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生作文“贫血”现象论文

2023-02-25

1“贫血”现象

1.1 语言苍白, 缺乏文采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却往往是这样的情况:通篇大白话, 用语太过随便, 在语言表达方面, 还存在词汇匮乏、病句连篇等问题。在学生的作文中, 天总是蓝的, 草总是绿的, 酷热的总是夏天, 寒冷的总是冬天, 除此以外, 再找不出其他的词语来。至于语句不通的现象, 更是普遍, 像“通过我的努力, 使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类句子。而有个同学的一篇短短的两三百字的文章, 竟有十多处语病。

另外, 在他们的作文中, 过分追求另类, 一开口“哇噻”闭口“酷毙”的大量使用生造词, 数字语言、随意组合的词语, 以为堆砌另类的新鲜词语就能得高分, 结果只能弄巧成拙, 陷入了语言怪圈。

1.2 材料贫乏, 思想内容空洞

作为文章灵魂的主题, 存在着思想陈旧、缺乏新意的问题。写农村生活, 都是“去亲戚家做客”, 写人, 都是周围的朋友;写景, 总是“校园里的花坛”, 没有新意。

一篇题为《我的好朋友》的日常作文, 几乎用了全文的1/2的笔墨去描写朋友的五官, 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来描述, 使文章空洞乏味。

此外, 由于受到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高年级的小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 有些学生的作文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品质、思维方式不正常, 表现为生活体验肤浅, 精神状态疲软、格调低沉消极, 作文无病呻吟, 缠缠绵绵, 凄凄惨惨, 卿卿我我。有的则如琼瑶的小说, 总是“魂牵梦萦‘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花好月圆”、“今生只为你活”等。这样不难发现, 小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缺乏一种昂扬而又大气的文笔, 缺乏一种飞扬的激情。

1.3 表达方式单一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中, 表达方式单一, 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使之相互补充, 相互穿插。记叙文全是叙述, 没有描写、议论、抒情;议论文就满篇议论, 忽略了叙述和描写;说明文则板起面孔说话, 不知传说、趣闻、适当运用描写、抒情这是毫无遮掩, 直接倾泻, 不知借景抒情, 寓情于理, 寓情于叙。

1.4 结构模式化问题严重

文章的结构模式化问题严重。开头引题, 中间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结尾升华主题或总结。写人的大都是罗列几件事表现人的性格, 缺少必要的描写;记事一叙到底, 没有起伏, 没有曲折, 没有变化, 平铺直叙, 见头知尾。

许多教师把作文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在文章内容的构成模式的模仿上, 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许许多多的作文套路、作文模式、程序训练都是如此。经过这样的要求和训练, 学生的写作能力看似得到了很大提高, 结构混乱、东拉西扯的作文少了, 但学生作文程度不同地陷入了程式化、新八股的框框, 囿于僵化的思维模式, 致使作文往往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变得刻板、乏味, 失去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2 病因探究

当然, 这些症状并不是全都集中在一个学生、一篇文章中, 那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2.1 教师方面

(1) 教学上重知识内容轻语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文本的情节分析、形象分析、内容理解、主题概括以及知识点落实, 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揣摩, 咀嚼和训练。所以说得出一篇文章段落提纲、写作特点的学生比比皆是, 而表达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绝非少数。一节课下来看似很热闹, 但学生到底有哪些语言实践, 进行了哪些有效的语言训练, 值得反思。句式的灵活选择、修辞的正确使用、语体色彩的区别、词语的推敲锤炼等语言应用被内容的肢解掩盖了,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 学生缺失了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推敲锤炼的能力, 用词造句只求自白, 不求文采;只求大概, 不求具体;只求大意, 不求达意。

当然, 把语文课说成语言训练课也是片面的, 但语言训练肯定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习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2) 作文教学的急功近利, 造成思维禁锢。虽然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以能力为本, 但在现实中分数仍然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仍然以分论人, 以分数论英雄。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过分强调结构模式、选材范围、文体意识, 甚至把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如何拼凑讲得头头是道。若学生的作文中稍有个性的张扬, 形式的不拘, 做教师的就“苦口婆心”地“删其密, 斩其正, 抑其稚枝”,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思维简单化, 模式化, 思维被预设在已有的体系中, 于是在他们的写作中, 硬生生将鲜活生动的文章“腌制”成了新八股, 给自己戴上了冷冰冰的假面具。同时, 一些所谓的“宝典”、“诀窍”粉墨登场。像流水作业一样安排好道道工序, 只需填料、压模、组装, 最后学生的作文基本成了造假和贩运的过程, 成了丧失自我的一纸“空文”。

(3) 思想上缺少理性引导。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有些学生看问题绝对化、夸大化, 缺少客观正确的评价观, 思想偏激, 作文语言中爱用“必然”、“绝对”、“总是”、“十分”等不留余地的词语。有的故意拒绝高尚, 贬抑道德, 反叛主流, 取消美好……究其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只要与众不同的理解, 不管是否违背道德伦理, 是否符合生活情理一概加以褒扬。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是得到了尊重, 但是正确地、理性地看待事物的眼光却不敏锐了, 自以为是、信口开河的不良思想反而滋长了, 所以, 一看见中国马路上的垃圾, 就说中国人的人文素养极差。

2.2 学生方面

(1) 缺乏语言积累。措辞官样化、庸俗化的最大原因是词语贫乏, 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份心情只有一类词语能够使用, 搜肠刮肚只不过贫乏的几个。可现状是许多学生无视积累, 或者虎头蛇尾, 或者仅停留在“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之中, 只有心动没有行动。

(2) 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语言的使用是千变万化、没有止境的。可有的学生不重视语言的锤炼, 用词马虎, 成句随便, 有的只顾肆意驰骋想象, 有的甚至压根就没有推敲锤炼的意识, 随想随写, 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

(3) 缺乏真情实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是情感弱化、缺少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就是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他们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 犹如无源之水, 脑袋空空然也, 写作文时只能苦思冥想, 胡拼乱凑, 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同时他们又受到书刊、影视中不良文化的影响, 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 对生活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作文理念。

2.3 社会大环境

(1) 社会对母语的冷落。很多人认为我们每天都在用中文说话, 所以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很多学生对汉语却表现出一种严峻的冷漠, 学生只会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自鸣得意, 对母语的错别字连篇无动于衷, 对母语表达上的词不达意毫不在意, 对遣词造句中的粗糙失当不以为耻。

(2) 网络文化、报刊杂志、娱乐文化等媒体语言中某些“另类”表达程式对经典文学作品语言的冲击。当网络肆无忌惮地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当中时, 美眉、仔仔等网络语言便充斥在作文里面, 让人觉得刺眼。

3 解决对策

找到“贫血”问题的症结, 也分析、了解了病因, 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3.1 从老师入手

(1) 加强文本语言的咀嚼和品位, 培养言语意识。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 更应侧重对语言本身的咀嚼和品位, 培养言语意识。教材中风格迥异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品位课文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品位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在理解、概括上组织活动, 更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鉴赏、品位好的语言、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 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 从而内化、积累和尝试运用语言, 进而更好地培养用语意识。

(2) 摒弃应试教育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作文教学模式, 着重培养学生的作文素养, 提倡求异思维, 鼓励创新作文, 引导学生走出程式化的误区。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培养个性, 鼓励求异思维, 拓展学生作文思维, 使他们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文。如针对“咬文嚼字”这个老话题, 可以指导学生从做事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来立论, 而不必总是从反面立论, 人云亦云。教师要扔掉手中的框框套套, 也要鼓励学生跳出框框套套, 让思想冲破牢笼, 让情感回归本真, 让作文打破程式化的束缚, 放飞思想, 张扬个性、自由表达、展现才情。

(3) 将生活引进课堂。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 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之所在, 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 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 我们可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开设“一周热点纵览”专栏, 把从各渠道收集的热点焦点向学生介绍, 这些“点”很多都是学生视而不见的世事视“点”, 有别于教科书上的知识, 或者是他们视野未及的“风景”。从这些“纵览”中, 学生渐渐地认识到:在我们的周围, 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 那里风起云涌, 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 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认知后, 在作文选材时, 就会把触角有意识地投向这个“多元”的大海, 摒弃那些老生长谈的琐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 都有关乎“人”的思考。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师还要把学生从课堂解放出来, 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要善于指导学生寻找素材, 激发灵感、学会写作。虽然眼下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 但只要我们教师指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就不会缺乏写作的内容,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纷繁琐碎的家庭生活, 苦乐半参的学校生活, 都是学生的写作素材。

(4) 上好作文评改训练课, 科学有序地做好练笔指导。批改的学生要完成三份作业: (1) 批语不少于80字; (2) 记下精彩妙语50字以上, 建议灵活纳入自己的作文之中; (3) 润饰一段文字, 使语言富有文采。这样的修改让学生扩大了阅读视野, 找到了与同学的差距, 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科学有序地做好练笔指导。有的教师作文教学比较随便, 缺少严格有序的安排计划, 作文的布置、收交、批改、反馈、指导都比较粗糙, 给学生提供了“懒笔”的机会, 教学计划上的作文练习量没能真正落实。没有“量”的积累, 作文的“质”又如何保证呢?

3.2 让学生自己“活”起来

(1) 博览群书, 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 这些名著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 凝聚了人间真情, 沉淀了历史精华, 囊括了大地沧桑, 是人文教育极好教材, 除了课堂的教材外, 还要广闻博记, 感受语文本色。从众多文学作品中了解自由、乐观豁达的情感富有人生哲理。学习古典诗词, 能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教育, 道德的教化, 自我品位和内涵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中, 也要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 如余秋雨、贾平凹、余杰等, 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要加以吸收和鉴赏。或许有人认为小学生的积累要求不需要这么多, 但是至于从现在抓起, 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广泛积累, 才能让他们日后有更为扎实的写作水平。

(2) 加强个性语言的训练。

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理应随着生命的成熟而逐渐呈现出与个体生命一样的色彩。但是, 是什么让孩子叽叽喳喳地言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时, 放弃用文字书写自己的心情和阵地呢?这一切背后的原因也许很复杂, 但学生缺少个性化语言的训练, 是无庸置疑的。

那么, 用词生动, 句式灵活, 多样引用等如何生成? (1) 用词生动, 可以通过一个场景、一次对话、一个动作展开训练, 也可以把课文上运用得绝妙传神的词归纳整理出来点评鉴赏, 比如, 古诗词炼字比较, 课文中的动作描写,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等, 以此锻炼“推敲”之功。 (2) 多样引用, 除了课外的名人名言, 格言警句, 还可以引课文中的名句, 语句, 典故等明入作文, 借课文中的人物, 事物, 景物等暗入作文, 仿课文中的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 (3) 学校活动, 学校可开展“模拟生活场景个性语言展示”、“戏剧个性化台词朗读”、“品广告, 写广告”、“新年寄语”、“创编歌词”等比赛活动, 让学生作文语言成为浸渍学生主体鲜明生命色彩的个性化语言。

(3) 文章要有“我”的思想。

“我思故我在”, 小学生虽有幼稚的一面, 但对社会人生未来也有他们自己的看法理解, 有时甚至是真知灼见。一次小学作文比赛, 出题者让学生以“财富”为话题, 给出了健康、知识、家庭和金钱四个选项, 让学生去立意。大部分参赛者都用前三个来立意, 只有一家境贫寒者把金钱作为自己第一位的财富, 言人说不敢言。

3.3 营造良好的教育、社会环境

(1) 重视母语。这些年来, 各级各类学校中“外语热, 母语冷”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 多掌握一两门外语是有必要的。这是大势所趋, 但与此同时, 母语绝对不丢掉, 打好母语根基是学好外语的前提, 这是勿庸质疑的。

(2) 弘扬传统文化。当网络语言日益成了年轻一代的口头禅时, 语文老师们却在为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语言教学问题而担忧。在他们眼中, 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不能否认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 媒体的多元化开放, 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整合是猛烈而不可思议的。面对这种现实, 我们决不能做网络怪异文化的迎合者和追捧者, 也不能做无所用心的旁观者, 而要做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弘扬者。

摘要:多年以来,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是不尽人意的, 小学生的作文更是不尽人意。作文“贫血”、“缺氧”等等, 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 作文充满了“假、太、空、废”一类的话, 我将其形象地称为小学生作文“贫血症”。“贫血症”虽是顽症, 但并非不治之症, 找到问题的症结, 便可分析症理, 对“症”下药, 研究该课题, 希望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小学生作文“贫血”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 有助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改革, 有助于学生作文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我将从“贫血”现状, 找出症结, 从教师、学生、社会大环境等三方面分析病因, 并对“症”下药。

关键词:小学作文,分析病因,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60.

[2] 金军华.让学生写出富有“钙质”的文章来[J].语文教学之友, 2007 (5) :38~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的有效教学论文下一篇:化工机械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