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市民研究论文提纲

2022-09-22

论文题目:“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逻辑研究

摘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既是形成对事物一般认识的过程,又是在思维中回溯概念生成的过程。在此视角下,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生成逻辑体现为“两重过程”的统一,即形成对市民社会的一般认识和超越市民社会概念意识形态遮蔽的统一。所谓“上升”则意味着,马克思摆脱经济范畴抽象性的束缚,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市民社会概念生成的历史性、解剖其中的根本矛盾,从而把握其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过程。可见,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分析与批判的关键枢纽。市民社会这一用语的产生具有历史性,它只是现代世界的产物。将市民社会观念追溯至古希腊“国家共同体”的看法,只不过是力图将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的市民社会观念永恒化的启蒙言说。随着17、18世纪启蒙理想从高扬到陨落,市民社会观念也经历了从建构到批判的转折,形成了两大理论传统。一是从政治、经济角度勾画理想社会蓝图的建构传统;二是从浪漫主义批判到辩证认识的批判传统。这构成了马克思把握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语境。在“市民社会问题”的驱使下,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呈现出“整体性”。所谓“市民社会问题”,即是在以平等交换为原则的市民社会中何以必然滋生出社会分化,这正是古典经济学派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症结所在。在政治哲学视角下的感性批判阶段,马克思从形式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将市民社会视为不包含经济关系的市民团体。在交往关系视角下的抽象阶段,作为“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与舞台”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只是马克思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用词,资本主义批判逻辑是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的主导逻辑。在此时,马克思已经区分了作为分析工具的市民社会和“真正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解剖,马克思将市民社会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衍生。资本的生产关系以交换领域的平等、自由掩盖了生产领域的劳动剥削与剩余价值占有。由此,马克思并非仅将市民社会的概念内涵把握为社会结构层面的经济基础,而是一个将抽象、理想的市民社会概念,转化为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过程。解构市民社会概念的抽象性质,成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生成逻辑的旨归,“劳动一般”的抽象性成为古典经济学构建市民社会理想形式的观念基础。斯密将交换领域中购得的劳动量作为主导逻辑,使其弘扬主体性的劳动价值论沦为商品拜物教的观念补充。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对于古典经济学的根本超越在于区分经济范畴的概念形式与社会形式。通过对经济范畴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不仅解构了“抽象统治”的现实生成,而且回答了“抽象”为何必然取得统治地位。马克思把握市民社会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方法论对于回应当代市民社会乌托邦思潮仍然在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方法论既是马克思对自身抽象性认识的超越,也体现于马克思对“抽象成为统治”时代症候的追问及解构。在这一过程之中,马克思一方面超越了黑格尔囿于“抽象理性”的批判,使哲学的视野面向现实;另一方面,超越了古典经济学对“抽象存在”的崇拜,把握了资本的生产关系的本质。不同于走向对市民社会的辩护或“直观”的旧哲学,马克思以对市民社会真实本质的揭示,实现了立脚点的根本转化。

关键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析与展望

1.3 研究内容、重难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难点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之处

2 思想史溯源:市民社会概念产生的现代语境

2.1 从古代国家共同体到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断裂

2.1.1 古希腊时期的国家共同体

2.1.2 现代市民社会内涵的转变

2.2 从建构到批判的市民社会理论传统

2.2.1 Civil Society所勾画的理想社会维度

2.2.2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schaft所标示的现实批判维度

2.3 两种话语系统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效应

2.3.1 市民社会异化批判的两种不同逻辑

2.3.2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从单向度批判到辩证认识的转变

3 逻辑演进:从抽象到具体的市民社会概念

3.1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进展的逻辑方法

3.2 政治哲学批判视角下市民社会概念的感性特殊性

3.2.1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直观“沿用”

3.2.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下的市民社会批判

3.3 交往关系视角下市民社会概念的抽象形象

3.3.1 唯物史观基本框架下市民社会概念的辨正

3.3.2 阶级关系视角下“真正的市民社会”的历史生成

3.4 生产关系视角下市民社会概念的具体形象

3.4.1 从阶级关系到生产关系的逻辑必然

3.4.2 “市民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回响”

4 历史还原:市民社会概念的抽象性质的生成与破解

4.1 作为市民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基础的“劳动一般”

4.1.1 现代劳动范畴的经济规定

4.1.2 现代劳动概念的哲学言说

4.2 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矛盾与方法论根源

4.3 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历史还原

4.3.1 “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批判

4.3.2 “劳动力”概念通向剩余价值生产

4.4 理论效应:当代市民社会乌托邦批判

4.4.1 祛魅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

4.4.2 打破作为公共领域的市民社会的政治想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论文提纲下一篇: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