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音乐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古琴的音乐范文

古琴音乐中的爱情故事

李祥霆

古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音乐中地位最高的乐器及音乐门类,她丰富的遗产中,也保存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歌曲。古琴产生于三千多年前,在她开始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时。抚琴而歌即成为一种普遍的寄托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经》的“风”,“雅”类的诗歌都可以弹琴而歌(大约“颂”类的诗歌,个人自我弹琴而歌,应该也是可以的)。其中属于爱情类的为数不少,但是今天不作为琴歌在这里加以评说,因为当时的音乐无法保留至今,现存的《关眦》一曲,其音乐也应该是唐宋以来的产物,诗也是人们多以熟知的。

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刊载于现存的古琴专门谱集中的与爱情有关的琴歌。在现存的三百多首琴歌中,仅仅有七首属于爱情一类,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应该是因为,大约从两千五百年前到清朝末年,古琴音乐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甚深,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普遍受到极大的约束与压抑所致。也正因如此,这七首爱情琴歌就显得颇为可贵了。最早的一首是《湘江怨》。

《湘江怨》刊载于谢琳《太谷遗音》(公元1511年),其后有九种明朝琴谱,三种清朝琴谱。刊载有这一首琴歌:

“落花落叶落纷纷,终日思君不见君,肠断断肠肠欲断,泪珠痕上更添痕。

一片白云青山内,一片白云青山外,青山内外有白云,白云飞去青山在。

我有一片心,无人共我说。愿风吹散云,诉与天边月。

携琴上高楼,楼高月华满。相思弹未终,泪滴冰弦断。人道向江深,未抵相思半。海深终有底,相思无边岸。

君在湘江头,妾在湘江尾,相思不相见,同饮湘江水。梦魂飞不到,所欠惟一死。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尽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不当初莫相识。

湘江湘水碧沈沈,未抵相思一半深,每向梦中相见后,令人不觉痛伤心。”

这首琴歌来源于汉代刘向《列女传》所记的一则传说:上古时代,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为舜帝的两个妃子。后来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英二妃痛哭沥血死于湘江之畔。歌中所唱“肠断断肠肠欲断,泪珠痕上更添痕”表现了内心的极度悲痛。歌词中也明显的点出了抚琴而歌的情节“携琴上高楼,楼高月华满”,“相思弹未终,泪滴冰弦断”。中间有甚是浪漫的痴情:“我有一片心,无人共我说。愿风吹散云,诉与天边月”。更有绝望的哀啼:“梦魂飞不到,所欠惟一死”。真是“湘江湘水碧沈沈,未抵相思一半深”,“海深终有底,相思无边岸”的至情之极。

《文君操》又名《凤求凰》,刊载于《风宣玄品》(公元1539年),其后有六种明朝琴谱,五种清朝琴谱刊载有这一首琴歌,可见流传之广。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以一首美妙的琴曲,深深地打动美女卓文君的芳心,而使得卓文君深夜相访,一起私奔到成都,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曲《凤求凰》就被作为司马相如当时打动卓文君的千秋绝唱而广为流传: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凤求凰》的歌词所展现的是一种十分浓烈的浪漫的痴情:“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用琴声来述说自己的内心深情:“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这内心的深切有痴迷的真情就是:得不到你的爱,我会死的-------“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因为最优秀的男子是凤,最美好的女子是凰,所以“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是凤的爱的最高理想,一旦这理想破灭了,凤自然就活不成。

《相思曲》又名《古琴吟》,初刊载于《重修真传》琴谱(1585年),其后有五种明朝琴谱刊有此曲。

“音音音,尔负心,真负心,辜负俺,辜负俺,到如今。记得当处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撇我古墙阴,秋风衰草白云深,流水高山何处寻。悲悲切切,冷冷清清,叫人怎禁。”

关于这首琴歌的来历,有两种记载,《重修真传》琴谱和《理性元雅》(1618)是一种;《琴学入门》(1864年刊)和《琴学初津》(1894年刊)是另一种。前一种说法是,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常“携妓抱琴”“游琼州红佛寺”,后来此妓忽然病死,苏东坡用琴作为殉葬品,“葬之寺后粉墙西”。又过些年,琼州太守晚上住在红佛寺:“忽闻女子哽咽悲声”,长时间不停,第二天加以追究,只有一位老僧人说道曾有上述那末一段事,悲歌的也许就是这个女子的灵魂。太守命令开挖其墓葬,发现一女子抱着琴,还有一阙词,名《相思曲》,与夜里所听到的歌相同。

后一种说法是苏东坡“宿灵隐山房,夜半闻女子歌”,跟随她歌声,直到墙下而消失。第二天挖掘出一张古代的琴,依据那一首歌而作了这一曲。

两种说法都归结到一个主线及结局:夜闻女子悲吟,而得古琴与哀歌。如此,这一曲《相思曲》自非寻常了。各种所唱的是一种被抛弃的凄凉,孤寂与怨痛:“如今撇我古墙阴,秋风衰草白云深”,知心之人已背离而去,“流水高山何处寻”。相比当初两心想并,轻歌心曲,慢品美酒,“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其悲切之情,似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者。

《妾薄命》刊载于《理性元雅》(1618年),共是四段。但是实际上第三四段的歌词与第一二段的歌词完全相同。

第一段的内容是对自身美貌减退的伤感,却又表现了一种对自身真情美质的自负:“以容事悦己,红艳焉可常”;“色衰情不薄,情厚莫言丑”。第二段则先对曾经互相恩爱的两个人作了美好的回顾:男的是个如意郎君:“爱卿”,女的是个美妙伴侣:“佳配”。当时笑的时候是美的,皱眉的时候也是美的:“笑好颦亦好”,生气的时候是亲,骂的时候是爱:“懊亲詈是爱”。可是如今,自己心没变,却是“郎心有他人”了,而且句句话他都觉得不中听了:“话出便生嗔”。这几句歌词很有民歌风,而最后的炼句更有明显的民间气了:“要食家常饭,要暖床头妻”。在作为文人艺术的古琴音乐的琴歌中,实在是难得一见。

《秋闺怨》刊载于明代《陶氏琴谱》(确切年代不详)这是一首表现在外征战者家中妻子的思亲之痛。

歌词的开始部分,把寒秋闺房中,孤独凄凉的女子想念亲人的深愁,做了充分的描写,例如:“金井梧桐,怯西风黄叶飘零”,“望眼将穿”。中间部分述说自己好像织女和牛郎一样,被天河隔断,不得相见。因为亲人“受尽了那奔波”,陷于“兵戈交加”的“征伐”,后悔自己未能改变亲人建功封侯的追求:“悔不能,君重封侯妾试轻”。最后则是痛述自己是:“愁清海洋的那深”,“谁怜我瘦的这怎支撑,病得那不安宁”,哀怨万分。真挚的歌词之中有些元曲风格,也可以说是有些民间气息。 《鹤冲霄》刊载于《和文注琴谱》(成书于1676年前,此处“和文”是指日本文字)亦见于《东皋琴谱》(1771年)

明初末年,中国僧人东皋禅师(姓蒋名兴畴)东渡日本,传佛法,也传琴学。《和文注琴谱》及《东皋琴谱》都是他的日本弟子根据他的传授与传谱所整理成书的。

“苹叶软,杏花明,画舡清。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这是一曲明丽典雅而又颇为含蓄的爱情歌曲。有轻盈的船,明媚的花,软嫩的叶,还有绿色上的鸳鸯相伴,划船而歌,充满诗情画意。此时在妙龄淑女的伴随之下,已不只“道是无情还有情”,而是实实在在的“几含情”。了

也许有人奇怪,为什么僧人的琴谱里有歌唱爱情的歌曲。我想这应该与日本佛教的教规独特性有关,在日本,出家人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因此爱情歌曲并不为忌。

《长相思》(刊载于《和文注琴谱》),《东皋琴谱》)

“红满枝,绿满枝。宿雨恹恹睡起迟,闲庭花影移。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这一曲琴歌是以一个女子的身份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是一个淑女“宿雨恹恹睡起迟”,对这安静的庭院,太阳移动着花影,想念着,盼望着不知几时才能归来的爱人。是一片深远的痴情,令人难以不为之感动。

从以上这七首表现爱情的琴歌可以感到,古代人在爱情方面的感受与表达,尽管与今天的并不相同,但是在爱情感受的或真挚,或浓郁,或深切,或强烈,却是一致的。

第二篇: [古琴通俗小简介(选自我的古琴公开课教案)]

古琴为中国乐器的代表,至少有三千年历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琴通俗小简介(选自我的古琴公开课教案)。为我国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雅之首。琴学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与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等都有密切关系(孔子曾弹琴,三月而不知肉味)。为中华艺术之瑰宝,博大精深,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77年美国发射的“航行者”号卫星将管平湖先生的《流水》带上太空,让中华民族的音乐响彻宇宙。同时,古琴也是世界民族音乐学范畴中唯一代表中国的乐器。在《红楼梦》、《笑傲江湖》(金庸)、《英雄》(张艺谋)、《赤壁》(吴宇森)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故事,教案《古琴通俗小简介(选自我的古琴公开课教案)》。自唐后,分为两首乐曲,即《高山》、《流水》。乐曲绘声绘色的展现出一幅波涛起伏,奔腾澎湃的壮丽景色。李白曾诗云:“蜀僧抱绿漪(琴名),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乡入晚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笑傲江湖》中任盈盈在绿竹巷教令狐冲弹琴,也有诗云“绿竹巷,幽径长,纤手如玉,净琴为君张。弦挑流水洗客愁,眉间心上,千千结丁香。露沾衣,古寺凉,莫弄清箫,此声最断肠。黑木崖上谁成王?笑傲江湖,何妨共子狂!”

08北京奥运会上的古琴演奏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国粹——古琴音乐。

第三篇:关于古琴的美文

古琴简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

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千年古琴 清泉潺潺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册页里,常常可以看到古琴的身影。在那些古意氤氲的画页里,巍峨的大山,飘逸的高云,嶙峋的山石,苍翠的松树,朴素的茅舍,静默的仙鹤,烘托的却是古人怀抱古琴的画面。没有琴声,却仿佛能听到一阵阵空灵的与凡俗无关的回响。

古琴,就是如此安静的存在。即便是在某些古装电影里,也多

为山高水长之地,有着仙风道骨的老者从容抚琴,清雅的琴声萦绕于山水间,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神仙境界„„

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然而,“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更多的是作为文化人的一种修身养性的雅好。曲高而和寡,似乎是必然的了。

可是,在重庆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前一天的驻地联欢会上,清雅的古琴曲却意外地成为了晚会“高潮”。“明月年年圆满,人生几度良宵?我今天首先为大家带来的是大约500年前的一曲《良宵引》„„”宽敞的大厅,座无虚席的听众,竟出奇安静,唯有缭绕琴音,如美酒醇香,在人们的心间荡漾„„

古琴演奏者乃书画家黄建华先生。除了《良宵引》,他还演奏了距今约1800年的《酒狂》。当雅逸而旷远的古琴曲从黄建华先生的指间淌出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冲淡、古朴、沉静,饱满、狂放、灵动,古琴曲的纯粹和丰富散发着人类古文明的芬芳,在场的观众安静地享受着余音绕梁的清新和安详。

那天的晚会本是热闹的联欢,爵士舞、印度舞、民族舞;游戏、小品、大合唱,代表们和驻地工作人员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古琴独奏绝对是这热闹里的“另类”。所有的人都没想到,这“另类”的琴声会赢得最热情的掌声。

“我清晰感觉到台下的代表们在认真听,静静感受,我真没想到古琴在现代的热闹里竟有如此多的知音。”联欢会后黄建华深有感触地说。在部分“知音”的请求下,晚会之后,黄建华先生又演奏了一曲《梅花三弄》。这是一首有浓厚文人气息的作品,身为书画家的黄建华用琴声琴韵表达着对传统对人文的感悟和理解。琴声悠然疏朗,空灵沉厚,古朴中有清雅,静远中有真挚,浓厚中有奔放。几处略显夸张的滑音,更是情之所至,信手弹来,音清而韵长。

盛唐诗人刘长卿诗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当代古琴演奏家龚一言:“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曲高和寡,令古今多少琴家喟叹。然联欢会上的“曲高和众”,在诠释着古琴艺术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现代心灵的宁静皈依。 (叶水)

风骚古琴

在许许多多的乐器中,最厚重优雅的也许只有古琴了,你看!它与凝重的青铜在一起,是那样融洽,与剔透的玉器在一起,是那样匹配。 与华贵的丝绸在一起,是那样亲近。 与晶莹的瓷器在一起,是那样和谐。

它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带着东方的畅想,携着东方的神韵,鸣奏着七弦的风骚。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古琴的身上,已经体现得几近圆润。古琴上的一个个年号,留下了时间的驿站,也留下了文化的阳关。尽管魏晋告别了两汉,尽管两宋告别了隋唐。但是,那七根中国古琴上的丝弦,却穿越了无数次寒来暑往,连接着古代与今夕。

历代的琴人大多崇尚自然,寄情山水,所以都特别的强调环境的优雅,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生动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你看!在优雅拔俗的环境里,孔子抚琴吟唱邵乐,竟三月不知肉滋味,可见孔子对古琴曲痴迷已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日日操练,夜夜揣摩,这时的古琴更像是一位隐逸的智者,饱学的长者,待人亲和的尊者。它不只是在引领着孔子操琴度曲,而是在这位儒家思想文化的奠基者身上,注入了中庸平和的基调。

伯牙弹琴奏曲高山流水,相遇知音钟子期,千百年来传为佳话。琴人无数艺人众多,听众更是多如繁星,唯有子期能懂伯牙心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琴曲重在意境,意境由心而生,拨动心灵的弦是大音稀声,难求难得,一生得一皆足矣,这时的古琴曲是沟通他们心灵的桥梁。所以后来子期病故,悲伤的伯牙摔琴谢知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说古琴的旋律抒情而妙曼,刚健而苍凉,那么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则融入了离别的愁绪和人生的无常,描绘出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土的深切思念,文姬归汉一步三回首,十有二载毡幕风砂,抛儿别女声咽胡笳,蔡女之作《胡笳十八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写照,曲音表达了她坎坷的人生之路,和对儿女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几乎每一首古代的琴曲都有一个十分恰切的名字,《阳关三叠 》《汉宫秋月》《广陵散》《醉渔唱晚》《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樵问答》反复品味琴曲的名字,静心聆听琴曲,你就会茅塞顿开,体会到什么是天机乍现。一杯清茶,一曲古琴,茶飘着袅袅的氤氲缓缓上升,曲内敛深邃把这指尖的舞蹈演绎的天衣无缝,美哉!悠哉!品茗听曲,这种心境,这种氛围,把你和演奏者一起带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古琴

作者:彭鹭

这是中华亘古之琴。

自盘古伏羲所创至今,

它在中华

已弹奏了近五千年。

聚天地日月之气,

凝阴阳五行之术。

梧桐之乔、龙人心造

一天人合一的灵性之器

三尺六寸五的身长

意蕴着365个昼夜星晨

古琴七弦

金木水火土文武君臣之名

底平上圆之形

涓涓流淌出那幽古天的籁之音。

啊,古琴,

中华亘古之琴!

这是中华沧桑之琴

从舜王帝弹五弦之琴,

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到孔夫子周游列国

抚《幽兰》之弦怀才不遇;

从《广陵散》曲式肃杀,

看春秋战国烽烟四起;

到三国诸葛孔明独身瑶琴,

演绎千古绝响空城之计;

从岳飞气壮山河《满江红》,

岳鹏举琴音感刺客之心;

到文天祥琴和《正气歌》

见证南宋灭亡之悲凄凄。

无数沧桑的中华史

都有弦音佐证古琴明镜。

啊,古琴,

中华沧桑之琴。

这是中华人文之琴

琴棋书画琴为首,

文人墨客独爱琴;

诗、书、礼、乐

夫子传道授业解惑

从不离乐忘琴。

嵇康写《琴赞》、李硕书《琴歌》、

白居易吟《琴酒》、杜甫诵《琴台》,

蔡文姬琴哭《胡笳十八拍》

王维惜别《阳关三叠》曲

《平沙落雁》逸士鸿鹄之志,

《高山流水》哉!樵夫灵通琴音。

司马相如《凤求凰》结缘

伯牙绝琴悲歌知音难觅

李白醉琴歌、苏轼会琴友,

王昌龄写《琴》入境道,

陶渊明拨弦为静心。

多少人文故事在古琴谱中沉浸。

啊,古琴,

中华人文之琴。

这是中华灵魂之琴

多少文豪大家

在它的音韵中诞生万古不朽;

无数诗仙词圣

在它的弦曲里萌发千古绝句;

它那清和淡雅的品格,

让多少雅士凌风傲骨超凡脱俗;

它那韵味无穷的极致空灵,

让无数人陶醉在

《潇湘云水》之境、《梅花三弄》之情;

它的弦音打通你的五脏六腑

它的意蕴带你迈入出世的仙境。

它那神似道化的缭绕玄音,

让无数中华先哲顿悟而出,

创造了无数民族精髓的秘藏玄经。

啊,古琴,

中华灵魂之琴。

它是中华文化——根之琴,

它是中华文明——源之琴,

它是我泱泱中华最最宝贵之琴!

古琴幽幽

过惯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有时也向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高尚与优雅。近读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首写琴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种绕口令似的通俗易懂的小诗,读来觉得很有意趣。两层假设,两处质疑,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只有主观和客观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演奏出和谐与共鸣。

幽幽古琴,蕴含着高深而玄奥的哲理。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巧合。清音妙曲就在丝丝琴弦与轻盈的指尖之间。一切看似偶然的东西,往往背后有其必然。《诗经》古风“关雎”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静娇美的少女,正是小伙内心的追求。关关雎鸠,水中采荇,环境的烘托,应是外在的条件;“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神圣的爱情。虽然人们对诗句理解多有不同,但“琴瑟”就像留在了人们心中的一粒种子开花结果,代代传承。

一曲“高山流水” ,不仅体现了俞伯牙鼓琴的高超技艺,也反映出钟子期“知音”的绝妙与难得。“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个人心中无形的音,却化成了另一个人心中有形的像,音与像,像与音,交互融合。琴音琴心,弹者听者,丝丝入扣,心有灵犀,也难怪钟子期去后,俞伯牙在其坟前失声痛哭,毁琴立誓,永不再弹。我们在为伯牙高超技艺毁于一旦而惋惜的同时,也深深地为子期这样的“知音”难求而万分感动。千里马怎能少了伯乐,没有伯乐的千里马只能是忍气吞声。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为求一知己为满足。古琴幽幽,似乎从未停止过对真情的诉说。

西汉文人、大才子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为养活自己,曾寄居在四川临邛一个朋友家里,在朋友的引荐下结识了当地巨富卓文孙,并爱上了他的女儿卓文君。一曲《凤求凰》“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打动了才貌双全新寡在家的卓文君的芳心,夜亡奔相如,演绎出历史上一幕千古传唱的爱情佳话,留下了“文君当炉”的经典美谈。幽幽古琴讲述了一个未遇才子对绝佳美人的爱慕与思恋,也成全了一对伉俪不知是多少年才修得的美好姻缘。百年夫妻,琴瑟和鸣,是人们对伟大爱情的共同祝愿。

幽幽古琴,弹出了千古知音,赢得了伟大的爱情,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幽幽的琴韵中,竟有对牛而弹的影子。据说从前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才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听着乐曲慢慢走动起来。现在这一故事成了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意在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也用以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一般是指和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但仔细想来,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现代农业以及胎教都多少有这方面的作用。如此看来,讽刺和讥笑只是暂时的,科学的发展才能真正证明谁最后才是可笑的。

关于古琴幽韵,三国时期有不少传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其中非常有情趣的一则。据说周瑜风姿俊雅,精于音律。每有宴饮,陪侍抚琴的歌女为了能让周瑜看自己一眼,就时常故意弹错。周瑜总能从很细微的地方听出一音半符的差错,令人叫绝。有一次,周瑜与孙策饮酒,让歌女演奏一曲《广陵散》。酒至酣处,周瑜畅论广陵散之好,说其初极为平和悠扬,犹如月照空山,风过花溪一般恬淡;突然如平地起一股激越之气,金戈铁马之音交响不绝,直达心际深处;到尾处余叹无穷,大有义愤填膺、豪情满怀之意。那歌伎闻妙论心生爱意,不觉手下一颤,错一音符,被周瑜当即发现指出,甚觉惭愧。如此精妙的古琴技艺,怎能不使其排在文人雅事的头一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天下事多有遗憾,当诸葛亮弹琴退仲达时,一代风流的周瑜已经成了人间之鬼 。诸葛亮的沉稳洒脱演绎了一出无与伦比的空城计。虽然司马懿也非等闲之辈,清音妙曲里绝然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弹者听者完全是斗智斗勇,悠扬的琴曲里风光无限。十面埋伏,腾腾杀气,高山流水,宁静安闲,哪一个才是高墙背后的真实?琴音琴心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世上的“知音”又多了一层理解和神秘。朋友是对手,对手也是朋友,谁如果离开了谁,不仅少了猫与鼠的关系,世界可能会变得一团和气。

说来说去,说古琴又怎能少了《广陵散》?又怎能少了哪位悲剧性人物嵇康嵇中散大夫。 广陵散原名广陵止息,广陵是扬州的别名,散是一种操引乐曲。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据说它背后有一个凄婉悲壮的故事,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说,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是一名铸剑师,因为铸剑交期延误,被韩王所杀。聂政闻说韩王喜好音律,为报父仇,便上山学习琴艺十年,并将自已毁容。十年后,聂政身怀绝技入韩,以惊为天人之曲引得韩王入痴入醉,聂政趁机从琴腹中抽出短剑,将韩王刺死,自己也壮烈身亡。“剑胆琴心”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既有胆识,又有情趣。

嵇康是三国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与阮籍齐名,“竹林七贤” 之一。嵇康为人率性洒脱,孤傲刚直,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最终被人陷害处死。临行前,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遭到拒绝。但它向世人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而此时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古琴幽幽,幽幽古琴。丝丝琴弦上跳动着爱情友情人情世情,悠扬的琴声里蕴含着思慕欣赏遗憾杀机和仇恨。谁会想到,古木丝线书写的历史,也是如此这般的撕心裂肺而又缠绵纯真。广陵散真的绝了吗?不会,永久的不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最强音。如今,改革开放的时代,让我们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这台琴键上 ,演奏更加精妙绝伦!

一把古琴

武志强

我在一所老宅里遇见一把古琴,在它上面落满了尘土,让我联想到那些尘封的往事。那天我是去拜访一位朋友的,朋友临时出门了,我便转悠到附近一个小巷里,踏着落在地上的阳光单薄的影子,向着小巷深处走去。

走进一家空旷的院落,像是已有多年无人居住了,迈上那青砖的台阶,一片落叶在眼前悠悠而下。我看着那窗棂里面,一把尘封的古琴已在案上等着我了。推开虚掩着的门,就像是推开了重重时光的影子,走近一把古琴,琴声哑默,上面覆盖的尘土无言,保留着主人最初离开时的模样,那正拨动着的琴弦在那时刻嘎然而止了,然后琴弦们回过头来望着主人缓缓离去的背影,直到他走出门去。

这以后就是琴弦们等待的时光,等待着主人回来,原以为就是一下午,一晚上,几天,一月,结果这一等就是几十年的光阴,甚至比几十年还要长久。时间是个不定数,你想等多久,就会有多久。

慢慢的,始终不见主人的身影,始终庭院里响不起主人走进来的脚步声,时间嘱托中的尘土就来了,落在这把琴上,那琴声悠悠的诉说就这样被日复一日的尘土掩埋了。昨夜的风霜侵凌了这里,琴弦感觉了寒意。我的脚步声把它们从睡梦里惊醒,它们睁开眼睛,原以为是主人回来了,结果走进来的是一个陌生男人。

这男人已有一脸中年的颜骨,在他那沉默的眼神里总在存在一种寄情,希望那些往昔的东西回来。偶尔的光顾这里,与古琴相遇,站在尘封的古琴前,用手指轻轻拂去那上面落满的尘土,不慎拨动了一根琴弦,琴弦顿时铮然而鸣,给了这沉寂的屋子一屋子的铮鸣和华丽。琴声依旧,流不尽的岁月并不曾改变这里的什么,仿佛就与主人当年在时一样。与琴弦对谈,总是有无尽的欢悦。梦想、憧憬,在那些年都曾经有过。

院子里松柏长青,在风中飒飒作响,飞鸟的身影偶尔会掠过院子的上空,留下几声鸣叫。很少有游人来这里,即使他们来过,又有谁会注视到那把古琴呢,他们也许只会看见那些尘土,而想不到尘土掩埋的琴声华丽激扬。主人已去,没有人会来弹奏了,那曾经存在,并且永恒了的琴声已飞扬在天空中了。

我来此,只是随意而来,无意撞门而入,并非凭吊华年而来,但是此情此景,仍不免让我悲从中来。落日西斜,残阳似血,归鸟声声中,当年的生离死别恍若在目前。物是人非,古琴还保存完好,因为沉湎于回忆之中而忘记了鸣响,但只要你去触动它,就会有一个华丽的转身,还以为是它的主人回来了。琴弦的忠诚让我愕然,时光飞逝,多少事物都改变了,那不变的是什么呢?是这些尘土,是这些琴弦,是那些或低沉或飞扬的琴声。

我在离开这个院落的时候,有了一份依依不舍的心情,为那些尘封的往事,为那些留住与留不住的记忆片断,为那些在我身上发生与不曾发生的经历。我们每个人其实并没有走远,距离我们离开时出发的那个地方,有时真的很近很近。离去的事物也没有走远,或许还在你身边,只要留意就能发现,就能感觉得到。

傍晚的微风中,那远逝了的琴声仿佛就在我耳边响着,说着一些古老的似乎永远都说不完也说不清的心事。

武志强

高山流水话古琴

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鸟巢中央场地,平坦如一张巨大的书案,案上一卷中国古代画轴缓缓展开,古琴声起,《高山流水》淌进场中。那厚重的古琴拨弦发出的天籁之音使人灵魂震颤,将中国文化蕴含的素雅之意发挥到极致。

②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我国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独奏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再也不鼓琴了。

③古琴一般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琴多由桐木面板和梓木底板胶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国大漆。面板又称琴面,由拱形长方形木板制作,琴面无品无柱。底板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圆形出音孔,向下传音;一个称为龙池,一个称为凤沼。琴面外侧镶嵌有13个螺钿做的小圆星状的徽,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志。琴面张七根弦,自外向内,由粗至细排列。

④古琴有四种演奏形式:独奏、琴箫合奏、琴歌(弹琴伴歌)和“雅乐”合奏,其中最多的是独奏。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古琴音色十分丰富,拨弦音色主要有散、泛、按三种变化。散音是空弦发音,音色浑厚刚劲;泛音是左手轻触徽位,透明如珠,深远纯洁;按音是左手按弦发音,既可使琴音坚实明朗,又可因手指能在琴弦上自由移动而奏出滑音、颤音等各种效果。

⑤古琴韵味深长,琴乐所追求的意境也往往幽静深远、恬淡中和,因此琴历来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被列为“四艺”之首。唐代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弹琴于竹林之中,产生物我两忘、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白居易则感慨“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在聆听琴音的过程中忘却古今,超脱尘世,进入恬淡高远的境界。刘禹锡《陋室铭》中描绘的境界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其居室虽然简陋,但飘洒着“素琴”的琴声,就显得无比高雅。宋代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其“六一”便是酒一壶、棋一局、琴一张、诗书一万卷、金石一千卷,外加一老翁。东晋的陶渊明虽然不会弹琴,但依然准备了一张无弦琴,每当朋友聚会,就弹起这无弦琴。他在诗中写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在寂寞、虚无之中求得心灵的充实和满足。

⑥“琴者,乐之统也。”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水泥森林里奔波忙碌的都市一族,不妨放慢生活的节奏,用一颗沉淀的心,细细领略一弦一音的深意,让音乐在体内共鸣,抓住被感动的瞬间„„(有删改)

第四篇: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古琴曲,首首经典!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的音色,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之婉转缠绵;不如古筝响亮欢快,却见平和沉稳;不像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接了然,更是细腻含蓄„„它和雅高贵、悠远沉静,一切是淡淡的,却慢慢浸润着人心,让人远离浮躁和喧嚣,回归无上自然。壹《流水》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叹道:“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贰《广陵散》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叁《平沙落雁》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肆《潇湘水云》《神奇秘谱》解题中说,作者“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其时元兵南下,文人相率南迁。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云水奔腾的景象,唤起他热爱祖国山河,感慨时势飘零,想望隐遁生活等复杂心情。此曲便应景而生。伍《醉渔唱晚》《西麓堂琴统》中记述此曲为陆鲁望与皮日休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曾写过具有人民性的《正乐府十首》等。到目前为止,世上流行的版本据说传自张孔山。《太音补遗》称此曲有张仲宗词中“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之意。 《五知斋琴谱》中认为《醉渔唱晚》为后世隐流所作,亦古调也。与渔歌音同而调异。此曲实有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非尘埃奔走、粗心浮气所能领其趣也。“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聆斯曲亦当作如是解。陆《梅花三弄》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后人移植为琴曲。柒《阳春白雪》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捌《阳关三叠》《阳关三叠》乐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玖《渔樵问答》《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叹服。拾《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第五篇:古琴名曲赏析

《古琴名曲赏析》心得体会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过年真快乐范文下一篇:国电大渡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