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体现艺术作文

2022-07-29

第一篇:生活体现艺术作文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

【摘要】能否将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表现出来,与演唱者对作品的精神理解、二度创作有直接的关系。审美体现直接决定了声乐表演艺术的感染力,这便对演唱者的音乐情感、演唱条件提出了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声乐表演;审美体现

中图分类号:J8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68-01

声乐表演主要目的是通过表演者的声音与欣赏者形成心灵上的共鸣,为听众和自己带来精神上启发与感染。一部作品通过作词家、作曲家对歌词与曲谱的精心设计,然后加上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优美声音的融合,再加上乐器伴奏的烘托,从而将一部作品音乐展现。

一、声乐表演艺术中声音的审美体现

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音指演唱者的音色,演唱者的音色各具特色,音色不同,其中的审美体现就不同。同时,作为演唱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对于声音的运用、细节处声音的处理等等,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现。音乐作品不同,其中所表达的情绪、精神内涵、歌词等等也会不同,那么其中声音的轻重缓急处理、阴阳顿挫处理、音色的处理等等都要不同,这便是声乐表演艺术中声音的审美体现。

作为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前,需要理解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好情感、思想内涵,然后通过声音将其中的思想内核变现出来,这样单位表演才具有感染力,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声乐表演艺术中音乐感觉的审美体现

音乐感觉同样是声乐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审美体现,它具体指演唱者对节奏、音准的掌控以及演唱者的内心感受。只有准确地将作品中所设想节奏、音准表现出来,才能将创作者的音乐感觉、内涵情绪表达出来,同时欣赏者也能够透过音符,体验到音乐作品中的音乐感觉,从而形成共鸣。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声乐表演中音乐感觉的审美体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声乐练习中,一定要打好节奏、音准这一基本功,勤加练习。在演唱一首新歌曲时,首先要将歌曲的节奏、音准练好。另外,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中的音乐情感,需要演唱者有敏感的情感体验,体察歌词、旋律中所体现的情绪,将自身置入作品角色之中。如果从社会自然科学角度分析,需要声乐表演者多体验动人景色、自然美感等等,从中体会美、发现美。再者,可以从其他人的声乐表演中借鉴经验,研究其独特的形象、风格、语言特点,品味其中的情感美、韵味美以及语言美,将合适自己特点的部分借鉴过来,以形成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审美体现。还有,为了丰富自己的音乐感觉,可以通过提高艺术修养为切入点,如观赏、朗诵、阅读等等。

三、声乐表演中艺术形象的审美体现

不同的艺术形象,对音乐作品表达有直接的影响。声乐表演中艺术形象的审美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艺术形象的典型审美体现。声乐表演中所体现的艺术形象并不是指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现象,而是指将生活中的规律、生活中的本质、社会中的人情世故、情感体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等等,置入音乐作品中,让欣赏者通过声乐表演者的表达从中体会、感受。如果在欣赏者脑中形成一个形象画面、有强大的气场共鸣,便可以成为经典的经典的艺术形象。

(二)艺术形象的个性审美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因此看待事物角度也就不同,对相同事情便会有不同的理解,表达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在声乐表演中,同样存在上述情况,同样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便是音乐表达的魅力所在,也是声乐表演中艺术形象的审美体现。因此,在声乐表演中,应该把自己对作品中旋律、歌词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表演才更具美感,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让欣赏者感受到你内心的情感波动,体会不一样的感觉。

(三)艺术形象独创的审美体现。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与价值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新鲜感,所代表的艺术价值代表着自己,此种艺术形象独创的审美体现将更加吸引欣赏者。艺术形象的独创和演唱者的音乐文化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歌者在塑造一部音乐作品时,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要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将其中艺术价值凸显出来。

四、总结

在声乐表演中,音乐感觉、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认识、艺术形象、情感、声音等等,都属于审美体现,在实际的声乐练习中,要研究其中的技巧,融汇贯通,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歌唱感觉,将丰富的情感和声音体现出来,把更加完美的艺术形象展现给欣赏者。

参考文献:

[1]鞠曼丽.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分析[J].现代交际,2014,(07):77.

[2]谢俊武.试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体现[J].音乐时空,2015,(20):102+76.

[3]张时俊.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J].北方音乐,2015,(15):86.

[4]钟巧珍.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初探[J].艺术科技,2015,(04):155.

[5]袁春.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分析[J].北方音乐,2015,(11):72.

第二篇: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其艺术性论文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体现课堂的艺术性。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下面从常规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导语的艺术性

一节课的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导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或造成悬念吸引学生,那么导语如何设计。

1.过渡性引导。

课与课之间都有过渡的过程,按正常的教学秩序,每节课都是下节课的基础。上课时应该承上启下,总结上节课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不让学生感到突然,有些学科也可通过对过去学过的而且与本节讲授的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回顾,,作为本节课的引入,使已经学过的只是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感到困难。

2.通过自己的阅历或生活引入。

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或自然现象,有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撷取生活、工作中的或自然现象中一些恰当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渴望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直观法引入。

可利用图表作直观的展示、精略的概括内容,直接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其兴趣。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问很重要,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1.创设温馨的气氛,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也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学生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语言亲切。当学生因心理、知识、语言或思维诸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教师绝不能冷眼旁观,让学生难堪,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及时启发诱导,理顺其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样,即可使学生因终于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里满足,又可使他们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2.掌握分寸,把握时机。

提问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不能形成固定模式。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新旧知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此时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情绪活跃,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大大提高其求知欲。

3.提问的深广度要适中。

所提的问题不要太难或太易,要不要过大或过小。问题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就会失去提问的意义;问题太难,学生理不出头绪,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信心;问题太大了,学生会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每次提问,注重提问的质量,要做到深浅适度,恰到好处。

三、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简练,要有启发性,逻辑性和感染性。

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不是一般讲话,也不是朗读文章,更不是拉家常式的谈天说地,而是知识迁移、智能培养的过程,是逻辑表达和感染力的统一。教师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可把讲授的内容讲得准确、明白、生动,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教师语言艺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科学性。

讲课时,无论是课文的分析、理论的阐述,还是规律的推导,所用的词语都要准确、简要,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2.逻辑性。

讲课时顺序要合理,层次要分明,安排要得当,分析、综合贴切。那种不分主次,次序颠倒的教学,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简洁性。

讲课的语言要简明精炼。三句说清了,就不用四句;一遍说明了就不要重复,更不能废话连篇,还要避免口头禅。

4.生动性。

所谓生动,就是语言要鲜明形象,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要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词句,将枯燥的东西讲得妙趣横生,形象生动。但不能追求低级趣味,也不能为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

四、板述精当、科学,要有艺术性

板书包括书写和作图。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的口头表达、实验相辅相成,能帮助学生领会所学内容,提高分析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板书要有协调性。

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板书内容逐步完善。板书与教材思路同步,使教学过程与板书协调一致,板书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练。要提取讲授知识的精华,加以归纳、概括,做到条分缕析,纲目详明。教师边讲边板书,板书时有讲解,讲解中有板书,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分散学生发注意力。

2.板书要灵活。

板书的内容,可根据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灵活设计。板书必须字迹工整,图表规范,线条清晰,布局合理,还可以恰当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增强直观性和鲜明性。规范化的板书,还对学生的作业起着规范作用。板书必须讲究结构美,形式美,布局要恰当合理。

五、总结的艺术性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总结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学生在一节课里所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使学生把新的内容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于检查和再现。所以课堂总结的艺术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图标总结。

知识的传授,一般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采用图表,把知识加以归纳、综合,使学生不仅能系统掌握知识,,而且对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各部分的联系与作用也能得到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这种方法既直观明了,又便于掌握。

2.多层次总结。

每节课、每章节之后有本课,本章总结,每部分讲完也要有总结,还有阶段总结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总结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注重课堂教学要体现艺术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充满生机,学生才会听、勤于思、乐于言,从而教与学双方能积极配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会为课堂教学迎来一片春意。

第三篇:中考满分作文450字生活的艺术

文秘助手()之中考满分作文450字:

生活的艺术

夏丐尊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

生活百态,只能由自己去体会,生活的千滋百味也只能由自己去品尝。在生活之余,独自悠闲在乡村的小道上,感受夏天那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伴随着一丝草花香,闭上双目。任心灵的翅膀翱翔于广阔的天空,孤独犹然而生。但也因为这样,才会有独立的空间来感受生活的旋律。

当你嚼着可口的食品香甜袭来但你可知道香甜的背后却是那不辞的辛劳,因此你学会为此而感动,因为如果没有辛勤的劳动,哪来那丰收的果实。从此你知道人生的不意,你学会了珍惜自己,不让自己轻易的受伤,因而你知道了稳重的含义,要记住在感受香甜的同时也要学着体会被那炽热的日光刺伤的感觉。

辣,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仍激情得以绽放,展现青春的活力。正如塞缪尔厄尔曼说言:“岁月让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灵魂也会苍老。”假如人间没有所谓这样的“辣”,也许就没有那光彩动人的岁月。失去激情,世界将黯然无味。

其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各有其意,只要你认真去品尝就一定会感受到它特殊的滋味。

第四篇: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总有一些“永恒的价值”被继承升华,一些“思想观念”被抛弃修正。而对文化的正确认知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和纠结所在:在美术领域,近代以复制西方体系为进步,现代以时代的不同、片面的艺术独立性为说辞为一些当代艺术的“肆意宣泄”张目,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价值与本质内涵的歪曲,更深层的是这关乎人类灵魂深处的审美理性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类对文明进步本质精神的认知与认同。

艺术的本质是促进文明与进步

绘画是人类早期在表达情感、认识描摹世界中掌握的特殊语言文字系统,如代表人类史前文明的远古岩画,其所表达的内容及影响与作用都具有集体或社会意义。区别于语言、物质工具,绘画是人类认识、表述世界和自身的“第一工具”。不同程度上承担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情感、认知教化、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即便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语言文字系统的成熟和巨大作用也没有取代绘画语言特有的文化功能,这是从人类灵魂深处衍生出的审美理性和内在精神。

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文化功能更具独特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艺术语言在拥有独立性的同时,又从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纵览古今中外,美术以其特有的语言和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的文艺复兴使欧洲的思想冲破宗教樊篱的长期束缚,是一场以艺术语言的真实性、生动性来彰显人文精神、启蒙人类理性精神的文化艺术运动,内在规定了文明发展新阶段的价值标识。

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是一个需要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性潜移默化、深入参与的价值观重构和思想解放的过程。区分“美与丑”、“真与伪”,形成先进文化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定义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充实。正是在此意义上,艺术语言拥有了真正的独立性,并跨越学科意义拓展到其他人文学科、科学领域,使美术话语同人类整个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与内涵密切关联起来。

社会中的美术自主性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艺术思潮可谓是泥沙俱下,其中不少片面的、颓废消极的错误思想披上艺术的外衣,以审美现代性的名义兜售。“艺术”这一神圣的光环,确实混淆了视听,蒙蔽了一些人,片面认为艺术是自由意识和情感的表达,否认、不承担艺术的社会性和文化功能,以机械复制西方当代艺术符号或主观任意地表现人性的放纵,以颠覆道德与美的价值标准为人性的解放、个体的自由和艺术的价值,并视其为艺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虽不是艺术界的主流思想,但其故意夸张的表象方式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特别是那些肆意宣泄人性颓废、荒诞的行为艺术更是如此,即使在西方,这样的艺术也是受到抨击和批评的。如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唐纳德·库斯皮特所言“只有当艺术真正是美的时候,艺术才可能抗拒生活中的丑”。

人不可脱离社会,作为创造性活动的艺术必然是在特定的社会性中伸展着艺术的自主性,艺术家想表达的“自我”是在社会化的网络中生成、存在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艺术自主性的发挥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为艺术社会功能的呈现与承担。

即便是史前文明的远古岩画,其所表达的内容、影响与作用都具有集体或社会意义。中世纪西方的绘画忠实地为宗教服务着,维护、表述着宗教定义的美与价值;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在为皇家、贵族服务中表现出其社会的阶级性,在阶级性中承担着艺术的认知、教化、审美的社会功能;而书写胸中逸气的中国文人字画,即便艺术个性如八大、八怪的自由意识和情感表达也有着对社会现实的另一种反应,八大在绘画中以“哭之、笑之”和“白眼看天”拒绝否认当时的社会政治体系;郑板桥绘画中的“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民间疾苦声”更是深刻的政治理想的自我诉求,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自我的审美与价值取向,在本质层面丰富升华了艺术的价值内涵。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认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进程,是试图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反思与批判而建立起集体意识的自强体系,而中国当代艺术则是以后现代主义的面貌软化了当代艺术应有的锋芒和精神力量。美术的现当代性应是以创造、歌颂美好的,批判、揭露丑恶的艺术本质精神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家的关怀”,艺术的价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与人的内在价值达成统一。

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的修正

中国近代以来文化的反思与否认成为主流。中国的传统绘画同样受到文化艺术界的激烈抨击,从陈独秀的打倒 “四王”风格绘画,到徐悲鸿秉承康有为的“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思想,都注重引入西方的写实主义,但却有遮蔽中国传统绘画本质精神之虞。

学习借鉴应在正确认知自我与他者的基础上进行,不是以时代的名义、以文化对比的名义认为时间性、阶段性的“落后”就要加以否定和抛弃的。历史事实是代表西方艺术现代性的抽象主义以绘画表达情感正是在学习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上生成的。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所言,西方从中世纪神学走出来并从儒学获得精神资源;美国密歇根大学包华石教授所言,当欧洲人利用唐宋的画论来取代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时候,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正疲于学习文艺复兴的传统而吸收保守派的主张。

今天,虽然一些偏激的认识和行为已被修正,但一些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在对艺术现代性的错误认知和对当代性的错误表达上。一些当代艺术就是对西方艺术符号亦步亦趋的模仿,照搬、移植西方的教育、审美模式和判定标准。由于其权威化的贯彻与实行,在“中西结合”的新理论下使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理念与价值内涵在无形中向西方标准放弃性的看齐,抑制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主体性的创新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人类文明阶段进步标识的固化理解和形而上的推定,从而否定掩盖了其历史局限。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中国的现代性状态是一种迷恋,这种整全式、全方位的追求有很大的风险。美国匹兹堡大学高名潞教授也认为在中国,现代性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当现代主义在西方成为廉价、批量性的东西时,在中国却成为一种高尚的、新兴的、有价值的东西。

时代在发展,民族性也总是被修正,表现为民族性能否承载时代性,为其生长提供持续的文化动力;时代性能否创新、延展民族性的主体价值框架。中国的传统绘画语言以具象、抽象相并为特征;以气韵、写意、意境贯之有形神兼备之意。“笔不周而意周”的写意精神产生的艺术效果与精神对话,拓展了具象事物的表象空间,如以梅、兰、竹、菊入画喻君子的品质与精神。中国画这种笔墨的气韵与抽象、写意的文人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普遍联系、辩证、协调的天人观,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这种精神在全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正可合理言说中国美术的世界性意义,充分展现中国美术的内在精神和逻辑。

重构艺术话语体系掌握文化话语权

在文化的竞争中,复制、模仿西方话语不会产生话语权和软实力,只有创新重构才能掌握话语权、提升软实力。真正的艺术创新应是先进文化与高尚精神的表征,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构筑起人类的精神家园。

这种终极关怀的形成,要求美术语言发挥审美的根本性作用,以美术元素在人类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中的无处不在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审美理性来界定道德、美的标准与取向,表现人类对高尚美好、真理正义的追求与向往,以此为取向的艺术话语重构才能激发文化认同并最终掌握文化话语权。因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精神力量,也是人类对明天的责任。若整天生活在以低俗为“美”所构成的世界里,人类势必将被引入堕落黑暗的无底深渊。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等诸多学者一致认为,谈话语权应该有一种彰显中国文化艺术本来具有的人类性高度的文明意识,从肆意践踏和丑化自己的历史、妖魔化自己的传统和祖先的思想阴影中走出来,用平和的心态和眼光对待我们的历史与现实,以全世界视野的高度考虑怎样发挥中国文明应有的作用。

中国美术未来视野的重构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美?为谁而美?为什么而美?这是艺术当代性、本质性的构筑与表达。以中国艺术特有的语言、人文精神与文化理想来吸收、塑造升华人类优秀的品德与精神,反思、修正现代性的弊端与局限,呈现拓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科学进步、包容共处的民族性文化因素;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荣辱观,使文化艺术得到大发展、大繁荣,掌握文化话语权,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篇:优秀高中生作文展及点评:《生活的艺术 》

生活的艺术 —读周作人《雨天的书》有感

北京四中 高一年级 赵逸云

生活需要一种观赏的情趣。把自己看作局外人,一切的嬉笑怒骂,便都涂上了喜剧的色彩。或许,此即周先生提及的生活的艺术。

我们看作家舞文弄墨,觉得艺术;看画家笔走龙蛇,觉得艺术;看舞蹈家长裙翩然,如凤如蝶,更是艺术。可《雨天的书》告诉我,生活也要讲艺术。

《雨天的书》是闲适小品的集子,优游自在,平淡冲和,极易让人联想到古时文人聊寄性情的写意画。平林寒水,几叶孤舟,或者一树淡淡的白梅,数丛清逸的竹,如做游戏般涂在一片方寸大小的白纸上。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可不就是生活的艺术了?

书者,心画也。雨天写书,就是用文字画画呀。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你看,这可不是生活的艺术吗?

他都画了些什么呢?说出来你必定莞尔。

“我们院子里的虾蟆现在只见花条的一种,它的叫声更不漂亮,只是咯咯咯的这个叫法„„在下雨的早晨,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喜欢极了。”

“笠上的苍蝇,比我更早地飞进去了。”

“不要打哪,苍蝇搓它的手,搓它的脚呢。”①„„

本书并没有像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品那样,言尽人间沧桑,或者影射某个不相投合的名人,它只是描述一些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故事。诚如作者所言,“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想竭力摆脱一切的家数,如什么文学家、批评家,更不必说道学家„„”

诚然,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有时我们会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忧心气愤。有时我们的确应该站出来,借了文字和舆论的力量来敲打敲打它。然而这种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如偶尔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冲刷掉心灵的泥丸,搅动起沉积心底的丰沃养料;可生活在本质上,还是江南那湾“风静縠纹平”②的荷塘春水。

一个人如何获得幸福?罗素曾说,在讨论这类问题时,我们得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类人身上――他们没有遭受过外来的任何巨大痛苦,他们收入充足,衣食无忧,可他们并不幸福――“这类不幸使人不堪忍受,因为它没有任何明显的外在原因”。

罗素的观点与周先生异曲同工。在现代文明世界里,许多享有荣华者的不幸,祸根就是未能体验到生活“微妙的美”。“司空见惯浑无事”,是“生活的艺术”最大的敌人。

昨天,我忽然发现玉兰原来这样美。我好奇地打量,就像井底之蛙登上高山,眺望星空。白玉兰开得真好,初时浅绿鹅黄的花苞,活像点在枝子上的小灯泡,既而一点点膨胀,苞衣初破,像白衣少女缓缓抖开舞裙。待得满树繁华,“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③,好像千万仙子赤着玉足翩然而至,奇绝清绝。

我惊异从前竟未抬头看上一看,看一看这株株玉树,以至白白浪费了10几年的良辰美景。

而昨天我之所以抬头,想必与懂得了寻找生活的艺术存有若干联系。生活永远没有司空见惯,只是我们自己不在意,疏漏了春光,疏漏了让人神清气爽的好天气。

因此,我要向《雨天的书》致敬,向生活的艺术致敬。我祝愿,我祈祷,我永远不会失却对那些看上去平平淡淡的细节的兴趣。这样,我的心境就不会荒芜下去,这样,我就有了一个希望。

注释:①写苍蝇的这两行文字,是周作人《雨天的书》中《苍蝇》一文推崇的日本人小林一茶的诗句。②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中的“夜阑风静縠纹平”,縠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③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有“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句。

点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贵在有感,感之深、感之久,就能受到熏陶,收到潜移默化之效。作者读周作人《雨天的书》,领悟到“生活的艺术”,即把自己当局外人,以一种观赏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平平淡淡的细节,从而使生活充满情趣。例如“不要打哪,苍蝇搓它的手,搓它的脚呢”,就是一种观赏的心态。让自己拥有了一份闲情逸致,自己的生活就艺术化了。作者娓娓而谈,联想丰富,思维活跃,又由阅读感受上升到理性思考:“诚然,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可生活在本质上,还是江南那湾风静縠纹平的荷塘春水”,并比较“罗素的观点与周先生异曲同工”,得出结论:“司空见惯浑无事”,是“生活的艺术”最大的敌人吧。但文章并没有完结,作者“忽然发现玉兰原来这样美”,“懂得了寻找生活的艺术”,从此“心境就不会荒芜下去”。读书之得,已内化为气质和修养,外化为行为和文章,这才是真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正所谓“文如江海才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上海高校教师工资下一篇:社会团体组织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