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的意义和价值

2022-08-06

第一篇:销售的意义和价值

一线销售员工培训的价值意义

一、对一线销售员工培训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核心战略的必然要求 对追求创造更多利润的企业而言,欲获得优秀一线销售员工的途径就是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训,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咨询专家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所说,“零售商应该多花点心思来留住你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你在营销上花的每一个美元和每一个小时对你的外部关系都会产生倍增的价值。顾客满意于员工满意,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在员工高流失率的情况下还能实现顾客的高忠诚度。”

成立于1901年的诺德斯特龙企业,以经营百货商店、鞋店是年销售达6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他们的企业核心战略中有一条始终保持不变:“培训并授权给员工,并让他们照顾好顾客,公司就能有长足的发展”。那么,对于企业来讲,如何通过培训后进行授权,让员工更好地照顾好顾客,如何更好地进行管理及经营?如何更多获得收益?我们首先需对企业的商品构成有所了解。

企业销售不仅是指有形(物质)商品销售,然而还应包括服务销售,并且服务还是销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他们有形商品价值扩大化是有限的,而无形商品却能更大程度提升及发挥商品总价值,即扩大附加值。提升服务的质量是创造附加值的主要途径,而优质服务是通过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来实现的。

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开始注重围绕引进人才、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增值的相关实践课题,员工培训是重要有效的切入点。培训①就是给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完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它是以企业为主

体,有计划地组织员工从事学习和训练,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改善态度和行为,增进员工绩效,使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能共同实现的活动。

通过培训,将员工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人职匹配”②,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1、从目前情况来看,整个零售服务行业都遇到过招工难的问题,优秀的一线销售员工很难招。如果员工由于长期不能得到有计划的培训,销售技巧及服务水平等综合素质不能提升,势必降低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与零售行业中的服装企业相比,在人才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随着欧美大型服装零售企业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使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更加严重。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要重视人的因素,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

3、企业要重视一线销售员工的培训工作,以促进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保持稳定优秀的员工队伍。将员工个人命运同企业命运联系在一起,并能保持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工作热情,加强团结合作,增强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工作。

二、对一线销售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零售业的大趋势还是在服务质量环节上,这一点,国外市场显然要比国内市场发达。”③在国美出海引发家电零售业现状讨论中就曾发表过这样一句话。提供服务质量的人,作为一项重要资本再次提升价值。企业之间竞争的胜负最关键是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换句话说,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才是决定企业命运成败的关键。

目前,很多零售企业一线销售员工,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普遍年龄结构与职业素质偏低

人员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及职业素质。在企业培训中,我们主要就提升员工对其职业素质方向进行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课程开发,来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在销售员工招募中,很大一批是吸引年轻人来就业,从他们的年龄结构及学历素质结构来看,普遍为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校的营销管理或旅游管理专业为主的初入社会的人员。对于从学校刚毕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学校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或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所显现的经验缺乏,应对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使他们自身焦躁,企业头疼的缺乏职业素质的现实问题。

2、职业素质偏低,工作中表现为缺乏销售服务意识与技巧

由于存在的偏低化的就业年龄结构组成及素质结构问题,使得很多零售企业的一线销售员工的工作意识及技能提升普遍缺乏,从而使企业在提升商品附加值上,在创造更高经营利润上,遇到一定阻力。

在企业强化占领市场的战略引领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烈推动下,企业的战略中开始大步伐地引入了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开始着力对一线销售员工进行培训,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活力,持续发展,促进了一线销售员工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有助于一线销售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1、培训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使企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增强发展能力,提高员工的核心技能素质。

2、企业通过组织长期培训,使具有不同价值观、不同工作作风的人,根据自身企业文化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和教育。目的是使员工进一步增强了对企业的认同和责任感,形成了共同的企业精神,使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巩固、建设和发展,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队伍的建设和稳

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员工对企业认同感,促进员工在企业内更好的发展。

一线销售员工培训工作实践探索

企业培训的重点就在于提高一线销售员工素质这一课题。我们认为,员工素质建设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必须加强协调管理,并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相联。要把一线销售员工素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一、在培训中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先培训、后使用原则。

对于新进企业的员工来讲,对于企业文化及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是相当陌生的,如何让其以最快速度对企业文化及自身工作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呢?我们认为入职培训、岗前培训是有效途径。我们对于新入职员工应在报到上岗前就进行入职培训、岗前培训。使他们对企业文化和经营理论有所了解,同时,对本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学习。使之在进入实际工作环境后,能较快适应并进入工作状态。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原则。

在经过培训相关课程后,必须要求一线销售员工能将学习到的技能自如地运用到实际销售工作中。因此,在培训方法上,我们可结合并运用大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演示式的教学方法,让员工获得实践机会。

3、效果反馈、结果强化原则。

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培训销售的反馈。反馈的作用在于巩固学习到的技能、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在培训中,对发现存在的问题点给予指导解决或提供良好的经验分享比一味指责员工过失更值得提倡。

4、有利于职业发展原则。

员工培训的效果与员工主动、积极地参与直接相关。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培训内容一定要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培训成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在实际工作,一线销售员工的晋升考核,均需通过相关等级的培训,再运用360度考核④后,合格达标后放可晋升。因为,这可以让员工了解到:参加培训对自己未来的待遇、职位等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获得培训机会,能使自己的职业愿望与需求得到更好的实现。

二、从企业需求与员工水平角度开展设计培训内容

1、培训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与现状相适应。

要从需求出发,围绕企业培训员工的重点培训课题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作为以销售为主的企业,我们培训重点就是从提高销售员工素质,即综合素能入手,提高服务质量为主,增加商品附加值这一需求目标开展。所有的课程开发及实际操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进行。

从企业战略出发,来培训配备符合要求的人员。在企业对外开拓阶段,就需要大量综合能力达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销售员工。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相结合,即需培训相关财务管理流程、人事管理流程、物品管理流程,甚至还需增加服装美术陈列指导培训及实操演练等等内容。通过系统培训,达到企业要求,在销售管理中能实际担当管理职能。

同时,要结合企业现状。如果员工感觉培训内容是一种理想,远远高于企业现状,是企业不可能达到的状态时,员工就会失去兴趣。这也意味着,要求培训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2、与员工的水平相对应。

每位员工的学历、经历、自我认知都不同,需要划分不同层次的员工区别对待,使参加每次培训的人员能耐尽量处在同一水平。另一方面要视员工的层次安排与该层次员工的水平相对应的内容,如果参差不齐的员工参加同一培训,必然有的人感觉太肤浅有的人感觉太深奥。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课程开设。

首先,我们可制定员工素质台账。从台账中分析目前企业一线销售员工的素质结构等组成情况。

其次,根据素质台账中掌握的相关信息,从工龄、学历、职业技能等级级别等若干因素中,对员工进行分类。

再次,对分成大类不同层次的员工等级进行课程开发并进行对应培训。 最后,培训必须与考核紧密相联,从而获得培训效果反馈,为更好开展培训工作,开发培训内容,达到提高培训效果收益的目的。

综上所述,加强员工的培训,才能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保持员工队伍稳定,为企业战略规划服务,成为企业核心价值力,为零售行业服装企业保障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使我们增强有形企业经济效益和无形品牌竞争的优势。

第二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大都重视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信息,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则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状况、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的距离。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我们常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听课、师生座谈、设立教学信箱等收集这些信息。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需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经济原则”:一个人了解某种情况所需的信息项目越多,他处理那些信息所需采用的步骤也越多,因而越不经济。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这种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通俗他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 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对独立学院而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建立教学信息库,把教学信息库的各项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然后用收集来的教学信息与之比较,发现偏差,重新调整、改进,再收集信息到信息库,使信息库的各项数据达到教学标准。当然,这些改进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此前,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反馈环节是比较弱的,原因在于反馈系统有欠缺、反馈有障碍。没有反馈,教学管理也就无法改进,所以在监控体系中必须要有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足之处,促进质量监控体系的调节和改革,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课题研究价值

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为信息反馈系统提供条件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其教学管理上存在对内部教学信息不够重视,即内部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试卷、考试分析;教学督导检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分析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完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策略,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

本次针对内部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对目前教学常规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分别从学生考试考核的成绩、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①师资情况②课堂听课状况③教学优秀奖成绩分析④试卷分析⑤考试成绩分析等五方面进行统计。

(一)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并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调课申请表》、《教师停课申请表》、《教师听课纪录》、《学生评教统计表》、《关于教案撰写的意见》(试行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学院督导工作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若干规定》等,使得教学信息反馈得以量化,能够更好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二)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扎实、到位。如,关于教学文件的检查(1.教案2.毕业论文);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定与调查。宏观上以 “校本教研”为标准,从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到备课、上课、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全程管理;做到了学科教学评价过程化、全面化、多样化,反馈、调整及时化。微观上从学科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具体可行、体现创新并认真落实角度进行分析;所进行的教学分析、辅导切中学校教学实际;干部深人课堂、深人教研组,指导教学措施;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检查与学科竞赛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检测和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了总结、反馈,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由于创办的时间不长,加之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母体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从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出发,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定量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调研结论。

(一)把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按类型、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党政机关2家、科研单位8家、学校9家、金融单位4家、国有企业32家、 三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6家、军队武警3家,合计102家。

(二)按照进度计划,我们对102家单位进行了相关调查与信息收集工作。①定量调查:确定调查表格模板、确定取样单位及其代表性、确定质量要求、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②问卷调查:确定问卷调查模板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③座谈调查:确定座谈提纲、确定取样单位、座谈人员类型及数量、进行相关信息采集;④个案调查:确定个案调查对象及其代表性、确定个案调查提纲、进行现场调查;⑤信息收集:进行分析资料查新、确定资料收集要目、确定资料收集方法、进行相关资料收集。

第三篇:幼儿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参加家务劳动的意义

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

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

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

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

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 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

我的事情我做主

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 全家总动员

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劳动成果秀出来

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

“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

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

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明星幼儿园

咨询电话:马老师13663596554 办0359——7077098 张老师15835959305 地址:道北西街龙森铂金华府小区院内(原活塞厂)

第四篇: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模版)

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杨友军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都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我们的生命,但生命不是以其长短来衡量价值的,那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样一个繁荣昌盛飞速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谈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题,但我想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理解,那应该是一个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才可论之,才可体现的问题。其实不然,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面前,我们所需做的就是尊重她,理解她,赋予她我们所能实现的价值,所能追求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自己活着而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那何谈人生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以自己为中心,只知道有自己,不明白天下社会中还有别的人,不明白个体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不明白个体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那他就既不会尊重别人,也得不到别人对他的尊重。因此,我想,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要尊重生命,就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把握时间,张好青春的帆,在人生这片大海上热情远航,既真诚展望自己,又热络携引他人。在别人成功时你给予真诚的欣赏,在别人失败时你给予温暖的鼓励和帮助,只有这样才是对生命的理解,才有资格去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上天赋予的。它就像一朵花,总有凋零的一天,我们应该在自然规律中一起看风起云涌,观阴晴圆缺;我们应该在它凋零之前好好地享受世间的美,体味走出阴霾之后对于生命的不同的敬畏与尊重,感受生命中那些经历曲折磨难坎坷艰辛之后的胸怀与领悟。人生似白驹过隙,短短几十载光阴,然其中的每一次取舍得失,就是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俗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是说先辈的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是有意义的;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他们的奉献与付出,对于我们今天是有意义的。但岁月成千古,往来即古今,人生百年易过,流光飞逝,恍眼已老,有谁想过,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后代有何意义呢?

任长霞,一个血沃中原的巾帼女英雄,她坚定的为人民服务,赢得十里长街走相送; 牛玉儒,一个草原孺子牛,为人民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郭明义20年来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 这些平凡和不平凡的人们都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在宇宙的无限中,生命只是没有观众的独舞。 瞬息即逝的生命过程,你能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能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这也许就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体现。

第五篇: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这种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体现在:

① 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

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③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归纳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线、共同的思想基础,成为了我们党、国家、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上的共同进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应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又要看到,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基础作用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评价等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 1

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遵循的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等。它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具体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但改革又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社会存在的变化,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来,必然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与此相联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一方面,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进步的思想观念是整个社会思想的主流,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促使其不断创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越发突出,先进的、积极的和落后的、消极的文化同时并存。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仍然存在,有时甚至还非常尖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清晰的界定显得越来越迫切。因此,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它的提出表明,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思潮,有利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为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精神保障和文化支撑。我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第一次提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党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的体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以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的摒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的科学、进步的意识形态。

任何社会都有多种不同成分的意识形态,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便是这个社会

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就无法既唱响主旋律,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要;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保证,就无法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才能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精神纽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力条件。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使我国面对各种挑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达到共建共享,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最重要的是使人们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可以整合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消除相互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化解社会利益和思想矛盾,减少社会摩擦和冲突,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最大限度实现价值取向的接近和心理沟通,增进社会共识和凝聚力,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有利于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人们的思想共识,对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巨大的保障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下一篇:学生会勤工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