有溢油污染、化学危险品污染、液化气船重大事故污染等。

2、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 ① 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 ② 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

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极其薄弱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资料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③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岸养殖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船舶对海 洋环境的污染、来自海洋石油勘探的污染、海洋开发活动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污染、港口建设对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方面。 ④ 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

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现代海战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国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实验活动直接或间接对我国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 ⑤ 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

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 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另外,在监测的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方面体现出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二、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施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

第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在一些关键地区尤为如此。

第三,加强各级政府在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协调,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局面。生态系统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有效协调,取决于各类社会团体(企业、社区、NGO等)的广泛参与。

第四,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增强对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长期投入。近十多年中央政府的工程项目投入和财政补贴在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加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提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开展5年一次的国家生态系统状况评估,推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监测、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系统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第六,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因此,要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七,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我国多年来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是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今后应提高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使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二是优化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沿海地区所产生的“三废”绝大部分通过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径流、酸雨等形式流入近海,影响着近岸海域的环境,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和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结语:海洋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未来的人类社会对海洋的依赖也日趋紧密。中国是有着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海洋的重要性首屈一指。为促进我国的发展与繁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重视。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但不要终结于海洋!

第四篇:多措统筹 推进海洋污染治理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海洋污染日益严重。海水封闭性强,自身交换能力有限,一旦污染,它至少需要十几年的更新周期。海洋污染的治理与预防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统筹多措,推进海洋污染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为海洋污染治理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问题亟待解决:第一,陆源污染污染对海洋污染范围扩大,程度加重。第二,沿岸政府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综合治理工作无法实施。第三,现有海洋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推进海洋污染治理,需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方面,应完善海洋污染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以及惩处措施,科学制定实施细则,使违法者无法律漏洞可钻,做到治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各部门执法人员应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严执法,公正执法,不寻思不偏袒,加强监管,做到治理工作执法必严;与此同时,执法人员依法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以儆效尤,使企业负责人不再抱有侥幸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促进企业积极寻找减排方式。

推进海洋污染治理,需寻源头,究责任,重预防。首先,对于污染严重海域,要加快排查污染源头,超标排放企业一经查出要依法治理,整顿达标之后方能运营,并将其列为重点检查监管单位,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其次,以预防为抓手,科学规划沿海工业布局,积极引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加大对拟投入建设的会导致水污染企业的资格审查,坚持科学严格选址,全程监管,尤其加强重点领域保护与防治工作,突出综合性、战略性与长期性。

推进海洋污染治理,需强化组织,机动联动。要打破沿岸城市分管部门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杜绝相互推诿的工作态度,形成跨部门的机动联动机制。各部门领导应高度重视,成立治污专项小组,从沿岸城市各主管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织专项学习,明确责任。以专项小组中的成员为纽带,及时沟通治理信息,编制区域合作的应急预案,跨区域排查污染源头,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提高治理工作效率。

海洋污染治理工作是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只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定会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五篇:船舶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徐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12)

要:本文阐述了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船舶污染。分析了船舶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及预防治理这些污染的措施。现实告诫我们,防治船舶污染是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海洋环境

船舶污染

影响

对策

1 不容乐观的海洋环境

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陆地资源的日渐衰竭,海洋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近几十年,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2003年5月18日,国家海洋局对外发布了《20世纪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调查显示:我国海洋污染快速蔓延的势头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已有20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海域受到污染影响,此外,海底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质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等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海洋局对外发布公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藉此唤起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使人们了解我国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把保护海洋环境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而不再把海洋当作垃圾桶和倾废场。若海洋环境恶化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必将使我国的海洋资源遭到严重损害,使海洋经济建设失去必要的物质条件,对海洋渔业、交通运输、盐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海洋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渔业和其它各种合法活动,损害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污染海洋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污水、营养物质(氮、磷等)、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沉积物、垃圾和塑料、重金属(汞、镉、铜、镍等)、放射性物质、石油烃及其衍生物、病原生物和废热等,这些污染物可以从陆地排入海洋,也可以由海上直接排放或通过大气沉降输入。使得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

2 不容忽视的船舶污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性的航运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营远航行的船舶数量与日俱增。据劳氏船级社2001年统计的资料显示,全世界拥有100总吨以上的海上机动船舶已超过12万艘,仅船舶压载水一项,每年的压排量高达200亿吨。这一个数字足以说明:船舶污染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相关资料统计表明,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的污染物为来自于船舶的污染。以海洋中石油类污染物为例,其中工业排放和城市排放占37%,船舶操作性排放占33%,油船海损事故排放占12%。可见,船舶污染已逐渐成为当代危害沿海各国居民身体健康、损害财产和资源、危害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威胁整个人类的主要危险源之一;船舶营运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引起海洋污染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3 船舶污染的种类及危害

船舶污染是指船舶在航行、停泊港口、装卸货物时排放污染物于海洋,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渔业和其他海上经济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破坏环境优美等有害影响。主要污染物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粉尘、溢油、有雾化学品、废气。

船舶污染的分类标准较多.但在法律上较有实质意义的分类则是按船舶污染海域的途径和方式分类。依此标准,可将船舶污染分为排放性船舶污染和事故性船舶污染。

排放性的船舶污染亦称操作性污染,是指船舶有意识地将船舶污染物质排人海中,它又可分为正当排放和不正当排放两种。所谓正当排放是指船舶排放的污染物质未超过防污标准或排放行为不被禁止或限制的轻微船舶污染行为。正当排放按物质来源可以分为来自船舶生活污水的污染和来自船舶垃圾的污染两类。其主要包括:食品废弃物,生活垃圾与污水;塑料类垃圾、垫舱物科、货物装卸废弃物;维修废弃物、油抹布和机舱污油水等。如在我国长江流域,仅1995年各种船舶每年排入长江的机舱污油水多达300万吨以上、垃圾20000吨之多,而日趋增多的散装化学品船造成的有害有毒物质,对长江水域的污染和对港口与水上交通安全已构成严重的威胁。再以食品废弃物为例,据统计,一货船每天的食品废弃物平均约达到50kg。如果按2001年的船舶数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海洋每天所接纳的船舶食品废弃物约达8000t.给海洋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这些垃圾若直接扔进水域,有些漂浮于水面,遮挡悬浮生物所需的阳光,漂浮垃圾多时,不仅影响水环境“容貌”,而且会堵塞某些鱼类的鳃、损伤船壳和螺旋浆,直接影响到船舶航行的安全;有些沉入水底,使水底慢慢变成一个“垃圾场”,破坏水底的生态环境;有些把垃圾中的病茵、毒物带入水体;有些在水中慢慢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或产生毒物。所谓不正当排放是指船舶排放的污染物超过防污标准,或在禁区内排放污染物质而造成的污染。在不正当排放中,大量污染行为是排放油船或泊船的压载水、洗舱水以及船底舱油污水。由于船舶排放性污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极为分散,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些污水含大量石油,直接排放对水域造成石油污染。石油会破坏水域水质,严重危害鱼卵、贝类、虾的生存,破坏水产养殖业发展。人们如果食用了吸收石油的鱼贝类,就会使石油中的长效毒物(如致癌物等)进人体内。油污还会使水鸟的羽毛丧失防水保护的作用,翅膀粘有油污也难以飞行,并且油污使鸟类食用的许多水生物死亡,严重地破坏了水鸟的栖息生存环境,威胁着它们的生命。油污浮在水面会降低阳光辐射量,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进而又会影响以水生植物为食物的其它生物,从而影响到整个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最终殃及人类。

事故性的船舶污染是指运载具有毒害物质的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因过失或疏忽或不可抗力、意外事放等原因导致船舶触礁、碰撞、搁浅、爆炸、起火等海上危难事故后.船载的有毒物质逸漏进人海洋造成污染。此种类型的船舶污染发生量虽然在所有船舶污染事件中比例极少.但是因为它具有对局部海域造成重大污染这一特点,特别是事故发生地多在某些国家的沿岸或接近沿岸的海域,其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是特别巨大的。引起污染的海难事故主要有:搁浅、火灾或爆炸、碰撞、船壳破损、严重倾斜等。以油船为例,海损事故泄漏的原油严重地污染了海洋,它将危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环境。如:1989年3月24日、利比亚油船Exxib Vakdez号在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港避让冰山不当而触礁,溢油1100万gal,污染海岸l 609km,海域7770km2,使许多海洋生物遇到灭顶之灾。

4 减少船舶污染的对策

海洋环境污染可通过限制船舶污染源的产生和排放来加以预防与控制的,当然,要彻底消除船舶污染源是不现实的,但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完全可以将船舶对海洋的污染损害减到最低限度,控制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是通过人来加以实现的。

首先,提高自身防污意识。污染事故的发生,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大部分是由人为引起的,如船舶污油水的排放、船舶垃圾的倾倒等。许多船员还未充分认识到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他们往往把海洋当作天然的垃圾场,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油水、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船舶发生污染事故不论有无过失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船员要提高船舶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的认识,时刻保持防污的警惕、严格防范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船公司要加强防污法规的宣传教育,帮助船员了解防止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意义。只有在思想上引起充分重视,才能有效地控制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其次,严格遵守有关法纪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控制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IM0制定了MARPOL 73/78公约,各国家还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有关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法规,如我国于1983年12月29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船员在船舶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自觉遵守国际、国家、地方、公司的有关防污法律和规定,严格遵循禁止排放的规定和有限制排放的条件,确保船上的防污染设备和设施随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严格遵守对船舶污染物的操作规程,接受港口当局的作业指挥和指导。同时,各级立法部门应对制定的法律、规章、标准进行认真的研究、修改和完善;环保部门应加强对港口、码头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其环保设施的同步建设;港监、船检应把好船舶设施的检验关,定期对防污设施完好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化学危险品运输船舶的管理;在重大港口地规划建设化学危险品运输船修理、洗舱的定点场所.杜绝洗舱水直接排入库区水域;在大型枢纽港区设立船舶排污监测中心,库区各中心港口建立监测站(点),组成监测网络以加强对船舶营运现场排污的监控,为环保执法监督提供依据。

第三,制定污染应急计划。首先,港务监督密理部门应制定本地区的“溢油应急计划”,船上也应制定一份“船上油污应急计划”,以便发生溢油事故时,各部门协调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最佳的溢油处理方案。溢油的处理过程一般是:先要阻止油源继续泄漏,把油船破损处堵死,把舱内剩余石油转移到安全地方,同时用油凝聚剂或围油栏把已溢出的油尽快围栏起来,防止溢油在水面进一步扩散,然后就要回收和处理溢油。有人工打捞法、机械回收法、吸油材料回收法、油分散剂处理法、燃烧法等。根据溢油的种类、水文和气象等条件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将溢油造成的油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平时要对进港油船铺设围油栏后才能开始装卸作业,加强船舶和港口溢油处理设备、技术建设和演习,配备足够的溢油处理设施和一支专门的防污作业队伍。目前国际上对溢油事故处理的研究比较深入,也积累了丰真的实践经验。我国近年来对溢油事故的研究和处理也逐步成熟起来,各大港口不断充实各类防溢油设备,应付大型溢油事故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四,建立污染报告制度。及时发现船舶所发生的污染,及时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对减少污染的程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IMO制定的(1990年国际溢油应急反应的合作公约)规定:“发生或可能发生送油的船舶的船长或其他人员,应及时将事件报告给最近的沿海国;船长或其他人员发现其他船舶或海上平台排油,或发现海面出现油迹的事件,应及时报告给最近的沿岸国”。因此,船舶应该建立适当的污染报告制度、当船员发现他船违章排污,或本船发生污染情况,或发现海面严重污染,应立即报告船长、值班负责人井通知机舱,船上负责人应立即向港口国当局报告。

第五,积极配合港口监督。国际社会对控制和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极为重视,各个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检查和管理制度,对船舶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作为船员对于船旗国或港口国当局的安全检查或污染事故调查时,应予以积极配合。如果确有排放污染物,应如实陈述污染经过和排放数量等事实,提供有关资料和证明,便于港口当局立即采取控制和消除污染的有效措施,做好船舶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罚和损害赔偿事宜。对隐瞒事实真相,提供假证据和阻挠港务监督检查的船员,视情节轻重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结束语: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各港口、码头、责任机关加大对船舶废弃物、油污水的接收处理力度,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将大大减少,这对确保海洋污染整治规划目标的早日实现,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ollution’s affection to marine

environment caused by vessel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mong those affecting marine environment-sea pollution by vessel.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ollution and also puts forward the precautions against the pollution, In fact,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control sea pollution.

Key words: marine environment, sea pollution-by vessel, affection, countermeasure [参考文献] [1]於世成

杨召南

《海商法》

法律出版社

1997(12)

[2]李树华

《船舶垃圾污染及其防治》

交通出版社,

1997(5) [3]郑兴烟,李亚新

《污水除解脱氮技术》(第一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 [4]真虹

《港口管理学》

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000(2)

197

3、9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毕业学校:浙江水产学院

研究方向:国际航运管理

船舶防污染 联系电话:13858010519 邮箱:xuqin_668@citiz.net

邮编:3111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婚约财产纠纷办案依据下一篇:会议纪要还是会议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