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移动通信研究论文

2022-05-0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移动通信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未来我国的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在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了解了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的情况下,介绍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与研究开发设计分析。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IP地址的个人化和有限的频谱资源、数据速率的大动态变化范围、更高量级数据速率的要求等诸多方面的特点,要求系统有更加灵活高效的空中接口、移动终端和更加先进的网络等。

我国移动通信研究论文 篇1:

传播技术的发展引领广播电视研究

【摘 要】分析2004年至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发现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新媒体是近10年来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具有关注实践的传统,是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传播技术 广播电视研究 新媒体

从2004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学者对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搜集汇总,并大致按照涉及频率的高低,整理归纳出每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他们还采用关键词解读的方式进行总结概括和评说。经统计,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来学者们列出的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共94个,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每年的主要选题和聚焦点,对其进行纵向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新媒体的产生是近10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我国的广播电视研究。

一、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梳理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发现涉及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关键词达19个,如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视听新媒体、“iRadio”、网络电视、3D电视、融合广播等,占这一阶段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键词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而且每年都有涉及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关键词,具体见下表:

年份(关键词数量) 关键词

2004(1) 移动电视

2005(2) IPTV,手机电视

2006(1) 手机电视

2007(3) 视听新媒体,网络电视,数字移动电视

2008(1) 视听新媒体

2009(2) 3G手机电视,数字电视

2010(1) 网络电视台

2011(3) “iRadio”,视频网站,云电视

2012(3) 3D 电视,社交电视,3G手机电视直播

2013(2) 融合广播,OTT TV

以上这些关键词充分说明,近10年来的我国广播电视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不断产生的新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新媒体而开展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不断产生的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新媒体是10年中每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具体如下:

在2004年,从6月1日起,北京首批1000辆装有移动电视接收设备的公交车开始行驶在北京各主干道上;年底,全国首家覆盖全省的省级数字移动电视频道——广东数字移动电视频道正式开播。这标志着我国移动电视传播技术的成熟和移动电视这种新媒体在我国的诞生,2004年的广播电视研究也较多地聚焦于移动电视,学者对移动电视的特征、收视环境、节目制作策略以及影响等多有研究。于是,“移动电视”成为2004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在2005年,电信部门将这一年确定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发展年”。4月,中国网通在IPTV中国峰会上宣称将在全国大规模开通IPTV业务;4月30日,国家广电总局将第一张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颁发给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这也意味着IPTV内容提供环节的空白得以填充,IPTV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上海文广与中国网通率先在哈尔滨开始合作,哈尔滨网通在数月时间内发展了3万用户。截止到2005年10月,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已经开始在超过40个城市开展IPTV试商用。这标志着网络电视传播技术在我国正式推广应用和网络电视这种新媒体在我国的正式产生,学者们也纷纷围绕IPTV的特征、发展前景以及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广电与电信行业发展的影响开展研究,于是“IPTV”成为2005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2005年2月6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上海移动联合策划制作的我国第一部“手机短剧”——《新年星事》正式播出;5月13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通信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出“手机电视”业务,共同启动了移动媒体的娱乐平台;9月28日,上海文广与中国移动共同宣布,正式开通手机电视“梦视界”,提供下载点播和直播等形式的手机电视节目。这些标志着手机电视传播技术在我国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和手机电视的正式诞生,“手机电视”也成为了2005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关键词,学者们针对手机电视的特征、发展前景、运营模式以及社会影响等开展了大量研究。

进入2006 年,手机电视持续升温,上海、北京、广东都启动了数字多媒体广播方式的手机电视项目。国内移动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对手机电视的发展纷纷寄予厚望,认为手机等移动便携终端可以使人类从固定地点接收和固定设备接收电视信息的依赖和羁绊中解放出来,实现即时的、移动的、互动的、流动的收视。手机电视仍然是2006年广播电视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深入分析手机电视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因此,“手机电视”仍然是2006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07 年8 月1日,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正式实施;9月,中星9号直播卫星升空,有线、地面、卫星和移动、多媒体开始全面数字化,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和视听新兴媒体引起广播电视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学者们研究视听新媒体的特征、运营和内容管理等。“视听新媒体”成为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而在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的启动,引发了人们对移动多媒体,特别是数字移动电视的关注。移动电视主要有车载移动电视和手持移动电视,后者除2007年新开发出的专业手持移动电视外,还包括利用移动电视数据传输技术为手机、掌上电脑、MP4等便携式接收终端提供的电视服务。学者们持续关注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存在问题及影响等。“数字移动电视”也成为了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学界对网络电视的研究仍然没有降温,研究者在对其定义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作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因此,“网络电视”是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热门话题和关键词。

在2008年,广播电视研究界的关注点仍然集中在视听新媒体。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广电在数字新媒体领域的战略布局构架基本完成,研究者关注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视听新媒体”是2008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09年,随着3G手机电视传播技术的逐步成熟,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颁发3张3G营运牌照,这意味着多年来制约手机媒体发展的障碍开始得以突破。这引起了学者们对3G手机电视的广泛关注,学者分析3G手机电视所带来的影响、发展前景和面临的问题等。于是,“3G手机电视”成为2009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由于数字电视的入户进程开始加快,广播电视研究界又聚焦数字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等,于是“数字电视”也成为2009年广播电视研究的重点话题和关键词。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Television,简称CNTV)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是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国家综合网络视频公共平台,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渠道、多终端的立体化传播平台。根据Alexa的统计,一年内CNTV网页浏览量已经进入了中国网站排名的前100位。这标志着我国网络电视技术的成熟和网络电视台的正式运营。2010年的广播电视研究聚焦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发展,特别是其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因此,“网络电视台”成为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11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数字化、智能化、三网融合、3G等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iPhone等智能终端的推广和普及,学者们基于新媒体和新的传播技术对于广播媒体发展的影响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广播而基于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的广播媒体“iRadio”概念。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I族”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选择媒体,高度自主化、个性化的特征,广播如果不能进入“I族”的生活,必将在媒体竞争中出局。因此,广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是基于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的“iRadio”。“iRadio”等智能终端可以更好地突破目前数字化广播的传播模式和广播传播的单向性。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基于3G通信网络的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将得以实现。学者们研究了基于智能数字化媒介终端的广播媒体iRadio的可能性、优势和发展前景、发展策略等。因此,“iRadio”就成为了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2011年7月31日,“江苏有线云媒体电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云媒体电视研发成功,继单向数字电视、互动数字电视之后,第三代数字电视——云媒体电视驾“云”而来,引起了我国广播电视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云电视的内涵、特征及前景问题进行了探讨。“云电视”也成为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同时,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得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也被广播电视研究者所关注。他们研究视频网站的营利模式、发展趋势以及传统电视台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如何转型应对等几个方面。“视频网站”也被列为2011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12年元月,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办的国内首个立体电视(3D电视)综合性试验频道开播,截至 2012 年 6 月,我国3D 电视试验播出 2400 多个小时,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家有线网络公司接收了该频道。这标志着3D电视传播技术在我国正式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3D电视媒体呼之欲出。3D电视也成为2012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新热点,学者们关注3D电视将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3D电视”于是成为2012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之一。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由于智能手机及微博的广泛应用,伦敦奥运也被称为首届“社交媒体”奥运会。因此,有学者研究伴随社交媒体的崛起,电视的观看方式可能发生的转变,提出了“社交电视”概念,研究其发展前景,于是“社交电视”成为了2012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之一。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运用3G手机作为拍摄、传输工具实现的电视直播可能引起的电视新闻直播领域的重大变革,因此,“3G手机电视直播”也成为2012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对广播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也给予了充分重视。首先,有学者研究了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问题,认为广播是最具有移动互联网特征的传统媒体,移动互联网具有社交化、地域化和移动化的特征,二者的传播学特征最具有趋同性;移动互联网时代,音频是最容易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音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具有成本低、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清晰、易操作等优势。其次,有学者研究了广播与智能手机融合的问题,认为手机与广播从终端来说具有天然的嫁接功能;广播的音频非常适合数字化与网络化转换,一些传统广播电台应需开发了应用程序(App),网络电台App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再次,还有学者研究了广播与微博的融合——微电台,认为它成为传统广播适应新媒体挑战的变身形态,打破了传统广播地域和终端的限制,改变传统广播线性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了边听边聊的交互传播,而且借助微博平台,实现了声音、图片、文字并茂的传播方式。广播电台不再只是听得见,而且变成了看得见的广播、互动性强的广播,增强了对年轻听众的吸引力和黏性。学者们研究了广播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微博等融合的可行性、发展前景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融合广播”就成为了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此外,2013年1月,原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的意见》,鼓励各台运用OTT TV(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目前有央视国际、上海新闻传媒集团、华数传媒、南方传媒、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7家媒体拥有了互联网电视牌照,还有7家准入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机构,负责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因此,OTT TV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重点探讨了OTT TV对传统广播电视产业的冲击以及应对策略等。“OTT TV”也被学者列为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

总之,2004年至2013年近10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研究呈现出鲜明的以传播技术发展为导向的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是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和选题来源。

二、广播电视研究关注传播技术发展的原因

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注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与应用,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特征,分析其形成动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广播电视新媒体不断产生

进入21世纪,一方面,网络传播技术、卫星传播技术、移动传播技术,特别是数字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为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广播电视媒体和企业重视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随着我国媒体的市场化进一步深化和国外广播电视媒体咄咄逼人的挑战,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广播电视市场乃至整个媒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压力,转而纷纷将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特别是融合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视为抢占市场先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利器和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使广播电视新媒体不断产生和推广;而我国政府也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的考量和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需要,大力支持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和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和推广。如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将这一年定为“数字发展年”,“数字化”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大力推进全国广播影视的数字化;2010年1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三网融合”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电信企业、网络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广播电视业外资本也非常看好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大力投资支持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移动电视、网络电视、3D电视、OTT TV等在这10年间产生、应用,逐步推广,有的已初具规模。

2.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影响巨大

与纸质媒介在传播技术上长期保持不变,受传播技术变化的影响较小不同,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本身技术含量高,并且受技术变化影响特别大。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对广播电视领域影响巨大,甚至会导致广播电视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网络电视传播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电视媒体的产生,就带来了电视收看的革命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电视收看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被动的电视收看模式,实现了电视以网络为基础按需观看、随看随停的便捷方式。而这必然会给广播电视传播理念乃至整个媒体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

传播技术和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是机遇。因此,从事广播电视研究的学者自然会非常关注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产生给传统广播电视业带来的挑战,并积极为传统广播电视业的应对寻找对策,其中主要思路是从传播技术和新媒体中去寻找发展机遇。如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给传统广播业带来巨大冲击,于是学者们纷纷研究广播媒介利用新传播技术、嫁接新媒体从而拓宽发展空间的问题,并提出了“iRadio”“融合广播”等新概念、新思路。因此,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是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界重点关注对象。

此外,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除了对广播电视领域产生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外,甚至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自然会引起也应该引起广播电视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其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3.以实践为导向是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传统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很少形成基于理论问题而聚焦的学术关注。贴近广播电视领域的实践,关注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针对广播电视领域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也就是所谓的“以实践为导向”“理论跟着实践走”,是我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传统和特征。作为对广播电视传播业务和市场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广泛影响的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产生,自然是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分析近10年来我国有关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它们主要关注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特征、影响,研究其发展前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主要是为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把脉和献计献策。

总之,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产生,其对广播电视业、媒介市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注实践、贴近实际的传统,导致广播电视传播新技术和新媒体成为2004年至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使近10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技术导向”特征。

【本文系国家社科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与政治沟通研究(13CXW035)”、昆明理工大学廉政文化传播学科方向团队(KKB08)、《新闻编辑学》精品课程(KKB05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辰瑶 《2004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5年第2期。

2.曹慎慎 《2005:中国电视研究十大关键词》,载《中国电视》2006年第2期。

3.陈力丹 汪露 《2006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7年第2期。

4.陈力丹 陈秀云 《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8年第3期。

5.陈力丹 孙江波 《2008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九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09年第2期。

6.陈力丹 王晶 《2009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八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0年第2期。

7.陈力丹 董晨宇 《2010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七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1年第3期。

8.陈力丹 张能锋 《2011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2年第2期。

9.陈力丹 李志敏 《2012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上、下)》载《声屏世界》2013年第1、2期。

10.陈力丹 廖金英 《2013年我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载《声屏世界》2014年第1期。

11.李静 《“微”时代,广播的转型和升级》,载《中国广播》2013年第7期。

12.商建辉 《跨媒体时代的经营战略》,载《传媒观察》2007年第4期。

(作者王勇系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利珍系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吕晓虹)

作者:王勇 高利珍

我国移动通信研究论文 篇2:

我国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开发设计分析

【摘要】 在未来我国的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在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了解了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的情况下, 介绍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与研究开发设计分析。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IP 地址的个人化和有限的频谱资源、数据速率的大动态变化范围、更高量级数据速率的要求等诸多方面的特点, 要求系统有更加灵活高效的空中接口、移动终端和更加先进的网络等。

【关键词】 未来移动 通信研究 开发设计

前言: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或物进行任何种类的信息交换是通信发展的最高目标。移动通信就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技术挑战, 并分析和概述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国际研究发展现状, 指出了我国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系统采取的策略。

一、未来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设计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现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也已全面展开。相对于 3G, 4G采用的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它是将一个信道分成多个子信道,将高速的信号流转换为速度相对较低的数据流,将信号流调制到不同的子信道。虽然信道的内部是相对不平坦的,但是信息流可以在子信道的窄带上进行传输。这大大减少了信号的干扰,还大大增大了对频谱的利用率。如此便解决了信息信道多径效应之间产生的干扰。

同 3G 相比,4G 系统有着明显优势。首先,用户可以以一种根据个人喜好的方式将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和娱乐等都融合在一个无缝网络中,这就使得用户的使用更为方便、 安全。其次,接入的主要方式将是可移动的,支持所有的话音通信、高速信息业务以及娱乐业务。除此,用户可以使用各种可携带的设备方便地接入网络, 并与用户们有着感觉的互动。 最后,第四代通信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分配资源。解决节点故障和基站的超载问题;4G 的智能性也会体现在其终端设备和操作系统的设计上面。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多方面集成的移动通信系统,在频带上、功能上、业务上都和第三代的通信系统不同,将会在不同的固定和无线平台上在不同频带上提供服务,对于无线频率的速度比第三代信息系统快很多,而且对信号的抗衰弱性增强,网速将会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快将近50多倍,个人通信能力加强,能够实现高清图像之间的传输,在线视频的流畅播放。 除了对信息的高速传输之外,第四代的通信还包含安全密码技术、移动平台技术、终端间通信技术以及高速移动无线信息存取系统等,有着非常高的安全性。

4G 系统在不同的固定和无线平台以及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运行中提供无线服务等等,更接近于个人通信。4G 系统提高了速度、灵活性与职能性等等,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4G 系统也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

二、我國现如今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如同3G系统与2G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样,4G系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取代3G系统,更不可能跨越3G系统而直接投入应用。制订一个全世界统一的4G标准需要耗费5至7年的时间,而现有的2G系统在未来的5至7年内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的。从这个角度来说,3G系统是不可替代的。

从模拟到数字,从2G到3G、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全球手机用户已超60亿,移动互联网流量已达互联网总流量的10%,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与开发试。

在过去的二十年,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我国主导的TD-SCDMA成为三个国际主流3G标准之一,2012年我国主导的TD-LTEAdvanced技术成为国际上二个4G主流标准之一,我国实现了移动通信技术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移动通信领域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我国的移动通信企业,已经形成了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产业链,产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位居世界最前列,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今几年的统计,2011年到2012年,我国的通信用户由9亿多增加到将近11亿;3G的用户更是由原来的1.27亿增加到将近3亿,增长了将近80%,3G用户的渗透率更是由原来的15%增加到22%;手机上网用户更是由3.5亿增加到如今的4.2亿,占全国网民的74%;微博用户增加到了3.2亿,相对增加了30%,手机购物金额更是达到600亿元,相对增加了48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使用及发展,移动、宽带通信技术将会不断加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信息社会的美好前景。

现如今我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讯市场 ,在未来我国通讯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能够抓住此次时机 ,开展相关的战略性研究 ,并且进行国际合作,让我们的开发与研究不断进入国际技术发展中 , 就能使我国真正跻身移动通信强国之列 。

参 考 文 献

[1] 杨家海.《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 闻立群,胡海波,庾志成.《4G 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通信世界》,2008(2)

[3] 严威.《浅谈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及今后走势》.《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作者:李锦东

我国移动通信研究论文 篇3:

改善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服务质量的探讨

摘要: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增速明显趋缓;各运营商市场开发策略逐渐由扩大规模转化为提高现有市场的顾客价值。服务质量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力工具。文章在分析了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以及运营商服务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引入了服务蓝图来分析服务的关键时刻,最后提出了改善服务质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移动通信 服务质量 服务蓝图 服务关键时刻

一、我国移动通信业概述

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始于1987年。当年的11月18日,广东移动率先开通了我国第一台模拟移动电话。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07年9月份,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达52331.5万户,比年初累计新增用户6225.7万户,月均新增691.7万户。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电信业务总收入(5389.7亿元)的50.75%,同比增长18.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统计分析报告)。

目前,我国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企业主要有五家: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在网络质量建设上基本保持了同国际接轨,采用的大多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并且在通信规模、占位上先入为主、本土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营销理念落后,不重视客户的需求;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一直存在着重技术、规模,轻市场、服务的片面倾向;服务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客户的全面需要;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落后等。对移动通信这种典型的服务业来说,这些局限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移动运营商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对于他们而言,如何从顾客满意度出发形成顾客导向的营销策略,同时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保留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并增加在网客户的业务使用量,是他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研究中国移动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

消费者通常把服务的质量视为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而且其质量意识更多地由非技术因素所左右。因此,公司必须以消费者的方式去定义质量。

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芬兰学者格罗鲁斯于1982年率先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和总的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格罗鲁斯创建的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顾客差异结构,至今仍然是服务质量研究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所谓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指在企业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企业的服务质量是由顾客所感知的质量。因此,在评价企业的服务质量时,重要的是顾客对质量如何评价,而不是企业对质量如何诠释。它包括两部分:结果要素和过程要素。顾客从他们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中所得到的东西对于他们如何评价服务质量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这只是服务质量的一部分,即服务生产过程所形成的技术质量。结果质量是顾客在服务过程结束后的“所得”。结果质量涉及到的主要是技术方面的有形内容。除了服务结果外,服务结果传递给顾客的方式,顾客在服务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对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服务质量的另一要素,即过程要素。

此外,消费者在评价服务质量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把体验到的服务质量与服务的期望质量相比较而得出对服务质量的最终评价的。而期望的服务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营销传播、口碑、企业形象、价格等等。

由于结果要素主要是客户基于移动运营商的硬件设施所做出的评价,随着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运营商硬件水平之间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因此,顾客对过程要素的评价越来越成为各运营商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服务质量的分析

以上述理论为背景,接下来分析一下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服务质量。众所周知,在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之中,中国移动不管是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在净利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四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因此,在分析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服务质量时,主要以中国移动为研究的对象,并对他们的服务质量进行比较。

为了使本研究的结果更具理论高度,下面引入服务产品组合的概念。通常认为,有形产品、服务、信息、对顾客的关怀和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服务产品组合;强化这个服务产品组合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不管是从账面上能够体现出来的服务还是隐性服务,都是这个服务产品组合的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业务可知,他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其一是核心服务,即网络服务与资费服务;其二是配套的基本服务,包括缴费、查询、咨询、投诉等;其三是特色服务,如大客户俱乐部等。但从以上服务产品组合的观点来看,这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不管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客户都无法获得他们所渴望的基于自身特色需要的服务,例如,大量顾客所感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对顾客的关怀”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水平。

从信息产业部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用户申诉分类统计表》的统计数据来看,服务质量已成为顾客投诉的热点。关于服务质量的申诉占申诉总量的47.5%,高于对通信质量和资费争议的申诉比例。由此也可以看出,消费者对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存在比较大的不满意。

再来看看一直对服务比较重视的中国移动的情况。虽然中国移动与国内其他服务性企业相比,其服务质量比较高;在国内的五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顾客投诉率为6.49人次/百万用户,略高于中国电信的5.90人次/百万用户,但这还应考虑到中国移动的用户规模远高于中国电信这一实际情况。不过,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运营商相比,中国移动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还存在一些差距,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对中国移动的申诉数量呈现较快上升的趋势。电信市场开放以后,国外运营商必将依靠其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来争夺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已有顾客和发展新的客户。

与中国联通相比,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得出,虽然目前中国移动被客户所感知的技术质量测度优于中国联通,申诉比例分别为10.9%和11.5%,但与两年前相比(分别是8.4%和17.2%),中国移动的优势明显缩小。這说明,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网络质量建设上基本保持了同国际接轨,采用的基本上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从长期来看,服务质量的技术质量测度将会大致相同。所以,对于广大移动用户来说,他们所感知的技术质量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真正能够为企业创建竞争优势的是服务质量的功能质量测度。但遗憾的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对他们的服务质量测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移动通信服务的关键时刻和服务蓝图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他们所感知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场景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开户过程、处理移动通信产品质量问题的过程和话费的交纳。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通信的开户场所众多,有运营商的营业厅,但更多的是移动通信产品零售店中兼营开户业务,运营商已将此项业务部分外包给代理商。因此,代理商的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客户对中国移动服务质量的评价。虽然顾客感知通话质量是移动通信产品的核心,但由于我国网络质量已比较稳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有关通话质量的申诉比例分别仅为10.4%和11.5%,除了在特殊日子(如春节、元旦等)的部分时段会出现网络堵塞外,基本上不会出现网络瓶颈的问题。所以顾客申诉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对非核心产品的投诉,如SIM卡(STK

卡)质量等。话费的交纳方面,这个过程已经基本外包给银行和邮局,因此,顾客感知银行和邮局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顾客对移动通信运营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表达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本文选择开户过程来分析服务的关键时刻,并绘出服务蓝图。

开户过程服务的关键时刻主要有:开户、排队等候服务、请求服务、选号、确认号码、付费和等待开通。

开户过程的服务蓝图如下所示。

顧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真实瞬间为:顾客对服务厅环境的满意度;对排队等候时间的满意度;对服务人员态度的满意度;对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满意度;对号码资源丰富程度的满意度;对等待开通时间的满意度。

从以上服务蓝图,我们可以方便地跟踪顾客的行为,清晰地了解顾客接受服务的整个过程,从而可以从客户的角度理解服务价值。

采用同样的方法,移动通信运营商可以找出处理移动通信产品质量问题和话费交纳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并据此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从而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

五、提升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服务质量的建议

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具有无形、异质、无法存储、顾客参与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传递和消费同时发生等特点。因此,我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应全面考虑到服务的这些特点,并注意以下各个方面。

1.为企业的服务进行恰当的定位。一般来讲,消费者在选择一种服务之前,不会对该服务一无所知,他们会通过企业的广告、销售促进、企业形象、口碑等营销传播方式获知该服务的基本情况,并形成期望的服务质量。各移动通信运营商必须仔细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此基础上对其服务进行适当的定位,并进行合理的宣传。所谓恰当和合理,就是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定义服务的质量,使消费者期望的服务质量大体上等于其体验到的服务质量。因为消费者期望的服务质量过低,则企业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消费者;而消费者期望的服务质量过高,则企业的成本必将大幅度增加,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聪明的企业总是对自己的服务进行恰如其分地定位,然后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一定量的额外服务,从而使获得较高的满意,进而赢得消费者的忠诚。

2.注意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并仔细地挑选服务人员。由于顾客参与到了服务的生产过程,因此,他们对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移动通信运营商在为顾客提供服务时,自始至终都有顾客在进行监督。如果它们处处能够体现对顾客的关怀与重视,则顾客将会有很强的满足感,更能体验到运营商对自己的尊重。而为了能够使顾客在消费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满意,一个较好的办法是绘制该服务的蓝图,并找出其关键时刻。此外,服务人员的素质对服务的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统计表明,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投诉,大多是服务人员不恰当的服务态度造成的。

3.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为了节约成本,各移动运营商都有一些合作伙伴。例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各地都有一些营业厅。其中很多营业厅并不受移动运营商管辖,它们之间只是一种业务合作关系,即营业厅代理销售移动运营商的产品或服务。然而,顾客在很多情况下是直接与这些营业厅进行联系的。所以,营业厅的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顾客对移动运营商的服务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文沛.通信运营企业客户服务质量的价值评估研究.价值工程,2005(4)

2.吕优亚,刘在东.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服务质量问题及规范管理.世界电信,2007(3)

3.汪邦军.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技术.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7(4)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山东聊城252059)

(责编:若佳)

作者:桂河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论文下一篇:民法移植法律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