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论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元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国风格的服装设计之所以独到,是因为在表现手法方面,体现服装的文化底蕴较深,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爱好。而设计者经过对市场的充分挖掘,发现要想使中国当代的服装设计融入到世界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就必须要学会充分挖掘中华传统元素,采取传统元素设计方式与当代潮流的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服饰文化的韵味,又能够迎合现代人的喜爱,使中国服装设计水平有较高的提升。

第一篇:传统文化元素论文

现代文明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融入运用探究

摘 要 为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介绍了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可采用的现代文明元素,阐述了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现代文明元素,使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文明元素主辅有序、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使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明元素完美融合的构想和思路。

关键词 园林景观;传统文化元素;现代文明元素;景观设计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文明蓬勃发展的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因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需求,追求美丽多彩的居住环境和家园景观。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吸收传统园林的精髓并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在营造现代园林式生活环境的同时,体现中国人民的民族归属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促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元素相得益彰,本文介绍了应用现代文明元素,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将古典园林设计风格和传统元素与现代社会审美文明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征和现代文明元素无缝融合的新中式景观园林艺术形式。

1 园林景观中常用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思想)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及风俗习惯。它不是抽象的艺术形式,而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思想、文化文明、景观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有百姓喜闻乐见的皮影、越剧、京剧、脸谱,也有瓷器、书法、国画、剪纸、古典音乐、刺绣、中国结、唐装、壁画、道教思想、儒家文化、寺庙寺院、瓷器等等。所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都有较多应用。传统文化题材广泛,几乎涉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每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都有各自不同的深刻寓意。有的表达幸福团圆,有的表达吉祥如意,有的表达财源滚滚等。这些蕴含着中华民族形象和符号特征的传统文化,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1]。

2 园林景观设计中可采用的现代文明元素

中国现代文明元素种类繁多,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借鉴利用的主要有液压喷播技术、微灌溉技术、太阳能技术、声电光技术、生态护坡技术、新型材料应用(如塑料盲沟、透水管、透水砖、玻璃以及玻璃轻石)等等。这些现代元素在城市的部分开放式公园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但如何让这些元素更好地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更多地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达到最佳的综合表现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

3 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的思路

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多以传统元素为主导,体现了中华民族古朴典雅的景观特色和文化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文明元素的运用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巧妙合理地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结合实际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以下思路。

3.1 新材料的应用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园林景观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新材料,以提升园林景观的效果,促使园林景观朝着现代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迈进。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精髓的基础上,应恰当使用新材料来提升园林景观的效果。如在排水系统工程得到了有效应用的新型材料塑料盲沟,具有良好的弹性,当压力减小后其自身会慢慢恢复原状,且其施工简便快捷,将其引用到园林景观中,能很好地提升园林绿化带的集水性、排水性。此外还有透水软管,具有较强的抗压力,能显著的提升排水速度。

在园林景观中可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还有保水剂。它能防止水分过度流失,提升植物的成活率,还能减少植被的灌溉次数,减少水资源消耗,降低成本支出,提升园林的绿化效果。玻璃作为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后起之秀,汇聚了材料、科学、技术、艺术等多方面优势,可在水景、植物景观、雕塑等园林景观中起到画龙睛的作用,并且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玻璃还具有承担受力结构的作用。玻璃轻石作为一种集储水、过滤、吸附和降解于一体的新型环保材料,质地轻、强度高、物理稳定性好,不含任何有害有毒的化学成分,与环境水体及土壤的相容性好,运用在城市公园的植草雨沟建设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疏松透气和吸水、储水、保水功能,在滤水净水、防虫抑菌和蓄排水方面也有独到的功能[3]。

3.2 植入环保理念,体现景观生态化

在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元素作为主角,在景观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已经越来越明显,为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被提到了重要的考量地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在保护园林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学、生态学等元素,促使景观形象和生态环境相呼应,人与自然共和諧。应注意优化园林的布局结构,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功能分区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之中,将自然引入城市园林,以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充分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4]。

3.3 虚拟现实技术的合理运用

与传统文化景观元素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避免了传统园林设计过程中主要依赖设计人员手工绘图与实际丈量的局限性,能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更多的便利。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模型创建能力,有效解决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不可逆性,将风景园林设计的景观空间从部分信息展现提升到整体信息展现,便于设计者预先对设计构想进行多角度观察分析和比较,可在设计阶段吸取多方意见,实现公众参与,促使最终景观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设计效果,提升设计的品质。

3.4 结构图案的运用

通过结构、框架,用现代手法展示传统元素。比如现代中式漏窗营造半透明的景观效果,再结合青砖石墙等现代艺术手段,通过屏障或者曲径等方式来体现景观的层次性,营造出“曲径通幽处”的氛围,达到放松、私密、休憩的效果。运用水池,营造出叠水景墙相辉映的视觉效果。此外,还可结合传统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长寿龟、貔貅、仙鹤,吉祥文字福、禄、寿、喜以及植物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松柏、石榴等勾勒出古今无缝融合的集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文明的新园林景观效果。

3.5 色彩的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色彩有石青、朱砂、曙红、珞黄、中国红、黄色、青花蓝、玉脂白、石材灰、绿色等等,根据每个园林景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周围建筑等因素,选择与环境相映衬的色彩,可打造出或热闹喜庆、或祥和恬静、或清凉内敛等不同风格的景观氛围。在这些传统色彩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梦幻渐变色以及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景观图案造型,可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达到旧景换新颜的效果[5]。

3.6 现代灯光的运用

灯光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其颜色可变、亮度可调,具有很强的变换性,可以根据园林景观设计的主体要求,配合传统元素,给传统元素为主导下的园林景观添加现代气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前,“灯光工程”已成为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幻,可展现出与白昼迥然不同的情景意趣,比如利用音乐喷泉获得光、声、色的综合艺术效果,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达到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对于园林景观中的雕塑和小品,照明设计可从其神态、造型、材质、色彩以及周围环境出发,运用不同的灯光色彩组合以及造型组合,勾勒出雕塑及园林小品的艺术特质,塑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感染效果。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思想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将更具时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和综合化。现代文明元素的融入,对传统园林景观将是一个飞跃的提升。根据不同的景观要求,或者以传统元素为主导,嵌入适当的现代元素,构成如神来之笔的完美结合;或者以现代文明元素为主导,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达到古今互补、相辅相成的景观效果。当然,“融入”不是简单叠加,不是生硬插入,而是在汲取二者精髓的前提下,将其中能相互映衬的部分进行有机嵌入和互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过滤摒弃其中不合理因子,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现代文明元素,扬弃结合,新旧互补,从而设计出更加自然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杨君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中国传统元素的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9):4760.

[2] 刘志英.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装修天地,2015(5):365.

[3] 谷亚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装修天地,2016(11):429.

[4] 郭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應用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0):1025.

[5] 刘立兴.我国传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2):56-57.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20-02-25

作者简介:陈籽涵(1994—),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在读,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和管理。E-mail: 5628717@qq.com。

作者:陈籽涵

第二篇: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摘要:中国风格的服装设计之所以独到,是因为在表现手法方面,体现服装的文化底蕴较深,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爱好。而设计者经过对市场的充分挖掘,发现要想使中国当代的服装设计融入到世界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就必须要学会充分挖掘中华传统元素,采取传统元素设计方式与当代潮流的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服饰文化的韵味,又能够迎合现代人的喜爱,使中国服装设计水平有较高的提升。通过研究发现,服装设计着力点主要体现在服装的轮廓、服装的内部结构、服装的图案以及服装的材质。因此,在设计服装的过程当中,要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与这些元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和时装体验。本文通过对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元素;服装设计;中国风格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裝设计中的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数量繁多,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代表不同的思想内涵,且由于呈现形式的不同,会使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体态。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例来分析,其中常见的中国传统服饰多是长袍加长袖,袖口与袖子间形成一个扇形形状,再加上长带与纶巾的修饰,使我国的传统服饰呈现出流动之美,更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其具备的艺术观赏价值是跨越了时间限制的,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这种传统文化元素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过衣物功能价值本身,而是上升到了观赏、思想这种更高的艺术价值表现。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数量庞大,不同意向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因此,只要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与分析,定能够为服装设计师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提供了机遇,我国的文化同时也遭受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虽然外来文化为我国人民带来了短暂的新鲜感,但是在多数中华儿女的内心,其实都有着一种传统文化情怀,而且,中国人民对于外来文化的认同程度是远远比不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程度的,因此,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都能够对中华儿女的心灵产生激荡。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便体现于此,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向不仅能为中华儿女带来强大的心理认同,也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一种标志,比如看到“梅兰竹菊”四种意向便会联想到中国的君子文化,外国人便会将其看作中国的标志性文化意向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具备的独特社会属性,也成为了其宝贵的社会价值。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们心里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集合力之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若能够紧紧抓住人们的文化认同心理,将“人”作为设计主体,突出人文特性,便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比如说,“喜上眉梢”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一种喜庆场景的意向表达,喜鹊也成为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意向,不管喜鹊能否为人带来好运,当人们看到喜鹊时,会不自觉表露出开心的情感表达。因此,基于这一人文意向设计出的“喜上眉梢”礼服使高圆圆获得了高度关注率,这种中国风的服装设计在一瞬间便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并能够使人对衣服表达的思想心领神会,因此这套“喜上眉梢”礼服取得了成功,这都是源于设计师抓住了人们一致的心理认同倾向,充分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才使得衣服设计能够走近人们内心,并获取关注与认同。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解构手法

解构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服装设计领域当中,既表现其专业性,又能够活灵活现的应用服装设计的思维体系。在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这种手法的应用方式主要表现在,否定现存的一切,通过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覆盖现存的时装秩序,打破传统的固定模式来进行服装设计,这一应用手法可以说是服装界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具体表现在,中国风格的服装设计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的基础之上,采用解构手法融合时尚元素,使服装展现出新的魅力!解构手法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元素中所指的关系,同时又增强了传统元素的时尚感,其主要的技法特征是在于着眼于传统元素的形、色、质等方面,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和重新的构建,进而获取一种崭新的视觉体验!在采用这种手法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具体分析传统元素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涵关系,以逆向思维、顺向思维等多种方法对传统元素进行重组,这是当前中国风格服装设计当中常用的手段。比如说传统当中以龙作为皇权的象征,还在新的时代当中采取这样的方式构建服装是不妥当的,因此在现代解构手法的基础之上进行了重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黑色,银色等一些表现地位的方式,从中弱化了传统元素当中的一项内涵,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代的时尚感,从而博取人们的眼球。

三、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所使用的对比混合手法。

为了有效的区分传统风格的服装设计和现代风格的服装设计,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中国风格的服装设计可充分采用后现代主义的理念,突出服装设计当中的仿照、挪用、拼接的方法,从而有效的实现历史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当中,采用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为对比混合手法,通过选择对比性比较强的两种元素,打破原来固有的组合结构和组合方式,进行重新的元素融合组合。通过混合的手法,弱化了传统元素当中与现代风格不统一的元素,同时弱化了现代元素的张扬特征,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时尚体验。在这一思维模式的指导之下,国际上很多时尚的设计师采用这种设计手法。比如说牛仔衣风靡全球,其成功之处就在于采用现代时尚的布料,加上传统元素当中的一些吉祥图案,通过两者的混合采用,产生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甚至有一些设计师将传统元素当中的花鸟图案与牛仔面料相结合,取得了必要的艺术效果。但是在使用混合手法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所选取的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其所表达的意境,不能够叠加,否则的话无法突出二者的对比性,产生不了较强的视觉冲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风格的服装设计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充分的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在设计过程当中必须要融入传统元素,结合现代时尚元素,才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既满足人们追求传统文化底蕴的特征,又满足现代人的服装审美需求。促使我国的服装设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同时又展现我国的特殊文化内涵,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之上,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吴春胜. 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J]. 丝绸,2011,48(01):37~39.

[2]彭娜. 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5(22):58.

作者:陈薪羽 孙思琪

第三篇:传统文化元素选择与渗透探究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举措和重要途径。通过采用华夏文化协会(Chinese Culture Connection)和范(2000)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元素(因子)理论,对上海市的旅游企业员工开展文化调查,找到影响旅游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归类分析,最后提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养;传统文化

引言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大半壁江山,高职学生也成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流[2,3]。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对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4],2017年全国旅游管理类高职专业共招生11.3万人,本科教育招生为5.9万人,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教育招生为3 168人,中职教育招生为2.4万人,可见,高职旅游教育也是占据了旅游教育的大半壁江山。

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一些研究显示[5,6],过去我国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现象很突出,高职院校往往迫于现实的就业压力与市场导向,重视产生直接就业效应的技能标准,而似乎并不能为学生就业增加筹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这种教学导向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比较低,职业文化素养缺失,具体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文化修养不够,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中文研究倾向于从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系统或价值观要素来加以阐释,而国际研究中倾向于从民族比较的角度来对文化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来进行阐释[7]。例如,范(2000)就将“中国文化”的概念表述为“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是由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同一种语言保持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连贯性”;“它拥有一套核心的价值观,正是这套核心价值观使得中国民族文化不仅区别于西方文化,也区别于其他东方文化(如日本文化)”[8]。这里的中国文化概念可以理解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形成的、超越了中国地域的、影响了全球华人民族特性的文化[9]。而且,此概念也注重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狭义范围,即精神层面或价值观层面的表述。

华夏文化协会(Chinese Culture Connection)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调查(Chinese Value Survey,简称CVS)[10]。后来,范(2000)又对该价值观元素体系进行了补充,提出了新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体系(即Chinese Cultural Values, 简称CCVs),共提出了71个价值观元素。这些元素也成为后期一些针对中国雇员或客户行为进行研究的文化理论基础,例如唐(2011)有关香港旅游行业员工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等[11]。

本文采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狭义概念,研究中采用华夏文化协会和范(2000)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元素对上海地区旅游企业的员工开展了文化调查,了解哪些传统文化精神元素是旅游行业重视的价值元素,会对旅游职业素养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职业素养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文化因素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深刻因素,个人职业素养自然深受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要研究如何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需要了解影响旅游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中国文化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能够发挥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不断提升我国旅游行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软实力。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上海旅游企业的员工开展文化调查,找到涵养旅游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传统文化精神元素,提出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为提升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为提高旅游职业素养培养成效提供参考,同时,也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高职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研时间为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调查的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在上海市两所高校在读的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中进行了初步筛选调研,共得到22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都是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在职硕士研究生。调查的问题是针对列出的71项传统文化价值观元素,让调查对象判断它们是否是旅游行业需要的价值元素,被调查者在“是”与“否”中进行选择,选“否”超过50%的文化元素会被排除出进一步调查的范围。经过此轮调查,有61项元素被保留下来做进一步调查。

接着,又利用这61项文化元素进行了第二次调研,主要调研对象为在旅游企业工作满六个月以上的工作人员,但工作时间在一年以下的调查样本不超过12%。此次调查共得到问卷202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如下。

三、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从性别上看,调查对象中女性比例较高(76%),男性只占24%。从年龄上看,21—25岁年龄段的比重最大,占到47%;其次是26—30岁年龄段(15%);再次是31—35岁年龄段(12%);其他年龄段比重较少。从学历上看,调查对象绝大多数为高职高专学历和大学本科学历,其中,高职高专学历最多(占53%),大学本科学历(38%)第二多,其他学历人群只占9%。从月收入来看,收入在9 999元以下的比重占绝大多数(占83%)。从所从事的旅游行业门类来看,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旅行社业(59%)和旅游住宿业(24%)工作。从职位来看,普通员工(53%)占最大比重,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18%)和中层管理人员(13%)。

(二)传统文化对旅游职业素养影响的感知分析

该调查采用的是“五点”量表,每一陈述有“非常有影响”、“有影响”、“一般”、“没有影响”、“完全没有影响”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认为,对旅游职业素养影响最大的10个文化价值观元素是信用(4.45)、有礼貌(4.39)、和睦(4.36)、真诚(4.35)、修养(4.34)、敬业(4.34)、礼(4.32)、耐心(4.32)、勤奋(4.31)和适应环境(4.31),如表1所示(见下页)。

(三)对旅游职业素养产生重要影响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

范(2000)在华夏文化协会研究的基础上,将71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元素归纳为八个文化维度,即国民特征、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准则、工作态度、商业理念、个人品质、对时间的看法和对自然的态度[8]。

参照范(2000)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元素的分类方法,我们对表1中感知平均值排在前十位的文化元素进行分类,把它们归纳为三大文化维度,即人际关系(信用、有礼貌、和睦、礼节/规矩)、个人品质(真诚、修养)和工作态度(敬业、勤奋、适应环境),如表2所示。这是我们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优先加以考虑融入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四、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

(一)注重将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原则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

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也非常重要。在人际关系原则方面,第一要注重“诚实信用”文化的培养,结合当前大学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在各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都要帮助学生树立“诚实信用”的理念;第二,要增强礼仪和公共关系等课程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礼、懂礼,养成有礼貌、有礼节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二)注重引导学生加强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

鼓励学生培养“真诚”的品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对于学习有一定的惰性,可以通过更多的行业实践来锻炼和促进他们在个人品质方面提升的自觉性。

(三)要注重对学生工作态度方面的培养

通过邀请企业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里进行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奋斗经历,让学生认识到敬业、耐心和勤奋的重要性;也要通过广泛开展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敬业、耐心和勤奋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结语

由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大,本文就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并未对传统文化的物态文化层(如建筑、民居、园林等)等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今后也会对旅游行业职业素养中的职业技能等方面产生影响。另外,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对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加强对学校人才培养中职业素质养成路径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OL].新华网,2014-02-25,20:21.

[2] 孙淑红.传统文化:高职教育绕不开的话题[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48-49.

[3] 吉良新.以优秀傳统文化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7):38-40.

[4] 我国旅游院校知多少?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结果出来了[N].中国旅游报,2018-04-22.

[5] 张小军,等.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3-14.

[6] 惠叶婷.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18):120-121.

[7] Li,J., Lu, Y.Chinese Culture in Tourist Research: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udies in 1993-2012[J].Tourism Review, 2016,(2):118-134.

[8] Fan Y. A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J].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2):3-10.

[9] 李俊菊,盧璎.中国旅游者行为的文化理论境外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7,(9):70-79.

[10] Livard.Chinese Culture Connection,“Chinese Values and the Search for Culture-free Dimensions of Culture”[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87,(1):143-164.

[11] Tsang, N.K.F.Dimensions of Chinese Culture Values in Relation to Service Provision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1,(3):670-679.

Research on Selection and Penet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ourism Professionalism

LI Jun-ju, BAI Xiao-j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Shanghai Xingjian Vocational College,Shanghai 200072,China)

作者:李俊菊 白晓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下一篇:传承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