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思考

2023-02-04

第一篇: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思考

我校实行学分制的总结与思考

合校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学分制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程,深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和实践。我校2004年开始实行学分制。近两年来,我们不断总结学分制实施情况,及时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学分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我就个人的一点体会和今后工作的思路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加强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学分制的认识

1、让大家都明白推行学分制是尊重学习者个性与差异、保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与企业多样化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的有力保证。

2、我们要加强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学分制专题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认真学习学分制的要求和具体做法,进一步理解实行学分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3、认真总结试行学分制以来取得的经验,首先在学校内部进行交流,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多与同类学校及社会各界进行经验交流,使学校全体教师理解和接受学分制,使更多的学生、家长、企业认可和支持学分制,便于我校更全面更彻底地推行学分制。

二、进一步完善实行学分制的软硬件条件

1、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技能水平

积极培养和发展骨干教师,鼓励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尽快提高自己,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定期举行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励所有人参加,并对获奖者给以一定的奖励。重新拿起专业建设委员会这个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的教师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2、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

实行学分制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设备不仅数量要增加,并且教学设施的多样性要求也提高了,今后希望学校继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和改造,配备数量足够、规格各异的教室和专用学习室,重视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增加图书馆的藏书和音像资料数量,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对于设备的投入,要尽量减小盲目性,不能仅仅是专业部或则教师认为该怎样就去购买设备,而是应根据招就处提供的用人信息及技能要求,有目的地投入。我们要以已有的就业去向为基石,寻求对学生有更高要求的、技能要求明确的优质岗位群,使我们在添置设备的时候有目的性。

3、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系统,使之更能适应我校的学分制建设

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是在学分制下,规范学籍管理的重要工具。而我们的学籍管理系统给我的感觉是“学籍管理系统是个筐,乱七八糟往里装”,我们指望把学校与学生有关的一切管理都融合到学籍管理系统中去。这样的话学籍管理软件其实该换个名字,换为学校管理系统,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以目前的设备设施、相关人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各处室协调配合程度来看,此软件的全面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无须去苛求软件的通用性和完善性,软件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要让软件去适应人实现起来困难,但是人去适应软件应该容易办到。我的想法是,各处室、部门自己去研究那软件的功能,利用其中的模块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必去兼顾其他部门的需求。当然,在此运作过程中,教学处应该根据省教厅和学校的学籍资料要求,制定一个与网络通信中的通信协议类似的规范,让大家都按照那规范去使用学籍管理软件。对所有处室完全开放的数据就是学生的姓名和与之唯一对应的学号,各部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好自己部门的数据,这样建立起来的数据,最终是可以用计算机快速查询和处理的。当然,教学处应经常组织培训,对不熟悉计算机的处室提供技术帮助。

三、深化课程改革,将学分制与课程改革紧密集合起来

1、调整课程计划设置方式,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要分层次地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分。文化基础课要体现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为目的,重点要放在社会大量需要的技能培养上面。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专业部预先制定好教学计划,按照每门课程的周课时来折算学分,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意向择将学生装到计划中去。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的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就是一种固定类型和固定大小的鞋,所有的学生都去穿同样的鞋。作为专业部的教学主任,在课程计划设置过程中我是彻底的失败者,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失败者,也是滑稽可笑的。在这方面,我就好像是学生的上帝,而学生是不需要我这样的上帝的,市场需求才应该是他们的上帝。我随时担心,学生毕业后,发现我按照个人感觉给他们设置的课程与市场完全脱节的话,会跑回来吐我口水。面对如此的境地,每天被关在办公室里,我无法做到自救,唯一可以拯救我的就是招就处,而“身体健康,身高多少以上,年龄多少以下”的企业需求信息是拯救不了我的,对课程设置也没有任何帮助。我需要招就处为我提供前面所说的优质岗位群以及这些岗位群的具体要求,为课程设置提供现实依据。

我前面打的穿同样鞋的比方,说穿了就是分层次教学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新生第一年不分专业,全都进行文化基础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教学,在此期间,班主任、职业辅导老师、专业部去了解各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在第二年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在同一堂课上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实现起来很困难,毕竟上课时间仅有四十分钟,而上面的做法是对班级进行分层次,要容易实现些。

2、优化专业课程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开发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结合紧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太赞成一味地降低要求,也反对在考核的时候用人文德育学分去替换相应的学历学分,这种替换很荒唐,对于过多学生不能及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面对班级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次考核来实现。

3、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可自由的选择专业和选修课程。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修读方式、每学期修课门数、修读时间等,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预先安排好了教学计划,而且法定的周课时33节占完了所有的授课时间,

3 学生除了可以选择专业,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自主选择其他内容。

4、积极推行选师制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鼓励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也选择授课教师,引导和激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满足学生提高兴趣和提高效率的需要。在选择之前,我们甚至可以给一段时间让学生们去试听各教师的课。对于没有学生选自己的课的教师,应积极反思,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专业部应给这类教师提供机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

5、开发校本课程,整合课程体系。

我们要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选择授课内容,按照教材上的章节讲,未必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在初期要求不一定要很高,比如一个受学生喜欢的教师的讲义,就可以是一本教材。

四、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使我们的学制更加灵活

1、积极推进区域内学分互认,使宜宾市范围内的类似专业或则类似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从而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合作。

2、承认学生已有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对中途转来的学生,我们可以把其前期学习折算成学分,可以把他之前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学分,甚至可以把学生出去打工,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工作经历也折算成学分。

3、强化我校职业培训学院的功能,我们可以向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在职工人开办培训班,为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取相应的学分,从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则毕业资格。

五、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1、要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学分认可、弹性学制、转专业、转学校、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毕业资格等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实施制度,减少随意性。

2、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已经实施的绩点学分就是个很好的方式。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同时,应该考虑怎样去考核教师,因为在学分制情况下,组织完全一样的统一考试来评价是不适合的。

3、建立就业导师制度,用专门的老师根据社会需要及学生的条件和爱好,指导学生选择学习课程,减少选课的盲目性,同时指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寻求教育局、物价局、财政局的支持,建立灵活多样的收费制度。

六、明确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推行学分制的领导与监控

学分制的全面实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个处室、哪个专业部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去实现。教学处应该统一协调,把任务分派下去,其他处室或则专业部应该无条件去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来推托。如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可以共同探讨,寻求解决方案。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相信我们会建立比较完善的,具有商职校特色的学分制。

计算机应用专业部 陈 忠

2006年10月30日

第二篇:关于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考

——××的六大战略,最根本的战略是人才战略;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支撑是人才的支撑;

——民生工程的落实,最根本的是人才储备、培养和使用工程的落实。

××市发展靠的就是这三句话,其全部内涵就是:关键在人。正是这三句话,储备、培养和使用一支靠得住、有本事、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应当看作是一个地方党委书记最大的实绩。因为,人,是国家的脊梁,是民族的脊梁,也是地方发展的脊梁。

1、在领导工作中,既谋划当前,又谋划长远,这已经是领导科学的常识了。令人困惑的是,人们往往在常识上出问题。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是需要有一点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一个领导干部更应如此。古往今来,人们在论及“官场病”的时候,说得最多的是腐败问题。这没有错。值得重视的是,目光短视,短期行为,只想当前,不想长远,是需要特别注意克服和防止的又一场“官场病”。

在实践中,人们经常碰到一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比如,储备、培养和使用人才,就是一件谋划长远的事。这件事,不是想不到,难在做得到。难就难在,人才战略不可能“立竿见影”,不是象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市化率那样可以“量化”的“显政绩”,因而,就变得“说易行难”了。

2、××市委、市政府以至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班子,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但注重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政治生态建设。××给几套班子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立足当下我们为××做了什么?以后离任时我们又该为××留下什么?××几套班子的共同认识是:立足当下,必须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党、对××人民要有一个好的交代;有一天,我们离任了,除了留下一个好的发展基础,更重要的是为××留下一支靠得住、有本事、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将是留给××的一笔最大的财富。这是一件天大的事。

××几套班子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文秘杂烩网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切肤之痛。从市委副书记提任市人大主任的××同志,对去年乡镇换届之前的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的现状,作了一番“三多三少”的描述:一是年长的多,年轻的少;二是机关占编的多,做事的少。科级干部52岁就切下来,到60岁退休还有8年,占着编制,人进不来;三是由于人进不来,则导致外行多,内行少,有的单位连操作电脑的人才都没有。年复一年,干部“断层”、人才“断层”的问题遂累积形成。还用得着说什么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吗?有了这样的切肤之痛,其必然的结论就是:这个事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则作了这样一番分析:××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全市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加快发展的需求,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一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三是人才进出比虽然基本持平,但流出的还是略多一点。××认为,“聚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环节,又是××人才工作的薄弱环节。必须正视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和一些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开展“人才收购行动”;国内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占据了明显的人才和经济优势,西部和东北地区也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形成了较大的人才政策优势;省内各地为争先崛起,都在广纳人才。这一切,都使××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压力。××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必须从事关××崛起,事关××未来,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大声疾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拿出招商引资的劲头来做好招才引智工作,既重视跑项目、筹资金,又重视跑人才、聚人才。要象治理经济环境一样,治理人才环境;要象防止水土流失一样,防止人才流失;要象保护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保护和优化人才环境。要把××建设成为聚才的“磁场”、创业的“乐园”、优秀人才向往的“热土”。

现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当今江西以至当今中国的一句名言了。“金山银山”,是一种经济生态;“绿水青山”是一种自然生态;“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所带来的民生民享则是社会生态。我认为,这一理念的根本意识在于,它不但体现了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辩证法,而且在深层意义上体现了政治生态的辩证法。好的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团结和谐,大局稳定,而且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锻炼成长,从而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好的政治生态,是好的经济生态、好的社会生态、好的自然生态的根本支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把××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事、

作风硬的干部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称之为“打造脊梁”。

3、作秀容易务实难。××的人才战略不是说在文秘杂烩网嘴上,而是抓在手上。“521人才工程”,就是××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和实际步骤。

“吸纳和储备人才,就是蓄集发展后劲”,是××全市上下的一个共同理念。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了《

2006-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实施“521人才工程”。即:从2006年起,连续用五年时间,每年选录第一学历本科以上毕业生200名,5年内引进1000名,其中教育卫生类引进500名,其它综合类专业500名。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企事业单位上报的5年人才需求计划,制定了《引进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办法》,每年组织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直接参与省内外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人才招聘会,并利用网络、媒体等发布人才招聘信息,通过双向选择、严格考核、公示公开、签订聘用合同等程序,引进人才。聘用人员正式聘用后,在提拔使用、工资福利等待遇上享受同等学历、同类人员的待遇。2006年首次引进了160名第一学历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其中为民营企业引进急需人才9名。

通过考试择优录用补充专业技术人才,是××吸纳、储备人才的又一条主要途径。××制定了《指导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暂行办法》,在每年8月份,组织公开考试,选拔聘用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中小学校、卫生院、广电站、法律服务所等基层单位工作,录用大中专毕业生2000余人。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库,储备人才5000余人。

要吸纳和储备人才,除了要有爱才之心,还要有积极的政策支持。人才政策的优势是吸纳和储备人才的良方。××市委、市政府对优秀人才政治上高看一格,待遇上厚爱一分,生活上关心爱护。在政治上,对实绩突出的人才破格提拔重用。对本地人才如此,对外来人才也是如此。他们打破地域界限,吸纳外地人才为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有56名内、外人才当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了优秀人才的政治地位。如从浙江落地××的民营企业兰丰集团董事长赵静涧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后,积极参政议政,并充分发挥了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市委、市政府还聘请了教育、卫生、农业、工业等战线的8名顶尖人物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不定期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充分发挥专家的聪明才智,为全市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出谋划策,既确保了重大项目决策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又积极地调动了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允许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人才兼职兼薪。××的《引进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办法》规定:重点一文秘杂烩网本院校毕业生可高套一档工资,中国36所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和研究生学历的可高套二档工资。对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工资统发,并办理了社保、医保和住房公积金。还建立了重大贡献奖励制度,每年对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2006年,不但重奖了招商引资功臣130万元,还特别设立了“三个100万”的专项教育资金,即100万奖励优秀教师,100万奖励优秀学生,100万扶助困难学生。

到第一线去做人才工作,是××市的一条重要经验。他们的理念是,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是人才工作的第一线。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的主要领导,都不管远近,不辞辛苦,带头到省内外知名高校去“跑人才”。他们还建立了市领导班子成员走访专家制度。两年来,市四套班子成员走访专家122人次,征询有价值意见、建议89条,市委书记××先后6次走访市有关单位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建议,并确定××中学高级教师陈德晶、市水利高级工程师王安为自己的定点走访对象。对外来人才的户口迁移、档案管理、房屋住宿、子女就学等提供优质服务,两年来,为56名人才解决工作调动,为38名人才家属、子女解决就业,为121名人才解决子女上学。乡村医生杨党星在治疗骨结核、骨髓炎等病症上有独到之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为其解决编制,安排他到剑光医院工作,使其更安心钻研业务,更好地发挥特长;市里每年组织开展2次“关心给您、温暖送您、健康伴您”为主题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健康体检活动,免费为建筑、煤炭、房地产、食品加工等行业的80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体检。

鉴于××教育事业一度滑坡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他们通过合理调整中小学教育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本地教育资源,同时从全省乃至全国大力引进优秀教师。近三年来,仅××中学就选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9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32人,中级老师47人,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40多名,从数量和素质上壮大和提升了教师队伍。这就为××的人才战略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吸纳、储备和培养人才,是一种投资。美国著名学者舒尔茨说过:“人才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便捷快速的途径就是加大人才资本的投资。”××加大人才资本投资的经验证明:打造脊梁,要有大手笔。

4、××,古称“剑邑”,以龙泉、太阿两把宝剑得名。在这次调查中,我看到一本已经编好的“××市年轻干部下基层锻炼材料汇编”,书名就叫《宝剑锋从磨砺出》。对于××来说,把培养锻炼干部比之为“磨剑”,不但具有象征意义,也十足地体现了其“剑邑”特色。

为了“磨剑”,××市委、市政府坚持“大教育、大培训”理论,采取“组合式”的方式,培训干部,培养人才。

“组合式”之一:多形式熏陶锻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是专家解读,吃透政策。先后邀请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省社科院、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专题报告11场次,参加听课的干部达6000余人次,加深了全市干部对政治理论和国家政策的理解。二是外出考察,更新观念。先后组织4批、280名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让干部在开阔视野中更新观念。2006年乡镇换届后,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领31个乡镇(街道)党委书记、21名市直部门一把手赴鲁、苏、沪、浙参观考察,学习借鉴他们的发展理念和成功经验,为加快××新一轮发展拓宽了思路。三是“红色”教育文秘杂烩网净化思想。在全市干部中开展“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先后组织2569名党员干部赴井冈山、韶山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每次举办科级干部、青年干部培训班时,都将“红色”教育列为必修课,主要讲授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精神等;每逢“七一”、“十一”等节日,组织干部升国旗唱国歌、观看革命故事影片等。2006年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组织开展了“学习长征精神,争当人民公仆”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干部洗涤思想,纯洁灵魂,传承长征精神。

“组合式”之二:多渠道“输血”“充电”,优化文化知识结构。一是“联烟”名校高位培训。为解决干部工学矛盾,市财政拿出70.7万元,与中国人民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联姻”,在××开设研究生课程培训班,主要培训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知识,学制均为两年,每月利用双休日听课学习。有27名35岁以下、第一学历本科并获学士学位的科级干部参加了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有196名40岁以下、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江西财大研究生班。2006年开以来,主动参加旁听的干部达2000余人次。江西财大一位教授经常外出讲课,他很有感触地说:“在有的地方讲课三天,听课的人一天比一天少;在××连讲三天,第二天、第三天听课的人同第一天一样齐、一样多,旁听的人也天天听。××干部的学习热情真是高。”二是学历教育政府“买单”。每年市里统一组织35岁以下、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副科级干部报考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凡是通过考试录取的,市财政全部报销学费,2006年共考取36人,市财政支付学费12.96万元。同时,市委规定,凡自愿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证的,由所在单位报销学费的50%,并要求各单位部门保证干部的学习时间。近两年来,有256人参加了中央党校、省委党校、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高等院校函授或自考本科学习,有125人考入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另有1人攻读上海社科院刑法博士。2006年参加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人数达74人,占全省总参考人数799人的9.26%;2007年又有140名干部报考了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三是换岗“补课”考训过关。利用市委党校主阵地,由市直部门对本系统轮岗干部进行岗前、岗中业务知识培训,对考试不及格和不能独立开展工作的进行补学,促使干部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适应岗位需要。两年来,举办的组工、宣传、人武、计生、财经等短期业务培训班182期,培训干部1200余人次,其中补学22人次。

“组合式”之三:多环境赛场练驹,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一是下派任“村官”。选派了100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科级后备干部,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担任村书记(主任)助理,把他们“丢”到农村去,“丢”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使他们通过与农民群众实行“五同”,学会尊重群众,学会亲近群众,学会融入群众,学会宣传群众,学会服务群众,努力提高解决农村热点、难点、棘手问题的能力,并由市委组织部对他们进行跟踪考察。至目前为止,下派“村官”为群众解决纠纷1367个,帮扶困难户118户,提供致富信息2568条。我在秀市镇开了一个小型的下派干部座谈会,这些年轻干部反映,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切实感受到了民间疾苦,切实感受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感受到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的根本观点、根本路线。他们说,实践是我们的又一所大学。二是上挂当“助手”。有计划从市直部门选派了43名30岁以下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从乡镇(街道)安排了26名新提拔的副科级干部到市信访、政法、计生等部门及市重点工程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提高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的本领;每逢市委、市政府开展中心工作,或遇到突发事件时,都有意识地选派干部到一线实战锻炼,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变处置能力。三是外派做“学徒”。先后选派了11名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64名年轻副科级干部、100名下派的村书记(主任)助理,到浙江金华、温州,江苏昆山等地挂职锻炼;选派了20名优秀年轻干部组成招商小分队,到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升他们洽谈经济、驾驭经济的能力。

在我看来,××的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具有五大特点:一是目标明确,二是高位培训,三是舍得投入,四是注重实践,五是最终落脚到培训一代年轻干部在新世纪新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的适应性。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其要义就是对时代的适应性,在当代,就是在思想、能力、作风上的适应性。如果不是这样,何谈“各领风骚”?人的脊梁不能缺钙,缺了钙,脊梁就挺不起来。软的脊梁,不堪重负。对干部的培训,对人才的培养,就是“补钙”。“钙”是什么?就是过硬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坚挺的脊梁。

5、人才战略是一个总体战略。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是这个总体战略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对这三支队伍的培养使用分别提出了“三个侧重”的要求,即:对党政领导人才,在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上下功夫,侧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侧重提高他们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侧重提高他们的科研、学术和专业水平,以造就一批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而这个人才战备的重点,当然是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事、作风硬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建设好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在2006年的乡镇换届中,这个战略重点在××得到了一次集中的体现。

换届,其实质就是党的政治资源和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委在这次乡镇换届中,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在干部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上进行认真探索,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一大批靠得住、有本事、作风硬的优秀干部推上了重要领导岗位,使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呈现出一派生机和活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挺拔的“脊梁”。

××的具体做法是:

——正确处理平时考核与届末考核的关系,形成一套干部使用的科学考核机制。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乡镇(街道)班子的工作成绩,市委、市政府坚持平时考核与届末考核相结合,坚持先考核后换届,坚持凭实绩用干部,把乡镇(街道)班子2002—2005年任期内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考核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党的建设工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及特色工作四个部分。根据每年平时掌握的情况和评比的情况,实行分类、分年度排序,最后将四年工作情况汇总排序,形成届末考核结果,作为市委使用、安置干部的主要依据。这种通过将平时考核与届末考核相结合所形成的一套干部使用考核机制,不仅能客观公正地体现乡镇班子及其干部的政绩,而且能为市委发现人才提拔使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不仅展示了用科学发展观考核干部的导向,而且能有效地克服一些乡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做到了用事说话,凭实绩用人。

——正确处理民主测评、党委推荐、组织部门考察与领导谈心的关系,形成一套对干部“四位一体”的评估机制。××把民主测评、党委推荐、组织考察与领导谈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筑起一座对干部评估的综合关卡。首先由组织部门先后两次到各乡镇组织民主测评,其中第一次全额推荐。在此基础上,由乡镇党委配合组织部门搞好测评推荐工作,按照1:2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然后,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联合组织考察组进行全面深入考察,既听取各位考察对象的公开述职,又听取各个层次干部的意见,从而对考察对象形成一个主体、直观、全面的了解。与此同时,组织市委各常委和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分别深入乡镇与班子成员和部分干部集中开展谈心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要求。最后召开市委常委会,集中听取领导谈心情况和考察组考察情况汇报,为市委科学制定乡镇班子换届方案提供决策依据。这样,通过综合、反复、比较,从而“四位一体”地形成了换届人选的完美组合,即:新提任的同志,既是乡镇民主测评中的优秀分子,在民主测评中都排在前7位,又是组织部考察盘子中的优秀人选,还是乡镇党委书记推荐提名的对象,也是各位常委及人大、政协两位主要领导谈心文秘杂烩网汇报材料中推荐的优秀干部。

——正确处理德才兼备与结构比例的关系,形成一套“1+1>2”的干部合理搭配机制。针对全市乡镇基层领导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现状,通过三条措施,大力推进全市乡镇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和知识化。一是要求每个乡镇的党政班子成员中至少要有2名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其中一名要是25岁以下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二是党政正职人选主要从表现突出、年纪较轻、学历较高的副职中选用,不受资历、排位限制;三是对年纪轻、学历高、工作业绩明显、作风踏实、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破格使用。从而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铺平了道路,许多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了班子,而且一些副职,包括一些排在末位的副乡镇长、党委委员走上了正职领导岗位。据统计,全市乡镇党政正职平均年龄37.2岁,比上届降低1.5岁,年龄最小的26岁,最大的42岁。全市乡镇领导干部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56人,占91.7%。从而历史性地改善了全市乡镇领导班子的结构。同时,为了力求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个体特色明显、互补互融性强的复合型团队,严格按照上级党委关于乡镇班子结构比例的要求,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有关规定,配备了妇女干部39人,党外干部7人,为乡镇班子注入了活力。尤其注重党政正职的搭配提出了“老带新、大带小”的原则,综合考虑了性格、能力、经历的互补性,达到了把握全局的更倾向稳重,协助工作的更倾向开拓。在其他副职的搭配上,新进班子的年轻干部大多数安排进党委班子,副书记和纪委书记从原班子中的优秀成员中选拔重用,从而打破了唯台阶论和唯资历论,谋求了团队的优势,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实现了“1+1>2”的效果。

——正确处理干部进与“退”、留与转的关系,形成一套激发干部活力的进退流转机制。××市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崇高的事业、深厚的感情和组织的关怀对待每一个干部。在对待进的干部上,注重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土壤,用神圣的事业和关键的岗位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尤其新提拔到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一般都让其到比较偏远、比较艰苦的地方工作。包括对个别以前犯了错误,但经组织考察确实改正得比较好的同志重新启用,继续考验锻炼。在对待留、转的干部上,将新进班子的同志,尤其是办公室主任,原则上一律交流到异地,以更好地促进人才的成长。将一批长期工作在基层,家庭有困难的老黄牛式的干部安排进城;给一些没有进城,但资格老、表现突出的副书记理顺了政治待遇;把一些长期工作在偏、远、小、穷乡镇的干部调到离城区较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在对待“退”的干部上,尽量拿出一些好的岗位,按照本人的意向进行安排。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各类干部的活力,使进退留转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也使每个干部都比较舒心地走上新的岗位。

干部工作是一门科学。干部“四化”方针、德才兼备原则、注重政绩实绩、注重群众公认,就是其科学性的基本标尺。××的做法告诉我们:干部工作科学性的进一步探索和展开,有赖于干部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有赖于对用人导向的正确把握。打造脊梁的希望,存在于干部工作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之中,存在于用人导向的正确把握之中。(

第三篇:关于我校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的调查报告

【摘 要】我校自2006年开始试行学分制,但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学分制的初步方案。为了了解广大师生对综合学分制以及综合学分制下若干问题的态度倾向,特别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试行综合学分制的总体态度是积极肯定的。

【关键词】综合学分 师生态度 比较分析

一、引言:我校学分制改革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并在此基础上试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弹性学习制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我校于2006年秋季开始在普通中专班学生中试行了学分制改革工作。

2006年秋季开始的学分制改革,其主要工作是:制订了普通中专班学分制试行条例(见附件5)并经过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制作了学生学分手册、学生的课程成绩折算为相应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和学生学分手册。通过两年的实践情况来看,此次学分制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所谓的学分制仅仅只是把原来的课程成绩学分化而已。

我们曾经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主要缘由应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先的学分制改革仅仅是教务部门独自进行,学校其他部门不了解、也不参与,在学生中对学分制改革的宣传动员也不够,以致学分制改革陷入冷清尴尬、无人喝彩的地步。

二、原先的学分制改革虽然考虑了奖励学分,但总体而言还是局限于课程学业学分,没有将学生道德水平、操行表现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等因素融合贯入其中,这种主要按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既不符合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原先的学业学分制改革中,虽然也在课程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来说改革的规模、力度都远远不够,基本仍局限于传统的课程及考核评价模式之内。

四、原先的学分制试行条例虽然规定了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和获得毕业证书的基本学分要求,但是由于学分制工作本身的不完善、学校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到位,以致这项要求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实。

今年年初,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吹响了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鼓舞了我们深入开展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信心。针对原先学业学分制的种种不足与缺陷,我们提出了综合学分制的初步方案,并在学校中层干部会和全校教师会上做了宣传介绍。

二、开展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的目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以后,我们把综合学分制改革列为一项重要调研课题,成立了专门课题组、进行了若干研讨和访谈。我们发现,学校各级领导以及广大教职工首先从态度上是赞成教学改革的,其次对于综合学分制的改革方向总体也是认同的,然而涉及更进一步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将综合学分与学生顶岗实习和获取毕业证相挂勾等具体实际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意见、甚至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仍有较大的差异。

综合学分制改革不仅打破了多年的学年制传统习惯,而且还可能影响一些部门、个人的现实利益。对于这项牵涉面广、工作量大、艰巨而又困难的工作,更需要全体教职工思想上要重视,观念上要更新,行动上要一致。为此,特开展本次全校性问卷调查,希望达到如下三个方面的目的:

一、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拉开我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帷幕,以期达到宣传教学改革、引发观念更新的目的。

二、通过调查了解广大师生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愿望和要求,以期达到对教学改革方案精心设计、斟酌求证的目的。

三、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并收集更多合理化建议,促进我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活动除了在此前后进行的一些座谈、个别访谈以外,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全体在校学生和全体教师(含行政兼课人员及教辅人员)为调查对象。针对教师、学生对综合学分制所关心的侧重点不同,分别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对将学生平时操行表现纳入综合学分中的态度及具体做法意见、对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态度等。学生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综合学分制的态度、对各类课程、活动项目选择的意向等。问卷具体内容见附件2和附件3。

四、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评价

本次调查实际发出教师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答卷率72.73%。实际发出学生问卷1150份,收回有效问卷763份,答卷率66.35%。

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统计结果见附件2和附件3。

现就问卷中若干主要问题分析评价如下:

1、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教师非常赞同实行综合学分制,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可以试试。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赞成实行综合学分制,16%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5.4%的学生认为没考虑清楚,反对实行综合学分制的学生为12.3%。总体来说,被调查的全体教师和大多数学生对试行综合学分制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见下图)

2、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用综合学分制取代单纯按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业学分制。认为综合学分制比学业学分制更为全面科学或可能会准确真实些的教师超过90%、持同样认识的学生达到83%。(见下图)

表中: 1—更为全面科学 2—可能会准确真实些 3—或许更模糊混乱 4—说不清楚

3、综合学分制体系中,由于课程成绩并非是获得学分的唯一和全部途径,因此约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担心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程度会下降。当然,认为同样重视的教师更多一些。由于在我校的综合学分制初步方案中并没有明确学生的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业学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这一调查结果也只是一种大概的参考。

4、被调查的教师在综合学分的两种呈现形式上的分歧意见比较大。赞同将课程学分与平时操行分、奖励分按权重综合为一个总分的教师占44%;赞同将课程学分、平时操行分、奖励分各自分别表示、不设总的综合学分的教师占36%;认为两者都可以的教师占18%。总体来看,赞同用一个总的综合学分来表示的教师偏多数。

5、如果采取一个总的综合学分,势必涉及到学生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对此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两个表述形式不同而含意相同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这一问题的分歧也很大。在回答两者比例问题时,认为取1:1的教师偏多,其次认为取1:3;而在回答当每学期课程学分为30分情况下平时操行分应设多少时,认为将每学期平时操行分设为15分的教师偏多。造成对这一问题看法分歧较大的原因,除了这一问题本身就比较复杂不便确定公认比例以外,还与没有事先明确学生的平时操行表现在课程学分中是否反映有关。

6、对于上述的课程学分是否包含学生的操行表现问题,在教师问卷中设计了两种可能的形式:一是操行分由班主任主持评定然后再按比例折算为综合学分(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纪律等方面的操行评价只能隐含在课程学分之中);二是所有任课教师除了单纯依据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评定课程学分以外,还要对学生作出相关的操行评价与班主任的操行评价进行综合。调查结果显示:赞同前者的教师占30%,赞同后者的教师占58%,两者都赞同的教师占11%。这一结果也比较符合我们预期的希望,我们希望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关心学生平时的成长、参与对学生平时操行的评价。

7、在本次教师问卷调查的多个选项中,共识率最高的单项是高达83%的教师认为将综合学分与学生就业挂钩有道理且可行;学生中持有同样看法的占64.1%。综合学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进步及个性特长的一个综合量化质量指标,如果这一指标根本不与学生推荐就业、获取毕业证书挂钩,那么综合学分制的功能就必将大打折扣。

8、在本次学生问卷调查的多个选项中,共识率最高的单项是高达72%的学生认为学校实行综合学分制的话有必要让家长了解基本情况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这一愿望学校应当重视,相关部门要在适当时间通过适当方式与学生家长就综合学分制改革进行沟通交流。

9、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60%的教师认为基本满意,35%的教师认为不太满意;而对目前的学生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44%的教师认为基本满意,49%的教师认为不太满意。由此看出,教师群体更倾向于加大对学生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多达60%的教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表示基本满意,不知是否涉及教师自身传统习惯或利益?如果此项问题在学生中调查又不知会得到什么结果(调查问卷设计匆忙疏忽所致)?无论如何,这提示我们在即将进行的综合学分制改革中,既要顾及多数教师的态度,更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愿望。就目前我校的教学改革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大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逐步推行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的策略。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全校性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平时操行表现及个性特长等多方面评价衡量学生的综合学分制改革方向总体是认可的,而且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综合学分应该与学生推荐就业和获取毕业证书相挂钩。但是,由于诸如学生的敬业精神、劳动态度、团队合作、文明礼貌、创新精神等操行指标的不易量化考核,在综合学分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研讨、细化。此外,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必须在综合学分制的柜架下积极而又稳步地推行。

总之,综合学分制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考核评价形式。我们必须利用综合学分制这一形式积极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的。

六、附件

附件

1、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问卷说明

附件

2、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教师问卷及统计结果

附件

3、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调查学生问卷及统计结果

附件

4、学分制试行条例(2006)

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

关于开展综合学分制改革的调查问卷说明

11、在新一轮教改中将打破原来先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最后才开设专业课的老三段式,文化课先基础模块、后提高模块并贯串始终。对此,你的态度是

A、非常赞同□ 43.0%

B、可以试试□ 50.0%

C、不太赞同□ 4.0%

D、坚决反对□ 3.0%

12、在新一轮教改中将打破原来先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最后才开设专业课的老三段式,专业课(实训)原则上从第一学期就要开始开设。对此,你的态度是

A、非常赞同□ 41.0%

B、可以试试□ 44.0%

C、不太赞同□ 13.0%

D、坚决反对□ 2.0%

13、如果第一学期就开设专业课程,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没学习,则第一学期专业课程的开设形式可能有两种:一是先开设不涉及原理知识的专业介绍、概论类型课程或某些实训项目(专业操作和专业原理依次展开);二是按模块、项目开设专业课单元,所涉及的原理知识在本单元内一并整合学习。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31.0%

B、赞同后者□ 53.0%

C、两者都赞同□ 11.0%

D、两者都反对□ 5.0%

14、对于涉及到实训的专业课,有两种教学形式:一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进行(如同我校传统方式);二是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在一起(同一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完成)。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25.0%

B、赞同后者□ 66.0%

C、两者都赞同□ 6.0%

D、两者都反对□ 3.0%

15、如果综合学分制下每学期所有课程和实训总学分为30分(不包括额外的奖励学分),你认为每学期学生的平时操行分应该设为多少分? 分

第15题5分、10分、15分、20分、30分、50分都有,其中15分居多,20分和5分其次。

16、学生平时操行分的评价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按学生科现行德育学分评价方式评定,然后再按比例折算为综合学分(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纪律等方面的操行评价只能隐含在课程学分之中);二是所有任课(实训、活动项目)教师除了单纯依据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评定课程学分以外,还要对学生作出相关操行评价并与班主任评价的操行分综合。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30.0%

B、赞同后者□ 58.0%

C、两者都赞同□ 11.0%

D、两者都反对□ 1.0%

17、学生的平时操行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敬业守纪、劳动态度、团队合作、文明礼貌、创新精神等几项指标量化反映;也可简单地只用一个平时操行分量化反映。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65.0%

B、赞同后者□ 21.0%

C、两者都赞同□ 14.0%

D、两者都反对□ 1.0%

18、在综合学分的呈现形式上有两种可能的形式:一是将课程(实训)学分与平时操行分、奖励分按权重综合为一个总分(每位学生仍有具体学分情况记录表);二是将课程(实训)学分、平时操行分、奖励分各自分别表示,不设总的综合学分。对此,你的态度是

A、赞同前者□ 44.0%

B、赞同后者□ 36.0%

C、两者都赞同□ 18.0%

D、两者都反对□ 1.0%

19、如果要将学生的平时操行分与课程学分进行综合,你认为两者的比例应该为多少合适?即,平时操行分:课程学分= :

其中1:1最多,其次是1:3以及比值小于1的。

20、在我校《学分制暂行条例》中,以下七项内容的学分配置均为2分,你认为是否合适?若认为明显不合适,请按你认为的得分难易程度排序。

A、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一周,通过考核。

B、选修某门选修课,完成28节课堂听课,成绩合格。

C、竞选成为学生干部,任期内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

D、参加某项技能大赛,获得市级三等奖或学校二等奖。

E、参加文艺体育类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或学校一等奖。

F、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获得初级证书。

G、参加军训或学校的劳动,为期两周,表现尚可。

A、合适□ B、不合适□ 从难到易的排序为

此题选A占73.0%,选B占27%。其中选不合适答案的,大部分人没填,排在前面的依次是D、A。

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

综合学分制改革调查问卷统计

(学生问卷部分,有效问卷763份)

1、我校将以综合学分来衡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与进步情况,学生的综合学分将与学生推荐就业和获取毕业证挂钩。对此,你的原则意见是

A、赞成 □ 66.3%

B、无所谓 □ 16.0%

C、反对□ 12.3%

D、没考虑清楚 □ 5.4%

2、综合学分制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业、操行、能力及特长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基础上,与过去单纯按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相比,你觉得

A、更为全面科学□ 35.1%

B、可能会准确真实些□ 47.7%

C、或许更模糊混乱□ 9.3%

D、说不清楚□ 10.5%

3、综合学分制体系中,由于课程成绩并非是获得学分的唯一和全部途径,这样可能会使你对课堂学习

A、更加重视□ 18.0%

B、同样重视□ 55.3%

C、重视程度下降□ 21.2%

D、不再重视□ 5.5%

4、如果通过劳动实践、参加社团活动、做些好人好事、各类竞赛获奖,甚至因为遵章守纪,也可以相应地获得一定的学分,你认为

A、这种学分不好拿,但我会去争取□ 53.9%

B、这种学分太难拿,我肯定放弃□ 5.6%

C、这种学分容易拿,我尽量要多拿 □ 33.3%

D、这种学分容易拿,但我并不想争取□ 7.2%

5、实行综合学分制,将规定学生必须在校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进入推荐就业程序,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会对你在校的品德养成、学习成绩、能力提升等方面

A、有很大促进作用□ 59.4%

B、可能会有点作用□ 31.7%

C、没有什么作用□ 4.7%

D、说不清楚□ 4.2%

6、综合学分制落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就业先后及就业岗位有关,你觉得这么做

A、有道理,且可行□ 64.1%

B、有道理,不可行□ 18.7%

C、没道理,但能行□ 10.9%

D、没道理,行不通□ 6.3%

7、综合学分制中,将部分课程(活动项目)设置为选修课。你在选修时优先考虑的事项是

A、该门课程设置的分值高低□ 13.6%

B、该门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 10.0%

C、该门课程未来作用的大小□ 38.5%

D、我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小□ 37.9%

8、在综合学分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课都将分别分成两部分,即必修的基础部分和选修的提高部分,你对这三门提高部分课程的态度是

A、 三门提高课都选修□ 41.5%

B、只选修其中

一、两门□ 36.3%

C、一门提高课都不选修□ 5.2%

D、没考虑清楚□ 10.7%

9、如果综合学分制下每学期所有课程和实训总学分为30分(不包括额外的奖励学分),你认为每学期平时操行表现分应该设为多少分? 分

A、(0,5) 9.4%

B、(6,10) 13.8%

C、(11,15) 22.2%

D、(16,20) 21.4%

E、(21,30) 30.2%

10、如果以下四项内容获得的学分完全相同,你将会按 的顺序选择。

A、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两周,通过考核。

B、选修某门选修课,完成28节课堂听课,成绩合格。

C、竞选成为学生干部,任期内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

D、参加某项技能大赛,获得市级三等奖或学校二等奖。

E、参加文艺体育类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或学校一等奖。

F、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获得初级证书。

G、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一周,通过考核。

H、参加军训或学校的劳动,为期两周,表现尚可。

排在前面的依次为:A、H、B。

11、你认为在你所获得的总学分中(不含奖励学分),课程(实训)学分与平时操行分两者的比例应该为多少合适?

A、>2 12.2%

B、(1.5-2) 24.0%

C、(1-1.5) 22.1%

D、≤1 41.7%

12、学校实行综合学分制改革,你觉得是否有必要让家长了解并且发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A、有必要,因为家长一直很关心我□ 72.0%

B、有必要,因为家长从来都不关心我□ 4.8%

C、没有必要,因为家长无法发表意见□ 9.6%

D、无所谓,让他们了解与不了解都行□ 13.6%

第四篇: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去年8月27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

理腐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大意义

行政许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社会、文化的一种的事前控制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多年来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行政审批制度中长期存在的审批项目过多过滥、程序繁琐、责权脱钩、监管不力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行政许可法的公布施行,是对现行行政审批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以此促进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有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

第一,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行政许可法遵循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的原则,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对简化行政许可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提供优质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和监督作出了详细规定。这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为民办事、便民服务,从而使政府工作更好地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行政许可法从调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范围和权限,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许可事项。这有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行政许可法所体现的立法精神是行政权力应当依据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机关违法同样应当承担责任。这不仅有利于确保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从源头上防止审批中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的“寻租”行为,也必将大大提高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

第四,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依据、实施和结果公开制度,行政许可信息共享制度,设定与实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了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监督行政权力的制度和程序。这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二、XX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所做的工作

1、认真组织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行政许可法是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其所确立的原则和一系列制度,是对现行行政许可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创新。行政许可法的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提高对行政许可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带头学习这部法律,准确理解、正确把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不适应行政许可法精神的思想观念。市法制办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结合实际情况,拟订了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和人员培训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是积极开展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工作。4月23日,市政府召开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大会,会上邀请省法制办讲解了行政许可法。9月2日,市政府又邀请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在XX市举办了行政许可法知识讲座。此外,各有关部门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行政许可法学习活动,如市国土局组织全局工作人员针对本部门业务进行了专题学习。

二是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试工作。4月6日至4月18日,组织部、人事局、法制办三家联合组织全市各部门、单位收看《国家公务员〈行政许可法〉培训电视讲座》。4月10至4月18日,对XX市国家公务员进行行政许可法集中面授,共开设15个班次,参加人员包括全市各乡镇、街道、部门及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于4月24日集中组织了考试。11月下旬,XX市又举办了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班,共有173人参加培训考试。通过培训,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一线执法人员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加强,为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是加强行政许可的宣传。自行政许可法颁布以来,XX市充分利用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各种舆论宣传工具陆续开展了宣传工作,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行政许可法宣传专题栏目,刊登行政许可法有关知识。6月24至30日,还开展了行政许可法宣传周活动,对行政许可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宣传。6月25日,由市法制办牵

第五篇:关于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的思考

县委督查室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的一种招商方式。相比传统招商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

一、我县的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矿产、风力、煤炭、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此外,随着省级工业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逐步显现,具备产业链招商的现实基础。

但也应看到,我县目前达到产业集群发展标准的产业还很少,骨干企业缺乏,企业关联度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技术水平一般,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招商引资还处于“见子打子、来者不拒”的阶段,较多地依赖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忽视培育产业集聚优势,投资结构单一,引进的大型项目特别是大型工业项目较少。因此,加强对产业链现状的全面分析,围绕产业链谋划产业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应成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对策建议

1、摸清底数,做好产业链状况详查。做到底数清是建设产业链的基础,从我县产业发展现状及走势来看,六大产业仍是产业链招商的主导方向,做好对六大产业现状的详查,是研究产业链的第一步。从产业链发展的成型经验看,大多是以壮大龙头为基础,沿着“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模式建设发展。就我县现有情况看,只有水泥、风电产业具备链条式发展的龙头基础,农副产品、建材、矿产经济、林下经济等仅仅停留在有资源无企业、或有企业但不够壮大的原始阶段,引进壮大产业骨干龙头是当务之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我县六大产业不同程度存在底数不清,不能为外出招商提供详细资料参考问题,摸清“家底”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由责任部门牵头,采取走进去,跳出来的工作思路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走进去就是要走进现有龙头企业,了解掌握企业从生产、包装、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找准缺环和断环。跳出来就是站在一定高度,与国际国内成形的产业链条进行横向对比,准确定位突破口。对没有龙头拉动的产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资源详查,为产业链项目确定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

2、科学定位,确定产业链招商项目指导目录。掌握产业链的构成,合理制定产业链招商项目目录,是产业化发展

2 的前提。建议组建工作专班,抽调专业人员,组建产业项目研究开发中心,实现项目研发专业化。首先,要了解掌握各个产业的垂直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收集协作配套信息,编制配套产品目录,排出规模以上企业需要配套产品及上下游延伸产业的数据库。其次,要结合前期产业详查数据,精心分析研究,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规划,开发出一批重点发展的项目,集合形成《产业链重点项目指导目录》,并逐个制作招商项目推介书,为上门招商提供详实的参考和选择。

3、创新方法,活化产业链招商形式。用足用活人力资源是提高招商成功率的重要保障,一是打造精品队伍上门招商。外出招商不仅要求资料详尽,还要说得明白,更要善打敢拼。建议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熟悉招商原则、技巧和策略,掌握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必要的招商配套知识的专业招商队伍。二是委托专业机构代理招商。委托专业招商机构和商会,在重点招商地区聘请经管部门退休干部以及工业企业联谊会牵头人担任招商顾问,拓展专业化招商渠道。三是强化沟通联系以商招商。以已落户的战略投资者和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建立经常性联系沟通机制,巧措外力,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和同源地企业,达到“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群体效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团购的协议书范本下一篇:关于升旗手的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