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现代文学论文提纲

2022-09-26

论文题目: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化文学批评史研究

摘要:日据时期韩国文坛和社会对外国文化的吸收主要侧重于通过日本输入西方文学和文物。在如此之情况之下,部分韩国文人将中国文学作为外国文学,即世界文学的一个构成部分进行了积极的吸收,并试图以此来推动韩国近代文学的发展。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之目的在于,以中国现代文学作为借鉴,来建构韩国近代文学,同时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主社会。近代转换期的中国现代文学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以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以文学革命、革命文学、抗战文学为中心展开。包含日据时期(1910年-1945年)和解放时期(1945年-1948年)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同样也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使命,以近代化和解放独立国家为目标指向,经历了胎动期、发展期、深化及停滞期和复兴期的发展过程。本论文分析该时期在韩国发表的196篇批评,进行解释。胎动期为1920年代前半期,在该时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正式开始。梁建植、李允宰、李东谷、梁明等在该时期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与批评。梁建植在1920年11月号至次年2月号《开辟》上翻译发表了日本研究者青木正儿的<以胡适氏为中心的中国之文学革命>,此文是20世纪上半期韩国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最早一文。之后,梁建植继续发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译文及他所写的批评,十分积极地翻译了戏曲、诗歌、小说等作品。192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的李允宰在留学期间发表了有关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政论以及介绍中国罗马字运动的文章,并翻译发表了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李东谷强调借鉴中国新文学建构运动中的思想改革与文学改革,以之作为他山之石。梁明参考胡适的新文学建构理论,则主张通过韩文的语文改革开展新文学建构。以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为中心的胎动期批评主要在1920年至1924年之间展开,以翻译日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本土文学革命的评论开始。其目的在于打倒封建旧思想和旧制度,从而建设近代社会、建构近代文学。该时期韩国批评家们特别关注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与主张,翻译了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和<谈新诗>,另外,多数当时的戏剧、诗歌、小说等被翻译。该时期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20余篇,《每日申报》上连载的梁建植译<人形之家>(中文名为《玩偶之家》)以《娜拉((?))》(永昌书馆,1922)之名出版,李相寿译《人形之家》(汉城图书,1922)也出版。发展期为1920年代后半期至1930年代前半期,该时期留学过中国大学的批评家们非常活泼地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他们从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多样的批评观点上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该时期主要批评家有柳基石、丁来东、金光洲、李陆史、金台俊等。柳基石以1925年2月在《基督新报》上发表<墨子与基督>为始,发表了许多无政府主义观点的文艺观,并在韩国最早翻译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丁来东和李陆史正式开启了对鲁迅文学的相当深度的批评,金光洲发表了以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为中心的批评。如此,20世纪上半期中发展期成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最活泼的时期,该时期发表的中国文学批评数量达到100多余篇,另外,开辟社还出版了《中国短篇小说集》(1929)。深化及停滞期为1930年代至1945年解放之间。该时期,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们开展了社会主义倾向的批评。然后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相当萎缩了。金台俊从1930年代前半期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观点的批评,接着他裵澔、李明善等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出身的批评家以大学为中心开展了讲台上的中国文学批评。从1930年代至1945年解放以前,他们发表的社会主义倾向的批评共计30余篇,而从中日战争爆发至解放之间发表的不分观点的所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仅有30余篇。复兴期为1945年8月解放至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间。解放之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再次迎来复兴时期,在此短暂的5年之间韩国文坛共发表了 42篇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除了在前阶段开始继续活跃的丁来东、金台俊、李明善等之外,尹永春开展了活跃的批评活动。该时期,李明善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集》(宣文社,1946)、《鲁迅杂感文选集》(未出版,1949),金光洲·李容珪共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1·2辑)(首尔出版社,1946),尹永春的《现代中国诗选》(青年社,1947),《现代中国文学史》(鸡林社,1949)等诸多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也纷纷出版。对以梁建植为中心的第一代批评家的19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学界从“翻译、翻案与近代文体的实验”,“经过日本的同时代性中国现代文学译介”,“殖民地知识分子悲伤的现实和理想主义的世界创造”以及“韩国近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奠基”等方面高度评价了其积极意义。与梁建植同时期,李允宰、李东谷、梁明等批评家为建构近代思想以及近代社会体制,非常关注中国的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并将其介绍到韩国社会及文坛。在他们之后,1930年代以来,曾在中国留学并接受学术训练的丁来东、李陆史、金光洲、金台俊等批评家们正式开始了学术性、系统性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他们的批评并不仅仅局限于日本研究者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他们深刻思考祖国的解放和新国家的建设,并以此为视角来看待中国现代文学。之后,在解放时期尹永春也是同样为了新国家的建设从基督教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批评。包含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肩负着反帝反封建之历史使命的近代转换期,推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文学实践的通道:以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社会和建构近代文学为目的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展开,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们通过译介和批评中国新文学运动来追求韩国社会的思想革命和近代文学建构;第二、通过文学批评知识分子对殖民地现实的愤怒和内在抵抗的表达:虽然在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之下韩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公开反对或抵抗日帝,但他们通过批评半殖民地情况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迂回地表露出对帝国主义的抵抗和批判精神;第三、通过小说和戏曲来追求以平民文学为中心的近代指向和近代文学建构:从封建时代传统文学的贵族文学脱皮,关注以俗文学、民间文学为中心的平民文学。虽然日人研究者们关注以小说和戏曲为中心的中国平民文学,但他们注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梁建植以来韩国的批评家们继续关注以小说、戏曲和新诗等平民文学为主的中国现代文学;第四、对近代文体的实验及对语文改革的影响:韩国的言文一致运动比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开始得更早,但中国的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近代韩语语文规范化的确立。1917年发表的李光洙的《无情》已相当达成言文一致,但到1940年代横写、韩文专用等问题还没完成。韩国批评家们借鉴中国罗马字制定运动,想推动韩语语文改革;第五、在文学的想象空间再现的理想乡的精神世界与新国家建设的理想和实践: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空间展现出他们对祖国解放和独立的理想以及建设新国家的理想。他们从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基督教信仰等自己的批评观点,通过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批评,展现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第六、对正义和博爱的追求以及爱国精神的表达等:韩国的批评家们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展现出真正的爱国精神。他们基于人的尊严和自由,超越狭隘和歪曲的爱国主义,追求正义和博爱的终极价值。抗日运动期间独立运动家们展现的精神不仅仅局限于反日,反而他们主张了弱小民族的联合来共同推动反战、反帝国主义以及恢复世界正义和维护东亚和平。包含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20世纪上半期韩国文坛及社会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指向解放、独立国家建设和近代民主社会建设的文学实践。其核心的文学精神是‘抵抗与批判’,通过抵抗与批判来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正义与博爱的恢复。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指向对殖民统治的间接抵抗和近代文学及近代社会建设,也包含着祖国解放以及新国家建设的理想。日据时期和解放时期的韩国批评家们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之意味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文艺批评。20世纪上半期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是知识分子应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文学实践。该文学实践的基本精神是对社会不义和压抑人的尊严的‘抵抗与批判’,并且对歪曲的现实之抵抗与批判追求的终极指向是‘正义和博爱的实现’,即人本身的尊严价值。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韩国文学;20世纪上半期;日据时期

学科专业:亚非语言文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现状

(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展开

第一节 接受中国现代文学的目的与主体

(1) 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目的

(2) 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主体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媒体

(1) 《开辟》与《东明》: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媒体

(2) 《朝鲜日报》,《东亚日报》文艺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3) 《每日申(新)报》与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及批评

第三章 胎动期(1920年代前半期):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与近代指向

第1节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胎动

(1) 作为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的文学革命

(2) 在韩国最早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3) <以胡适氏为中心的中国之文学革命>之翻译样态

(4) <人形之家>的翻译和易卜生主义批评

(5) 梁建植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近代指向

第2节 对于胡适之文学革命的批评的展开

(1) 《开辟》和《东明》与胎动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2) 初期新诗的译介: 梁建植的<谈新诗>译介

(3) 民族主义阵营的社会政势认识和文学革命批评

(4) 文学史认识与思想革命

第3节 针对文学革命的批评和言文一致文体的确立

(1) 社会主义运动家梁明的近代性语文改革

(2) 言文一致文体的树立过程

第4节 李东谷的东亚观点与主体性新文学建构

(1)从东亚共存的视角看的中国认识

(2) 思想革命和新文学建构

(3) 新文化运动批评和主体性社会变革运动的指向

小结: 文学革命论批评和近代社会指向作为思想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

第四章 发展期(1920年代后半期-1930年代前半期): 批评的全面展开和价值的多样性

第1节 发展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1) 无政府主义文艺观和发展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展开

(2) 东亚知性史与鲁迅

(3) 革命文学争论和鲁迅批评的展开

第2节 柳基石的<狂人日记>翻译和中韩文化交流

(1) 在华独立运动家柳基石: 兴士团活动及南华韩人青年联盟活动

(2) 鲁迅的封建礼教批判

(3) 鲁迅小说的翻译与鲁迅和巴金的相遇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理想与李达的中国现代作家论

(1) 南华韩人青年联盟及朝鲜义勇队的活动

(2) 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和反动的宠儿: 巴金和茅盾论

(3) 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和郭沫若的反抗精神

(4) 女作家及新诗和戏剧的批评

第四节 金光洲的中国现代戏剧及电影批评和李庆孙,申彦俊的批评

(1) 《波希米亚》的发行和无政府主义者的交流

(2) 中国文坛简介与现代戏剧批评

(4) 李庆孙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的批评

(5) 申彦俊的<中国的大文豪鲁迅访问记>

第5节 丁来东与李陸史的鲁迅批评

(1) 丁来东对鲁迅正式的批评

(2) 李陆史与鲁迅: 抵抗与批判的文学实践

第6节 丁来东的新诗批评与浪漫主义

(1) 丁来东的新诗批评

(2) 徐志摩: 爛熟的情感和美丽的诗才

(3) 冰心: 高举旗帜,勇往直前的哲理诗

(4) 朱湘: 长江永古的长篇叙事诗人

第7节 女性作家批评与其他

(1) 女性作家批评

(2) 胡适的实用主义渐进改善论

小结: 作为抵抗和批判的文学实践的无政府主义批评

第五章 深化及停滞期(1930年代-1945年):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新倾向与讲台批评

第一节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1)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的成立及幸岛骁的任命

(2) 京城帝国大学中文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第二节 金台俊、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1)金台俊从普罗文学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2) 李明善对鲁迅的批评: 为人生的文学的追求

第三节 裵澔、崔昌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

(1) 裵澔: 中国现代文学的广泛批评

(2) 崔昌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批评

第四节 韩雪野对鲁迅的批评

(1) 韩雪野,普罗文学的主要领导者

(2) 韩雪野对鲁迅的批评

小结: 社会主义讲台批评和新理想的追求

第六章 复兴期(1945-1950年): 在解放期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 关于抗战文学争论的批评与抗战诗歌批评

(1)抗战文学的展开与‘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争论

(2) 尹永春的抗战诗歌批评: 爱国精神与<中国抗战诗>

第二节 尹永春的中国现代诗批评与《现代中国诗选》的发刊

(1) 东西文学研究者的中国现代诗批评

(2) 翻译诗集《现代中国诗选》的出版

第三节 从救亡到建设: 在解放期间郭沫若的《苏联纪行》批评

(1) 中国文坛的巨星郭沫若论

(2) 乌托邦的想象成为现实的郭沫若的《苏联纪行》批评

第四节 在解放期间中国现代文学书籍的出版与社会变革

(1) 金光洲和李容珪合译的《魯迅短篇小说集》

(2) 李明善梦想里的社会变革和新祖国建设

小结: 社会变革和新祖国建设的想象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按批评家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竞争力下市场营销论文提纲下一篇:广告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