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2022-05-0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黔西北地区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凸显了与新时代公共需要不相适应的困境或不足,其中强化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助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篇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

【摘 要】音乐作为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今人们的热点话题,要将小学音乐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其糟粕,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展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文化;高效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远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小学音乐教师要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学生热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抓住教学重点,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以及文化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小学音乐这门科目,也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1.潜移默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

1.1用本土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生成功路上的重要敲门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喜爱,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的热爱生音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抓住小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课堂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定教學计划。例如,教师就可以运用本土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土音乐主要指的是中国古典音乐或中国民族音乐。比如客家的山哥就是本土歌曲,教师可以结合客家山歌的相关曲目来展开讲解,轻快愉悦的歌曲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比如《月光光》、《客家本色》等客家歌曲都很迎合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喜爱,迎合学生的特点来展开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音乐当中。先让学生理解该音乐所表达的含义以及音乐中的歌词的真实意义,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示唱练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与客家文化有关的知识以及歌曲。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一首新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讲与民谣有关的儿歌,如《排排坐》或《月光光,照地堂》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是学生可以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其应有的教学目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1.2借助民风民俗走进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借助民风民俗来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音乐不仅仅是一门科目,同样音乐还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民风民俗会融入到音乐当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展开民族民风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将与民族民风有关的视频动画引入的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动画,从而了解到每个民族的特色。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静态的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教学,将民风民俗以更为清晰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师在讲解与元宵节有关的歌曲时,可以先向学生普及化灯中传统文化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元宵节为什么去观看花灯,以及元宵节的历史背景。很多学生只知道元宵节要看花灯,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花灯。而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完成了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还普及了文化历史知识。或者是教师在讲解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十二生肖》主题曲展开细致化的讲解,并可以引入《金蛇狂舞》来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该受曲目还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背景音乐,进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主动的探索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歌曲。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讲解十二生肖的歌曲时也可以普及一些与十二生肖有关的成语故事。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博采众长,培养骨子里的修养与自信

2.1以歌传情,以德服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是著名的文明古国,文明礼仪是需要传承的,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特点,展开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将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当中,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可以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要想更好的运用一个传情,以德服人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树立优秀的榜样,让学生学习教师的行为习惯,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明礼貌歌》、《文明伴我行》等歌曲,来让学生学会懂礼貌,讲文明。

2.2乐以忘忧,歌以咏志

教师在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小学音乐课堂学习内容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要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讲解一些与爱国情节有关的歌曲,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成为社会所用的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便让学生为人生方向而努力拼搏,努力奋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荣辱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束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抓住学科重点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小学音乐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成为为社会所用的可用性人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继承。

参考文献:

[1]陈玉兰.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传承[J]. 语文课内外,2019(17):135.

[2]李娜.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J]. 北方音乐,2020(20):127-129.

作者:黄德峰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篇2:

如何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发展

【摘要】 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黔西北地区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凸显了与新时代公共需要不相适应的困境或不足,其中强化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助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关键词】 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黔西北地区;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穿青人、革家人和亻革家人文化遗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批准号:71864007)的阶段性成果。

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在区域发展中凸显了强势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各个省市县来说更具有很强的发展驱动作用。本文就如何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发展进行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一、文化

(一)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所产生的结晶,是人们劳动关系及其物化的“产物”以及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及其状态。尤其是新时代的文化,是新时代的人们延续历史、规划未来、建设社会、满足自我需要的“产物”,或者说,新时代的文化是人们实现自我及其“公共梦想”的过程及其状态。新时代的文化是伴随人的产生出现的,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及其特色。伴随21世纪的高速发展与高质量运行,人们对新时代的公共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基于此,文化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不难看出,文化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文化类型的划分。文化类型的划分,在目前理论界是众说纷纭,即根据不同的视角,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基于现有文献可知,文化类别的划分主要有:从文化发展的逻辑来看,我国的文化包括了政策性或文献性文化、规划性文化和执行性文化以及完善性文化等;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包括规范性文化及非规范性文化;从文化所属的领域来看,文化包括了政治领域的文化、经济领域的文化、军事领域的文化、科技领域的文化等;从族群来看,包括了俄罗斯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汉文化、苗族文化、穿青人文化、布依族文化、革家人文化等;从文化的不同层面来看,包括个人层面的文化、组织层面的文化(即中央层面的文化、省级层面的文化、市级层面的文化、县级层面的文化和乡村级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含社会制度等)、中华民族整体的社会心理与群体文化等等;从价值偏向取来看,文化包括有优秀文化和非优秀文化;从国家或地区层面来看,文化有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英国文化等;从不同的时间维度或时代划分来看,包括了历史性文化和现代性文化;此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文化形式。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当下,我國文化在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文化事业取得高质量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传统文化高效延续、新时代文化的高质运行与协调发展,特别是高效延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国情有机结合,并协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中国实现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黔西北地区即毕节试验区,就是今日的贵州省毕节市。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建立的“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至今其整体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性质的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毕节模式[1],得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持续的提升,为该地区——黔西北地区的教育文化、政治体育等方面的运行与发展夯实了基础,尤其是为黔西北高职院校的教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二)黔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上黔西北地区相对落后,尚未受到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辐射,或者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黔西北地区来说,其发展辐射相对较小。从另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黔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仍旧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上的劣势导致了生产力的低下,相继导致整个区域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当然在建立新中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缩小和生产力的协调发展,但是与生俱来的滞后性区域生产力是难以摆脱的“瓶颈”,这必然为区域化的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或影响。

二是黔西北地区是世界(尤其是我国)岩溶喀斯特山区的典型地区,其天生的泥石流、石漠化等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极大地削弱该地区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区域的山文化区域凸显了多民族团结与融合发展的文化圣地,但是历史形成的族群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区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协同化动员、推进,即相关政策的执行成本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高一些,不难看出,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该地区整体区域的高速发展。[2]

三是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贵州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记录或全面实现了脱贫任务,但是其经济等相关指标仍旧相对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同级城市,同时也是落后于贵州省内的贵阳市、遵义市等很多地区。基于构成区域的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因此,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必然影响黔西北的城市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文化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区域整体的方方面面。诚然,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区域整体发展。

四是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不大,尤其是在前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中,以文化为指标的发展绩效在其区域整体发展中的比例相对于遵义市等相关地区来说可谓“微乎其微”,或者在挖掘现有优秀的革命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进一步来说,有待于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发展的融合。例如,黔西北地区(尤其是高职院校)现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极少,尤其是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极度欠缺,在理论界和应用界拥有著名的研究者、管理者“寥寥无几”,极大制约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等等。

三、考量之后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基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关于“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制度,力求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全面性以及可操作性。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地进行试点或重点推进,善于从“实验”或“试验”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规制的完善和落实,确保落地生根。

(二)提升队伍实力。踏踏实实地向贵州省内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着力提升队伍实力,尤其是在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人才、大量提拔人才、实实在在关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量且高薪引进博士、硕士,从事业、感情、工作等方面留人;着力用好人才,从战略高度和当前工作需要或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推进工作,抓实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加大外源引借。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各部分之间是交互联系的。作为黔西北地区,不能“闭门造车”或“苟安于现状”。基于此,黔西北应在全力利用内部资源的条件之下,加大对外源性资源的利用,“取他山之石补己之短”:其一是通过制度上的参考或借鉴,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夯实制度化基础和规范化平台;其二是充分利用外在的人力资源补充黔西北地区的人才短板,即便是不能全职引进,但是可以争取柔性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天天来工作,但求重点性地、间断性地进行短期工作或指导发展”,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整体发展等等;其三是在考量还债能力的基础上向外借贷资金,助力黔西北地区内生发展;其四是强化外源性的相关项目的引借或落地研发,通过前沿性项目或实实在在项目的研发或推进等方式,促进黔西北地区人才队伍实力的提升,为推进文化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夯实基础。

(四)充分利用中央特殊政策等资源。主要是深入研究毕节试验区与生俱有的“中央性特殊政策”——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中的“方方面面”“福利待遇”,充分地利用、全面地用足、着力地用好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进一步释放特殊政策的政策效应,切实地助推毕节试验区及其各县市的高质发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性条件。

(五)打造文旅典型。充分利用毕节现有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或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资源或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或者说,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歷史或民族文化及其遗产在经济中的发展,尤其是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区域整体社会发展中,千方百计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特色文化及优势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力打造文旅协同发展的典型。

(六)培育文教亮点。毕节市的各个高职院校做实“本校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培养方案及其具体计划”的实施、完善等工作,促进文教融合发展,确保教育教学成效;创新或开发并立项、研究一批相关方面的课题;编制、出版一批相关方面的书籍等成果,撰写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开展相关方面的技能比赛;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中,从理论上融入学生学习中,从实践及案例的列举、解读上摆实事讲道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等,千方百计地打造文化教育亮点。

参考文献:

[1]杨泽龙,马启民.毕节模式的涵义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9).

[2]杨泽龙.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的人文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

作者简介:

黄文碧,女,贵州金沙人,贵州省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学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教育学。

杨泽龙,男,贵州织金人,贵州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

作者:黄文碧 杨泽龙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篇3: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代圣人和各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强调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杰出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也引起了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极大重视,现今,传统文化已经纳入学校教育,并将美和德紧密结合,逐渐成为创新教育理念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学生的审美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美学和人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技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厚的思想内涵。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继承优秀的文化和思想,引入音乐教育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音乐教学;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中小学音乐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审美教育课程,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和必然的使命。本文将详细讨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传承路径。

一、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的历史底蕴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礼”一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关于“礼”的文化有很多史料。“礼乐”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阶级统治、社会秩序、宗教传统、道德水平、世界生活方式、个人自我完善等方面,充满智慧。“礼”体现了自我完善的意识,对世界万物的尊重,对自我反省,对秩序的遵守和对欲望的克制。礼节和音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政治体系,为人类行为和人类目的建立了制度体系,使社会环境和政治治理处于和谐与稳定的状态。音乐的基础是强调尊重和秩序,周朝的“礼乐”并非仅限于礼仪和音乐,而是独立产生,延续了夏和商两代人的礼仪规范和音乐传统。“礼乐”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升华,使其不仅限于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而且赋予了其深厚的人性意识形态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孔子强调,“礼乐”的基本思想是自我克制和尊重,表达对秩序的克制,对人、祖先和天地的尊重。孔子曾提醒学者注意“礼乐”制度背后的精神内涵,他认为,礼乐不仅表达了礼仪、秩序和外部制度限制,而且最重要的是传达了礼仪道德自我反思和主观意识所包含的精神主题。在仪式音乐中,音乐是仪式的载体,而仪式是音乐的升华。音乐是表达“礼”的一种直观而具体的方式,由于“礼”的思想行为,音乐的演奏更加集中、优雅、礼貌、投入,使得音律变得更加和谐和优美。

在中国历史上,“礼”与“乐”两个字的结合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形式也非常多样复杂,周朝就有“礼乐制度”。在现代,“礼”与“乐”的结合也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讲授音乐知识、中国传统音乐系统、音乐文化习俗、音乐创作技巧和音乐作品可以感受到古代学者对“礼”的理解和“礼”与“乐”的丰富含义。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思想家的音乐思想,评价传统音乐作品,可以感受到“礼”与“乐”相结合的积极意义。

在封建政治制度中,“礼”也成为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秩序、麻痹和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礼”和“乐”意义重大,不应该单纯地成为政治统治手段,这违背了欣赏和体验音乐的初衷。遵循自然,坚信真理,辩证地看待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

二、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和其他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我国民族音乐涉及面广,无论是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还是在遥远的国家,都有着我国民族音乐的痕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因为它源人类文明活动和人民生活,反映了各个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真实感受,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投影。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四五千年前,原始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原始的音乐和舞蹈,这些原始音乐和当时文化相互融合,使古代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各个时代蓬勃发展。

艺术和文化关系密不可分,民族音乐是从民族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民间歌曲的表现更加明显,对民间艺术文化背景的诠释是基于人类文明史、政治史和艺术发展史的视角,基于艺术规律对民间艺术的内在逻辑进行的分析。

民族音乐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口头娱乐,是劳动人民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真实体现,也是几十年来、数百年来几代人的思想传承。民族音乐源自世界变化的文化经典,在历史的河流中,民族音乐经历过时间的多种考验,最终变得愈加完美,成为人们思想、情感和精神的结晶。

民族音乐是一个人音乐创造力的体现,也是民间智慧的重要体现。民歌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包括哲学、人类学、伦理学、文化、社会学等。这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面对民族音乐独特的文化现象,为了使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基于文化人类学和时空概念的共同观点将民族音乐视为动态的。

民族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容和形式一直都在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族音乐不断发展,不断散发出艺术活力。在我国文化的影响下,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所有地区都有自己的本地音乐色彩,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熠熠生辉。

民族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歌剧和器乐。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流派、形式、风格和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族音乐的特征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间习俗多种多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通常是口头创作的,是为满足口语文化的需要而进行的口头教学,这让音乐的形式和发展方向更加不确定。民族音乐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主要是下层人民,来自生活和各种人类活动,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民族音乐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受到每个人的喜爱,进而展现出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一些中国民族音乐并没有完全偏离原始的艺术形式,例如各种圆号、乐派旋律等,它们仍然具有实用性和表达性。尽管这些原始的艺术形式相对简单和贫乏,但它们直接反映了当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从某种角度看,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一种具有丰富背景和特殊精神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音乐魅力。民族音乐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更具音乐性、精神性和内涵性。因此,我们不能将音乐视为一种普通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从认可的角度准确地表达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总之,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我们才能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只有正确把握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

在各种外国文化的影响下,中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渐减弱,所以有必要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让中小学生在对音乐和风俗的纯粹认识中感受到优秀的民族音乐的文化积淀。大众和学生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更多是由于缺乏感知和实践意识。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民族音乐和民间乐器进行音乐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掘和感受完美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音樂教学中,可以将音乐教学与剪纸、皮影戏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音乐扩展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含义的理解。所以,要增加在中小学引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教授音乐的力度,中小学音乐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唱几首歌,而是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一定水平。

随着全球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再享受多种丰富的文化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当前的中小学生还不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很多伟大的作品,它们是经典音乐的传承,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位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基石,中小学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所以,在中小学阶段把传统音乐引入音乐教学中的意义重大。

中小学学习音乐不仅是学习音乐知识,更是基于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过程。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并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技能。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到中小学音乐课中,可以传播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并使中小学生通过优秀的民族音乐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音乐课程是继承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四、我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传承途径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旨在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针对目前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文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传承途径有以下几点:

第一,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结构。为了促进高质量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有必要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建立高质量的人文教育课程结构,并提高学生利用传统文化理解音乐的能力。高质量的教育宗旨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并从总体上改善学生的人文科学观。教育质量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内在的要求,是高质量教育的突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结构是不同常规学科课程结构的,如果太过重视知识学习而忽略其文化内涵,那么就与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概念背道而驰。

第二,改进教育观念,在教学中结合音乐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总体教学思想模式,是对教育学科的理性理解和主观要求,具有反思、规范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民族音乐教育的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需要将文化与音乐结合起来。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遵守所有民族音乐文化平等的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音乐文化。

第三,开拓创新思维,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课融合。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音乐氛围和情境,运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创作,提出问题以激发课堂气氛,并且将传统文化学习整合到教师职业培训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也是学习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维是指通过创新意识和思维活动来发展创新思维和培养调查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发展。

第四,培养教师学识,提高民族音乐教师传统文化素质。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中小学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民族音乐教师的素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倡导一种完美的传统文化,并从识别符号转变为对文化的理解。教师还需要提高民族音乐专业技能,并创造性地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音乐教学水平,挖掘和利用各种媒体中的音乐教学资源,提高与时俱进的专业能力,才能能够在课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基础进行教学。

第五,优化教学材料,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融合。音乐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桥梁,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教科书的建设要树立质量意识,强调民族特色,精心选择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文化内涵丰富的歌曲,以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中小学音乐教材还需要强调实用性和学术价值,有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品味和文化情调。除了教科书外,音乐教师还可以用各种多媒体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比如视频、教学用的电脑、学校广播等。

第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民族文化在中小学音乐中的传承方式。作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战略的一部分,民族音乐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并利用信息技术使中小学生与丰富多彩的音乐和民族文化与世界融为一体,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激发中小学生的情感并享受民族音乐,产生情感共鸣,进而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和文化实践。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协作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悠久,需要信息技术为传统文化的表达引入创新,并为学生提供了获取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和应对传统文化的新机会和方式。利用学校广播播放民族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环境,让中小学生无形中处于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之中。

五、结语

中国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为中国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为世界音乐中的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做出了贡献。有人说,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中国人民的伟大文化传统,则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这句话有点夸张,但也显示了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了支持“中国梦”的文化复兴,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努力将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深度融合,从传统文化中重新继承音乐文化,同时使音乐教育获得新的力量,让更多的学生和大众通过学习音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为此,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可以有效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音乐欣赏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体验中国文化的深度,并意识到中小学生的健康快乐。

参考文献

[1]曹越.传统文化进校园视角下初中音乐课程开展模式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9(29):27-28.

[2]李桂梅.对中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探索[J].农家参谋,2019(1):180.

[3]李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孟冬琪.音乐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

[5]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民问音乐概述(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李娜(1984—),女,山东省,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作者:李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刑法罪名解释溯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