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报告与内控制度论文

2022-04-21

小编精心整理了《企业审计报告与内控制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规范与控制经济业务活动,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及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企业审计报告与内控制度论文 篇1: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高效运营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发挥其社会职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财务管理水平

近些年,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行政效率,增强适应能力,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财务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常态化财务监督机制。但是,尽管如此,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亟需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单位管理效率,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和规避各类风险,实现单位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涉及行政事业單位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等方面,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控制财务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共性与差别

1.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共性

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实施财务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强化管理,实现预期目标,使本单位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加强财务内部控制能够实现最大经济利益,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内部控制既可以保证本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还可以预防违规现象,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效率。

2.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差别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公共利益,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业务流程比较固定,开展业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非税收性收入。因此,其成本管控和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对较差,内控制度建设的需求不强烈,这与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从单位内部管理角度来看,财务内控制度包括采购预算、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多项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所以不断改进财务内控制度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稳定、长远发展。

2.有效防范风险,保障资金使用效益

财务内控制度是对财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能及时识别和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而且能够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权进行制约,从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行政运行成本,避免浪费。

3.保护国有资产及财政资金安全

通过财务内控制度的约束,可以使财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保证各项财政资金按来源、用途及时准确地下拨,同时国有资产也能得到严格管理,防止流失。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通常对财务内部控制没有高度重视,只是单纯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政部门的预算控制,致使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停留于表面,工作人员缺少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导致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度显著降低。

(二)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是通过统一考试、公开竞聘等方式招聘工作人员,但是其财务人员仍存在着专业水平不高、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对新问题无法提出对策等问题,导致其财务工作不严谨、不专业、效率较低。部分单位的财务工作是由非财务专业人员完成的,这给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带来较大困难。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主要负责审核票据、报销、记账、填报各部门所需呈报的财务报表等,而对于本单位其他业务活动了解甚少,不清楚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及结果,无法有效控制业务部门的财务活动。

(三)内部管理方法传统,不相容职务未分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方法比较传统,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沟通、联系,致使业务活动与财务业务相脱节,降低了办事效率,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形象。此外,由于其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容易受到限制,因此常出现一人多岗多责或担任不相容岗位职务的现象,并且不能定期轮岗、换岗,导致各个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作用,同时也使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责任心不强。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监督

内部监督是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相对独立的监督部门,其工作人员、工作程序等容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不能积极主动地实施监督,使内部监督形同虚设,不能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也没有独立的、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均为本单位的财务人员,难以真正发挥审计作用。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其更关注单位一般经济活动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或是专项资金能否按照专项资金指标文件要求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五)财务制度体系不健全

1.财务管理制度单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不完善,仅对各项活动制定了单一的管理制度,例如现金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制度、采购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并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实际工作中也容易受到领导干预和政府行为的影响,所以更习惯于凭借以往的惯例和经验进行财务管理,不能充分发挥财务制度的制约作用。尽管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各项规定和财务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费用列支,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也会因为对文件规定内容理解偏差而出现误判,尤其是差旅费项目,其涉及目的地、交通工具、食宿等方面,如果没有仔细察看出差相关文件、详细询问出差人员情况,就可能出现多付交通补贴和伙食补助等问题,从而发生超标准支出的情况。

2.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完善

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购置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这虽然有效控制了固定资产的购入,但却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部分单位购入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入账,也未及时制定固定资产卡片,更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且使用人亦不确定,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没有得到详细记录,也没有进行定期养护,出现了资产减值、使用寿命下降、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并且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

3.预算编制不精细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环节薄弱,预算编制缺乏计划性和预测性,通常只是根据上年收支情况进行编报,忽略了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可能引进的新项目,导致预算编制偏离单位实际需求,且内容不够精细、数据不够完整,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需不断地调整预算,弱化了预算原本的约束力。

(六)缺乏风险意识,缺乏风险评估和防控

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有赖于政府的支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对财务活动的风险点不能及时、准确的识别,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范围不断扩大,且不能及时找到应对风险的有效策略,只能对出现的风险进行事后补救,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评估和防控,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失控。

(七)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标准,不能对内部控制执行全过程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价分析,无法找到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弊端,不能及时进行制度改进,影响了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预期效果。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缓慢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过少,致使信息化基础设施陈旧,信息化水平不高、覆盖率低、信息传递缓慢,影响了各种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改进建议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要强化财务内控制度意识,成立内控制度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内控制度的落实,定期召开全体人员大会,进行内控制度专项培训,讲解内控制度理论知识,强调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增强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二)加强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要鼓励在职财务人员进修专业职称,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会和财务专题讲座,重视对新政策的学习,坚持每年一度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从而提高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升自身业务素养,以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财务队伍,更好地完成财务工作。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提升财务部门的地位,加强财务管理职能,使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积极参与其他部门业务活动,增进协调合作,做到全面了解业务流程,从而有效防控业务部门的资金风险。

(三)提高管理水平,合理设置岗位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梳理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业务活动与财务控制相融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地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例如,规定财务负责人岗位负责整体财务工作规划、与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及向有关领导汇报;会计岗位負责会计核算、报表编制、账簿及凭证装订和保管;出纳岗位负责登记核对财政资金收支、结算各类款项等。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岗位职能交叉,同时,要实行定期轮岗、换岗等措施,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做好内部监督工作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实施财务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专门的内部监督小组,明确监督岗位的职责,并保证监督工作全过程不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保证监督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公平性。

行政事业单位应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审制度,定期对单位的财务情况和内控情况进行审计,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并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书面材料,也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应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加强与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提升监督与制约效果。建立财务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并定期在政务网站或公众号上进行公示,以提高单位财务状况的透明度。

(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贯穿经济业务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要建立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等,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

1.建立财务收支制度,保证资金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财务收支制度,明确收入管理细则,制定支出标准明细,确定支出审核流程与审批程序。同时避免现金支出,涉及现金业务统一使用公务卡,从而保障资金安全合理使用,降低财务风险。

2.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资部门的规定做好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处置等各项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要针对本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实际需求进行预算上报,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并做好入账工作,及时制定固定资产卡片并录入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再次,谨慎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使用、保养及维修情况,并落实到具体使用人,还要做到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最后,对需要报废、处置的固定资产做好登记,报国资部门审批后,进行账务处理。

3.增强预算意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预算支出理念,明确预算管理目标,严格执行预算申报程序,鼓励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与财务人员共同商讨,以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规划为参考,从基础数据出发,运用零基预算方法,结合建设项目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内容。预算批复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更改,以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力度,逐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梳理业务流程,运用科学方法对各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形成风险点清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断风险的影响程度,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规避、降低、分担风险,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损失。

(七)有效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评价是执行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应在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开展绩效评价,明确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方案,对内部控制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准确的综合评价,找到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改进,使财务内控制度更加完善。

(八)加快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对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引入大数据及信息技术,把财务内部控制的标准和要求嵌入到各项工作流程中,利用电子通讯设备进行在线业务处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反馈;重视财务数据库建设,加强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及时收集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强化财务分析质量,进而加快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转过程中,财务内控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增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提升内外部监督力量,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体系,努力做好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运用科技网络手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规范单位的经济活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建议[J].投资与合作,2021 (11): 132-133.

[2]歐阳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对策[J].财会学习,2021 (32): 179-180.

[3]孙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 (12): 109-111.

[4]梁佩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J].财经界,2021 (24): 110-111.

[5]臧俊知.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讯,2021 (22): 65-67.

作者:金风

企业审计报告与内控制度论文 篇2:

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效率的策略分析

摘 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以规范与控制经济业务活动,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及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但我国企业在实际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仍存在着缺少监督、人才素质有待提高及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亟待我国企业通过完善制度、提高人才业务素质等手段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因素 对策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及重要性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审批授权、不相职位分离、内部审计等制度,旨在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及保證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及投融资全部过程中,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促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财务管理效率,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中有关资产管理、定期盘点等规定可以有效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避免企业工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侵害企业资产行为发生的机率。

二、影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效率的因素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设计不合理。首先,多数企业出于对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成本考虑,加之为应付财政部门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硬性规定,直接照搬其他企业内控制度,以该制度作为本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依据,未能将制度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人员结构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少可执行性,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其次,个别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中缺少对不相容职位分离及审批授权制度,财务部门经常由出纳一人办理现金支付所有业务,重大投资项目未经企业集体决策,最终导致企业面临较高的投资及贪污舞弊风险。

2.企业财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一是财务人员业务方面。个别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年龄、学历及专业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适应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其财经法律、电算化操作及办公自动化运行等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对财经、税收等专业知识进行及时更新,缺少财务管理创新理念,工作中表现懈怠、无进取心,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职业道德方面。个别企业财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缺失,在受到企业领导授意情况下,不能坚持原则,在违背职业道德情况下编制虚假会计凭证,甚至个别财务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串通后侵占企业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未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进行有效监督。首先,企业内部方面,多数企业未能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情况无法取得有效的监督,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及效率低下。个别企业虽然在内部建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审计部门隶属关系、人才配备及各部门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开展受到阻碍。其次,外部监督方面,各地财政部门由于人员数量限制,未能对所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开展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但由于审计费用由被审计企业承担的原因,对会计师事务所独立、公开开展审计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三、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的对策

随着我国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企业财务核算、保证资产安全与完整、降低个人侵害企业资产风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按照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内控制度,并保证内控制度有效运行,但个别企业由于受到思想意识、人才队伍、审计监督等方面的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与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我国企业通过提高认知、强化人才培训及健全内控制度等手段予以解决。

1.树立正确的内控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在内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定期对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速度及现金比率等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一旦某指标达到警戒线时,应及时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以便企业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应指定专人定期对国家宏观政策、财经法规与税率等变动情况进行实时关注,降低外部宏观影响因素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最后,鼓励企业各部门及全体员工从自身作起、从身边作起,将日常工作中所发现的生产工艺改进、产品成本降低等细小建议进行收集、反馈,以此作为企业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经营风险的科学依据,保证企业内部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企业应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设计内控制度,并根据内审机构出具的内控审计报告及各部门在内控执行中提出的问题对内控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以保证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其次,内控制度中应详细列明各部门及员工在内控执行工作中应具体负责的内容,保证部门及员工在执行中有章可循,避免相互推诿。同时,企业应根据制定的内控制度岗位设置情况配备一定数量且掌握专业技能的财务人员,保证内控制度执行的顺利。

3.利用内外部监督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运行。一是在企业内部成立内审机构,并为了保证内审机构独立开展监督工作,将其隶属关系直接由企业董事会领导,定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有效性进行审计,并督促企业各部门及员工严格按照内审报告中发生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二是财政部门应定期对辖区内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与建立情况进行监督,加大对企业内控制度监督处罚力度,以督促企业积极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4.加大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力度。首先,企业应聘请财经院校教授、财政部门工作人员就《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在设计、与执行中应关注的事项等内容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一来促使企业财务人员能够领会控制制度规范的精神,二来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人员在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能够有效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操作性。其次,在企业各部门及员工之间广泛宣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在增加企业员工法律意识的同时,使其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观念。

5.建立内控制度考核机制。 企业在开展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内控执行考核机制,通过组织对各部门及员工一定期间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情况进行考评,对于积极并出色执行内控制度的部门及员工给予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同时,对未能认真履行内控制度的部门及员工给予严厉的惩罚,以此鼓励企业全体员工树立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断提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

6.严格企业授权与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首先,企业应建立审批授权制度,按照经济业务金额及重要性对各级领导设置审批权限,例如,对于1000元以下由部门领导进行审批,1万元以上由企业总经理审批,10万元以上必须经企业董事会集体决策通过方可执行。其次,企业应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对经济业务风险点进行查找,并对各个风险控制点设置相应岗位,规定不准由一人经办某项经济业务全部过程,以降低个人因追求经济利益侵害企业资产的风险,经济业务由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之间形成有效制衡。例如,对于采购业务而言,禁止询价岗位与签订合同岗位由一人担任,避免办理人员与供应商串通侵害企业利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应科学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积极查找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漏洞,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考核机制等对策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效率,以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在保证资产完整、规范会计核算过程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作用,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红:浅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防范,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06期.

[2]刘学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措施,企业导报,2014年10期.

作者:汪娜

企业审计报告与内控制度论文 篇3:

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从受托环保责任出发分析了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特征,并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分析了环保内控制度构建的要求及评价的方法。本文认为,有效的环境保护内控制度可以使企业尽到其所应承担的环保责任,并有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

关键词:受托环保责任 环境保护 内部控制 体系构建

一、引言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体系,环境保护逐渐被摆上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如何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但从实施与执行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各种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从企业层面来看,主要是因为无法理顺企业利润最大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能带给企业的收益很少,致使大多数企业往往单纯追求利润而忽视对资源与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理应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以补偿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现代环境经济学理念下,企业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不再仅仅视为一种成本与费用,而是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的投资。企业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可能实现递增的报酬(杨东宁、周长辉,2004)。环境绩效改善的企业,能够运用其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而促进财务绩效的改善;而财务绩效的改善将促进企业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改善环境绩效。国内外很多的实证研究也说明了环境支出及环境预防措施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胡曲应,2012)。二者关系的重构,将使企业放弃环保支出不利于企业绩效的观点,从而使企业内在更有动力去追求环境的改善。企业将由受制于政府压力而被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转为主动地、有意识地提高环境绩效,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环保措施执行不利的局面,提高全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企业层面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行为的改善,有赖于上至董事会下至普通员工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一致的行动,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完善将为企业全体成员提供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二、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前者指无法排除其他人从环境中获得利益,后者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基于公共物品的两种特性,使得环境成为任何组织、个人均可消费的产品,而又无需付出额外的代价,每个消费者都会做一个“免费搭车者”,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因此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则使得企业从环境中索取转变为对环境的破坏。负外部性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使社会成员遭受损失而未得到补偿的现象”;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产生严重的外部不经济,但是并没有承担由于外部不经济所造成的损失的成本,给他人利益造成了损益,加大了社会成本,以致外部相关者不得不承担这种损失。环境公共资源产权不明及企业生产经营的负外部性,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角度分析。而经济手段的运用,是经实践证明了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如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费,通过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环保奖励及处罚等方式鼓励或约束企业的行为等,使之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方面的要求。

受托环保责任是企业建立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李璐,2012)。受托环保责任是在受托责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托责任认为,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资金及资源,具有代他人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的权利,同时对委托人承担以下责任:以最大的忠诚,最使委托人满意的方式运用受托资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的托付;向他们报告,请求解除责任。在受托环保责任中,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不能仅为少数人所拥有,因此社会公众是环境资源的最终所有者,是委托人。使用各种环境资源的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是受托人,他们承担合理管理和利用环境资源并向委托人报告的义务。受托人在接受委托后,应当充分保障委托人的环境权利,以恰当的方式使用环境资源,并向委托人真实披露环境资源的使用情况。受托环保责任关系如图1所示。

三、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体系的特征

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可以视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企业无需再单独设置一套环保内控体系,而应在现有内控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相关的制度要求,以实现相应的目标。概括起来,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全面内控体系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分的集合,除具有内部控制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需要体现企业受托环保责任。企业内部存在着多种受托责任,如董事会对股东的责任、管理层对治理层的责任等,环境保护内部控制要求的是企业及其治理层与管理层履行其对社会公众的受托环保责任,即合理的管理与使用环境资源(行动责任)并向公众披露环境信息(报告责任)的责任。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有利于企业环境业绩的改善与提升,促进资源与能耗的节约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废物排放及废物回收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其对环境的掠夺与破坏,履行社会责任以提高企业形象,增强社会影响力。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应以货币信息及非货币信息披露企业环境资源利用及改善情况,通过完善的内部制度来保障信息披露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维护包括股东、债权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权利。企业在处理各种环境事务时需要协调受托环保责任与其他受托责任的关系,合理寻找彼此之间的契合点,以实现共赢。

(二)需要实现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环境保护内部控制需要将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纳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使之成为一种惯例性及程序性的行为,而不仅仅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行动,这就需要企业人员及相关者环保理念的转变。通常来说,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成本包括环保内部控制的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的支出及采取的各种环保行为的开支,而取得的效益包括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产品差异化的实现、企业文化的改善及社会形象的提升,以及避免因受到环保部门处罚而带来的潜在损失等,而企业形象提升带来的社会及经济价值是无法简单地用货币衡量的。企业的环保支出不再是一种费用与负担,而是可以像其他财务投资一样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并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

(三)需要遵循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合法性目标是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之一,但往往强调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合法合规,而忽视环境保护相关的要求,其原因在于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润。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加强对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研究,满足其基本的要求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当前,我国已建成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实施,减少企业违反环保法规而造成的损失。

四、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类似,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体系也包括四个层次的目标: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并与企业的长远目标相一致,如发展绿色产业、环保经济等;营运目标,高效、清洁的管理与利用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报告目标,向社会公众真实、合法地披露环境责任报告;遵循法令目标,遵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前所述,企业需要在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以实现相应的环保目标。因此,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也应是在现有内部控制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

(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首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各项环保活动的运行,使企业制定的环保政策符合环保目标和战略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员工转变环保理念,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将对企业环境保护策略的落实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对于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大型企业,可以设置环境保护部门,作为执行环保战略的职能机构,将企业的环保目标分解为执行性强、便于考核的年度或季度目标;通过研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企业的环保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设置奖惩考核制度,激励各部门和员工积极开展环保活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董事会中设置环境考核委员会,作为制定与执行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有效的内控制度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控制环境的支持,因此企业应为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风险评估。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考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风险包括两个层次:(1)单位整体层级风险,如没有制定环保战略或战略制定不当,环保部门职责不明确等。这类风险对企业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按风险的来源分,整体层级风险来源包括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的改变,新的环保法规的出台,顾客需求的变化等)和内部因素(如企业经营的性质、员工理念不符合要求、监督不力等),不同因素的风险导致风险的性质及影响程度不同,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会有较大的差别。(2)作业层级风险,指生产、销售、采购等作业环节可能造成的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相对于整体风险而言,作业层级风险的影响较小,但仍存在着作业风险导致严重潜在不利影响的行为。因此,企业应当尽可能的识别各项作业风险,并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评级,采取规避、降低、转移、承受等手段将风险降低至对企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水平。

(三)控制活动。针对风险评估识识别的环境风险,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活动以降低风险。对于作业层级的风险,企业可以在重构作业流程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环境因素,制定一套优化的作业标准与流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偏离后应有恰当的反馈机制对偏离进行调整以符合控制标准的要求。同时在绩效考评中纳入环境因素,增加环境考评因素在高消耗、高污染部门考核中的比重。对于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投资项目,应当由环保职能部门单独进行环境评估,并且在项目投资及后续运营过程中持续进行环境检查,消除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此外,企业还应当建立重大环境灾害突发预警机制,在突发环境灾害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其不利影响,避免灾害损失的进一步扩大。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环境会计制度,核算环境成本与会计收益,从会计角度对企业的环境活动进行核算、控制与监督。

(四)信息与沟通。企业应积极主动地获取与环境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以判断这些信息的价值,评估其对企业受托环保责任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环保信息的来源既有内部信息,如企业环保支出水平、变动情况,又有外部来源,如竞争对手相应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企业信息监测系统在收集生产经营状况信息的同时也应该收集环保方面的信息,作为履行受托责任的依据。同时企业内部也要加强信息之间的沟通,向下将环保理念与环保意识传达给基层员工,向上将员工所接触到的环境方面的变化传达给管理层及治理层。除此之外,加强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如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向公众报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等,也有助于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

(五)内部监督。企业管理部门应持续对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出现的新情况、新风险进行修正。内部监督的方式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企业管理层在履行日常管理职责时,应取得内部控制持续发挥作用的依据,同时定期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核对,加强与员工的沟通等,以维持其日常运行的准确性。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对企业的环保内控制度定期进行专项监督,评估制度的设计及执行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对不再适应现实情况的制度进行修正,针对企业面临的新的环境风险制定新的应对措施,以保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五、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时应同时评价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以降低评价的成本。企业无需对环保内控制度单独出具评价报告,但应单独出具环境报告书,以向社会公众报告其受托环保责任履行情况。环境报告书应当包括企业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战略、所面临的环境风险、环境管理体系、环保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环境业绩等内容,并保证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时,企业也应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对环境保护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及环境报告书进行审计,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出具审计报告。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在收到评价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讨论与沟通,修正与完善相关的制度。

六、结论

企业所承担的受托环保责任及提高企业全面绩效的动机要求企业关注环境保护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履行其对社会公众的环保责任。企业的环保支出不应再视为一项费用与负担,而是能够提高企业绩效的资源。基于企业环保意识的转变,本文提出了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分析了其特点,并逐一分析了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的构建要求。本文认为,有效的环境保护内控制度可以使企业尽到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有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J

参考文献:

1.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耿建新,刘长翠.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5):2-5.

3.胡曲应.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6):23-32.

4.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李璐.环境保护、受托责任与环境会计审计问题研究——第一届CSEAR中国研讨会暨“环境会计与综合报告”国际学术年会综述[J].中国会计评论,2012,(4):495-502.

7.宋建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4):43-50.

作者:亓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会计的高校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