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务应用杠杆原理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实务应用杠杆原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合理运用杠杆原理,资本结构优化,财务风险控制,企业权益增加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本文在借鉴国内相关财务杠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及具体情况分析广州安怡集团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利用三大杠杆原理的积极作用,帮助以广州安怡集团为代表的上市企业利用好杠杆原理,合理确立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企业实务应用杠杆原理论文 篇1:

作业成本法的阐述及在我国企业的作用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作业成本法被引入中国,十几年来它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即使如此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现今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当属其有效性。本文在阐述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ABC的发展,并对学术界研究的文献进行简单的回顾。针对我国部分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能力的因素前提下,发现我国部分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验证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发展;企业;控制

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介绍

作业成本法又被称作作业成本计算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生产制造是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成本核算则是影响到企业生产制造任务的完成水准的关键。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作业成本法和基于ABC的作业成本管理(ABCM),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同一成本),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這些资源通常可以从企业的总分类账中得到,但总分类账并无执行各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从中选择一个成本动因作为计算成本分配率的基准。成本计量要考虑成本动因材料是否易于获得;成本动因和消耗资源之间相关程度越高,现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4)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5)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中去;某产品某成本动因成本等于某成本库分配率与成本动因数量的乘积;

(6)计算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的目标最终要计算出产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单独作为一个作业成本库处理。将产品分摊的制造费用,加上产品直接成本,为产品成本。某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基础,以及它的促进成本分配的精确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提供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拓展成本服务的范围等特点,表明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控制制度,应是建立在作业管理基础上的;它将形成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的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变作业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为此,作业成本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一般应用中,应先分析作业成本法应考虑的问题,为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条件,坚持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改进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论等其他管理会计方法结合。在具体运用中,除了在制造业应用外,亦可在服务业上进行尝试。如作业成本法运用于银行业在国际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银行业的应用有重要意义。作业成本法在银行业的应用可分为战略成本管理、产品成本核算、顾客水平赢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美国著名学者罗宾•库伯和罗伯特•S.卡普兰提出的“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理论。它以作业为考核中心,通过对作业的确认、计量以及归类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程度。除上述两位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1)科勒(Kohler,Eric L.)的作业会计思想。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作业(activity),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②作业账户(activity account),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是说,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③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④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2)斯托布斯(G.T. Staubus )的会计思想。斯托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其理论要点有:

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种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②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必须揭示报表目标。报表目标是履行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为投资决策提供信心,减少不确定性,报表中的收益和利润与成本密切相关;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量。

③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该是作业,而不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成本不应该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更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工时来计算分配全部资源成本(无论直接的或间接的),而是应该根据资源的投入量和消耗额,计算消耗的每种资源的“完全消耗成本”。这并不排除最后把每种产品的成本逐一计算出来,而是说,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从资源到完工产品的各个作业和生产过程中,资源是如何被一步步消耗的,而不是完工产品这一结果。

到了20世纪末ABC研究全面兴起。当时,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另外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大大减弱。虽然当时流行许多模型,但是除了所依据的信息相关性值得商榷外,还很抽象、难懂,甚至一些专家都看不懂,其实践意义就更差了。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Robert S.Kaplan)在其著作《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一书中提出,传统管理会计的相关性和可行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由于卡普兰教授等专家对于ABC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而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成本和管理理论并广泛宣传,卡普兰教授本人被认为是ABC的集大成者。其理论观点有:

(1)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输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产量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即:对价值的研究着眼于“资源→作业→产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的过程。

(2)认为ABC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确定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制造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一些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ABC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手段。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称为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虽然是“完全消耗成本”,但是并不同于中国1992年以前的“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因为ABC的成本强调的是“消耗”的成本,未必包括全部生产能力成本,即不一定等于“投入成本”。比如,如果一台机器每月正常产量是100件产品(代表了生产能力和投入成本),但是如果企业只投产了80件,就存在着20件(100件减80件)产品所对应的“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而ABC下产品的成本就不包括“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只指全部投入成本的80%;相反“完全成本法”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核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全部投入成本,指运输费用和生产、管理、理财费用等全部支出项目,包含了“已利用”和“未利用”生产能力成本。

目前在国际上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和应用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从单纯的成本的计算拓展到企业作业管理以及企业预测、企业决策、预算、控制、评估等方面。在应用方面,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领域已经由最初的西方老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逐渐向澳大利亚、东欧、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国家扩散,还从以前的个别行业发展为各个行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已经日趋完善。在传播的过程的各国都为此而受益匪浅。

2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作业成本法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就开始把它与我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中去。但由于引进时间较晚以及国内特殊的经济环境等原因相比国外还有着不小的距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我国已经在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比皆是,特别是在IT业和金融业,但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业数量则显得不甚乐观。当今人们对作业成本法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作业成本法有效性。在国外有些学者已经对ABC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且找到了有力的凭证支持作业成本法的有效性,相比之下在我国相关的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几乎为零。

3 作业成本法有效性经验分析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回顾国外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者哥顿•温特(Gordon)和西尔维斯特(Silvester)经过配对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告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相对于配对样本而言具有超常收益,另外学者肯尼迪(Kennedy)和盖瑞文思(Graves)采取配对研究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样本相对于没有实施的在市场价值和财务收益表现上都是显著提高。并且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作业成本法通过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成本控制水平和财务杠杆增加了企业的价值。还有研究结果表示,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其作业成本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道格拉斯•凯格温(Douglas Cagwin)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作业成本法与其他的战略活动同时实施、当企业成本动因较为复杂、企业成本对企业赢利能力相对较为重要、内部交易较少的情况下,作业成本法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表明作业成本法应用与市场价值、企业价值、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等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同时在国外还有文献表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企业资产收益率之间依然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另外,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加精确的计算出成本,进行更有效的成本管理,能对未来的财务绩效产生变动,从而影响公司的业绩。而企业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公司期间运作的结果,是公司业绩的一方面。所以作业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的有效性可以从其对企业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去分析。从我国财务数据收集难易程度来看这也是可行的。

所以说,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有助于提高其经营水平及业绩水平。

3.2 变量与样本选择

为了进行配比分析,本文对涉及五大行业的深市的十八家企业,二十八家沪市企业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其中有二十三家企业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另外的二十三家企业则没有。通过阅读这些企业2007—2008年年报资料,设定作业成本法应用、总资产报酬率、公司规模(总资产)、行业平均总资产报酬率四个变量,并收集相关变量样本数据。其中,总资产为总公司2008年年初与年末的总资产平均值。变量的具体含义如下:

(1) ROA:总资产报酬率,它的变量性质为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报酬率等于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

(2) ABC:ABC应用,它的变量性质为解释变量,是虚拟变量,取值是0或1。ABC=0表示企业没有应用作业成本法,ABC=1则表示企业应用了作业成本法。

(3) Size:公司规模,此变量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因数值较大取值为自然对数。

(4) IROA: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

(5) ε:残差值,表示单个样本的差异。

3.3 实证分析

(1)相关分析

在国外已经有学者通过选取不同的变量分析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现实中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有很多,而且由于所在的国家不同、时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业绩的影响因素可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了检验作业成本法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我们选取总资产报酬率(ROA)与作业成本法应用(ABC)作为研究变量,选取公司规模(size)与行业平均报酬率(IROA)作为控制变量。本文对以上四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总资产报酬率与ABC的偏相关系数取值为0.449,表示为正相关,其显著性(Sig.双侧)值为0.002,小于0.01,说明总资产报酬率与ABC的相关性比较显著。由此可以说明,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平均报酬率因素的情况下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总资产报酬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可以达到促进企业业绩水平的作用。

(2)回归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与ABC、公司规模、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及残差值有关,所以暂将模型设定为:ROA=β0+β2ABC+β2Size+β3IROA+ε。上述公式描述的是总资产报酬率与ABC、企业规模和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三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将数据输入后经处理,得出部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中表示的是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与相关性分析中的不同的是在回归模型下的相关分析,虽然表1中总资产报酬率与ABC的相关系数为0.454,与相关性分析中的0.449不完全一致,但两个表都明确表明总资产报酬率与ABC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就相关性而言,与总资产报酬率相关性最大的是ABC的应用,其次是行业的平均报酬率。行业的平均报酬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任何企业都要受自身行业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本文第一部分所分析的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科学性得知。第二,从相关性的显著性来看,作业成本法的显著性Sig.(单侧)值为0.001,也是三个数据中最高的,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作业成本法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作用。

接下来是对回归分析的结果。

表2所表达的是回归分析的结果。由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可知,上述因素对企业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大致可以表示为:ROA=-0.515+4.280ABC+0.028Size+0.197IROA+ε。另外,ABC的显著性Sig.值和行业平均报酬率的Sig.值分别为0.002和0.029,ABC在1%显著水平,行业平均报酬率在5%显著水平,可见变量ABC和行业平均报酬率的系数都是有统计意义的,而且ABC显著性最强。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结果表明我国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总资产报酬率呈正相关关系,并且显著。说明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对公司业绩有促进作用。

4 結 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的假设成立,分析结果表明:首先,我国的企业ABC应用、行业平均报酬率和公司规模与总资产报酬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作业成本法应用相关性最高最显著。其次,解释变量对总资产报酬率具有一定解释力,但总资产报酬率还存在很多未能被解释的部分。最后,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均为正,其中ABC系数最大,因此企业总资产报酬率随ABC正向变化。总的来说,我国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与ABC应用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说明在我国的企业引进作业成本法极有可能促进企业经营与业绩水平的提高,极有可能有利于企业发展,验证了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有效性。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我想企业的最主要目的还是获得更大的效益,能让企业在更好的环境下逐渐成长。因此,建议有条件引进的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情况衡量利弊,在考虑了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尝试引用作业成本法,促进企业合理、长久的发展,获得更大的长久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新平.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广宇,丁华明.作业成本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颖越,男,北京人,现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研究方向: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者:张颖越

企业实务应用杠杆原理论文 篇2:

杠杆原理对企业发展影响

【摘要】合理运用杠杆原理,资本结构优化,财务风险控制,企业权益增加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本文在借鉴国内相关财务杠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及具体情况分析广州安怡集团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利用三大杠杆原理的积极作用,帮助以广州安怡集团为代表的上市企业利用好杠杆原理,合理确立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广州安怡 杠杆原理 资本结构 财务风险 利润

一、论文背景

财务管理中的三大杠杆原理是指经营杠杆原理、财务杠杆原理和复合杠杆原理。由于杠杆原理存在着作用的放大性,其微妙的变化就能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安怡集团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知识,通过对广州安怡集团财务报告详细的研究分析,发现其相关的财务杠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财务报表分析——公司三大杠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经营杠杆现状分析

分析数据表示,2013年广州安怡集团的经营杠杆系数为1.016,即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量变动率的1.016倍。当销售量每增加1时,息税前利润增加1.016。经营杠杆系数较小,经营风险较小,杠杆作用较小。说明销售量的变动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非常小。2014年广州安怡集团的经营杠杆系数为2.818,即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量变动率的2.818倍。当销售量每增加1时,息税前利润增加2.818。经营杠杆系数较上年增长较大,经营风险也随着变大,杠杆作用较大。说明销售量的变动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较大。

(二)财务杠杆现状分析

分析数据表示,2013年广州安怡集团的财务杠杆系数为0.4398,即每股收益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0.4398倍。当息税前利润每增加1时,普通股每股收益增加0.4398。2014年广州安怡集团的财务杠杆系数为0.2539,即每股收益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0.2539倍。当息税前利润每增加1时,普通股每股收益增加0.2539。

(三)复合杠杆现状分析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该企业2013年、2014年的复合杠杆系数。2013年广州安怡集团的复合杠杆系数为0.4468,即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相当于销售量变动的0.4468倍。当每增加1的销售量,普通股每股收益就增加0.4398。2014年广州安怡集团的复合杠杆系数为0.7155,即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相当于销售量变动的0.7155倍。当销售量每增加1时,普通股每股收益增加0.7155。

三、广州安怡集团财务管理杠杆正负效应分析

(一)经营杠杆正负效应分析

通过以上关于经营杠杆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广州安怡集团的固定成本较少,其经营杠杆系数较小,因此销售额的变动引起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程度较小,经营杠杆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企业固定成本占当期销售额的比重较小,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广州安怡集团的销售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对比2013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比2013年的大,其杠杆作用也大于2013年,故其企业的经营风险高于2013年。说明广州安怡集团开始重视企业经营杠杆的作用。此时,广州安怡集团的经营杠杆给企业带来的是正效应。

(二)财务杠杆正负效应分析

通过对广州安怡集团财务杠杆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广州安怡集团固定财务费用的较少存在,以及期末利润表中财务费用为负数,使得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较小,相应的杠杆作用也小。因此,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受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的影响不大。虽然息税前利润的提升并不能大幅提升普通股收益,但是企业因此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较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比较小。此时,广州安怡集团的财务杠杆作用给企业带来的是正效应。

(三)复合杠杆正负效应分析

通过对广州安怡集团复合杠杆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由于广州安怡集团的固定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都比较小,因此它的相应的财务杠杆作用和经营杠杆作用都不大。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企业的复合杠杆作用也随之变小。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受企业销售量的变动的影响不大。这样,广州安怡集团便排除了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了一定的风险。此时,广州安怡集团的复合杠杆作用给企业带来的是正效应。

四、针对广州安怡集团杠杆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提高固定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13年广州安怡集团经营杠杆系数较小,产销量的增大对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影响并不大;而2014年广州安怡集团经营杠杆系数较大,产销量的变化对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影响较大。说明该企业2014年固定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有所增加,以提高经营杠杆作用,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这并不是鼓励广州安怡集团可以无限制的增加固定成本比重,使企业的杠杆作用达到极高的程度。因为这样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负担,而且会因为经营杠杆系数的提升而加重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广州安怡集团应当将固定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重下,既不要过分加大固定成本的比重,增加企业风险;同时也不要刻意减少其比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经营杠杆作用。

(二)确定合理的负债水平

针对广州安怡集团财务杠杆系数较小,息税前利润的提升对普通股每股收益影响不大的现状。广州安怡集团应当在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同时,适当的增加负债,利用负债经营来使企业达到规模效应。但同样,这并不是允许广州安怡集团可以无限制的增加自己的负债。因为无限制的增加企业的负债虽然可以起到迅速增加资金达到规模生产效应,但过多的负债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产生大量的利息费用,影响企业目标利潤的实现。因此,广州安怡集团应当综合考虑其市场的竞争程度、盈利前景、风险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适当的增加负债以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就是,将其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以避免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增大财务风险。

(三)提高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通过企业进行大量权益资本的积累来增强企业财务的灵活度,通过企业的留存收益及发行股票融资来实现权益资本的积累。企业债务融资能力的保持、财务灵活性的增加,投资扩充能力的增强均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得以实现。但同时股权融资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发行成本过高或致使企业股票市价降低等。因此,在增强企业财务灵活性方面,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企业自身特点及企业发展历史来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隋静.财务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毛付根.融资双刃剑:财务杠杆效应[J].财会通讯,2004(10):71.

[4]李彦.杠杆效应与风险控制[J].现代商业,2008(36):215.

[5]刘肖君.论财务杠杆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3(23):230-231.

[6]Sandberg,S.Th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a Firm’s Liquidation Decis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13):137-151.

作者简介:刘笑然(1990-),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任玉茹(1990-),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作者:刘笑然 任玉茹

企业实务应用杠杆原理论文 篇3:

信息技术在财务杠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凭借其传递的高速度、信息的高密度、反馈的高效率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本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设计。

[关键词] 财务杠杆; Excel软件; 教学过程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0. 058

0 引 言

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本教学设计突破了课程独立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课程整合。传统教学方法是将“财务杠杆”的基本特点与公式利用教师课堂讲解和板书的方式来完成的。实践性、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本教学设计中,作者将信息技术与教材中的“财务杠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用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Excel软件将课程核心内容可视化。学生通过操作验证理解财务杠杆的内在涵义,并能完成实际案例的分析。这样既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发挥主动性,又能把理论教学变得轻松活泼,贴近生活。根据以上教学思想和原则,作者设计了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财务杠杆》整合的教案。

1 教学设计过程

财务杠杆教学教案设计如下:

授课对象:A校高二年级财会预科班;

授课教材:财务管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财务杠杆;

教学目的及要求:利用Excel等软件动态展示财务杠杆系数的变化,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财务杠杆系数,学会计算,最终学以致用,能从财经的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财务杠杆概念的理解,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中各个因素含义的掌握,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财务杠杆利益与分险理解与分析;

教学关键点:财务杠杆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机房、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分组坐位。

整个学期的课程分小组教学,每组选一组长;课后作业及思考问题由组长组织讨论,并形成讨论稿上交,代表轮流发言;上课前2分钟采用角色扮演播报财经新闻(由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找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选取7则财经新闻,让学生以新闻主持人的身份进行财经新闻快播,辅以背景音乐,目的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财经新闻,连接理论与实务。

新授:杠杆分析原理; 财务杠杆; DFL计算公式; 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 实务。

2 新授内容详解

2.1 杠杆分析的原理

杠杆分析是借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用形象的动画展示财务分析工具。财务管理中的杠杆原理是指由于固定费用(包括生产经营方面的固定费用和财务方面的固定费用)存在,当业务量发生较小的变化时,利润会产生较大的变化。

2.2 财务杠杆

2.2.1 指标假定

EBIT——息税前利润;I——利息费用;T——所得税率;D——优先股股息(西方国家重要的融资渠道,但中国未实行,可引导学生思考其可行性);N——普通股股数;EPS——普通股每股收益。

2.2.2 相关资料

展示给学生的案例资料:总资本相同的3个公司不同的融资方案,息税前利润相同时的EPS。借助Excel制作一个动态模型,直观地演示出各公司的EPS。学生只需点击按钮就可观察到EPS的计算结果。并引导学生联系企业财务会计,最终得出EPS的计算公式:

EPS = [(EBIT - I)(1 - T) - D]/N

EPS是综合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在利润表中反映(联系利润表)。

再通过运用Excel2007模拟运算,可同时计算不同方案的EPS并用图表显示结果。用Excel动态展示A、B、C 3个公司息税前利润变化引起的每股收益变化,由学生根据动态展示结果得出结论(分组讨论,发言)。

过渡:由于固定筹资成本的存在,就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财务杠杆效应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就是将每股收益的变化率比上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率(再次动画展示财务杠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3 DFL计算公式

(1) 理论计算公式:DEL = (ΔEPS/EPS)/(ΔEBIT/EBIT)

(2) 简化计算公式:DEL = EBIE/[EBIT - I - D/(1 - T)]

简化计算公式由理论公式和EPS的計算公式推导得出(推导过程可作为课后讨论作业)。

例题:假设ACC公司的资本来源为:债券100 000元,年利率5%;优先股500股,每股面值100元,年股利率7%;普通股为500股,每股收益8元,息税前利润为20 000元。所得税率为30%。假设销售单价及成本水平保持不变,财务杠杆系数可计算如下:

DFL = 20 000/[20 000 - 5 000 - 3 500/(1 - 30%)]

(3) 分组讨论:

练习1:某企业计划筹资600万元,当年息税前利润150万元。现有2个资本结构可供选择,各方案债务利息分别为15万元,30万元,优先股股利分别为12万元,3万元,所得税税率25%,要求:计算各方案财务杠杆系数。

练习2:某公司为拟筹建项目筹措资本1 000万元,现有3个筹资方案:A:全部發行普通股筹资;B:发行普通股筹资500万元,发行债券筹资500万元;C:发现普通股筹资200万元,发行债券筹资800万元。假设该公司当前普通股每股市价50元,不考虑证券筹资费用;该项目预计息税前利润为200万元,借入资本利率为8%,所得税税率为25%,请每组选定一种方案,并说明理由。让组员计算假设息税前利润从200万降低到150万元,即降低25%,你所选择的方案的每股收益是多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可用Excel模型验证结果(采用此案例过渡到财务风险)。

2.4 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

财务风险,也称筹资风险,是指举债经营给公司未来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的大小,当公司在资本结构中增加负债或优先股筹资比例时,固定的现金流出量就会增加,从而加大了公司财务杠杆系数和财务风险。

2.5 实务(分析实际问题)

(1) 实务:“浙江高利贷跑路成风”。民企老板“跑路潮”仍在继续,2011年前2个月,仅温州一地就发生60起“跑路”事件;5月以来,浙江海宁和温州至少又发生了2起。以此进行诚信教育。

(2) 实务:学生上网查找2012年中报的资产负债率最高与最低的上市公司。引导学生进行筹资方式与资本结构分析,为下次课资本结构做准备(可联系第七章报表分析进行讲解)。

2.6 小结

① 财务杠杆是由于固定筹资成本(利息或优先股股息)的存在而产生的;② 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了息税前利润变动与每股收益变动之间的关系; ③ 财务杠杆系数用于衡量财务风险。

2.7 课后作业

假设你是XYZ公司的CFO,目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每股收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20%)低于平均水平。公司管理层的奖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年末股票价格。现在是10月份,公司的CEO希望提高年末股票价格。他发给你一份备忘录,让你重新设置资本结构,使资产负债率提高到65%,从而提高每股收益和股票价格。你将如何回复CEO的要求?

3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贴近专业实践;动画及Excel模型的应用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增强可理解性;整个课程采用分组教学法,增加学生沟通及团队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Excel模型的设计直观形象,但是对于不同EPS和EBIT的筹资方式,要及时修改EBIT-EPS分析图的坐标轴。可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只有与当前的信息技术与经济活动相结合,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邱德君,张晓坤. 浅议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39-42.

[2] 贺胜军. 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0-72.

[3] 黎明. 关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6):127-128.

[4] 邹冉. 基于Excel的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革新[J]. 财会月刊, 2012(24):87-89.

作者:邓伶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销售电价调整国民经济论文下一篇: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