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2022-05-1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新型农民培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广西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培训内容得到扩展,出现了适合民情的多种培训方式。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认识不到位,培训经费不足,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培训管理不得力等,使广西农民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一篇:新型农民培训论文

略论新型农民培训

提要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农民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民;培训;农业经济;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1、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农民没有科技文化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是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实践证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坚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在家务农的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这将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必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和当务之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必须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更高、类型齐全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关键、最持久的支撑和保障。

3、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头致富的作用。事实证明,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与接受教育年限成正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发家致富最重要的资源,所以,要想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农民早日走向致富之路,我们必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二、当前农民培训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早期的农民培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所进行的农业科技培训,二是手工匠人跟师学艺型培训。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农业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形式开展的农民培训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及农民流动、就业空间的扩大,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逐步得以加强,其内容也逐步丰富和拓展起来。近年来,在中央政府的率先垂范下,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

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培训工作依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如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培训覆盖面小。在农村4亿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5亿(其中有1.5亿为富余劳动力)。根据调查,农村中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56%,有的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他们不仅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也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培训的现实需求,制约了农民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些也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农民培训覆盖面小。以2003年为例,在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者仍不足15%;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和贫困地区,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者更少,以江西省为例,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者仅占8.9%。

此外,农民培训资金不足,师资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严重。许多地方财政非常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设备陈旧、培训内容不符市场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参培的积极性不高。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主要经费来源就是中央财政,明显缺乏除政府财政以外的多元投资体制。很难满足请专家、能手来讲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进行更专业化、更系统化的现场指导等需求。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培训工作虽然开始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对如何加强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尚待给予进一步的重视。

三、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应采取的对策

1、积极筹集新型农民培训的资金

除政府拨款以外,各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筹资,主动发展本地区的农民培训事业。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安排各类农业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民培训工作。其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三资”进入农民培训领域,千方百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思路,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新途径。研究切实可行的经济补偿机制,减轻农民接受培训的经济负担。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和奖励,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也可采取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参加培训。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研究出台有关政策,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专门建立农民培训教育基金,并制定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

2、借鉴国外成功的培训模式

有借鉴才有进步,吸收别人先进的经验,可以在改革中少走弯路。目前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如借鉴韩国模式,国家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结合农民的需要、农民的自身特点与当地的特点,分层次、多样化地开展培训,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农民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应考虑农民的特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缩短农民培训的时间,使农民比较快速的获得实用且系统的知识。学习西欧模式、北美模式,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以调动组织者组织培训活动及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农民培训的质量;使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

农民培训模式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

——再实践的过程。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虽然农民培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随着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国的农民培训模式会日益成熟,其作用与贡献也会日益显现出来。

3、创新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重视培训教育资源的整合。培训资源应丰富,如提供实用技术(动植物种养殖技术、疾病预防、新品种引进等);培训就业技能(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家电车辆维修、服装制作、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还有,包括家庭日常保健、中西医基本常识、妇幼及中老年保健、用药安全等的医疗卫生:包括金融经济、管理投资、法律知识、计划生育等的科普知识;以及党建政策、农业政策及理论、人文历史、民俗旅游等。

建立以农业院校为龙头,各市(区)、县职业中心为基地,乡镇成教中心、农民培训基地为网络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各级政府应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在农村中小学撤并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民培训教育,组建跨系统、跨所有制,有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的法人联合体,专职从事职业教育,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和农民培训评价制度,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岗位认定工作,引导农民参加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积极探索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手机短信服务等新形式,快捷有效地向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

4、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国际经验看,为了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通过严格教师录用标准、重视实践技能和完善教师进修制度等措施,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建议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重视吸纳高级技工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科技人员等社会力量。建立相对稳定的编外教师队伍。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培训,今后日益需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此方面科技部门具有比较独特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甚至在许多方面科技部门的优势超过教育部门。因此,在农民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科技部门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并积极加强同教育、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合作。建议科技部在重视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对于示范基地的骨干教师培训给予特别的关注。

5、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实效

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要分门别类进行。一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围绕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重点传授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继续搞好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二是面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外转移。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三是对即将离校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接受短期职业培训和道德、法制教育,同时颁发毕业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四是加强法律培训和服务,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同时,要在农村中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倡导科学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在享有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更加健康、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

总之,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要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 尧水根

作者:张 辉 许振华

第二篇: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摘要]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广西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培训内容得到扩展,出现了适合民情的多种培训方式。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认识不到位,培训经费不足,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培训管理不得力等,使广西农民培训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农民培训成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有必要构建由政策支持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模式体系、教学计划体系等构成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关键词]农民培训;问题;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韦云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盘明英,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广西南宁530007

[文献标识码]A

一、广西农民培训工作现状

(一)培训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广西把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主要形式的规范性农民培训不断增加。“十五”期间,广西新增“绿证”学员75.17万人,新增持证农民60多万人。“九五”、“十五”十年间,全区累计“绿证”培训人数达140万人,持证农民超过100万人,达到了每10户农户有1名持证农民的目标要求。

跨世纪青年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先后在广西28个县(市、区)实施,共设置1942个教学班,培训学员10.8万人,经考核合格,发证9.49万人,培植核心农户l万户。项目学员大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据金城江区、柳城县、灵山县、岑溪市等农经部门抽样调查,学员户的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一般农户。

2.全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广西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扣农业生产季节进行大面积的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达1500多万人(次),使全区种植业劳动力每年每人接受1次以上的实用技术培训。

3.开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4年,全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8.7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82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75.5%,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3万人,转移就业7.7万人,转移就业率92.7%。全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655.2万人,比2003年增加66.5万人,增长11.3%。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464.7元,比上年增加67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120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超过60万人。培训工作在全区14个市、106个县(市、区)全面铺开。

(二)培训资金来源仍以政府投资为主

各地对农民的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004年全区共投入农民培训经费4617万元,其中国家六部委投入广西阳光工程800万元,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3817万元。2005年全区投入农民培训经费6281万元,其中国家六部委投入广西阳光工程1200万元,各级财政、培训机构及社会资金投入5081万元。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农民的需求不同。广西在开展农民培训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探索了各种培训方式。

1.“公司+培训班+学员”培训。在龙头企业设置培训班,搭建“公司+培训班+学员”的联盟关系,既明确龙头企业对学员的技术培训义务,包括物化技术的供给,又通过技术纽带使企业与学员的合作关系得到维系和巩固。岑溪市以市外贸养鸡场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培训班+学员”的模式,2004年从项目培训班中选择450名学员作为养鸡专业户与公司签订合同,由公司发放鸡苗、饲料,提供生产与防疫治病技术、回收产品,每个学员每批饲养肉鸡1000羽以上,一年2~3批,每羽可获纯利2~3元,一般情况下每个学员每年养鸡纯收入近万元。而且,这种方式使企业、学员双方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作为企业,由于其生产者是经过规范培训的青年农民,技术到位,生产环节有保障,经营效益高;作为学员,由于投资少,主要是技术和劳力的投人,风险也小。

2.“专业协会+农民”培训。把农民培训工作与各种专业协会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解决了培训的组织载体问题,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另一方面,拓宽了协会的功能,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及协会的组织能力和强度。如永福县建立了农产品流通、葡萄、罗汉果、柑桔等协会27个,共有会员1804人,所有会员同时又是培训班的学员。每月定期集中培训、交流信息,并通过协会组织销售,柑桔协会年销售柑桔1300万公斤,占总产的52%。

3.示范基地培训。示范是技术推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西各地根据自身的产业布局情况,在各乡(镇)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开展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在学员中进行推广。每个学员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生产基地,将学到的先进种养技术组装到基地中去,并通过自己创办的产业基地开展技术示范,向周边农户辐射,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普及。这些学员不仅自己成了农业产业开发的领头人和获益者,同时也成为农村最基层的编外技术推广员。他们不仅以自己学到的知识、技术为乡亲们服务,更以自己开发的产业、创下的业绩为乡亲们树立榜样,产生了极强的“能人效应”。

4.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组织农业专家、技术员深入村屯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具体指导解决农民在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柳江县流山镇设农户科技“110”热线,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5.专业专题培训班。根据季节农事活动,为农民开展种养专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及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班。如2005年6月,田阳县头塘镇开办了“农家课堂”。根据夏季农事特点免费培训农民学习了养兔、养蛙、养鱼等技术。

6.订单培训。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办学优势,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基地与合作企业签订用人合同,根据所订合同确定培训人数,确保受训合格的农民100%就业。2004年,博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就与广东9家企业签订了1.15万份用工合同,按“订单”开展培训。

7.“校企联办”。由企业出资、派教师、出实习场地和设备,培训基地负责组织和提供培训场地,共同培训农民工,走出一条“企业搭台,学校唱戏,农民增收”的转移培训新路子。2004年6月,兴安县普天技工学校引进深圳百真圣实业有限公司在普天基地办厂,生产电子彩灯,100多名农民工经学校培训后立即上岗就业。

(四)培训内容不断扩展

农民培训内容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扩展到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

1.以培训农业生产技术为主的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对农民开展了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知识和农业法律法规等内容的科技培训。经过两年300个学时的培训,1~2个生产周期的实践,学员较全面地掌握l~2门种养加工技术。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农村政策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经营管理等知识,真正成为懂科技、会管理、有觉悟的新型农民。

2.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对农民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性培训;按国家职业标准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缝纫、保安、汽车驾驶等。

二、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农民培训工作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距离,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认识不到位,引导扶持不力。抓好农民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民培训工作仅停留在口头上,涉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有些基层领导认为农民外出务工培训是农民自己的事,可有可无。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运转不灵,农民培训还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作支撑。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农民培训经费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车薪。有些县市由于财力紧张,基本无专门的经费投入,培训资金缺乏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心有余而力不足,培训单位积极性不高。有的培训单位对农民的培训程度随意性大,往往以经费为限,经费用完,培训班结束,而对农民是否掌握技术一概不管。现有的培训规模小、档次低,远不能满足农民掌握高新技术及日益增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对农民培训仅限于眼前,缺乏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3.对农民培训管理不力,就业指导信息服务不够。农民培训、就业的组织管理目前还未理顺,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与此有关的部门间缺少沟通,配合力差,还未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表现为目前外出的农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用工信息、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农民培训与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4.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队伍。对培训机构的考核与监督不力,农民培训质量无保证。

三、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的构建

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针对当前广西农民培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结合国情建立新型的农民培训体系,规范农民培训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资源效益。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由政策支持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模式体系、教学计划体系等构成。

(一)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

建议国家出台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成立“农民培训基金”,中央、省、区、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培训基金”,把农民培训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来抓。同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民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资体系。

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农民培训已被多数发达国家实践,并被证明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如英国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间的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法国规定,农民或农业徒工在参加培训期间,由政府或有关农业专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基金会发给补助费;澳大利亚《培训保障法》明确规定,年收入在25万澳元以上的农牧企业(场)雇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培训;加拿大和德国政府让企业把花费的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待企业售出产品时再对其减免税收;德国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在丹麦,为了鼓励农民学习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农场主外出学习而请帮工时,政府还会为其负担一部分帮工费用。

(二)建立培训组织管理体系

建议成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保障、建设、科技、计划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办学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国家培训管理体系;建立全国认可的农民培训证书、学位框架体系;建立农民培训机构考核与认证制度,把就业能力作为培训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培训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上,澳大利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培训工作,专门设立了“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DEEF)和“国家职业培训局”(AMIA),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培训管理。澳政府还建立了全国认可的内在一致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即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通过不同种类和层次课程的相互关联和学分互认,基本形成了互相连接的教育通道和就业通道,使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内容。

(三)创新培训模式

培训模式包括培训方法与培训资源整合。实践证明,依托产业开发运行过程,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观摩、示范带动、跟踪指导对农民素质提高效果显著。但就近期而言,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开展培训是不现实的,应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经济能人的积极性。如澳大利亚规定,地方经济能人每两周至少要给同行上一次培训课。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筹措培训资金,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良好局面,如组建农民培训志愿者队伍、通过募捐建立培训基金、利用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等等。

(四)建立农民培训计划体系

当前农民培训内容普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农民只能掌握零星的技术,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新型农民的产生。因此,农民培训工作应从源头抓起,设计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实用技术相衔接的教学体系,对落榜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实行“绿证”换“红证”的办法;依据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及转移就业等对农民素质需求,设计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时间与教学目标;开发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说明式、流程图示等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使农民培训真正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舒 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韦云凤 盘明英

第三篇: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为做好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引言

党的十八大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为做好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是坐落在茂名市的一所农业中专学校,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人才和基层干部,为推动茂名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科学持续的发展,最终关键是靠人才,如何才能方便快捷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使农民增产增收。结合学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通过调研和参考文献资料,探索如何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

一、 远程教育的概念

远程教育也成为远距离教育,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字面上看,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非面对面的、有看见距离的教育活动。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国际远程教育权威专家、爱尔兰远程教育研究和应用中心主任德斯蒙德.基更(Dsemond Keegan)的定义,他指出远程教育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教育形态:1.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远程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同地域上的人际间的交流学习;2.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以及向学生提供支助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支助服务包括:函授指导、批改作业、电话、计算机通信、音频、视频或计算机会议以及必要面授辅导等;3.应用各类技术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和计算机媒体,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4.提供双向通信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从对话中受益;5.在整个学习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结果人们通常不在集体中而是作为个人在自学,为了教学的目的或社会性的需要,有可能召开必要的会议。而我国学者丁兴富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认为: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因此,远程教育就是教育机构借助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校园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远程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伴随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的教育活动形式。称它为教育活动形式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教育信息传输和交流手段,有着适应远程教育方式的信息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方法,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机构等。

二、 远程教育的特点

与常规的学校教育相比,远程教育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这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远程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对学习者来说,教育的门槛被降低,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教育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远程教育就是应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而诞生,远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一切有意愿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2.延伸性。这是远程教育的功能特征。远程教育把教育信息传送给四面八方的学习者,借助各种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向外传输,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远程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扩散,将自己的教育功能向整个社会延伸。这种延伸性符合现代教育的终生学习的理念。3.灵活性。远程教育一般面向成人,承担了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工作。于是,远程教育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这样一来,远程教育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要比常规的学校教育更灵活多样,充分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4.手段中介性。远程教育是基于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其活动的,只有借助信息工具才能构成远距离的教育活动。所以,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如注册报到、教学活动、作业的布置与提交、评价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等,都离不开有关媒体的中介作用。5.管理性。远程教育是在一定制度下,有目标、有管理、有评价、有反馈、有调控的教育活动。

三、 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技术支撑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支撑技术主要包括课件资源建设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技术、课件资源远程传播载体形式及远程传输和接收技术等。

1.课件等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源头活水”,海量、豐富、针对性强、高质量的课件资源直接关系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成败。要开发制作出高质量受欢迎的远程教育课件,则需把握好选题策划、摄制等环节。

2.目前,声像课件制作是通过数字化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来完成,它是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音视频、图像、文字等素材进行编辑操作,并加上过渡、特技,最终合成输出课件的工艺过程。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低成本自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建立了适合自身需要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3.课件经非线性编辑系统编辑好后即可根据需要合成输出为多种编码格式的媒体文件,由于编码不同,各种媒体文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视频图像清晰度、图像幅面大小、声音质量等方面,最终体现在媒体文件大小上。不同格式媒体文件都可在计算机上播放,且能以光盘或网络为载体远程传播用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非流媒体文件须全部下载完后才能播放,流媒体则可边下载边播放。

4.在远程传输和接收技术方面,目前信息传输的主干网有“天网”和“地网”,“天网”指卫星网,“地网”包括固话网、城域网、有线电视网,通过“天网”和“地网”中任一网络,都能将课件信息内容传送。但每个主干网均各有优缺点,在各地的建设规模也各不相同。现在无论是城郊、乡村有线电视网、固话网及光纤宽带网络都较为完善,因此远程教育的传输主要依靠“地网”。农民家中只需有“地网”中的任何一根线入户,就能解决看电视、上网、打电话的全部功能,因此基于“地网”传输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组建模式将变得更加简便、高效。

因此,要实施开展好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需要涉及到一系列配套技术支撑,可能配套的各单项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均较为成熟,但将其综合配套集成服务于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就需要参与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各领域、各项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对涉及的各项技术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地遵循相关标准、技术来操作,才能达到小投入大产出的效果,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的数字化进程。

四、 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深远意义

1.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稳定新型农民安居乐业。在新型农民工中开展“提升自身技能、创造美好生活”“为家乡建设出力、为党和国家分忧”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开阔创业思路,依靠自身努力克服面临的困难。通过有关专家利用远程教育视频对话系统与农民群众进行视频交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有话跟我说、有难找远教”等主题活动,化解农民群众的思想疑虑,了解最新动态及各级党委、政府发布的政策信息等,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2.发挥技术培训功能,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3.发挥信息采集功能,指导农民群众积极创业。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信息采集方便、发布快捷的优势,及时搜集整理各类创业项目、用工信息,并对外发布农民群众的求职信息,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就业、创业。

4.发挥文化娱乐功能,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文化娱乐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终端站点,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树和谐友好的文明新风。加强对农民群众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之,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工作,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基础工程,在新形势下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和培训,是造福农民群众的一项富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创新工程。实施好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工作,有助于推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群众教育培训的思路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拓宽教育领培训质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和农村党员群众的致富技能,促进产业富民战略的实施和劳务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助于提升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康. 远程教育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 2003(15).

[2] 劉凡丰,徐辉. 当代远程教育理论发展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2(3).

[3] 纪东华,王旭升.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03(11).

[4] 李忠民. 现代远程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J]. 农村经济, 2007(4).

[5] 戴起伟. 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民培训[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01).

[6] 于金莹,郭建鑫,龚晶. 新时期农民远程教育模式初探[J]. 现代农业科学,2008(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丁富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体育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