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工作总结

2022-08-16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医传承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中医传承工作总结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计划

盐池县中医医院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我院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

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医药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1个工作日。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每年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

3、每月月底进行1次学习、交流讨论等人才培养相关活动,每次活动参加人数不少于10人。

4、开展巡诊带教活动,与王乐井卫生院、王乐井村卫生室、双疙瘩村卫生室、花马池镇卫生院、长城村卫生室、苏不井村卫生室建立对口指导联系,重点指导1名以上卫生院中医人员、2名以上乡村医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

(一)1-2月份到王乐井卫生院开展诊疗、带教工作;

(二)3-4月份到王乐井村卫生室开展诊疗、带教工作;

(三)5-6月份到双疙瘩卫生室开展诊疗、带教工作;

(四)7-8月份到花马池卫生院开展诊疗、带教工作;

(五)9-10月份长城村卫生室开展诊疗、带教工作;

(六)10-12月份到苏不井村卫生室开展诊疗、带教工作;

四、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

1、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进行考核。主要考核继承人的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时间。

2、年度考核由单位负责。考核以原始材料为依据,年度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3、结业考核包括实绩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结业论文考核。实绩考核主要考核继承人的跟师临床(实践)天数、独立临床(实践)天数、撰写的学习心得等篇数、临床医案份数及发表的论文篇数;实践技能考通过临床应诊、病案分析、操作演示等方式,主要考核继承人与指导老师辨证论治或实际操作的符合率。

第二篇:传承中医文化的人

——记区政协委员刘新桥

2009-07-31

刘新桥,东城区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在任东城区政协委员的这十一年中,刘新桥认认真真参政议政,撰写多份关于发展中医文化的提案,为促进东城区卫生事业发展献言献策。

他出生于北京一个中医世家,是方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方氏医学的第一代创始人方伯屏老先生生于山东,青年时来京学医、并在京行医。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疗效卓著,求诊者甚多,被当时的《北京地名典》评为“十大名医”之一。曾先后在北平国医学院及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刘新桥的外祖父,自幼随父学医,18岁悬壶京师,至今行医60余年。解放后,参加国家组织的中医学习西医班,系统学习了西医的基础知识。六十年代,方老被调到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任科主任,与西医同道一起治病救人的过程使方老学贯中西,对中医经典理论亦有了独到的见解。

方和谦老虽有子、女多人,但因时代关系,只有刘新桥的母亲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从事中医工作。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刘新桥自幼即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尤以中医典籍为著。在外祖父和母亲的教导下,他从中医基础读物学起,熟读《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诀》等书籍,并在外祖父的亲自教授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医籍。后又系统学习中医针灸和推拿技艺。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鼓楼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

在工作之余,刘新桥还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深造。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刘新桥深得祖父方和谦的辨证论治之精髓,加之多年临床经验,他应用古人之法却不拘泥于古人之方,在处方用药中,一切从病情需要出发,辨证合理,用药少而力专,经他治疗过的大部分病人的病情都大为好转,很快出院了。很多被他医治好的病人,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锦旗。至今仍有许多病人请刘新桥到家中诊治,他从不推辞。

在2008年11月刘新桥拜外祖父方和谦为师,荣幸的成为第四批国家级师带徒学员,学期三年。刘新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深化自己对方氏医学思想的认识,真正掌握好中医学之精髓,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工作,更多、更快、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疾患痛苦。

任何事物都是要发展的,传统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对此刘新桥认为:传统中医学要发展,必须与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手段、治疗手段相结合,这样对中医的病位确定以及病情愈后的判断会提供大量详实的依据,对患者十分有益。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刘新桥会尽自己之全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于妍妍)

从《内经》讲起 传承中医文化要有"上工"(图)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1月17日 09:54

段鹏阳

在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文化。中医是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几千年来,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继承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阴阳、辨五行、辨病机、辨证、辨症施治的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同时,也传承了静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涌现出了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

中医振兴要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上工”大家

中医文化几千年来得以发展传承沿续至今,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大道中医人才,这些中医大家史称之为“上工”。

《黄帝内经》将医者分为上工和下工,所谓上工,当然是高明的医生,下工就是一般的医生了。何为上工?《内经》中指出:“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无形的,形而上的道的范畴,是心明的东西,人之疾病,十之

七、八来源于心明失调,从而演变发生器质性的病症,器质性疾病是有形的,是下工所守,《内经》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

中医治病是看患病的人,西医治病看的是人的病。中医治病首在望、闻、问、切,是在辨证、辨阴阳。西医治病首在化验、CT、核磁共振等,是根据指标断病。

人体是复杂的,生命是奥秘的,现代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下手,寻找生命的物质,于是出现了细胞、神经、血管、脏器、DNA„„中医学注重养生,强调返观内求,探索生命的功能,找出了精、气、神、脏腑、经络、穴道。

《内经》中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也是病,就是人的机体尚未发生器质性的病变时你去治疗,就会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对人的本体生命有深入透彻认识和把握,具有上工之术,才能做到神形俱守,以神为主,防病于未显之时,把病扼杀于萌芽胎状之中,这正是大道中医的精妙之处。

中医“上工”必须是精于望、闻、问、切的大家。望而知之为神,闻而知之为圣,问而知之为贤为巧,切而知之为上工。望、闻、问、切含有看、观、辨、透的深意,一个能求内证的高明的中医,当他面对病人时,一望就能知道对方是否有病,病在那个阶段,是否形成器质性病变,这便是具有了上工的本领,看形体而观内在,辨气血而知阴阳,透脏腑而通经络。历史上,很多中医大家都具备这种技术。扁鹊观齐桓公,一望就知病尚在皮肤上,而在皮肤上治疗,当然就省劲了。闻其声而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也有许多例子。就切脉而言,何为切?切包含了进入的意思,不单单是把手指搭在脉上,而是进入气机。一个真正的上工切脉有三点,其一,首先自己能松静调息,用其长期修持而生成的真气,从食指、中指、无名指切入病人的寸、关、尺、循环而过,气运探寻病人的阴阳,查脏腑阴平阳密,辨识气血运行是否畅通。其二是凝神守一,根据病人脉气的阴阳查看病因病症。其三是集于三指,根据指尖、指肚的轻微反映来辨证、辨经、辨病。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病的基础和主要医术。

中医“上工”完成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后,在辨证施治的开方中不仅仅是下药,开方包含着开出季候、地域、服药时辰、引经药等。在什么季节患病,所处南方还是北方,根据药的君、臣、佐、使、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而在剂量上把握,而且不同的病症服药的时辰也不同。 中医“上工”熟于术数的运用。数术通天地,在人类社会中,数字是一种载体。就“用”而言,现代科技把数字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子科技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从其“体”来讲,数字的内涵还要大得多,数字是含有生命源场的。每个自然数都含有阴阳,含有五行信息,宇宙气息。很多年以后,在破译人体生命密码,揭示宇宙奥秘方面,数字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关键是怎样找到切入点。

在中医、中药组方中,数字在防病、治病上也早已被用于实践。中药组方中,每单位药的克数、针对病症的用药属性数、药的剂量数、服药的时辰数等,无一不体现人天相应,易医相通。在一代名医张仲景对大枣的运用中,就充分体现了数字之阴阳五行对人体及疾病的重要性。《灸甘草汤》中,用大枣30个,“大枣,性味甘平,能扶脾养胃,助阴补血。”为什么养阴药方中用30个大枣呢?数字中有阴阳,自然数中的1-10的基数中,

2、

4、

6、

8、10皆为阴,而这五个阴数相加,正好是30,是群阴凑集一起。在另一个养阳的《当归四逆汤》中,同样用大枣,但却是25个。

1、

3、

5、

7、9这些自然单数归属阳数,而五个阳数凑集一起也正是25。一个养阴,用30,一个养阳用25,充分证明了数字对于发挥药材作用的重要性。如果不这样做,只能证明你不是一个通晓易医的上工大夫了。数字在药方中是可以达到治病效果的,而数字也能单独在帮助人体健身、祛病、养生延年上起到极大的功效,关键就在于术了。有了术的帮助,数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内经》在开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道就是得道。知什么呢,就是心明了。当你达到一个心明觉者的境界层次后,你就得道了。

中医“上工”要易医相通。中医里最重要最核心的医理是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周易主要也是讲阴阳变化,所以,易医相通。“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即是本于阴阳。中医治病,主要考虑的宏观的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治病在于调整阴阳。人天是相应的,天人是合一的,作为宇宙、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人体本身和宇宙、自然界中的阴阳五行紧密相关,相互感应。人体对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有质有形、有质无形的各种场辐射是有感应的。作为一个中医上工,需要懂得自然环境阴阳五行场与人体的关系。《内经·素问》篇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易·系辞》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最终的归纳。中医上工一切从阴阳入手,一切从阴阳结束。而其中始终贯穿运行的便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合。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是广义的,而每行中也是含有阴阳的。例如:火对应人体五脏中之心脏,但火有相火、君火、神火、邪火、虚火、实火、上火、下火等,而心脏中这个心,却不是狭义的脏器管,这个心是神明,是道器合一。所以明心、养心、静心都是为了追求观性、追求本质,以达养生。

自然界中的各种含有生命的物体,其阴阳五行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特别是这些物体本身阴阳失衡的时候。例如有一个学生脾胃经常会产生过敏性痉挛痛,去了许多家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治愈不了。后经一中医上工随查,发现这个学生每天上学路上经过的一棵几百年古槐是“病因”,学生本体阳本受古槐散发的阴气大补而呈亢盛,本体阳木气(肝)太盛,克其脾胃气(土),使脾胃产生了过敏性痉挛痛。知道病因后,学生避开这棵古槐,就没有再犯病。

天人合一,人天相应是大道中医的重要理念,它与中华民族儒、释、道文化的天人论是相融相通的。佛学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练性,儒家讲存心养性,中医讲静心观性,在这里都是追求一个人的本然。人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就能把握阴阳、运用阴阳,取天道之有余,补己身之不足。天地巨能可为己所用,开发调动人体内存的潜能,激发生命活力。

造就中医“上工”必须走大道中医之路

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里的中医门诊,究竟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如果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况,对形而下的器质性病症治疗时动不动就让来看中医的病人去化验、去照CT,动不动就以西医指标、病名来开中药,而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望、闻、问、切的辩证,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对病人的诊断,也就是脱离了大道中医之路,背离了中医最基础的医术。从中医理论到中医实践,无不凝聚着中华哲学思维,从《易经》、《道德经》到《黄帝内经》,无不渗透着天道与人道统一的认识,“天亦然,道亦然”。如果中医离开了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展,大道中医“上工”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

大道中医是要有师承的,能否迈入大道中医之门关键是师承。中华文化中很多都是讲究传承的,传是领入门内,承是宏扬发展。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生命的诸多命名,决不是坐在那里猜想出来的。在两千多年前,没有解剖学给你配合,但是人体的气血、经络、穴道、五脏六腑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这都是有着高境界、大智慧、修持有素的先哲圣贤通过返观内视求证出来的。在中华文化诸多方面的传承中,有很多“精要”是师傅带徒弟时口传心授的。师傅这个称谓有几种含义:1教师,2老师,3师傅,4恩师,用学校中现行的情形比喻:教师就是给你上课的老师,教语文、数学、物理等。老师那是你的班主任,除了学习外,还要关心你其他方面的事。师傅犹如导师,指导你在某一个领域深入学习,进一步造化。恩师就不一样了,恩师是徒弟迈入他的真传中,是他的入室弟子,负有继承弘扬学术大道的使命。每一门派皆有师傅,但传承这一门派的使命就是入室弟子之事,我们每每听到某某是某某京剧大师的入室弟子、传人等等。中华文化有很多传承是徒弟找师傅,但真的大传承一般是恩师找徒弟。

《黄帝内经》是大道中医的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泉源,它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内环境及宇宙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典范。如果我们现在从事中医事业人士能真正读明白并会求证这部经典,也就打开了成就中医上工的“一扇门”。《黄帝内经》涉及到易经等十几种门类的文化,它注重道器合

一、提倡阴阳五行、讲究形而上之气。周易文化是一门反映宇宙自然中阴阳五行场生、克、制、化、合的规律的系统学说,周易中有关天、地、人、阴阳五行的含义,与中医阴阳五行、人天相应、天人合一观念是紧密相融的。周易中有着自然界的时间空间,真气运行,卦像物像,与中医人体中阴阳、气血、真气运行时辰,五脏经络卦像是相应的。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人天相应是易医之本源,而连接这一本源的就是易医中之阴阳,阴阳变化,五行运转而使天人合一。翻开历史我们看到,在两千多年的中医文化发展传承中,无论是张仲景、孙思邈还是朱丹溪等中医大家,基本上都是因熟读并明彻了《黄帝内经》和《周易》而取得巨大成就的。

中医是一门养生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医上工必须学会修持方法。无论是望、闻、问、切,为病人看病,还是自己修炼养生,都必须首先做到静心观性。怎样才能静心,怎样才能观性?如果没有一种真正的入门方法是无法达到的。养生中强调心死神活,这里的心是指的人的主观意识,只有主观意识的思维淡化,才能入静。这里的神是指心明,是人的潜意识的发挥。潜意识活跃了心明了,才会有返观内照的功效,才可以用经典中的理论去探求内证。时间久了功夫深了,你便具备了望的技术,最起码你有了脉的切入技术,任何一个中医上工的传承者,都有师傅口传心授的养生心法。当然不是上工并不等于不做中医,有很多中医大夫依靠多年治病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大道中医内涵来说,如果缺失了静心观性的形而上之道气,终难成就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使命。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即大道。大道无形,大道唯妙唯玄,中医是讲大道的。大道中医根据人天相应关系,在把握和运用阴阳五行上有着独特的方法及手段。由于人是生存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体的小天地和宇宙的大天地有着相生、相克、相合、相冲的规律场关系。综合看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人元场、婚元场、德元场、欲元场、宅元场、境元场。每个元场所造成或产生的疾病状况是不一样的,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诸症莫离气、血、痰、食四因。大道中医是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我们解读中华民族文字“患”病的“患”字,便有重要发现,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心上压上一串东西。而治病的“藥”字则是“快樂”之上一把草。由此可以窥见中华文化与大道中医的融通之处。只有心明身澈,体中的斥力场充盈了,各种场因素而造成的损害就会减少或没有了,身体也就健康了。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身体净化,心灵净化进而完成生命净化的过程。大道中医就是使人养生健身、祛病延年、完成生命净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大道中医的道路,用优秀的中医文化才能造就一大批中医上工人才。

提倡中医文化促中医发展——访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文瑞

任 壮

中国中医药报

刘文瑞是重庆市颇有声誉的中医,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忠实拥趸。他师从乃父、名老中医刘少林,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发多年,执笔出版过《中国民间草药方》、《中国民间刺血术》、《中国民间推拿术》、《中国民间敷药疗法》等多部医药专著,被评为首届全国自学成才标兵。然而让他声名更为响亮的还是他创办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内收集了上万件医药文物及数千册古医书、标本、历代史料。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刘文瑞,请他就中医药文化的话题谈谈心得。

刘文瑞认为,中医既是医学的中医更是文化的中医。文化不彰,医道不辨,医术则不明。他说,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清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经络气血、四诊八纲、整体宇宙观、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随着社会形态、物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形成了以《黄帝内经》思想为前提的和而不同的中医药文化流派,比如寒凉派与温热派、十四经络与奇经八脉的内外治病,都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哲理,只在疾病理解和施治上有所区别。

中医药文化广阔、深邃、丰富,中医药文化的空间包罗普遍联系为整体的宇宙万物。刘文瑞进而阐释说,宏观世界的万物运动和微观世界如脏腑、经络、气血等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深邃,在于人文时代的精神土壤,与儒、佛、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现代文化理念与表达方式存在相当的时空疏离感。中医药文化之丰富,体现在历史发展中理论与治疗方法、养生方法等的积累和融汇,也体现在相关的诗歌艺术、通俗民风、心理情操等的表现与演进。

然而,由于受西医的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哲理被模糊、扭曲,其认知和应用也趋于狭窄、浅薄和简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西学背景的人士对中医药的研究只是简单地与西医理论对接,中医药界的许多研究者也急功近利,没能够真正深入下去,在基础理论上发展出合乎当代认知环境的明晰脉络;另一方面,中医药深沉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也制造了自身的神秘,也就导致了社会上中医药文化的贫乏。凡此种种,于是才有商人、学者,巧借中医药养生概念及思维方式,宣传推销不中不西的谬论和伪劣产品,进一步歪曲和败坏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要传播普及,首先面对的是教科研中的各种现实的障碍。现代中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苦读多年而未能临床执笔处方;而临床中医院的中医技术,更像西医的拷贝,为了经济利益,宁可让患者在反复检查中煎熬,也不愿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治;对中医药科研的论证方式照搬西医模式,根本没有建立中医药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有水平、有经验的名老中医的科研项目在另类科研思维方法束缚中,特色全无,也越来越像西医的科研成果。在这样条件下很难想象会有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式中医大家的出现。

针对如何发展文化中医的问题,刘文瑞开出自己的“药方”。其君药:中医药理论创新,特别要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上下功夫;其臣药:中医药临床技术创新,在治疗重大疾病、疑难杂症上有突破,进一步规范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其佐药:推进中医药产业化,有特色鲜明、个性专一的中药产品问世;其使药:是创新中医药教育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策法规制度,创造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第三篇:传承中医秘方治疗胃腺癌

胃腺癌是胃癌的一种,是由胃腺体细胞恶变来的,所以叫做腺癌。症状多见于中晚期,表现出现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消瘦、乏力、代谢障碍以及癌肿扩散转移而引起的相应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50-60岁居多。对于胃腺癌的治疗,中医是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流行的治疗方法,中医上也有很多治疗疾病的偏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传承中医秘方治疗胃腺癌吧。

1.柴胡10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半夏10克、焦三仙10克、莱菔子10克、八月扎10克。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

2.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鸡血藤3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15克。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

3.党参20克、炙甘草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炒扁豆15克、泽泻15克、白蔻6克、砂仁6克、苡仁20克、红枣20克。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

4.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山药20克、扁豆30克、陈皮12克、木香10克、山楂15克、神曲15克、谷芽30克、麦芽30克。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

专家提醒,尽管很多偏方对于治疗胃腺癌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针对于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治疗效果也会出现不同,因此不能作为正规的治疗方法进行使用,尽量配合正规的中医药辅助食用。中药“三联平衡疗法”是由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根据30年的抗癌经验,在先辈们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

三联平衡疗法的实质内涵就是:抓住关键病机——“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将扶正补虚,疏导化瘀,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据统计,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经治13396例患者采用三联平衡疗法,总有效率达92.6%,生存质量和远期疗效均明显高于同期放化疗患者,被誉为治疗癌症的克星。

推荐治疗胃腺癌最有名的老中医——袁希福

袁希福员,中华名医,著名肿瘤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上海希福抗癌免疫研究所所长,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抗癌“三联平衡疗法”创始人,抗癌“多靶向”“活靶点”思路首创者。

袁希福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是袁氏中医家族的第八代传人。袁氏中医创立的“阴阳平衡疗法”就是其中的经典和精华。祖辈袁积德就是该疗法的创始人,曾被清朝光绪皇帝封为“奉直大夫”,其中袁氏医方等秘本更是“国医精粹,治病奇方”。为了使祖传医法更进一步发扬光大造福于民,袁教授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不断的临床实践终于在祖辈医疗基础上独创了“三联平衡疗法”,有效的救治了万余例的肿瘤患者。

温馨提示:袁希福教授行医30多年,医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其中各种肿瘤病人数以万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诊治病人态度极为严谨负责,每一病例必详细记录病情及治疗经过,留下完整的医案。在袁教授医治的癌症患者中,大多数属中晚期,经中药长期调治,有不少患者存活至今已10余年,甚至20年以上,达到临床治愈。

第四篇:传承中医药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承中医药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解说

毛主席曾经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曾盛赞中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科学的特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推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最佳载体,在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古老而神奇的中医药学,激发他们爱科学、懂科学,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共同领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建成于2010年,占地面积6300㎡,陈列展出面积4100㎡,年接待量24000人次。博物馆由序厅、校史馆、中国医史馆、中药标本馆组成,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旨在弘扬华夏文化,展示国医辉煌,增加民族自信,启迪后昆智能,弘文励教,道业两昌。

走进博物馆,穿越神农尝百草、医圣张仲景、李时珍采药三幅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图绘,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校史馆。校史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史料展示了我校在“厚德 博学 济世 日新”的校训指引下,50多年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

走过五十年悠悠校史,中国医史馆以古朴、厚重的风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医史馆以中医药发展历程和成就为主要展示内容,包括中国医史、安徽医药(北华佗,南新安)和芜湖近代医药发展三部分。中华医药起源于远古,经历了早期的医药卫生实践、初步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医药学的全面发展、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等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2009年,包括我省“新安医学”研究领域奠基人之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第十四代传承人——李济仁在内的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获得了首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提起李

济仁和“新安医学”,就不得不提在中国医药学形成和发展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安徽中医药历史和名家。其中,“北华佗,南新安”是安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新安医学则是徽州文化的分支,世代相传,专科齐全,名医辈出,著作林立,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芜湖作为新安医学流经的门户,名医、名院、名药众多,如中医临床医学专家,被誉为中医界“芜湖三少(绍)”的李少白、徐少鳌、杨绍祥;享有“江南中医一枝花”美誉的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医院;创立于19世纪中期,与北京同仁堂等并称国药界“三块半招牌”之一的“张恒春国药号”。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发明的供针灸教学用的青铜浇铸而成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针灸铜人是汉族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始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及现代均有制作,是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

中药是中医治病、防病的武器,与中医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现在,我们步入的就是中药标本馆。中药标本馆包括标本展示区和教学实训区。标本展示区有我国常用中药材、安徽道地(地产)药材、皖南地区草本、中药饮片、浸制标本等,玲琅满目,应接不暇,所陈列展品覆盖中药常用品种的95%以上;教学实训区是中药饮片识别、中药材传统鉴定、蜡叶标本制作的专业性实训基地。灵芝,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但现代文献及所见标本,多为多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性味甘平。紫芝主要含麦角甾醇、有机酸、氨基葡萄糖、多糖类、树脂、甘露醇和多糖醇等麦角甾醇、树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类,又含生物碱、内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 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女主人公白娘子只身前往娥眉山盗仙草,以救夫君许仙。历经艰辛、危险,终于感动了南极仙翁,取回了能“起死回生”的仙草灵芝。这一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被改编成小说、戏曲、电影、年画,在我国广为流传。 中药标本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融知识性、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为实验教学提供了鲜活的中药标本教具,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安徽

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自建馆以来,便以“为社会服务、宣传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特色优势,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让同学们从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中感受五千年中医历史、新安医学的传承和芜湖近代医药的发展已成为我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大大增强了同学们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中医药博物馆还为社会各级人士提供了多视角、多方位的科普知识,有力助推了中医药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进程,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学术传承工作总结

2010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幸成为师傅的徒弟,向李师傅学习无损检测的各项专业技能,我的师傅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在恩师的指导下,这一年来可谓收获满满,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 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

无损检测的知识很丰富,包括有多种检测方法,想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习磁粉、渗透、射线及超声波检测四种常规检测方法,对我是一个新的挑战,李师傅针对我的学习情况,专门制订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并且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要积极的投入到现场的检测工作中去,不要怕干不好,一定要敢于动手参与各种检测方法,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将理论与实际的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在一年的工作中,我参加了去新疆、呼和浩特重轨质量异议的磁粉表面探伤,燃气厂汽轮机组的叶片磁粉检测;热电厂鼓风机叶片的磁粉检测,汽轮机阀门的渗透检测,压力管道焊缝的射线检测;氧气厂汽轮机叶轮的磁粉检测,空分机管道焊缝的渗透检测;炼钢厂重轨坯的超声波检测;炼铁厂轨道运输车专用轨道的超声波检测;焦化厂风机叶片磁粉检测,吊车销轴超声波检测;鑫型轧钢厂轧机的磁粉及超声波检测;中心内部炼钢所钢板的超声波检测,板所试样的超声波及射线检测。在实际工作中我牢记李师傅对我的教导,积极地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去,动手装设备、对工件进行各种检测。

在工作中,李师傅会根据实际检测情况,教导我相应的检测原理,在什么情况下用那种检测方法,如何更好的应用检测技术,并且将自己的专业书籍借给我学习,大大的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得我快速掌握了无损检测的常规检测方法。

二、 认真学习标准,准确及时签发报告

通过实际操作,对被检工件会取得相应的检测数据,而所得数据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这就要求我必须认真学习标准,标准上规定了各种检测方法的相应评级标准,根据相应的评级标准,签发检测报告。在工作中,李师傅让我仔细的做好数据记录工作,这将成为签发报告的重要依据,李师傅还下载了最新的锻件及钢管检测标准让我学习,并且在学后进行了考试,针对我学习标准的漏洞和不理解的问题专门做了指导。在发报告方面,李师傅先让我根据检测数据和相应标准出一份报告,他会对我所发报告的不足和问题作出指正,让我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以方便我今后准确及时签发报告。

党委组织的“师徒结对”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感谢组织为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作为青年的我,更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只有虚心的向师傅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总之,在这一年来,我向李师傅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为建设包钢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语文本人述职下一篇:做一个乐观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