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时代发展,“90后”这一群体不断成长并成为广大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大量报道,不断建构着媒介中的“90后”形象。通过对近十年间搜狐网关于“90后”的媒介形象报道进行研究,從报道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搜狐网对“90后”建构的媒介形象,探究“90后”媒介形象的类型及特征。

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1: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90后大学生的出现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在多所高校发放问卷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消费行为呈现多样性而且受到寝室文化影响比较明显。但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理论化、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陈旧以及80后辅导员自身经验不足等问题。高校实施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实和完善消费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第二,辅导员自身要完善消费观念。第三,完善制度,多形式营造健康消费道德观念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消费观念

作者简介:李祥(1981-),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贵州 贵阳 5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00172)的研究成果。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中国公民,90后与80后均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但不同的是,80后见证了中国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而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显现出明显成效,是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特别是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随着90后逐渐进入大学,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问题也引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学者的关注。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方向,其消费道德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也对社会消费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引导力。研究90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道德,一方面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励大学生不断向上,自由、全面地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一、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相关研究表明,相比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呈现变化趋势较快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出现更给高校开展消费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道德现状,课题组在多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通过调查对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特点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相比以往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以下四个新特点。第一,90后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父母给予、勤工俭学等传统方式外,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大,有部分学生是通过奖、助学金方式获取生活费(占16.5%)。第二,90后大学生生活费额度明显提高。生活费选择在600元以上的占受访数的75.8%,生活费达到1000元以上的占7.2%,生活费低于300元的占1.8%,而对于生活费的期望值有83%的学生选择“维持现有水平”。第三,消费行为多样性。虽然大多学生把伙食费放在消费的第一位,但其他消费形式体现了90后大学生消费的特性。80.2%的受访者把购买学习资料、教育培训和文具放在消费的第二位。此外,部分学生有網购的习惯,通讯费用中手机上网费用也占有较大比例,受访学生中94.1%的学生是用手机上网方式作为和他人联系的常用渠道。90后大学生在“请他人吃饭或和他人聚餐每月花费”上,79.4%的学生选择在20元以下。第四,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明显受到寝室文化的影响,形成整体比较节约、整体消费较高两种不同的现象。除极个别比较困难或者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外,大多寝室消费无太大差别,但寝室与寝室之间整体消费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家庭收入状况来看,这些学生之间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并不十分明显。

武汉大学的一份90后大学新生调研报告也表明,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武汉大学的调查显示,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这说明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1]

调查充分表明,90后大学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消费更加理性、务实,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而且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诱导性,他们由于受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其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尚不稳定,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弹性,消费道德观正在形成阶段,也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消费较盲目,理财观念淡薄。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更看重物质消费。三是攀比心理较严重,有些消费不切实际。四是相比80后更加看重个性消费,不合理的恋爱消费也占有很大比例。90后大学生面临的社会消费环境有很大变化,由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特征与80后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90后受到网络消费行为和网络道德环境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同时也要认识到他们引领时尚消费的前沿,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脱离了实际的消费水平,对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危害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当前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形式、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合理的消费支出概括为三层含义。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第二,与个人收入、财力相适应。第三,在资源的社会供应量为既定的条件下不过多地占用或消耗该种资源。[2]因此,我们一般把明显高于大学生群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供应承受量的消费行为称为不良消费。正如许多研究提出的那样,大学生不良消费道德观念的形成可以归咎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方面的原因。从家庭而言,家长本身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只看重孩子学业而不注重品德的养成,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比较溺爱等原因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社会而言,社会中存在超前消费、拜金主义等许多消费观念,大学生是许多商家营销的主要对象,他们通过电视广告、海报宣传甚至赞助高校活动等方式在大学生中灌输适合自身利益的消费观念,加上学生生活环境的攀比风气,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不能理性消费。此外,部分90后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个性较强,比较喜欢旅游、买奢侈品等消费方式。从高校而言,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扩招及90后学生性格特征和思想观念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缘故,在引导90后学生形成合理消费道德观念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在我们走访的几所高校中,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一般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消费理财选修课或在“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堂教学中进行消费道德观的教育。二是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消费道德情感体验。三是运用学校宣传媒介和标语横幅在校园营造健康消费道德观的良好氛围。面对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大学的消费道德教育就显得有所欠缺。在课堂教育中所灌输的都是一些偏重于知识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或很少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存在表现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90后大学生在一个社会不断变革和进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比以往大学生具有更强的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

有趣的是,目前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大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高校辅导员作为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管理和教育90后学生时还面临自身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问题,80后的成长背景与90后有相当大的差异,在消费观念上80后主张勤俭节约,而90后就较偏向于超前消费,思想和行为上与80后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三、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策和建议

90后是现代社会的新一代,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影响和带动以后社会的消费发展方向。强化90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文明消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第一,高校应该充实和完善消费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德育的任务制约着德育内容的性质,90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宽度,当前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思想实际又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一方面,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门的消费道德教育选修课程或者有意识地在其他课程中穿插相关内容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消费的特性和价值,提高大学生对消费品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对自己支付能力的理性分析水平,从而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和生态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节俭、绿色消费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崇俭”是消费价值观念的核心,我们要重视从传统中借鉴合理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消费观的基础上成功构建新型的节俭消费伦理观。同时,应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90后大学生认清过度消费和破坏性消费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鼓励90后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避免对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第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自身要完善消费观念。现在的90后大学生大都思想和行为上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辅导员和学生长期在一起,他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学生的消费观。辅导员完善了自身的消费观可以在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念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注重80后辅导员消费道德观的培养。

第三,完善制度,多形式营造健康消费道德观念的良好氛围。高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对于合理的消费道德教育行为予以认可和鼓励,并在评优评奖过程中优先考虑,而在评选助学金等学生困难补助时要对消费不合理的现象实行一票否决,形成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长效约束机制。与此同时,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提高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受课堂教学的影响,还受课外各种教育活动的影响,不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对学生发展造成不利的后果。[3]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提高9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学校应多支持90后大学生勤工俭学及自主创业,特别是要帮助贫困生走自强自立的道路,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生活的艰辛。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消费道德问题,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提高自身消费道德的实践能力,从而改变消费道德观念。此外,还应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健康消费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意义等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和愉快中接受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此外,Shim.S及他的同事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家长对学生的消费习惯和理财习惯影响最大,家庭的理财观念在学生的消费理财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而且家长是子女消费的主要来源,学校应和家长沟通,让其转变给予方式,将有求必应向适当给予转变,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对部分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合理引导。

參考文献:

[1]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最近在武汉大学“出炉”[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2]厉以宁.经济发展中对消费的引导[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4,(12).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89.

[4] Shim S,Barber BL,Card NA,Xiao JJ,Serido J..Financial socialization of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s of parents,work and education[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9,(4).

(责任编辑:李海静)

作者:李祥

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搜狐网2007~2016年“90后”媒介形象报道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90后”这一群体不断成长并成为广大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大量报道,不断建构着媒介中的“90后”形象。通过对近十年间搜狐网关于“90后”的媒介形象报道进行研究,從报道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搜狐网对“90后”建构的媒介形象,探究“90后”媒介形象的类型及特征。

关键词:搜狐网;“90后”;媒介形象

“90后”,普遍定义为1990~1999年间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在某些刻板印象中,这一群体与“非主流”“叛逆”“自我”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90后又在奥运会、汶川地震等全国性事件中展现出了属于90后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媒体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对“90后”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公众认识90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搜狐网是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品牌之一,除新闻外,还跨界经营娱乐、体育和时尚文化等内容。本文以搜狐网为例,在搜狐网(www.sohu.com)随机抽取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这十年间,在新闻标题、导语或内容里多次提到“90后”的相关报道材料作为样本。由于样本量较大,故采用按年份随机抽样的办法,每年抽取100条,总量共计1000条报道。

一、对“90后”媒介形象报道的结构分析

(一)报道体裁

从报道体裁上看,搜狐网关于“90后”的报道中,消息、通讯类报道最多。有一半以上是图片加文字的通讯报道,总量占比50.50%。其次是消息,占比21%。同时,调查类、视频类报道和其他资讯也占一定的比例。(如表1所示)

就媒介形象来说,这些报道中既有正面的宣传,如2007年4月13日的《90后中国孝子用行动诠释中国孝道,感动全国网民》;也有中性的报道,如2012年3月2日《“90后”驾临:第一批“90后”今年夏天毕业》;负面报道如2010年7月6日的《“90后”女生不甘平庸,为整容以拒上大学相威胁》。

(二)报道形象倾向

正面形象:“90后”的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报道“90后”道德模范、美好品德、文学才华、创业达人等,让受众对“90后”群体产生正面评价和认知。

负面形象:“90后”的犯罪行为、叛逆心理、价值观扭曲、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差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让受众对“90后”群体产生负面评价和认知,部分反映“90后”社会角色冲突和失调的现象。

中性形象:关于“90后”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兼而有之或均不涉及,态度立场客观中立,使受众不会产生偏向性理解。

媒体性质的差异会影响“90后”媒介再现的形象 。与《中国青年报》为“90后”群体“唱赞歌,树典型” 的强烈的宣传意味不同,搜狐网的报道中更多的是中性的呈现。

2007年至2016年的报道中,呈现最多的是“90后”的中性形象,有437篇,占比43.70%;其次是负面形象,占33.20%,呈现最少的是正面形象,仅占23.10%。

二、建构“90后”媒介形象的报道内容分析

(一)“90后”指代的对象

指代对象占比最多的是广义上的“90后”群体概念,达到33.10%。其次是“90后”的女性,占比约18.6%。值得注意的是,有关“90后”女性的报道中,诸如“90后”女孩自杀、堕胎、炫富、犯罪等负面形象层出不穷。如《90后人流像治感冒》(2007.9.18)。关于“90后”夫妻或情侣的报道也经常围绕“90后”情侣在公共场所的不雅行为、“90后”夫妻处理家庭问题的不当做法等展开。其呈现出的单一媒介形象容易让公众对这些指代的人群产生偏向性解读。而对于“90后”男性的关注度远不如女性,明显表现出媒介形象“极端化”的特点,即所报道的“90后”男性不是创业榜样、90后CEO、社会道德模范,就是抢劫、贩毒、杀人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的主体。

此外,“90后”学生群体也是报道的热点之一,其中又以大学生居多。目前的大学生群体此前作为“90后”的主力军,其校园生活、成长状态受到网媒重视。除了通常指代的群体外,“90后”还部分代表了新生代农民工、90后求职者、明星以及一些无业人士。虽然关于身份特殊的“90后”报道占比不高,但是这些人的动向和生活状态丰富完善了“90后”的媒介形象。(如表2所示)

(二)报道关键词

从报道关键词来看,搜狐网呈现的“90后”媒介形象类型相对多元。相关报道中,涉及到“价值观”这一关键词的最多,占比21.70%。包括“90后”的人生观、道德观念等方面。其次是“90后”的“才华、榜样”,占18.30%。在这一关键词下,报道了道德模范、创业先锋和在各个行业风生水起的“90后”们。社会大众既能看到《90后大学生创业身家千万,摆地摊卖盆栽到当董事长》(2013.9.12),又能发现《90后频跳槽离职率超30%,90闪辞族企业避之不及》(2013.4.2)。

其他同样受到青睐的关键词还包括“个性、自我”“成长、责任”“犯罪”“婚姻、性”“自信、梦想”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搜狐网塑造的“90后”媒介形象的一部分,逐渐构成了一个立体生动的“90后”媒介形象。(如表3所示)

三、“90后”媒介形象类型及其特征

从报道内容和结构方面的分析可见,搜狐网关于“90后”的报道呈现出了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90后”媒介形象,在“90后”相关议题报道中呈现交叉复现的状态。

(一)积极形象

在这一媒介形象下,“90后”群体表现为“敢于追梦”,如《大数据时代小传奇,90后三人组玩转互联网时尚》(2015.11.30);“热心公益”,如《90后与空巢老人共度中秋,加深对传统节日认知》(2010.9.21);“大胆创业”如《90后充满正能量的一代,一大波CEO涌来》(2015.4.14);“个性十足”,如《90后群体调查:不甘平庸期待剧变》(2010.8.4)等正面形象。同时强调了“90后”作为新生一代不畏挑战,积极应对挫折,承担社会责任。且积极形象的“90后”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有渠道为自己发声和为“90后”群体正名。

(二)消极形象

消极的媒介形象类型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違法犯罪“90”后。如《90后女孩雇民工骗网友近6万元,只为用来吸毒》(2009.4.18)、《90后小伙杀女友分尸,又灭口手机收赃者》(2014.10.23)。

2.行为荒诞“90”后。如《90后少女被骂白痴要跳楼,父母无法管教很无奈》(2009.10.9)、《90后少男少女草坪服毒自杀,原因尚未查明》(2009.10.9)、《90后网吧炫耀抢劫经历》(2012.5.18)。

3.任“性”“90”后。如《两对90后夜奔杭州开房,一床寻欢一床强奸》(2012.3.1)、《90后性行为呈低龄化,12岁已尝“禁果”》(2008.8.29)。

4.暴力伤人“90”后。如《两90后少年暴打白发老汉》(2012.3.31)、《90后女生暴打同龄人被人肉,女孩暴力倾向者增多》(2009.10.26)。

消极形象的“90后”往往缺乏良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普遍缺乏话语权。往往是由家长、学校或相关专家代替他们进行媒介话语表达,出现一定程度的“90后”失语现象 。

(三)中性形象

如《90后群体频遭“标签化”诟病,渴望剥离脑残形象》(2012.7.19)、《90后创业记:最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2014.8.11)《90后成为最焦虑的一代,他们在愁什么?》(2016.7.12)

四、结 语

搜狐网近十年关于“90后”媒介形象的报道中,在倾向性方面中性报道占比最大,正面报道占比最小。在报道内容上,“90后”一词指代的对象多样。在报道关键词上,搜狐网的报道对“90后”的“价值观”这一话题最为关注。总的来说,搜狐网呈现了积极、消极和中性的三类“90后”媒介形象,这些报道有助于公众更全面的了解“90后”。但也仍存在一些对“90后”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如对“90后”女孩的相关话题的报道。网络媒体在进行相关议题的设置时,需要坚持自身的客观属性,为社会和公众呈现一个更全面、公正的“90后”媒介形象。

参考文献:

[1] 方甜.“90后”群体的媒介再现[J].媒体时代,2012(11):66-70.

[2] 姚海芹. 《中国青年报》2008-2014年“90后”媒介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 周唯.90后媒介形象分析——以新浪网新闻为例[J].新闻传播,2015(02):78-79.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许丹

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3:

90后学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

【摘 要】本文透过90后“门”事件,对90后的心理及行为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能优化90后的心理品质,完善90后的行为。

【关 键 词】90后;心理剖析;教育对策

一、问题提出

“90后”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年龄在12岁至22岁之间,也就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或职校生。90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成长与互联网息息相关。近年来,网上接连爆出“职校门”、“破处门”、“烧钱门”、“厕所门”、“摸奶门”、90后校花被万元“包养”、“90后暴打老人事件”、“90后少女网上自曝吸毒照”等事件,事件的主角均为90后,行为主要以性和暴力为主,90后也被指是个性张扬、自以为是、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的颓废一代。

笔者旨在探析90后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优化90后的心理品质,引导其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关键期。

二、90后学生的心理剖析

透过90后“门”事件,笔者认为,90后的心理具有如下特点:

1. 表现心理:张扬个性,但理性思考不足。90后思想开放独立,个性张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表达自我的意愿。他们推崇非主流,弘扬个性化,标榜“特立独行”的个性,敢问、敢说、敢闯、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如相继诞生的裸奔、自挂东南枝、自杀式毕业照等,可谓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90后过分表现自我的行为,体现了90后以自我为中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缺乏对他人感受的积极关注,也缺少对行为后果及社会影响的理性思考。

2. 空虚心理:物质丰富,但内心孤独迷茫。90后自小成长环境优越,物质生活丰富,且多为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生来就对网络的亲近感、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升学压力的焦灼感,加上来源于家庭的“被爱”多是物质性的,90后的精神世界较为空虚孤独;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泛滥和快餐文化的充斥,也加重了90后内心的压抑、无助感,普遍存在焦虑和彷徨。所以,90后是幸福而孤独的一代,更需要内心世界的关怀。

3. 猎奇心理:追求刺激,但道德意识淡薄。90后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东西。伴随着物质丰富、网络便利、信息无孔不入的90后会觉得人生平淡、单调乏味没意思。青春期能量的聚积,也会促使其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如参与性爱游戏或吸毒等,以寻求刺激,平衡自身能量,证明生活的意义。90后超前的性观念和部分学生对于性、毒品与生活的错误态度及其对后果的不以为然,体现了90后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弱化。

4. 自尊心理:敏感自尊,但好高骛远。90后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是技术依赖的一代。他们自小参加各式各样的培优班、兴趣班,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思维活跃、见多识广,90后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自我评估过高,过高估计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他们富有理想,但不甘于平凡,自信又有点脆弱,敏感又自尊。

5. 叛逆心理:渴望独立,但抗挫能力差。90后从小就充斥在丰富、自由的生活环境和家人的呵护里,无形中纵容了90后的自我中心、脆弱、叛逆、依赖心理。90后叛逆而渴望独立,他们思维活跃,懂得的事情多,有自己的观点,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理解和尊重,希望被认同。诸多“门”事件也是90后走向成熟的非主流探索方式,而且是一种不知轻重后果的探索。90后的社会阅历和吃苦经历相对缺乏,遇到挫折后往往“伤不起”。

6. 从众心理:易受影响,但辨识能力差。人的行为是习得和效仿的。在信息畅通便利的互联网时代,“博眼球”举动频频爆出,且被互联网夸张放大,容易造成90后价值观的混乱。加上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无形中降低了个人的风险成本和责任意识,会引发更多关注和行为的相互感染,容易强化90后行为的盲目从众和炫耀攀比,对90后行为的示范性和消极影响不容低估,如“自杀式毕业照”等雷人事件愈演愈烈,就与追求个性背后的跟风有关。

三、90后学生行为的原因剖析

90后“门”事件的发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生个人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学校或家庭。90后“门”事件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个人原因。90后正处于青春期或青年前期,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90后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他们好奇心强、叛逆、寻求刺激、情绪易冲动、辨识是非能力和抗诱惑能力相对较差,加上90后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驾驭负性事件的知识和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迷失或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没有引导的独立、自由、个性也更容易导致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2. 家庭原因。90后自小承载着家人的期望和梦想,但父母缺乏养育孩子的经验,家庭教育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家长或疏于管教,或过分放任、溺爱或专制;注重物质需求的满足,缺少精神上的关怀;重智育,忽视或淡化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均会影响90后的身心发展。单亲、离异或留守等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弱化父母的榜样作用,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致使孩子向外寻找“被爱”和“刺激”。

3. 学校原因。学校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滞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短板,重智育,轻德育,缺少主流的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欠缺心灵的呵护和关照。针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外在诱惑和影响,缺少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教育和引导。学校的教育方式相对单一。过多的、外在的新异刺激,在满足90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需求的同时,使90后对学校相对单一的教学感觉麻木,唤不起兴趣和精神。学校教育的改革,也赶不上外在的潮流。

4. 社会原因。当前社会的压力日益增大,“浮躁”、“郁闷”、“压抑”等负面情绪充斥在90后周围。媒介环境丰富,信息渠道多元化,网络、影视、书刊和光盘等信息良莠不齐,使人真假难辨,且容易激起90后的猎奇心理和仿效行为。负面内容的过分渲染或夸张放大,低俗文化的推波助澜,也影响着90后的认知观念和行为,容易误导甚至扭曲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

四、教育对策

90后的另类举动,体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要客观看待90后的行为,关注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心需求,积极引导90后的行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加强世界观、道德观教育,弘扬主流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应加强文明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与教育,引导90后注意自身的角色,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做有责任感的社会公众;适当表达个性,将过剩的时间、精力或能量、冲动释放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

2. 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增进有效的沟通交流。学校和家长要与90后建立良性的、信任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伙伴关系,以平等的参与者、建议者姿态与孩子去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对90后进行“心”的教育,关注其内心需求,使教育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从心理暗示到助人、自助、自我发展,从外在的监督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3.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90后的抗诱惑能力。应增强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在学习、活动、网络游戏等文化创意的内涵上争取更大的创新,以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去吸引学生,营造高品味的氛围;渗透积极正面的教育,强化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责任感的培养;淡化网络或媒体的负面渲染,引导90后理性看待敏感话题;加强挫折教育,强化90后的延迟满足和自我调控能力。

4.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优化90后的成长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育思路、关注90后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动态,与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等集体备课,加强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敏感性话题的教育;家长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沙龙或讲座等途径更新教育理念;加大社会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主流氛围。三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推动90后的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98~100.

作者:马学果 周一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继电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水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