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谈编辑的素养和能力

2022-09-11

现代图书编辑要参与出版的全流程工作, 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样品检查、图书营销等环节, 这就对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以“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为例, 谈一谈图书出版过程要求编辑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儒商文化丛书”是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12月出版的一套以“儒商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丛书, 包括《修身之仁》《交友之义》《齐家之礼》《心学之智》《经营之信》五部作品, 本丛书作为重点图书获得了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笔者作为本丛书的责任编辑, 参与了丛书的出版过程, 从中也对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对图书质量的把控能力

作为精神文化产品, 图书的质量至关重要。图书的质量包括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这就要求编辑具备对图书质量的把控能力, 不仅要使出版物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 还要力争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出版物。

在内容方面, 编辑首先要把握书稿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在书稿的具体的编校过程中, 编辑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书稿进行全面研究, 对文字进行认真的编辑和校对, 力争把各种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 使自己编辑的图书成为合格品, 最好有一定比例的优质品。

在形式方面, 编辑要对图书的结构体系、逻辑框架、行文格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逐一审定和编辑。例如, 一本书的逻辑框架要清晰, 要让作者通过目录就能明白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语言风格也要跟图书本身的定位一致, 使之能够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对“儒商文化丛书”的书稿进行初审后, 笔者通过初审意见将内容和形式方面需要调整和修改的部分向作者进行了反馈。第一, 建议将原丛书名“儒商系列丛书”改为“儒商文化丛书”, 并提出了如下理由:“儒商文化以儒家学说的价值观、道德观为取向, 体现了中国儒商在日常经营、生意往来和为人处事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准则, 有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因此, 丛书名定为‘儒商文化丛书’, 有利于系统、全面的挖掘和梳理‘儒商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模式, 有利于塑造出中国的现代企业精神。”第二, 笔者建议丛书主编为本丛书写一篇“总序”, 主要介绍一下出版本丛书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等, 并从整体上说明本丛书涉及了儒商文化的哪些方面, 有利于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丛书的基本情况。第三, 建议作者对书稿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 可适当补充“案例”,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即将儒家传统理论与经商之道相结合, 并通过儒商的成功案例, 使书稿内容“有理有据”, 进一步增强图书的可读性。第四, 为了使本丛书的体例统一, 笔者建议部分作者补充前言、后记、参考文献等内容, 以实现丛书结构框架和表现形式的整体统一。第五, 笔者对书稿中引用的部分名家名言等资料进行了核对, 发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建议作者找到权威书籍及资料仔细核查, 以免产生错误。本丛书的主编和各位作者也就相关问题与笔者进行了沟通, 并及时对书稿进行了调整、补充、修改和核实, 从整体上提高了书稿的质量。

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编辑的沟通能力对图书的品质和出版进度都有重要影响。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 编辑需要与作者、排版设计人员、营销发行人员等进行充分的沟通, 这样才能使出版工作顺利推进, 控制出版周期。因此, 图书编辑必须认识到沟通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逐步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过程中, 笔者就曾多次与丛书主编、作者就书稿的内容进行沟通。一是在对丛书的书稿初审后, 笔者将书面的“初审意见”反馈给了作者, 并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的形式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做了重点说明, 作者也就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在充分沟通、讨论之后确定了书稿的整体修改方案。二是在书稿的编校阶段, 笔者将二校稿的复印件寄给了各位作者, 并请作者整体看一下校样, 指出其中是否有错漏和不当之处, 同时请作者重点处理一下校样上编校人员提出的疑问。各位作者及时、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工作, 并在将处理后的校样寄回的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丛书即将付印刷时, 笔者将样书寄给了作者, 请各位作者对样书进行最后的确认, 并在样书上签字。经过与作者的多次有效沟通,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让丛书能够如期面世。

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 是一种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的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也是编辑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只有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编辑, 才能给图书锦上添花, 将优质的图书提供给读者。

图书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 精品图书的面世需要经历储备、策划、精心打磨的过程, 绝对不能一蹴而就。编辑在图书出版过程中, 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 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编辑要确保图书质量, 就要反复修改校样, 对不确定的内容要查阅工具书、专业资料和咨询相关专家, 对引文、注释、数据要等认真查询、核对, 尽量减少和消灭差错[1]。

从“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来看, 编校人员除了在三校过程中对书稿文字的认真推敲和打磨, 笔者对书中的引文也进行了认真的核对。正如上文所说, 本丛书的书稿中引用了历代名著中的相关资料, 尽管笔者已经建议作者按照权威书籍进行仔细核查, 但笔者仍然按照我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中的相关书籍对引文进行了仔细核查, 尽量避免出现差错。

在封面设计方面, 笔者就“儒商文化丛书”的内容、设计风格等问题和设计老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并在设计老师提供的三套设计方案中选择了最适宜本丛书的方案。尽管丛书主编和作者对设计方案表示满意, 但笔者仍然觉得封面文字的字体与丛书的内容和定位不太契合, 在得知本丛书的主编具备一定的书法造诣后, 就请主编为丛书题写了书名, 并结合书名文字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微调, 这样封面设计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四、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

新时代的图书编辑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 还需重视自我提升, 并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首先, 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政治素养。编辑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 同时, 了解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 当好把关人。其次, 练好基本功, 提升专业素养。编辑应学习和熟练掌握编辑出版行业的规范和标准。编辑工作是一个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的过程, 编辑需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并虚心向资深编辑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 编辑还应积极参加行业内的各种业务培训, 如编辑出版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新媒体专业知识、行业前沿动态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以适应新时代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2]再次, 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 编辑应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对于图书质量不能只满足于“合格”, 而要尽力打造优质图书和精品图书。最后, 优化知识结构, 追求自我超越。

新时代的编辑更应注重优化知识结构, 积极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和超越, 以适应新时代的文化生态和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其既要掌握广博的知识, 具备“杂家”的特点, 又要有自身最为精通的知识领域, 时刻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力争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3]。

“儒商文化丛书”的出版过程, 对笔者来说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为了能胜任本丛书责任编辑的工作, 笔者前期就做了一定的准备, 学习了一些有关“儒商”的知识, 以期更好地了解儒商及儒商文化的内涵。在编校过程中, 笔者在遇到书稿中自己不了解的具体问题时, 也有针对性地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仍然十分有限, 但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摘要: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 都是对编辑素养和能力的一种检验, 这其中要求编辑具备对图书质量的把控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相信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和能力, 编辑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出版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出版,编辑,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洪波.发扬“工匠精神”, 提高图书编校质量[J].传播与版权, 2018 (08) :62-63.

[2] 杨亚鸿.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社科学术编辑素养及其培养[J].中国编辑, 2018 (09) :40-44.

[3] 周国清, 朱美琳.新时代编辑主体的核心素养与使命担当[J].中国编辑, 2018 (04) :4-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急性乙醇中毒急诊抢救分析下一篇:阿立哌唑与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