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初探

2022-12-21

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 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对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教师专业化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 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 既要做“经师”, 又要做“人师”。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特别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智慧引路, 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教师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体, 是内存于教师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总和, 是当今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教师, 作为学生成长的导航员和引路人, 更是需要一种精神, 而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有了这种精神, 就能引导学生向上进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确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作为教师也应该自己确立一个目标, 并为之不断积极奋斗, 为学生树立高大的教师形象。《教师法》总则的第三条, 是我国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教师的地位是“专业”人员;接着, 对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了具体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三项素质要求: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从《教师资格条例》可以看出, 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应当是职业思想和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学历水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就像蜜蜂采蜜一样, 需要博采众长, 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 还要饱学有识, 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只有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 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旁征博引, 才有利于教师在学科对比中互为基础, 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素质的提高。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 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为了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你那具有魔力般的课堂, 感受你高超的教学艺术, 还需要深刻地去思考, 怎样完善自我的个人实践知识, 让教学实践更具魅力,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构筑快乐进取的精神家园。

构筑我们成长的乐园, 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只有我们每一位, 都喜欢自己工作的地方, 把它作为一种快乐精神寄托的时候, 各项工作才会用尽其心, 尽其所能,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会应运而生。因此, 教师应该独具匠心美化办公室、教室。美化应该独具匠心, 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如:我班的教室并不豪华, 没有什么特意的修饰。它很平常, 但他也很不平常。每天我和学生们生活学习在这里, 平淡而单调, 却丰富而多彩!几句鼓励, 共同提高。以下这些话就巧妙地布置在教室的每面墙上, 这些话影响着我的学生:“我的爸爸、妈妈, 请您放心, 我能自理了, 请您放心”;累 (泪) 是催化剂”、“谁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美”;“入门即静, 怕苦莫入”、“有理有节, 走进教室, 满怀信心, 走出教室, 意气风发”;“HOW ARE YOU!THANK YOU!”;“我能行!”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困难是我的恩人, 正是因为有了困难, 才能拦住那些不如我的竟争者, 使我获得成功”;“困难是人前进的门坎, 我们应该感谢困难, 战胜一次困难, 人生就上一个台阶!山高我为峰!”设置这些标语牌, 通过简单、浓缩、通俗易懂的语言, 概括提炼出教育理想、信念、主张, 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对内鼓舞、激励、感染、号召、凝聚, 对外充实、提升、展示、树立教育的内涵和形象。为学生, 为自己打造了一方精神家园。

二、专业学习, 形成扎实有效的专业技能

1、带着问题学。

教学实践中, 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 或教研组某一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通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知识, 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收集分析行动资料, 检查由新实践带来的教学效果。接着, 教师与组织成员一起, 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加以审视, 进行系统反思——存在的问题或成功的经验, 并开展新的学习。在持久的专业发展历程中, 如果教师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那就能积累更多的案例知识, 生成情景知识, 形成默会知识, 并能用这些知识去尝试新的教学实践, 应对动态而复杂的课堂, 使自己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2、开展交流合作。

通过教师、同伴与校长, 小组、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有效互动的学习形式, 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 特别是资深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综合经验与智慧的点拨, 使自己及时分享这些经验与智慧, 不断超越自我, 促进自己持续成长。

3、形成反思氛围。

有些教师出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某种“伪反思”。如:感觉良好, 不肯反思;水平有限, 没法反思;片面思考, 错误反思。不管那种情况, 都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有一种大局意识、团队意识, 创设各种情景, 主动、积极地帮助同事进行反思, 以实现大家的共同进步。如:开展教研活动, 大家都积极为执教者寻找闪光点及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让别人得到提高, 自己也得到进步。

三、科研导航,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新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不应该再充当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也不能在局限在以往的课本的圈子里, 进行狭隘的教学, 而是需要开阔我们的眼界, 深入学科教学的思考。搞科研, 实际就是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 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创新, 最终追求的目标, 就是如何使我们教育更有效, 更有针对性, 更能够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我认为, 一个好的教师, 一定不会满足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内容是新的, 教育对象是新的, 我们的教育思想也要不断更新, 教育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这些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思考:我在做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每一个教师每天每时都这样思考, 我们的教育失误是不是会更少些呢?思考这些事, 求证这些事, 就是我们教师的科研活动!总结下来, 写出来, 就是科研成果。我们不是缺乏“可研究的问题”, 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思考”;我们不是不会搞科研, 而是缺乏搞科研意识, 缺乏对科研的正确认识。只要你从现在的教育行为开始思考: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我怎么做才能更好!你的科研就开始了!

科研之路其实就可以从平常的这些细节入手, 既然已经发现了, 记录了, 思考了, 我们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敢于探索、善于探索。利用我们积累的教育理念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比如, 我就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这些问题都是我思考着, 并且在不断地尝试改变。如果能够将培训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 用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做指导进行深入科研, 将教、研结合起来, 特别是针对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帮助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 相互切磋并提出问题。当然,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 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 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 教师不仅想科研, 而且敢于科研, 不怕困难与麻烦, 勇于承担课题, 并以坚强的毅力把课题做好, 取得优良的成果。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先导”、“向科研要质量、要水平”的思想观念, 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总之, 我们不仅要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工作能力, 而且还要有好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塑造我们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 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些经验与智慧, 转变心智模式, 能够为他人的成功鼓掌喝彩;用批判性思维对待他人的经验成果, 既要吸收继承、为我所用, 又要过滤选择、有所扬弃,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 不能生搬硬套。把有价值的见解、成功的经验潜移默化地贡献给天真无邪, 活泼、快乐、健康孩子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香樟叶对印染废水处理的可行性研究下一篇:人工植牙的好处及成功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