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2022-04-30

小编精心整理了《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分析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实践教学入手,探讨了促进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以及持续改进措施。

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1:

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近年来,军队专业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领域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研究基于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特别是国防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关键词]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作战环境一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国防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化学、生物、核技术在战场中的应用,作战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军队院校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够为军队和国防建设输送联合作战保障人才。立足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国防科技大学该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实际,课题组提出了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目标

自1996年11月军队院校获批专业学位授权以来,军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化学、生物、辐射、核(Chemical,Biological,Ra-diological&Nuclear,CBRN)恐怖事件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普遍加强和巩固了应对CBRN恐怖事件的各种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和完善专业过硬、反应迅速、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反恐怖应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以培养掌握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军队、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实践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承担军事作战环境下预警、检测、防护、处置、改造、利用等相关任务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或指挥管理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家和军队对反恐怖应急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当前,军队院校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单位主要有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勤务学院、陆军防化学院,每年招生人数约为10人。

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适应化学、生物、辐射、核等领域军事环境处置需求,2015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依托学校化学、生物、核、气象、海洋等基础学科和“核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按照培养“面向作战环境、服务国防建设、注重数理基础、突出工程实践”环境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科学定位,重点开展核辐射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生化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军事环境改造与利用、清洁资源技术等方向研究工作,以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为根本,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培养具有承担军事作战环境的预警、检测、防护、处置、改造、利用相关工作能力,能够运用核生化和数理知识描述与处理军事环境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或指挥管理人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5-3.5年。根据实际需要,在学研究生修业年限可在相应基本学制的基础上适当延长。

(一)课程学习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2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4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低于3学分、开题等培养环节不低于2学分。

主要课程分为政治、外语、数学、军事理论、科技、人文等系列公共基础课程,学术规范、方法论课程,以及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实验课程。我校鼓励学生跨领域选修课程,根据需要可选修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我校也鼓励学生选修互联网及军综网平台上的相关MOOC课程。对于在本领域缺乏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相应的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课程学习为后续开展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项目实践

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提高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结束后须撰写总结报告,实践报告应有相应的深度和独到见解,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生产,或者部队工程保障、科研项目研究等。学生完成相关实践环节并经审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与军事科学院、湘潭大学、战略支援部队某试验基地等军队和地方单位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及相关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具备了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養所需的实践环境。

(三)双导师制

军队院校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多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以院校导师为主、部队和行业导师为辅的双导师制。院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协商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共同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把关等。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由军队或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主要负责与院校导师共同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开展工程实践,协助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对研究成果的工程背景、应用价值、实际水平进行把关等。

(四)成果展示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包含核辐射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生化灾害预警监测与处置、环境资源净化与生态修复、军事环境改造与利用、气象海洋安全与防御等5个研究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需要紧扣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建设现实需求,直接来源于工程建设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够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脱产学习人员应结合岗位工作进行选题。

我校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学位论文需遵循具体明确的撰写规范,不仅要求系统性较强,理论分析较透彻或系统设计较完善,技术环节较完备,而且要求实验内容较充实、数据结构合理、表达准确、文字图表规范,有一定的先进性、新颖性及工作量,研究内容在环境工程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技术水平。

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及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生源专业不对口

由于我校未设置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来源主要是化学、生物学和核技术及应用相关专业本科生,并且由于考生对就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顾虑,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招生工作存在“报考人数少于招生计划数”的现象,需要从相近专業考生中调剂录取。这些因素导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生源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二)导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主要依托“核生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及化学、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建设,指导教师大多为上述学科学术学位导师兼任,由于管理方式和传统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导师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由于体制的原因,聘请的军队(或国防工业部门)导师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双导师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实践环节缺乏物质保障

一方面,由于学院实验室大多为学科科研学术实验室,尚未建立专门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实践体系,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依靠校外的合作实践基地来开展,受到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对口、不充分、不及时;另一方面,学院主要开展的是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缺少与现场试验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科研项目,学生缺少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实践经验欠丰富。

(四)学位论文过度强化学术性

虽然本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但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的证明材料依然是已在学术刊物或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同时由于部分学位论文选题缺乏工程背景,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过度强调系统性、学术性,与实践环节脱节,缺乏实践数据验证。

四、改进建议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考生对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存在偏见,导致报考生源不足。学校要加大招生宣传,宣传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人才培养是重要类别之一,是满足部队对实践型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军队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面向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环境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就业指向性。我们根据考生生源性质制订分类培养方案,解决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送学难的问题。如探索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非全日制培养,入学(学籍注册)但不离岗,采用校内导师与原单位实践导师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同时依托网络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对于不能离岗的学生可依托MOOc平台修学相关课程,通过考核后认定学分。

(二)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水平的应用型导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应建立“双导师制”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学校一方面要外聘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从事生产与技术研发的高水平兼职实践导师,聘请兼职导师主讲实践(实验)课程;另一方面要重点遴选有主持应用型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经验的教员作为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同时对新遴选的应用型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参观见习。

(三)建设开放型实践基地

应用型人才是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征,实践教学及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近两年学校招收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多为应届考生,并且全部为跨专业考生,缺乏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实验方法和工程技术,因此建设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实践基地对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但由于受到招生人数较少的限制,建设专有的实践基地成本较高,难以发挥建设效益。学校一方面建立可供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共享的实验室,建立可供应用统计、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共享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部队或国防工业部门间的科研(工程)项目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加强学校、部队、国防工业部门问的交流与合作。

(四)建立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体现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研究生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型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管理、调研报告等,但对学位论文系统性要求较强。学校一方面要求本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的同时,要确保论文选题紧扣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实需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兼职实践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的作用,学位论文要凸显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价值。另外,建议学位论文阶段性成果要多样化,证明材料可以是学术论文、发明专利、技术报告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改进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该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军队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军队和国防工业部门环境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基础,根据生源性质探索分类培养模式,采用自主培养和外聘兼职的方式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与部队和国防工业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共享开放型实践基地,强化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确保学位论文创新性和实用性,保证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张振福 韩开锋 罗世尚 楚增勇

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2:

改进实践教学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

[摘 要] 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分析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实践教学入手,探讨了促进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以及持续改进措施。

[关键词] 环境工程;工程设计;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7077)

[作者简介] 施万胜(1980—),男,博士,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研究。

一、环境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保产业、环境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变化,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需要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均强调以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最主要任务[2]。其中一个核心的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这是一名合格的环境工程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当前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12项毕业要求,其中多项要求与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设计能力有关。

所谓的工程设计是工程师在现实约束条件下为具体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3]。结合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培养能力要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环境工程设计能力,应该是学生具备利用各种基础和专业知识对环境问题的识别能力;能利用制图、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工具表达和描述环境问题的能力;能综合应用不同的科学技术知识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并能体现出一定的创造力;能在安全、环境、法律、文化、社会以及健康等现实约束条件下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求解的能力;环境工程项目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能力;设计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等。这些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是通过学习各门课程来达到的。这些课程成为一个体系,包括数理基础课程,经济、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支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实现支撑环境工程设计相应的各项能力要求的达成。

二、环境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是通过学习各门课程来达成,而这些课程内容及知識会经历各知识点和知识块—实验及实习验证—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过程积累,经过不断地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得到提高。其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不仅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而且其结果可以很直观地用于反映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积累与提升的情况。其评价结果或学生最终的表现就是毕业设计的质量,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设计说明书中学生对于相关环境问题的识别、分析描述的准确性,所提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结合安全、环境、法律、文化、社会以及健康等现实约束条件下思考所提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在工程方案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管理与经济决策过程;和设计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等。当然,更长远或更准确的评价应该是在学生进入工作后的能力表现,以及5年以后的工作成就。

这里简单地从学校教学评价结果来看,特别是从具体的毕业设计质量来看,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环境问题的识别和描述。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表现在学生对于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产污环节、污染源的源强、污染物性质及处理方法等方面的识别与分析不够全面、准确,导致后续工艺方案设计中出现偏差。(2)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环境工程设计环节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会比较盲目,在工艺方案选择与流程设计中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在计算中直接生搬硬套,最后绘制出的构筑物或建筑物的结构图与实际不相符。这些问题除了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够直观和形象外,还因为目前环境工程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教学,案例较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有待加强。(3)工程设计的图纸表达。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是工程设计从方案文本走向实物的重要指导文件。目前在毕业设计环节发现学生在图纸绘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特别是针对各单元设计细节中对构筑物、建筑物、设备、管道等的结构和空间布局表达不清晰、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更直观化地呈现环境工程实践现场,以加强学生对这些实物的认知。

三、环境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

针对环境专业学生在工程设计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当前最重要的着力点在于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的直观化,帮助学生在大脑里构建比较清晰的工程实物内容,而最直接的是加强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知识,并逐渐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直观化认知的重要过程之一。在环境工程专业各实验教学中一般均开展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污染治理相关设施的认知,学校购置了大量的各种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设施、设备及组合工艺流程的模拟系统,建设了餐厨垃圾处理中试生产线。通过这些模拟系统和中试生产线的参观学习,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各污染治理设施、设备的原理、功能及结构布局,为构筑物设计及绘图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对污染物治理组合工艺流程和餐厨垃圾处理中试生产线的参观学习,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各污染介质和污染物在各工艺过程中流动、转化及去除行为,分析评价工艺流程安排的合理性,为污染治理工艺方案的选择及设计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实习教学

实习环节是学生将专业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环境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是学生对环境问题及相关治理技术等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知识从认知与体会,到印证与体验,再到应用与深化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及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最终进行环境工程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三个实习环节分别安排了2周、6周和5周的实习时间,分别在第4学期、第6学期期末和第7学期期末开展。在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和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工程能力要求的大背景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积极探索提升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方法并进行不断的持续改进。以毕业实习环节为例,近几年来,专业不断强化了本科实习环节的教学工作,将毕业实习时间由过去的2周增加到5周,并根据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的信息反馈,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持续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实习准备和实习安排。针对学生实习要求,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实习基地,所涉及的实习内容涵盖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土壤污染修复等相关技术知识。在实习安排上,采取“参观型”和“准员工型”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一些基地的实习采用参观的形式,以扩大的学生的知识面为主,使学生更广泛和更直观地了解各种类型污染的治理技术和实际工程应用,特别是为学生在未来针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工程项目中进行工艺方案设计时提供一些参照。一些实习基地的实习采用“准员工”的实践形式,学生在某工业生产企业进行1~2周的集中实习,在实习中可以从企业安全生产、产品生产工艺、物料平衡、产污环节分析及源强计算、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工程措施、污染治理的工艺流程、污染治理设施的功能结构及设计参数、环保设备的选型、管道设计及布局、污染治理设施及辅助建筑物等的空间布局、污染治理设施与设备的运行及调控等全方位理解和应用环境工程设计的相关原理和基础知识,深入体会实现一个完整的环境工程项目方案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和相关知识储备,为未来工作中解决各种复杂环境工程问题奠定基础。(2)实习中加强知识引导,减少实习中的盲目性。在毕业实习开始前,各实习指导教师需先深入实习基地,对即将进行的实习过程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对接和资料收集,编制完整的实习指导材料供学生预习和参考,减少实习中的盲目性。同时,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引导。一是做好实习动员,和学生明确实习的重点和面向环境工程设计的问题导向,结合环境工程设计说明书内容编制要求拟定实习报告书的书写内容和格式,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环境工程设计方案编制过程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实习的针对性。二是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引导,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和准备,并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增强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形式,提高实习效果。三是在学生实习总结汇报以及实习成绩评定等方面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对实习过程中与环境工程设计相关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此外,针对毕业实习环节,学院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一是外部信息反馈,学院与实习基地单位保持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建立了教学质量外部信息反馈和评价机制,就学生实习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用于指导实习过程的持续改进;二是内部信息反馈,是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实习总结汇报等综合成绩以及实习后的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理清实习中好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在下一次的实习中进行持续改进。

(三)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也是完整的再现和强化环境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毕业设计除了考查学生文献查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等以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工程方案设计、工艺计算及图纸绘制等环境工程设计能力,也即综合评价学生应用专业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出现闭门造车、不能联系工程和生产实际的问题,结合以往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的质量,学校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并进行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支持青年教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如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多参与企业环境治理等相关横向课题,以及邀请来自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师到校开展工程设计方面的讲座、培训等。(2)积极鼓励教师与各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校企联合指导课题,增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学校教师也无法传授的一些实践经验。(3)在校内教师指导的基础上,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和毕業设计答辩环节,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工程设计过程进行查缺补漏,确保整个环境工程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和设计内容的准确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持续改进,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结语

环境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和循序渐进的工作。本文在分析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过程的直观化效果,从而促进了学生环境工程设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金莲,赵南南,邬容伟,等.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化工,2017(6):16-18.

[2]李颖,张胜楠.基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2):3-4.

[3]雷庆,王敏.从课程视角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52-156.

作者:施万胜 谢利娟 缪恒锋 邓芸 阮文权

方法论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3:

特色专业课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体系中专业课设置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特色专业课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作用,提出在现有专业教学体系构架下积极构建专业特色明显、服务定位明确的本科生教学模式。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4):69-72.

[2] 张为堂.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中国电力教育,2008, 116:132-133.

[3] 杨铁金,郑茹娟,厉悦,高立娣.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分析.高师理科学刊, 2007,27(1): 50-52.

作者:贾建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等数学下教学建模论文下一篇:健康教育的内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