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从他律到自律

2022-09-11

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它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更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情感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网络是把双刃剑, 在对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还产生消极影响, 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1.1 沉迷于网络游戏

网络世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 这些游戏充斥着大学生的神经和眼球。一些大学生把现实中的一些压力或空虚通过打游戏进行发泄和转移, 自律性不够, 自控力不强, 过分依赖和沉溺网络游戏, 甚至通宵达旦, 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时而精神异常亢奋, 时而精神倦怠, 情绪焦躁不安, 人际关系淡化, 道德观念冷漠, 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 对其身心健康和前途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1.2 浏览和传播色情信息

互联网的触角遍及全世界, 呈现开放的状态, 部分大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 不能对所接触信息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分析, 特别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侵蚀和渗透, 发布不良信息, 引诱大学生去浏览, 尤其是色情和迷信的一些东西的侵入, 导致大学生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 痴迷黄色网站。在生理方面已发育成熟的部分大学生, 在上网过程中常不自觉的去寻找一些有刺激的色情网站进行浏览, 或自己过瘾, 或在网友中传播, 或在关系好的同学中散布, 或在寝室公开探讨。从相关信息调查表明, 大学生中男生浏览色情网站和发布色情信息行为的比率往往高于女生, 低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这对生理已成熟, 但心理还不成熟, 且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丰富的大学生, 极易在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 在现实行为中引发一些为寻求刺激而有悖于道德的事情, 尤其是对大学生性道德观念带来严重影响并伴之而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

1.3 盗取网络信息资源

丰富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可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 帮助大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但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 为应付学习常出现利用网络盗取信息的不道德的行为, 如:利用网络抄袭他人成果, 以求不劳而获, 甚至有些黑客想办法通过网络打入某些内部信息资源库, 进行资料的盗取。一些掌握高级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大学生, 利用网络窃取他人商业秘密、公开兜售, 实施金融犯罪和经济犯罪, 在社会中产生恶劣影响。

1.4 实施网络攻击

有些大学生, 或好奇心强、或自我表现欲望强、或对学校或社会有不满情绪, 以隐蔽的手段来报复学校、报复社会。在上网过程中, 忘记道德的约束, 利用所掌握本应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的丰富的现代化知识和技术, 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 冲击网络系统, 恶意更改一些网页, 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 甚至破坏政府和一些上网企业的信息资料, 使政府和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

1.5 使用不文明语言

大学生网络聊天成为他们上网活动的重要部分, 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 不可控性和无约束性, 一部分大学生在聊天室或论坛里无所顾忌,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语言低级粗俗, 随意性极大, 试图以这种方式进行某些情绪的宣泄。虚拟的网络, 迎合了大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提供给他们最大的自由空间, 可以不受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约束, 社会主体意识逐渐淡化, 进而造成道德情感的淡化。这样, 现实生活中应该是较高道德水平的大学生, 在网络聊天中道德行为的水准下降, “放任自流”, 对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6 尝试非正当网恋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 恋爱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网恋这种形式。但如果通过欺骗的方式进行网恋或做出不适当的行为则是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大量资料显示, 很多大学生都有网恋的经历, 有的上网的目的就是“找一个异性朋友”,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网恋后还相约见面, 引诱女网友外出实行性侵害, 还有一些大学生网民追求网络“一夜情”。对此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这种在虚拟环境中的恋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充满了欺诈, 降低了人的道德水平, 沦丧了人的道德品格, 这无疑是对我们所要求的大学生道德的一个巨大冲击。

由上可知, 虚拟的网络导致社会转型中部分大学生道德的弱化, 社会责任感降低, 自律意识缺失, 这样的大学生与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也是敲响的一次警钟。因此要改变这种状态, 必须强调他律与自律, 坚持二者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统一, 最终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

2 他律、自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作用

他律和自律是道德规范的两大功能,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他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他律是指道德主体的行为受道德客体 (如社会、他人、国家) 的规范和约束, 主要强调的是道德主体行为规范所受的外在约束力, 是道德主体的外因作用。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 他律, 即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要受到社会、他人以及国家等多方面外在因素或规范的制约, 具有一定强制性, 是大学生在自己网络道德出现缺失的情况下, 运用这些外在的东西约束和规范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

2.2 自律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自律, 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和判断自己的某一行为是否违背自己的原则和准则, 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自控性的特征, 体现了深刻的理性精神, 强调和注重行为者本身的因素, 是道德主体的内因作用。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 大学生只有把外在的规范和约束, 通过自身的意念和行为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约束、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自觉地、发自内心地按照外在的网络道德规范和制度, 将他律逐步转变为自律, 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 才能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作用, 达到遵守网络道德的目的。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 是来自人们意志的志愿, 不受外界的约束, 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 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

他律和自律是有机统一的。他律是自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自律是他律的基础、目的和归宿。在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必须坚持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律, 是以承认他律为前提的,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 则必须通过自律去体现, 必须转化为自律, 才具有真正的现实作用。

3 坚持从他律到自律,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

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 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 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输给大学生并将其内化。因此, 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水平和自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3.1 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3.1.1 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和道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 在网络快速发达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受整个社会网络环境的影响极大, 特别是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很深。因此, 加大对整个社会环境进行整治和优化, 尤其是对网络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网络氛围, 有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具体说来, 就是要通过加大网络立法的建立健全, 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和监督管理, 推行网络的法制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行为准则,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鞭挞丑恶现象及观念, 褒扬正确理念与行为。

3.1.2 提升家庭网络道德意识, 积极正确引导

大学生的成长和家庭紧密相关, 家庭成长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家长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 使子女的道德人格健康发展, 这是其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天这样的网络社会里, 对孩子已上大学的家长来说, 坚持积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家长自身应有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 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 让虽有一定独立性但仍对家长有依赖的大学生孩子们, 能从一个良好的家庭上网氛围中, 离开网络上一些有损道德的行为, 健康成长。

3.1.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建设, 培养自律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 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主要是在学校, 因此, 学校这个育人的环境, 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心、关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生活, 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道德失范的误区, 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为自律。

首先, 加强大学校园网站的建设, 净化网络信息, 加强网络行为监控。校园网站直接面向广大学生, 与大学生亲密接触, 因此可通过大量丰富、全面的信息, 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和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全面提高其网络道德水平。在此过程中, 还必须通过制定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处理规定, 强制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促使大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的习惯。通过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 加强网上信息监管, 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 净化信息, 用技术手段堵截有害信息和有害网站进入, 保证学生免受非法和有害内容的侵害。同时形成一定的舆论氛围, 培养良好的道德风气, 引导激励大学生的道德自觉, 启发其道德觉悟, 增强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使大学在网络生活中从他律转化成自律。

其次,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 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为此, 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 以课程为媒介,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 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 及时了解上网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于学生在网络上暴露出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引导, 保证网络的有序运行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通过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促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从他律转向自律。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行为特点, 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载体,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大力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满足精神需要,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3.2 从他律到自律, 以“慎独”思想为指导, 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

他律是外在的条件和手段, 其最终目的在于将网络道德内化。自律, 是完善个人德性的最终途径。从他律向自律转化, 是社会道德变成个体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 (P15) 。自律是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使个体不断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 找出差距, 主动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实自己。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自化) , 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 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 知行统一、情理交融, 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 才能自觉行动。因此,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突出的现实状态下, 实现其理性回归, 我们推崇“慎独”思想的指导, 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里, 实现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自律。

网络世界所要求的道德, 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是一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 防止有违背道德念头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也就是说, 在个人独处之际, 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 也能遵从道德规范。今天, 大学生特别需要从“慎独”开始, 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 “自己为自己做主”, “自己管理自己”, 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大学生才能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学会自我克制,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和处理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沉住气, 不浮躁, 不着急, 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多元化的网络视域中, 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理性的思考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行为方面, 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或网络行为准则, 对一些网络不良行为, 给予批判和坚决抵制, 以清醒的头脑, 明辨是非, 将外在的目标规范内化为主观标准, 自觉的衡量、规范和发展自身行为。因此, 坚持以“慎独”思想为指导, 始终把维护网络秩序真正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的责任感和权利感, 大学生们才能不断提高网络道德水平, 实现由他律到自律, 达到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

摘要:互联网快速发展, 部分大学生出现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要充分认识他律、自律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坚持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他律,自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 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 范松仁.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5) .

[4] 陈德敏.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指固有动脉侧方掌侧皮瓣修复糖尿病合并指端缺损效果的临床探讨下一篇:浅析挪用公款罪向贪污罪转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