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环境意识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研究——以家庭中旧衣处理方式为例

2022-09-13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持续恶化。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而实际上民众对于环境意识的认知又如何呢?

城市居民家庭中的旧衣处理方式, 作为一个突破口, 以几个城市家庭中的行为选择为例, 考察居民个体认知的环境意识程度是否能在这一行为选择当中得到体现, 思考是否有关联性或是如何形成联系的。城市居民家庭中的旧衣处理方式作为一个小话题, 更能体现出个体的环境观念, 以及对其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中的行为选择, 来体现居民对于环保意识的认知对其实际行动选择之间是否有落差;个体的环保意识是否与其日常生活方式有所关联和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力是如何影响到个人的行为选择的。

二、文献回顾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 环境意识大体上都是指人们意识到并支持解决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程度以及个人为解决这类问题而做出贡献的意愿 (洪大用, 2014) 。

三、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某一女性对家庭旧衣物处理方式为主要观察对象, 并以滚雪球抽样方式联系后续个案对象的访谈结果为辅, 综合分析本文想要了解的环境意识能否影响行为选择的目标。由于在于旧衣物处理行为多由家庭中女性行使, 因此本文只涉及了女性研究对象。

在四位被访女性当中, 除了受访者一是直接接触观察加上访谈外, 其他三位女性都采用访谈, 在获得三人同意之后进行沟通并收集所需资料。访谈内容主要针对四人采取的旧衣处理方式, 以及采取这种处理方式的原因。

受访者一对待处理衣物进行了二次筛选。在整理过后待处理的衣物当中区分出可以留下二次使用的衣物、使用较少或者基本没使用过的衣物和无法进行二次利用的衣物三种类型。留作它用的部分整理到储藏室;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丢弃;而相对较新的选择送给能够接触到的在其认知范围内相对贫穷的人。

受访者二是四位受访者中年纪最轻的, 并且未婚独居。她对于旧衣物的处理方式相对独特, 很少自主处理, 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其偶尔来访的母亲代为处理的。该受访者表示曾经关注过捐赠信息, 但无奈工作较忙并且捐赠要求较高因此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受访者三是一位中年女性, 中专学历, 现在为家庭主妇。家境较好, 即使作为家庭主妇也并不是专职在家忙于家务与孩子, 清洁打扫都有钟点工, 偶尔亲力亲为, 购物能力强。但由于其个人性格习惯, 很少对旧衣物进行处理, 搬家时选择将旧衣物直接丢弃。

受访者四与受访者一在同一单位, 后来到成人大学进修, 该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对老旧衣物进行一定的再利用。该受访者有缝纫的爱好, 因此旧衣物中有一小部分会首先留作己用, 再在可接触到的公益活动进行捐助活动。

四、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探寻的重点, 并非基于环境意识能够给予个体在旧衣处理的行为发生中产生有利影响, 而是分析在此行为过程中, 环境意识是否产生相应作用。根据田野调查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笔者总结出几项对于受访者旧衣处理发生不同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 家庭成长经历

本次访谈对象中, 有三名受访者都处于中年, 年纪相仿, 小时候家里基本上也都并不富裕, 因此这三名受访者对于在原生家庭中的旧衣物处理方式基本相似。以笔者主要观察的事件为例, 在受访者一的行为模式中, 她之所以选择将家里的老旧衣物送给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在她的认知当中相对贫穷的人, 其家庭成长经历的影响作用十分突出。

由于该被访者小时候的家境比较贫困, 衣物这类消耗品也无法时常更新, 因而衣物在家中是需要循环使用的。因此, 在常年累月的过程中, 被访者养成了对老旧衣物再利用的习惯。

(二) 个人观念

女性对于衣物的感情较男性更存在特殊性, 也体现在处理衣物的行为上。个人观念的影响显著的体现在受访者三的情况上。受访者三作为家庭主妇, 虽然现在由于家境较好, 不需要亲自操办家庭当中的大小事件, 并且对于衣物的购买力较强, 但是在其成长经历当中, 并非从小养尊处优, 在固定观念中还是会有对于随意丢弃物品的罪恶感, 因此即使在家中多余衣物堆积严重的情况下, 还是不舍得处理。在另外三位受访者的叙述当中, 或多或少也有同样的现象存在。

(三) 处理途径

个体环保行为的倾向, 在处理途径一旦过于繁琐复杂或者难以接触到的情况下, 很容易被消弭。例如在受访者二的对旧衣物处理的叙述当中, 曾经表示过对参与公益活动的意向, 但由于工作繁忙, 无暇在公益途径上投注过多的关心, 以及咨询过后发现捐赠条件比较高因此搁置。受访者四也表示, 除了少量留作满足自我爱好和进行再利用的旧衣物, 其余的衣物即使有捐赠意愿, 也不会特意去寻找公益单位, 但正好有接收到相关信息的情况下, 会乐意主动的参与。

根据笔者的观察, 在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当中, 当公益活动信息被递送到个体面前且刚好存在捐赠意愿时, 公益的达成率才会比较高。综合来说, 个体即使存在参与意愿, 也通常不愿在认为麻烦的情况下花费更多时间在了解公益信息和采取主动行动上。

(四) 经济条件

大量的物质消费支撑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四位受访者的访谈中都提到一个共同的信息。在经济水平好转的同时, 衣物消费的能力的迅速上升。众所周知相对于男性, 女性对于衣物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在不断购买的同时, 衣物的使用率也快速下降, 四位受访者都说明, 之所以需要处理旧衣物, 并不是因其损耗而不能再次穿着, 大多数情况下, 旧衣物是在考量过时、放不下等原因的情况下被抛弃, 如果直接丢弃, 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五) 外部宣传

大众媒体、社区、朋友, 这些个人在生活当中必须一直接触的元素,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受访者四参与的公益捐赠活动, 就是经由其朋友介绍而得知的。受访者三也在访谈后半段主动提及, 之前由于搬运不便而大量丢弃了衣物, 对此产生了后悔情绪, 并决定以后会对其进行再利用。

五、结论与讨论

以往有关环境意识的研究, 多数是基于较大样本的问卷, 再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 笔者询问对旧衣物处理时的行为选择时, 虽然环保要素被其中两位受访者纳入到行动原因中, 但是本质的出发点还是倾向于对自身的实际效益, 例如解决家庭空间拥挤, 而环境要素更多是一种附带因素。另外在访谈过程中, 笔者发现虽然有受访者采取了事实上的公益行为, 然而对于捐助的后续没有关心。因此笔者认为, 环境意识在个体选择旧衣处理方式当中, 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并不是直接作用, 根本出发点在满足个体的实际利益。

环境保护话题虽然经常在生活中被提及, 然而实际上环境意识却很少被人关注。而塑造环境意识, 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民众的观念, 影响个体在行为方式中采取环保的行动, 真正的有助于环境事业。

摘要:本文以居民家庭生活中旧衣处理事件为切入点, 通过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对四位受访者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 综合分析环境意识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 结果表明环境意识对其处理方式产生的影响不明显, 更多的是出于满足个体利益的行动选择。

关键词:环境意识,旧衣处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欧阳斌, 袁正, 陈静思.我国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环保行为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 2015, (11) :179-183.

[2] 胡荣.影响城镇居民环境意识的因素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1) :48-53+98.

[3] 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反思[J].思想战线, 2014, (04) :83-91.

[4] 龚文娟, 雷俊.中国城市居民环境关心及环境友好行为的性别差异[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340-345.

[5] 顾金土, 邓玲, 吴金芳, 李琦, 杨贺春.中国环境社会学十年回眸[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29-35+91.

[6] 周志家.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19-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转型下一篇:GPS静态监测实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