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调查论文

2022-04-2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调查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一词被首次提出,响应了十八大“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号召。

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调查论文 篇1:

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效率研究

摘要:基于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投入与产出数据,利用DEA非参数包络分析方法和Tobit模型核算园区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效率,并解释了资金使用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园区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138个园区项目中仅有14个综合技术效率处于最佳,纯技术效率值达到1的占18.12%,平均绩效得分为0.477,需要对投入产出做出调整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同时,不同的建设主体、产业类别、园区类型、资金使用流向等,其资金使用效率差异明显。“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科研机构”主体,其资金使用效率显著优于“种养大户”。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普遍处于园区建设初期,相对于科技推广和设备购置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越多,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DEA-Tobit模型;使用效率;浙江省

收稿日期:2014-12-17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编号:Y201329486);浙江省农业厅软科学重点课题;浙江省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新苗人计划)(编号:2013R412048)。

作者简介:续竞秦(1977—),男,河北邢台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学领域研究。E-mail:xu_jingqin@163.com。

通信作者:吕艳华,硕士,从事农业园区绩效研究。E-mail:hhxkj06@163.com。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现代农业园区集科技开发、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功能于一体,有利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能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随着现代农业园区在促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背景下,园区的建设发展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相关研究积累相对薄弱,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园区内涵与类型特征[3]、功能定位[4-5]、运行管理机制[6-7]与发展模式[8-9]、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0-12]等方面。最早涉及园区评价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针对美国“硅谷”的发展,论述了世界第一个园区的形成[13]。近年来,王丽娟等分析运行模式在绩效表现上的差异,合作社主体型园区综合绩效表现最好[14]。熊瑞权等则分析了企业主导型园区在资金方面具备很强的优势,但在示范带动、科研开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15]。

2010年,浙江省政府做出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普遍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强做大农业主导产业,2011年根据财政部精神,浙江省农业厅与财政厅共同设立了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专项,主要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层次提升和科技推广示范等方面的建设,并制定了专门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办法》。

经过几年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4年5月,浙江省已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138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394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921个;省级考核认定已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3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9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14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56.6亿元,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层次提升和科技推广示范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现代农业园区产业类别众多,建设重点各异,原有建设基础也各不相同。如何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目前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结构与流向有何特点,资金使用流向与结构对园区发展绩效有何影响,如何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流向与绩效,等等均是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

为此,本研究以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投入项目为对象,基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基础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定量测算不同园区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绩效水平差异,进而采用Tobit模型定量揭示影响园区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绩效的决定因素,以期为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投向、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供决策参考。

1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省农业厅统计数据,通过浙江省农业厅走访,收集浙江省农业园区资金投入来源结构和资金在基础设施、设备购置和科技推广等使用流向数据,通过查找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自评报告整理园区建设效果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园区进行系统分类。

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以及走访省农业厅、县农业局等地,对园区的建设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土地产权结构、资金投入结构、投入产出情况及周边农户家庭基本人口、土地资源情况、基础设施装备建设、经济效益、相关政策等情况进行访谈,对部分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验证。

选取2011年浙江省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规划中已经公布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数据,根据《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农[2009]342号)的定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财政部设立的用于支持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专项资金。本研究考虑到省级财政资金辐射带动效益,将对园区建设产生效果的资金均划入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文中数据包括特色农业精品园和主导产业示范区共138个园区,其中覆盖杭州、宁波、湖州等11个市,含茶叶、蔬菜、果品、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桑蚕等7大农业产业(浙江省财政资金扶持产业还包括畜牧产业,由于畜牧产业统计指标与其他相差较大,本文暂不考虑)。

2资金使用效率分析

2.1效率评价方法

本研究把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看作是独立的决策单元(DMU),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核算各园区的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效率。一般而言,DEA方法可以从投入或产出2个视角来核算DMU的绩效水平。投入视角是指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使投入最小化;产出视角则是在保持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大化。另外,根据规模报酬是否可变,DEA模型可区分为基于规模报酬不变(CRS)假设的CCR模型和基于规模报酬可变(VRS)假设的BCC模型,前者核算决策单元的综合技术效率,后者则给出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而且,通过公式“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可以计算得出DMU的规模效率。考虑到现代农业园区可以控制的主要是投入变量,因此,最终选择了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假设下的DEA模型进行绩效得分测算。

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一般性假设下,决策单元i(i=1,2,…)投入导向的绩效水平可通过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估计得到:

2.2资金使用效率核算

将浙江省7大农业产业的138个现代农业园区定为决策单元(DMU),由于仅测算资金使用效率,且现代农业园区资金投入在核心区与辐射区均具有产出效果,所以利用非参数的DEA方法,以资金为投入指标,以核心区亩均增收、辐射区亩均增收为产出指标,测算得到园区的相对绩效得分。保持现有的产出水平,其他园区实际的投入产出量为参照,效率值反映了被评价园区的投入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减少所能够达到的最低值。当效率值等于1时,则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最低的,即决策单元点位于前沿面上,为技术有效单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DEA方法是一种相对有效性评价方法,测得的效率值大小仅表示相对大小的程度,不代表绝对值,即 θ^=1的决策单元说明其相对于其他的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的使用更有效。

图1为不同产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纯技术效率值(VRS)分布情况,图2为园区不同运营主体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纯技术效率值(VRS)分布情况。

3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测度技术效率时,上述标准的DEA模型使用的是现代农业园区可以控制其数量的可控投入变量,考虑到园区运营主体、地理区位、产业类别等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述绩效得分,即园区资金使用效率,故本节利用Tobit模型,根据不可控的投入变量来解释效率得分的分布情况。

3.1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以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绩效得分为因变量,将DEA初始绩效得分对外生环境变量进行回归,构建模型如下:

式中:θ^i是决策单元i通过DEA方法获得的初始绩效得分。投入到园区中的生产发展资金能否得到有效利用,还会考虑到园区经营建设主体,例如,农户参加农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可能比单一的种养大户自主经营更有规划地去使用生产发展资金,Subjtij为一组园区经营主体(设“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科研院所”3个虚拟变量,“种养大户”为基准组)。在资金投入总额不变的条件下,在资金来源上,建设主体可能会更珍惜自筹资金的使用,来自于省补和地方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可能会低于自筹。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期,投向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生产发展资金对园区建设效果可能会优于投向设备购置和科技推广的资金,所以,本文控制了资金来源比例和资金流向比例。资金投入来源包括省补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模型中控制了省补和自筹比例(Reproi,Reseli)。已有文献中习惯上把农户农地投资分为2类:与地块相连的长期投资(例如打井、施用有机肥等)和与地块不相连的长期投资(例如购买拖拉机或役畜等)。根据本研究资金流向指标考评级,在以往文献投资类别中新增科技推广投资,即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流向分为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块相连)、设备购置投资(与地块不相连)和科技推广投资,模型中控制了基础设施和科技推广投资比例(Infrai,Techi)。

同时,本文也控制了园区初始特征变量,包括园区初始种植规模(Scalei)、园区类型(Parki,精品园=1;示范区=0)和所在地理位置(园区所在地理区位按照浙江省统计年鉴一般划分,Areai,浙东北=1;浙西南=0)。Industryim为一系列产业变量(设果品、花卉、桑蚕、食用菌、蔬菜和中药材6个虚拟变量,茶叶为基准组),用来考察生产发展资金的使用绩效是否会随产业不同而有显著差异。βi、ηi为回归系数,α为常数项,ε表示误差项。

参考文献:

[1]杨涛,朱博文. 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园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06(24):229-230.

[2]许越先,陈建华,杨文志.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65-208.

[3]张天柱,廖海. 现代农业园区的内涵及我国农业园区的发展[C]//中国农学会. 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 北京:中国农学会,2007:345-347.

[4]张长海.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224-226.

[5]魏德功. 现代农业园区成长期的功能特征与风险防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5):15-18.

[6]黄修杰,储霞玲,黄丽芸,等. 不同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294-297.

[7]王丽娟,王树进.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运行模式与绩效关系的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2012,30(1):117-120.

[8]Dyer J H. Effective interfirm collaboration:how firms minimize transaction costs and maximize transaction valu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35-556.

[9]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289-293.

[10]吴永兴,李卫江. 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2002,22(5):530-533.

[11]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1):40-44.

[12]肖光明. 大中型休闲农业园区质量等级评价体系——以广东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07(4):643-648.

[13]Maskey R K.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 Outlook on Agriculture,1997,26(1):39-45.

[14]王丽娟,王树进. 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模式对绩效影响机理研究[J]. 农村经济,2012(6):48-52.

[15]熊瑞权,黄修杰,黄丽芸,等. 不同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运营绩效比较——基于广东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证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7):190-192.朱金凤,苌道方,林丹萍. 基于成本约束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规划 [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572-575.

作者:竞秦 吕艳华 陈卓等

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调查论文 篇2: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家庭农场的探讨

摘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一词被首次提出,响应了十八大“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号召。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发展优势、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家庭农场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

1 家庭农场的概念

关于家庭农场的概念,中外学者们有过很多不同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家庭农场的定义概括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一种,它将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作为其组织特征,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机械化水平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为中国的农业实现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家庭农场的优势

第一,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革新农业生产手段,而当前我国的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在对分散细小的土地进行耕种,不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最终势必会限制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有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只能在大面积的耕地上才能进行,家庭农场的建立可以使土地相对集中,有助于统一规划和进行合理布局,这样方便机耕机播和农田喷灌,既可节水,又能减少许多田埂和渠道。

第二,具有经营上的灵活性、生产上的的规模性等特点。家庭农场进行生产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商品的需求,据统计,中国的家庭农场的商品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这就说明家庭农场可以灵活的调整农副产品的生产以实现市场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关报道指出:上海松江几年前就推出了“家庭农场”,一户农民两个劳动力组成的家庭农场,能承包100亩水稻田,一年纯收入达5万元左右;江西南昌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承包了1.5万亩稻田,聘请100多个农民帮他管理,每个农民每月能领到2500元工资;[1]还有庆丰镇都炉村村民林志勇去年种植的200亩沙糖桔喜获丰收,获得36万元的纯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2]

3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013年3月,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是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下同),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

二是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

三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其中,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有48.42万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2%;50-100亩的有18.98万个,占21.6%;100-500亩的有17.07万个,占19.5%;500-1000亩的有1.58万个,占1.8%;1000亩以上的有1.65万个,占1.9%。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

四是一些地方注重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全部家庭农场中,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的共有3.32万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79万个,工商部门注册1.53万个。2012年,全国各类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总额达到6.35亿元,其中江苏和贵州超过1亿元。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4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家庭农场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到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还存在不少需要我们着手解决的问题。

第一,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较低。如果这种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普遍不高趋势得不到不改变,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家庭农场。

第二,土地规模难以扩大。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学院教贺东航认为,发展家庭农场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长期获得成片土地。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民具有惜地意识;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比较模糊。我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拥有承包经营权。由于现行的土地产权主题不清,一方面,农民不具有完全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另一方面,缺乏对长期承包土地的收益预期,许多农户不愿长期出租土地,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的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3]

第三,我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显得很不健全。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没有一个是不需要农村市场的中介组织服务的,例如日本有农协议、美国有农业推广局和农场主家计管理局以及其他市场中介组织,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国家和集体的中介服务组织形式单调,个人组织的一些服务目的又常常不明确且信誉不佳、行为短期、缺乏系列化。

5 解决措施

第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推进农业的行业准入制度,例如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凭借“绿色证书”购买土地,申请建立自己的农业企业和经营农场,并享受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已经开始推行农村“绿色证书”教育,目前已有上千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但中国的“绿色证书”并没能像欧美各国那样成为经营农业的一种资格依据,所以提高农业的准入门槛很有必要,这样才会使得农民意识到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进一步自觉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美、法、日等家庭农场的发展都没有离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这些中介服务组织在农业经营组织化过程中,以市场关系或合同形式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强化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各种服务,成立专门的机构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三,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参保范围,逐步把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保障功能脱离开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他们离开土地之后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有利于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这样更加便于他们建立家庭农场,实现对土地的集中管理。

参考文献

[1] 家庭农场首现今年“一号文件”专家:有利于农民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2-28

[2] 港北区家庭农场点燃农民增收致富希望[N].贵港日报,2013-03-25

[3] 张一帆.中国家庭农场——一条农村改革新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07)

作者:张培

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调查论文 篇3:

江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提要]现代农业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西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业大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成为未来江西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在介绍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以及阐述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江西;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作者简介]郭文(1981-),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实习员;王建平(1966-),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构建江西少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体系研究”(课题编号:06YJ78,主持人:高玫)的阶段性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落脚点。从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江西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业大省,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成为未来江西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学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组织管理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第二,现代农业是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产生并发展于市场经济,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第三,现代农业是产业化的农业,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大量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活动由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来完成,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第四,现代农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在现代农业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农外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大大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五,现代农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农业,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生产资料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实现“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土地经营规模偏小,规模效益较差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使土地经营规模缩小。据调查,江西有88.1%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在0.6公顷以下,其中经营规模在0.2公顷以下的占29.19%。农业用地经营规模小,不仅难以使农民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之路,而且形成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民无法获得规模经营效益。

2.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资源日益紧缺,约束因素越来越大。从耕地资源看,江西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低于全国平均1.41亩的水平。近年来还出现大量减少的情况,2005年比2000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了8%,且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高产田只占30%左右;从水资源看,不仅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问题,而且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水资源平均利用率只有40%~45%。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紧缺对农业生产的约束趋势不可逆转。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偏低。从农田基础设施看,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主灌区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难于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3.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科技投入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江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出现较早的省份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各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就开始大量涌现。进入21世纪后,省委省政府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定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与周边省份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中部六省中,江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也处于末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仅在0.3左右,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有8家。另外,企业科技投入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部门,技术发展水平低,企业几乎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再加上优秀企业家的匮乏,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机率大为减少。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支农力度不强

(1)财政支农政策不够完善。近年来,江西财政支农支出在总量上虽然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达到85.82亿元,与2000年的38.89亿相比,增加了一倍多。但是,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并且,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支农资金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用于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础建设的比重较低。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粮食品质改良、重大病虫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缺乏足够的投人保障。

(2)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弱化。江西的农村金融体系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在农村没有分支机构,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投向受到严格限制,农业保险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虽然不断增加农业贷款比例,2007年农业贷款余额达到459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5%,但由于其资金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的需要。

(3)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融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意义十分重大。然而,江西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在有些地方,市场基础建设差、市场机制不健全、现代流通组织发展缓慢的现象普遍存在。江西有不少农产品,比如赣南的脐橙,产量和质量都很不错,却由于流通体系不完善,致使产品销售半径不大,价格上不去,影响了效益。

三、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构筑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发展是农业增效的基本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根据江西省情,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着力推进

四大产业发展,构筑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把粮食业做成优势产业。江西是水稻大省,水稻商品率位居南方各省之首。从水稻单产看,大概是356公斤,大致是全国平均水平;从品质看中档大米多,高档大米少;从加工转化看,除了制作米粉、酿造白酒之外,系列开发增值还不够。因此可以通过大力加强水系建设,搞好测土配方施肥,种源创新促进粮食单产和品质跃上新台阶,做好病虫害预测防控工程,搞好大米新品种系列开发等举措将粮食业做成优势产业。二是把畜牧业做成强势产业。大力转变畜牧业的养殖方式,加快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强化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和防控。三是把水产业做成特色产业,扩大养殖面积,拓宽水产品种,改进养殖方式,推广普及高产养殖模式,完善鱼饲料的供应工作和渔政管理。四是把园艺业做成创汇产业,建立高标准的生态园艺区,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园艺产业包括水果、茶叶、花卉、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历来是农民收入来源的重头产业,也是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人世后,婺源有机茶、安义绿色蔬菜、南丰蜜桔等产品陆续进入欧盟市场,带动了江西园艺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现代农业产业运行的基本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以产业化经营促进江西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各地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够真正发挥优势的主导产业项目,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在全省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积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其次,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目前,江西的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不仅低于全国的45%的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农业大省河南60%的水平。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加大对赣南果业、汇仁集团、煌禽烤卤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再次,要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人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充分保障食品安全。

3.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江西现行的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目前,江西可按照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江西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大力普及现代农业科技,用现代科学技术大面积地改造传统农业。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和强化适应江西省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重点是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要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控、防灾减灾、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

5.依托产业发展,转变农民为新农村产业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其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又依赖于人才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产业工人,而我省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不能胜任产业发展的需要、甚至严重桎梏着产业的发展。为有效地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可有指导性的、方向性的依托产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从多方面全方位对农民实施再培训教育,使其适应产业需求而转换成真正的新农村产业工人。

6.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的服务支持体系

(1)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发展阶段。因此,江西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支出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2)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二是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为农业综合开发和特色农业、区域主导产业、农业基础项目进行信贷支持。三是鼓励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调整职能,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四是鼓励创新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争取在发展小型民营及合作金融机构方面取得突破。

(3)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实践证明,只有流通活,才能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繁荣。因此,江西必须尽快突破流通体系建设滞后这个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关心和支持农产品经纪人、运销大户、流通组织等流通主体,鼓励他们把农产品流通进一步搞好。

[责任编辑:卢林仁]

作者:郭 文 王建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购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城区基础工程道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