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

2022-10-09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浏览次数:812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0-7-8 20:33 | 提问者:gypsywang

某初中三年级学生,男.该生从小在父母的高期望下成长,绘画、下棋、奏乐皆会,其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优下等.该生性格较内向,话语不多,经常是同学聚会时的旁听者.他做事仔细,可谓一丝不苟、井井有条,有时显得刻板.例如,他的课桌椅是不能换的.如果换了他的课桌椅,他会在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换回.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错,在班上,他的位置还算较高.眼看快要升高中了,家人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进市重点高中,以后考上该城市的第一位名牌大学.然而,初三以来,这个同学的学习成绩不见进步,反而有所下降.老师曾找他谈话,询问他的状况,想了解什么原因使他出现现在的状况.但是,老师一无所获.因为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表示自己会努力的.可不久,他的父母发现,他经常表现精神不足,有时显得很不耐烦.后来,有同学发现他经常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找心理老师.原来,他很长一段时间来,总是在想一个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个想法始终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使他不能集中思想学习.有时,他也觉得没必要那么想,可总是控制不住,他感到很痛苦,便找心理老师求助.

最佳答案

强迫型心理障碍。更本原因在于他不自信。估计这位同学平时做事优柔寡断,力求完美的人。主要是家里给的保护太多。比如说他问“人活着为了什么?”这其实就是自我认同感不够。而且感觉他没安全感。

解决方法 增强自信,做了就不要犹豫。自我要求不要太高了,洒脱一点,像个男子汉拿得起放得下。比如以后换了椅子就换了不要在换回来了。看里面说这位同学还是不错的能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去解决,我觉得只要调整好心态他肯定可以变得更好。

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情绪管理的案例分析题

浏览次数:1058次悬赏分:5 | 提问时间:2010-6-20 11:22 | 提问者:匿名

两位热恋的大学生在校园里散步,忽然女生感到头上有口痰液。原来是教学楼窗户旁边一位男生B在作怪。男生A去询问,见男生B醉醺的,男生A与男生B争吵并厮打在一起,这位女生抄起屋里的板凳击打男生头部,,致使男生B身受重伤,后休克死亡。

问题 1导致这种恶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男生A你会如何做?

3结合案例及个人体会谈谈,人为什么要管理情绪?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

4”情绪具有巨大的能量,我们只要正确管理它,无论正面情绪或负面情绪,都会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你如后理解这句话?

其他回答 共4条

呵呵 要是我 直接干死 男生B

说说 而已

1 面子问题

2 假话:我会和B理论,并告知他的行为是不对的,有严重的道德问题.3 情绪就是一时的冲动感觉,一般当时都是不理智的,容易出现严重后果,所以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保持冷静,过一会在来解决问题.

4 当正面情绪出现时,肯定会给人带来动力,而且是盲目庞大的,所以要放慢自己的脚步;当负面情绪出现时,肯定会给人带来戾气,也是不小的,但把戾气转化成正面动力是不太容易的,但思维保持乐观就能很容易做到

回答者: z19901010 | 四级 | 2010-6-22 06:17

1、导致这种恶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男A与女友的认同心理,男A要证明自己能保护女友,女友则要证明自己不会袖手旁观;当然男B的妒忌心理也是重要起因。

2、发现男B是喝醉了以后,找一个托词拉女友离开,回头再算账;

3、情绪化可以使人判断能力降低,容易陷入一种情绪困境,最终以双输收尾。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很复杂的问题,一是修养,二是遗传(性格);

4、情绪不但是一种精神动能,而且是一种生理反映,情绪可以控制人体某些激素的分泌量,激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助长了情绪的延续、高涨。这些激素可以影响人的智力、耐力、力量(肌肉的爆发力),所以悲、喜之时,人都可以具有超长的身体表现。我们可以学习利用这种身体变化,用之于恰当之所。

案例简介:

人际交往案例分析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象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小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原因分析: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解决方法: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克服呢?

1.认清嫉妒的危害

如前所述,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并贻误了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又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认清这些是走出嫉妒误区的第一步。2.克服自私心理

嫉妒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的具体表现。总怕别人比自己强,对自己不利。因此,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正如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性梦非真——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男,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从没有和哪一个女孩子特别亲近。然而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梦醒后他愧疚不已,感到犯了乱伦的罪过,无颜面对他人。后来又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班中的女团支书发生了关系。潜意识中似乎在证明什么,他不相信自己道德如此败坏,竟这样下流无耻,担心团支书因此受到伤害,以至于不敢面对她,只要她在教室,他就看不下去书,如果单独与她不期而遇,一天便会心神不宁,强烈的罪恶感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他担心自己要变成性犯罪分子,有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为什么会如此不正常。心理的负荷使他不敢入睡,生怕“旧梦重温”,讲又讲不出口,想也想不开,忘更是忘不掉,万般苦闷中他走向咨询室。

[原因分析] 使这位大学生苦恼不已的梦叫做性梦。这位大学生之所以不能自拔的原因是荒诞怪异的梦中带有乱伦性质和不存在的可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害怕睡觉。人之所以会做性梦,是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的结果。梦中的情景,都与梦者平时经验和思想活动有关。由于梦是一种典型的无意想象过程,所以性梦不免荒诞离奇。在性梦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性恋动作与性对象既不表明其人格特征,也不表明性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因而性梦之后完全没有必要自责。

[解决方法]

1、用认知领悟疗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和内疚。并对他的性梦做个性分析。从他的情况看,青春期后唤起了对异性的亲近感,而社会规范又使人们必然约束性欲,生理欲望受到心理自律的压抑后,往往会以性梦的方式得以实现。性梦仅仅是梦而已,并不是现实的,既不受梦者的控制,也不会伤害所涉及的人,更谈不到人的人格、道德。

2、加强性格基础的培养,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积极合理的宣泄。平时行动多注意以下方面:第一,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第二,保持和正常的异性交往。第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第四,多阅读有关生理和心理的书籍,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增加心理的认识、判断能力。

强迫症:挥之不去的心头阴影

小吴,男,19岁,是某高校外语系一年级学生。入学初,他发现自己看到不顺眼的同学就想啐,不久,他见人就想啐。他明知啐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但他控制不住自己,见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啐,这种冲动十分强烈,不啐就浑身不舒服,这使他苦恼不堪,以致不得不整天躲在宿舍里,连课也害怕上。

【案例分析】小吴主观上能感觉到有一种不能克制,不可抵抗的意向(啐)存在,而且也意识到这种意向(啐)是不合情理的,没必要的,但不能控制自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症。因为,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使他极度焦虑、恐惧,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冲突性心理疾病。根据小吴提供的情况:一年前,小吴因高考落榜插班到另一所中学高三班,坐在他后面的男生颇爱玩恶作剧,经常在他背上贴胶带、涂墨水,小吴与那位男生经常闹矛盾。高考前夕,那位男生叫来一帮弟兄在下晚自习的时候将小吴打倒在地,并且每人向他啐了一口。从那以后,小吴满脑子都是那晚的情景,他在日记里发誓:一定要复仇。

同性恋分析 调查显示同性恋网民2005年将达2240万

IT市场调查公司美国Computer Economics 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包括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在内的同性恋的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其数量将由2001年的1350万人剧增到2005年的2240万人。

“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的在线团体不断增加,其速度远高于因特网整体的用户增长速度。这是因为因特网可以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和虚拟社区”

另外同性恋的家人、朋友、同事等人群的网民数也将由2001年的285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610万人。

统计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间,同性恋网民人数最多的是北美。增长率最快的是中东地区,4年将增长了198%。其它增长速度迅速的地区还有南美、亚太地区和非洲等。

心理学案例分析

浏览次数:1568次悬赏分:50 | 解决时间:2007-7-1 14:28 | 提问者:xtajatqll

请用人格理论分析以下这三人的人格特征,并什么其人格形成原因。

1,一位妇女,表面友善,热情,但实际总想要求别人,不善独处,不接受朋友的建议,不接受男友独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与男友的关系不能长久“水性扬花”。喜欢张扬,个性很强。

2,一男性大学生,说话爱挖苦人,语言尖刻,对所有人都持轻蔑态度,几乎所有人都不喜欢他,但毕业后工作很成功。

3,一位女士,一家小公司员工,很少与同事来往,没有朋友,社交活动很少,每天晚上都是独自度过。

人格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要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状态是需要时间去仔细观察的。所以我只是勉强对你提供的信息作一点简单的推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人格表现,而且有很多人会伪装。

1、这名妇女很像是戏剧性人格。又叫表演性人格。人生对于她就像一场表演,要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在陌生人面前她会热情、开放、极显女性魅力、还有一些暧昧的挑逗,但对熟人却有无意识的回避倾向。虽然时常天真的展示自己的性感,但内心深处是焦虑的,所以甚至往往是性冷淡的人。我个人认为戏剧人格的成因与孤独经历有关,这些人很不能忍受孤独,所以在独处时会有明显的焦虑。所以她们要不断的去吸引观众,去掌握住观众。戏剧人格的人内心的情绪体验很激烈,而且他们会将情绪的变化当作判断客观世界的标准,所以会显得有点胡搅蛮缠。对这样的人应当充分理解她的行为,她并非是有恶意,而是她真的如此感觉。不要试图强迫她做什么,要时刻赞美她表扬她,满足她内心深处的被关注被认可的渴望,她也时常会给你带来惊喜。

2、这名男性的性格则很像是偏执型人格。敏感多疑,容易与人产生对立,对别人有一种普遍的、无法理解的多疑倾向,认为别人总是在贬低或威胁自己,对自己不公平、不信任或不忠实,因而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而且容易因为觉得自己吃了亏而激怒。他的自大其实是一种防御,因为他时刻感到别人在小看他,所以他要用小看别人来反击。这种人一般都有两分法的世界观,就是非对即错。所以逻辑是他们的强项,圆通的哲学是他们的弱项。所以在工作上如果是理工类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很有成就。有这类人相处要时刻小心,他就像是一只受惊的猛兽,强大的表面背后是一颗胆小的心脏,不要去碰触他的弱处,也不要想去战胜他,保持一点距离他才有安全感。

3、这位女士的信息太少,无法明确的判断。分裂样人格和回避型人格都会有孤独倾向和社交问题。关键要看她的内心是否渴望得到亲密感。分裂样人格内心的情绪体验很少,他们好像不太有情感需要,即使是谈恋爱也很冷淡。回避型人格的人往往有缺乏爱的经历,他们会很不自信,认为自己不重要,虽然很渴望得到爱,但又感到自己没资格,一切像是奢望。如果他们一旦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也

会变得很活泼。但心底对深度的亲密感又反射性的恐惧,所以不太容易有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二篇: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分析

李家村: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为唤起学校、家庭及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消除不良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维护全村青少年身心健康,棉花岛村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进校园活动。

活动组织领导

活动内容

一、实施青少年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引导青少年及全村居民增强健康意识,掌握必要健康知识。通过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加强青少年卫生防病和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保护好视力和牙齿,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烟草。通过“小手拉大手”、家长会等形式向青少年家长宣传健康防病知识。

二、针对我村青年、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随迁子女等青少年群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并组织青少年参与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牙日、糖尿病日、高血压病日、精神卫生日、艾滋病日等主题卫生日宣传及预防重大疾病健康教育活动。

三.鼓励和实施青少年健康健身行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磨练青少年意志品质。鼓励和督促全村青少年开展 “每天运动一小时”、“伏案学习1小时 起身走动3分钟”等健身行动,在全村青少年中倡导“健康行走很重要,持之以恒才有效”的健康理念。

四、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维护全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组织教师和学生家长就青少年上网、厌学等焦点问题进行相互的交流,进而引导青少年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通过这种交流结合青少年生活实际,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活动总结

通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进和提高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了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广大青少年逐渐形成乐观向上、自信心强、协作精神良好的个性品质,受到全村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支持和好评。

第三篇:关于陇西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人对此在陇西县进行了调查。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一)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

(二) 感情成熟

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三)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奥尔波特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四)行为稳定

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行为稳定是以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

行为之间的连贯性为特征的。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即使在成人中间有时也难免保证上述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 自私

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二)嫉妒

嫉妒是由自私所产生的一种狭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见到别人比他强,只要发现别人比他强,他就眼红,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我划线,在嫉妒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走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道路。嫉妒往往是贪婪和不择手段的温床,它像盘踞在一个人心里的毒蛇一样,疯狂地吞噬着其人性中一切善良的东西,直至把这个人变成毒蛇,再去伤害他人。

(三)叛逆

对青少年来说,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披露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一些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产生于可怜的适应能力: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从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识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涂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事实证明,这种具有强烈控制欲而适应能力又极差的孩子,走上社会遇到挫折就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从事自杀,或进行谋杀。其实,这两种极端行为的根子是一个:青春叛逆。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同时,谋杀率也在上升的原因。

(四)浮躁

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浮躁意指轻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来,没有耐性,见异思迁,好大喜功,充滿“天上掉馅饼”的幻想,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凡此种种,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浮躁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五)忧郁

由于家庭变故或个人的不幸遭遇,或一些个人成长上的烦恼,一些青少年还常常表现出某种忧郁心理。忧郁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具有忧郁心态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没有阳光,而且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自我评价。而且,与忧郁结伴而行的是自卑和自恋。

(六)自卑

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尊的缺乏状态,它和自尊的过度状态——自大——一样,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怀疑自己的能力,稍有不顺利就打退堂鼓,甚至无端地萌发某种负罪感来,这些都是自卑的表现。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卑是由不充分和不适当的社会化造成的。在婴儿期,如果它的需要都能得到及时的滿足,婴儿感知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的世界,它就会发展出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来。相反,它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态度就是不信任。在此基础上,如果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其幼稚的动作、好奇的发问和创造性的冲动进行干预、嘲笑和限制,儿童和青少年就很容易养成怀疑、内疚和自卑的性格。对于自卑的青少年要倍加关怀和鼓励,家长和老师要多对他(她)说:“你能行!”并让他们大声说出“我能行!”

三、全面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影响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妥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源于青少年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根据这个基本的假设,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正常,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社区的基础上成立有上述单位人员和专家参加的并负有评估和转交责任的青少年工作团。

(一)家庭关爱 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少家庭关爱的儿童不会有高自尊,因为家庭关爱是自尊的第一个重要源泉。双亲和子女的关系对于儿童自尊的发展非常重要。以对5-6年级学生的家庭经历为基础,国外专家总结出促进高自尊发展的四种双亲行为类型:(1)在孩子的事务中表现出接受、慈爱、兴趣和卷入的情感;(2)对孩子的行为要坚定地并且是前后一致地行使清楚无误的限制;(3)在这些限度内允许孩子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并尊重其首创精神;(4)运用不强制的纪律形式而不是从身体上惩罚孩子,否定孩子的特权并与其讨论理由。以上有利于促进儿童高自尊发展的家长行为才是真正的家庭关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二)健康教育 如果说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监护的话,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二监护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学校不仅仅是传

授知识的地方,而且还担负着对青少年进行价值灌输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健康教育主要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处在青春发育中的青少年知道自己身体上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均属正常现象,消除恐惧、害羞或负罪心理,从而养成良好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习惯;还要教给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学习尊重、服从和适应,把价值规范内在化。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和谐了,其心情一定舒畅,身心必然健康。

(三)社区照顾 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三监护人,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是三种人,一是老年人,二是青少年,三是残疾人。青少年的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第

一、第二监护人的职责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家长有虐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就马上进行社区干预:按照相关法律,或者把受虐待的孩子接到儿童照顾中心,或者为其找个“免费”的家,待他们的家庭情况好转、双亲真心悔改后再把孩子送回。如果学校中有人侵犯学生的行为,就马上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司法干预,社区法院会对当事人进行法律裁决,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

(四)传媒过滤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端给青少年。

社区警务 在社区建设实验区与示范区,出现了警察进社区、每个社区有社区警务室这样的新生事物。社区警务改变了过去警察站在青少年的对立面进行僵硬管理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从青少年立场出发的人性化服务。这对改变青少年和警察的对立关系和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而改变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医疗跟进 社区医院和医疗站要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对青少年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健水平。对于那些有精神障碍或己发出自杀警告的青少年要进行24小时跟进护理,使之尽快脱离异常或危机状态。这些工作需要青少年工作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

(六)外展工作 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外展工作,了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遭遇问题和目前烦恼,和他们交朋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同时做其家长的工作,改变其教育方法,向社区及有关部门提出改善青少年工作的建议,帮助机构逐步实现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目标。

第四篇: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分析

[内容提要]如今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谓是很重的,心理问题常常会出现。而有着良好异性交往的学生,可以在这种交往中,袒露心声,排解压力,获得鼓励、支持,焕发精神。他们最终会是学业、能力、健康多丰收!进入大学后,青少年的思想更活跃了,更需要交流的对象,与异性交流会获得新的视角和观点,使得大家更加珍惜这种异性友谊。本文主要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异性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关材料]小张与小蔡同在一个班级,又同是班干部。男的小张是一班之长,女的小蔡是学习委员,特殊的角色给他俩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班长和学习委员平时工作相对于其他班干部要多些,相应的两人商讨班级工作的次数也多些。有段时间。

他们俩嫌教室嘈杂,商量班级工作时便到较僻静的学校小花园里,有时一商量就是一两个小时,谈的内容除了班级工作还是班级工作。平心而论,他俩对班级工作非常负责,配合得相当默契,工作搞得很有起色,受到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好评。生活中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人赞扬说好,也会有人说三道四唱反调。在对小张、小蔡的赞扬声中,也不乏一些非议。说什么“两个人频繁接触,是早恋的苗头”,“常私下到小花园里,没准是在谈恋爱”,等等。有的调皮同学还对他俩挤眉弄眼。面对种种非议,他俩委屈极了。小蔡发狠心打算辞去学习委员不干,一心一意地读书,省得吃力不讨好;小张则想找那些无事生非的同学到班主任老师那儿评评理。

然而,他俩毕竟是品学兼优的同学,经过思考他们认识到,个别同学无中生有的非议固然不对,但是根源是这段时间两个人接触频繁且较私密,这难免引起个别同学的好奇与疑心。如果改变一下交往方式,少在小花园交谈,多在教室或在老师办公室商谈;少些两人单独接触,多些与其他同学交往,同学中的非议一定会减少。况且现在一听到同学议论就有情绪,更给同学的非议以口实。“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于是,他俩放下思想包袱,只当没听到同学的议论,一如既往地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俩人有什么工作要协商尽量在教室,实在不行就到老师办公室。同时,在工作上注意与其他班干部多沟通,集中大家的智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不仅,同学中的非议在他俩改变了交往方式后便销声匿迹了。通过这件事,小张和小蔡成熟了许多。

[关键词] 交往动机 障碍 解决方法

当人们心中有了烦恼时,常常希望能够倾诉出来,好友的劝告与抚慰,有助于使烦恼烟消云散。此时,倾诉也许并非期望寻求什么办法,解决什么问题,而主要是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时倾诉者往往不是寻求一个好参谋,而是想找一个好听众。这时同性与异性相比谁是更好的听众呢?当然是异性。是什么导致人们更愿意与异性交往的呢?据分析,两性性格有“互补“作用。心理学发现,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互补性“原则,男女双方的个性存在相反的差异时,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说来,男人的刚毅和女人的温柔正好可以互补,给苦恼中的异性朋友以慰藉;两性交往有“异类群体“作用。人

们常常愿意在自己同类群体之外的交往对象那里打开自己的心扉。比如,人们往往对外单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情感交往的特点所致,异类群体中的人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比较高一些。两性各自分属不同的性别群体,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迹更为安全些;两性性心理有“异性相吸“作用。为什么要男女相伴走过一生?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当然不同于夫妻或情人之间的性交往,但由于对方是异性,当事人便比较容易缓解内心因苦恼造成的紧张和焦虑。这也是人际交往中异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然而,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少男少女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促使心理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倾慕与向往,希望自己能更多的与异性交往,有什么苦衷和心里话也愿意向异性朋友倾诉。这时,男女同学间相互吸引乃至发生早恋。但是,有些青少年不敢与异性交往,羞于谈异性,与异性说话时则脸红,出汗,心跳,呼吸加快,语言不连贯等,出现异性交往障碍。 要消除这种障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1)更新观念,主动交往。青少年由于性的萌动,产生对异性的渴慕,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过分压抑对于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开放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开放型的人际交往成了社交的主旋律,因此,不应将与异性交往神秘化。

(2)树立正气,创造环境。打破封闭式的生活环境,用全新的观念和热忱的态度,发展同性友谊和异性友谊。树立正气,创造合适的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己在交往时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不抱杂念,对别人的交往不冷眼,不遏制,不捕风捉影,不制造流言。

(3)分清友谊与早恋的界限。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机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这时恋爱,难免会有较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友谊与恋情之间的尺度不易把握。因此,应尽可能增加群体交往,这样的交往方式,既能渲泄情感,满足少男少女的心理需求,又可避免越轨行为。

(4)交往时要大大方方,不要故作姿态,以免招来流言蜚语。少男少女们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异性的好感和青睐,这是正常的。但这种表现一定要掌握尺度,要自然大方,不可粗俗轻浮。

(5)要善于学习异性的优点。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在性格和气质方面各有长处,男生坚毅、刚强、勇敢、独立;女生细腻、温柔、严谨。不同异性交往,少男少女们很难发现异性身上特有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又恰恰是其本身所缺少的,因此,男女生之间进行正常交往,有利于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因此,正确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

1、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诱因?

2、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3、如何使青少年摆脱心理阴影?

4、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5、青少年犯罪的日后趋势?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

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比如,据报道,去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对其管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杀致死。在日本,2001年初,神奈川县一所中学的两名学生因不满老师的耐心规劝,居然动手“修理”了8名老师长达1小时,造成2名老师下鄂骨折,一名怀孕女教师险些流产。时隔不久,日本西北部一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训斥,放学后用一把小刀连刺老师十刀,致老师惨死刀下。(13)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

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四)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

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

2、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

3、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

(五)司法原因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尽量减少对其羁押,显得更为重要。

这里主要谈的是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监狱对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则更强。

一)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二)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1980年联合国第三届预防犯罪及罪犯处理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家长)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武汉一酷爱玩网络游戏的16岁少年徐某,拿起菜刀向熟睡的母亲砍去,其目的是索要8000元钱。母亲的脸、腰上被砍了6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当他逃离现场时,母亲还追着喊:“伢,你把毛线衣穿上,莫冻着了!”(26)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都是娇惯、纵容种下的苦果。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婚姻法》第23条规定:“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都规定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所承担的教育义务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职责,但并未规定父母教育不力所应承担的严厉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我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第49条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责令其严加管教”,但不管教怎么办?尤其是对父母已经离异(且已另外组合新的家庭)的孩子。法律应增加规定教子不力的“拘留”、“罚款”等行政责任,严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在英国就有“孩子逃学、父母坐牢”的做法。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经常逃学,而被判监禁60天,她上诉后,尽管刑期减半,但仍要执行30天的监禁。(27)在九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有委员就曾提出建议:针对青少年犯罪,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加入对父母的处罚条文,以督促父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28)看来,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很有必要。

(三)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在《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第10条中写到:“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儿童的发育成型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更具体地说,学校能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应尽的公民义务、犯罪的性质、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犯罪的种种后果、刑事司法制度的工作情况以及预防犯罪的方式。”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情操高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否则,如果学校教育不力或不利,他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笔者以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

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

第1款)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做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做一个高尚的人;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传授各种知识,增强将来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那种只“授业”不“传道”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尤其应注意抓好“后进生”、“双差生”的教育。对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一般来讲,这些只是一些方面、一时的“差”,并不代表全面、永远的差,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和教育,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先进生”,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益的人 或者国家的栋梁之材。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

“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模范表率和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是终生受益的。这方面不乏其例。要想使学生懂法,教师必须先学法,要想使学生做好人,教师必须先做好人,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这须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现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应大胆改进教师制度,使教师能进能出,对那些品质低劣、不能为人“师”的人,要及时将其淘汰出局;对于那些歧视学生,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要予以严厉处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采的法制教育活动。笔者作为三门峡市依法治市讲师团的讲师曾被邀请到学校给青少年讲法制课,结合自己所办案例和青少年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反映效果良好。通过这些法制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四)社会预防

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前厅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全球十大高端矿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