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书籍有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读教育书籍有感范文

读教育书籍有感

读教育书籍有感 暑假来临了,学校要求在暑假期间读一些有益的教育书籍,大量的阅读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个暑假得出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带我的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当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知识培训,区级的、市级的甚至国家级的各类的教改活动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 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这一点是我参加工作这几年来最深刻的感悟。我觉得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点,只有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电源时,才方可为学生们去消耗。 3.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4.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5.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 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 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第二篇:读.爱心教育有感

林东六中“尽责圆梦,争做师德标兵”征文

读《爱心教育》有感 ------教育无小事

林东第六中学

张桂萍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像洒满大地的爱,给学生带来温暖,给未来带去希望。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让我感受到为人师者的他,给予学生的爱博大如海,它包容着关心和支持,理解和友情、激励和希翼、宽容和真诚…...。李老师的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他所教过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多少年之后,都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子记挂着自己的老师,那是一种怎样的师生情怀呀!听着都让人羡慕不已。这足以说明,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学生,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故事。既真实而又通俗易懂,不像一般教育专著那样,没等读就已经开始有畏惧心理了,而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就像一本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次心灵沟通,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

教育无小事,在李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李老师无疑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去看待。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学。活就活在它是源于许许多多的生活实例,教育实例,这些实例有些时候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可我们却熟视无睹,而李老师却以发掘教育资源,作为研究的教育素

林东六中“尽责圆梦,争做师德标兵”征文

材,真正把教育教学作为一项研究去做,真正是一名研究型的学者。

学生王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煮上一个给王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武健有了辍学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同学们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武健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武建,你好!让武建感动的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的转化,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的培养。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要从一些小事上去关心、爱护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是真挚的、无私的。如果不努力,就愧对老师。在交流、沟通、理解中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喜欢你这个老师的同时,也会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还有什么能拖住学生前进的脚步呢?

我们现在很多人由于职业倦怠,懒得去学习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仍然用老一套的办法去教育学生,已经不管用了。而李老师恰恰是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如家

林东六中“尽责圆梦,争做师德标兵”征文

庭教育、中学生早恋问题、班务管理、后进生转化等多方面开展自己的研究。不是说教,而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用自己的真心去做教育,真正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认真思考,勇于追梦,实干奉献,勤于圆梦。

第三篇:读《守望教育》有感

(一)

做教育的守望者

作者:林秋晓

守望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叫守望。就像刘铁芳老师在书中所说: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着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着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守望教育》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着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刘教授在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望童心

书中说"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的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教育不是控制。对孩子的控制其实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悲哀,对孩子的控制,真的应该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从最初想的就是做孩子朋友式的老师。刘铁芳老师也说:作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的倾听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真诚的关心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教育,一种朋友似的交流,一种朋友似的对话,一种不带任何做作的"教诲",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能带给学生的不是学习的压力,而是像书中说的给他们儿童的世界,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童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他们的需要,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既能为将来做准备,又真正的生活在了自己童真的世界。

望课堂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只要我们接近了教育的本真,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自己的睛眼、头脑去关注这个世界中与我们相遇的人们,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去反思和审视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常教育生活。教授为我们描绘了诗一样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读《守望教育》有感

(二)

童年的味道

王向东 松

阅读,是一种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的过程,多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有人把阅读经典比作与伟大的哲人对话,"阅读一百本好书,就是和一百个有思想的人对话。"这种深层阅读中的思考,更能体现出阅读的价值。

今年暑期,阅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字里行间的很多文字引发了我的共鸣。特别是《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这一个章节让我感慨良多,书中说道:"那时候的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什么读物、辅导资料。作业尽管也有一些,但感觉好像都能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番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因为这正是我们这代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我们,确实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接触自然,与小伙伴们自由地玩耍"——这便是我童年生活的主旋律。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我们晚上完成好为数不多的作业之后,生产队仓库便是我们自发形成的聚集地,吸引我们的,除了那锁在一个木箱子里的电视机外,便是那仓库外的场地、以及周围堆放的各个草垛,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游戏场所;自然课上我们学习种蓖麻,老师发给我们每人几颗难得一见的种子,我们在自己家后面的空地上虔诚地把它们种下,天天去浇水、观察,期待它的果实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在放学后去挑马兰头,晒干后送给一些女老师,觉得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感谢老师是那么的光荣;还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桑园里采桑椹吃,即使嘴唇染成了黑紫色也毫不顾忌……印象中好像没什么课堂作业,一到下课时间,我们就在学校的泥地操场上用粉笔划了方格玩斗鸡、造房子、扔沙包。当时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固然令人羡慕,可你要是在玩游戏上样样都不那么精通的话,你也会感受到孤独的。想想我们的童年生活,真的是在无形中完美地印证了刘教授所说的那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自由、随意。

如今各个学校的教育设施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图书馆、阅览室、舞蹈房……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可孩子们却好像丧失了"天赐童年".就拿我女儿的学习经历来说吧,印象中她童年的学习总是在批量的识记、练习中度过,而双休日,迎接她的又是名目繁多的钢琴训练、兴趣小组和书法班,童年成了一根紧绷的弦。虽然心底也希望她能多一些游戏的时间,多一些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多一些和同伴间的合作和交往,但随着她年级的升高,越来越感到那是一种奢望。记忆深处一直记得那一幕:一年的五月,我们全家一起去碧海金沙,阳光下的海边游人如织,竟有些夏天的味道。看着女儿和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在沙滩上忙得不亦乐乎,将最初极简陋的"蛋糕"垒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沙堡,路过的游人啧啧赞叹着,掏出手机或相机留影。她的鼻尖泛着汗珠,脸红扑扑的,长发用头巾绑在脑后,一幅酷酷的样子。还不时停下来,端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四周所有的喧嚣似乎都未打扰到她,只一心一意地建造着自己心目中的城堡,意犹未尽的样子。觉得那一刻的孩子是多么的随意、快乐,但这样的镜头在脑海中真是少得可怜。难怪女儿如今常常抱怨:怎么感觉还没有好好享受童年,一下子就长大了?

再看看如今的学生,从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透露出的信息是总感觉到他们每天是忙忙碌碌的。不知什么时候起,静悄悄的教室演变成了静悄悄的校园,特别是每天中午时分,很多学校都显得特别的安静,究竟是什么把学生们包裹起来了?我在思考着,也在不断地寻找着答案。

几年前,作为班主任的我带领班级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青少年综合素质实践活动,来到了位于五厍的实践基地。第一天,走在去农展馆的路上,孩子们会为一簇不知名的野花欢呼,会为路边的一只小羊而流连。在植物园中,当他们看到树上的一串串香蕉时,会小心翼翼地用手去触摸一下,以辨真假;当他们听到一种植物的汁水有剧毒时,身子都会不由自主地后退一小步,好像那毒汁会随时随地溅出来似的;当他们听到有一种奇异的果子,吃了它之后,在四个小时内再去吃其他果子,感觉都会是甜的时,眼里满是渴慕的神情。第二天,在农户家体验生活时,他们会兴致勃勃地学包水饺,在灶头旁抢着要烧火煮饺子,在品尝饺子时,有两只燕子从外面飞回来,停留在客厅墙壁的燕巢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求我用相机把这画面拍摄下来,有一位女同学还随口背诵道:"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切的一切,让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快乐,那么的好学,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孩子的形象,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童年生活。

"崇尚理解、润泽生命、奠基幸福",这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学校严格贯彻落实每周一下午半天的快乐活动日的各项活动,当看到男孩子们在绿荫场上追逐奔跑,为踢进一个球而欢呼雀跃时;当看到女孩子们在操场一角嘴里喊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尽兴地玩着现代版的"石头剪刀布"时;当看到中午时分,孩子们在"梦想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的风采的时候,我被他们的快乐感染着,心中也便渐渐释然了。

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思女儿的成长历程,面对学校孩子的可喜表现,我终于明白了:大自然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同伴是孩子们快乐的基石。拥有了这两者,他们童年的味道一定也可以是甜美的。

读《守望教育》有感

(三)

推 荐 人: 坊子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 于江涛

推荐书目: 刘铁芳 《守望教育》

推荐理由:

我记得康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他们反复思考,他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都是一知半解,仅仅能够领悟到一些字面的含义,而读过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之后,却让我感觉豁然开朗!

思考感悟:

最开始读这本书时,我的心中始终涌动着一种不知名的感动,因为我不敢相信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的时代里,竟然还有人以这样一份难得的执念守望着心中最底层的教育理想!我敬佩刘老师的胸怀,更赞叹刘老师的理想!

书中写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着的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其实,我觉得实现中国的教育梦需要的就是这些默默地奉献在一线的教师们,在教育的起步阶段跋涉着,不曾止步!

刘老师的教育理念不断警醒着我,教育要把学生的世界还给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指引学生们去创造那属于自己的世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感觉!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方针和各个学校之间成绩竞争的强大压力,我们永远都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也因此而忽略了很多学生们的感受,不仅如此,我们常常会把一些成人的思想不自觉的灌输给学生,他们因为分辨能力差,所以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出一些满腹成人腔调的应试作文,这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

如何尊重学生,让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思想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正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现象!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力求让学生们在课上就能最基本的掌握新学的知识;同时,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度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苦中作乐,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他们自觉上进,主动求知!

另外,刘老师的一些话也让人感觉到教育事业的暖意,"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这样的言语,字里行间透露出从容状态下的教育深情和教育哲理,让人感觉心底里有股振奋的暖流在涌动,时刻不曾停息!

这就是刘老师所写的《守望教育》的魅力,值得我们深思、细读,并为之警醒!

第四篇:读《守望教育》有感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位艺人因生活窘迫出来谋生,现在是要筹满回家的路费才不得不出来卖艺,艺人的话中特别强调自己“不是要饭”的。

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的,最起码的是生理的需要如吃饭和穿衣服,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对尊严的渴望。“尽管现实的个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特别是生存样式的差异,但每个人生存的底线,就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生命的尊严,这是没有身份之别的。我们在小心地守护自身存在的尊严的同时,也要小心地守护他人,守护我们身边地每一个人,哪怕是流浪乞讨者的守住他们做人地那条底线。”

现在城市里的乞讨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讨者?像文中的这位艺人在我们这座城市好像没有吧?肯德基门口,饭店门前,天桥上,有多少人在乞讨,他们真的是无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吗?有好多还都是孩子,这些孩子现在就乞讨,以后怎么办?对那些生活的无奈者,“我们可以凭借我们内心的尊重,而给他人、给这个社会多付出一点善良,一点希望。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但我们在给他人以希望和尊严的同时,我们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敞开一道人性的光泽。”可对另外那些人,我们又能怎么办?

第五篇:读教育经典有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透过教育“救国,造国,建国”;他用心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我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

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我的心愿,毅然回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他深深明白,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下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我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

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们的陶先生不仅仅心中有着自我的抱负,并朝着自我的理想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陶先生那种抱定理想,矢志不渝,为着理想,锲而不舍,为了理想追求一生的伟大形象是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光辉典范。

二、以他“爱满天下”的胸襟培养我们博感情操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与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齐的。他这样执着、坚定的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祖国,他用自我的行动实践着自我的“爱满天下”这种伟大的胸襟,他把对人民、祖国的特殊感情表此刻博爱之中。陶先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爱憎分明的爱,是真善美合一的爱。教育、引导我们不仅仅要爱自我,还要爱长辈,爱他人,爱身边需要帮忙的人,爱自我的群众,爱家庭,爱家乡,爱和平„„引导我们努力做一名有博爱精神的人。

三、以他“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境界培养我们诚信品格

陶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这句教人更律己的话道出他的做人之道。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一生。他在青年时期,即满腔热情地投身反清辛亥革命,美国留学回来,即开始他的教育救国实践,一心一意为改革传统旧教育而不懈努力,“九一八”事变后,亡国之祸危在旦夕,他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他又冒着“第三枪”的危险,坚定不移地战斗在爱国运动最前线。为了真理,为了和平,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是真人之举。

总之,陶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苦难的旧中国人民为了探求中国教育新路子而赤胆忠心,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一生。他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胸怀博爱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自我爱国、爱民,无私奉献、奋斗不息的壮美人生,也同样折射出了他完美、高大的人格魅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理组教学计划范文下一篇:党课培训第三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