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文化作为精神文明传播的载体,推动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基层文化活动的重中之重。在广大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不断的反应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协调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将会大大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篇:农村文化论文范文

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新农村建设文化底蕴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近些年,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地发展进步,使得农村的转型升级、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文中对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进行了分析,并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以利于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 ;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統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王成强,毕西娟,刘兆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

作者简介:徐静,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作者:徐静 冯哲 孙建业

第二篇:浅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摘要:文化作为精神文明传播的载体,推动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基层文化活动的重中之重。在广大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不断的反应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协调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将会大大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在城市市民的生活里伴随着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相对比较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文化资源的方式相对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样化,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获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就非常非常的单一。近年来国家开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的方式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但从总体上讲成效明显,不足也比较突出。以旬邑县各村镇为例,全县投入145个文化活动室,大部分活动室存在着各项基础设施比较简陋,桌椅陈旧,书籍单一,无网络等等缺陷。在旬邑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下乡活动这些形式感重于实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为广大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渗透力非常差。近年来旬邑县把广场舞作为一项重要的群众文化生活在各村镇普及,组织专业老师下乡教,组织各种比赛提升大家学习广场舞的热情,但广场舞并没有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常态化的娱乐形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落后导致教育、科技、思维等多方面的落后,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旬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为例,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阐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在农村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对群众文化建设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农民一直都在为温饱问题辛勤耕作,绝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较为原始陈旧,有很多落后的行为品行需要通过好的文化氛围慢慢去影响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效果较为显著,许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为老百姓汲取文化营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渠道。以旬邑地区为例,因为旬邑地区本身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农村文化发展单调落后。面对这种不平衡相关部门可以积极调动所有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利用农村地区自身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将公共文化建设好,通过外力为当地文化生活注入新鲜血液,潜移默化的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方向,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素质品行,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我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务即是一项创新的文化治理理念,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题,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旬邑为例,一直以来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缺失的,人们的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也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文化活动比较原生态化,群众文化建设赶不上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量。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己任,扎根于社会需求中,面向全体社会提供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坚实后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对群众的社会文化建设具有引导作用。

二、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一定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反应着一定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准确的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点,根据群众的需求打造更实用更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这对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意义重大。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全面普及开来,伴随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拆迁户聚集的社区化村落也在迅速发展起来,居住形式的改变在悄然的改变着群众文化建设的形态,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在不断体现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以旬邑为例,多年来旬邑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比较单一,整体水平不高,群众文化活动相对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文化形态比较原始,加上群众文化创作主体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人才特别紧缺,群众文化创作赶不上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量。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农村出现了一些比较时髦的文化形态,比如跳舞,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班等等,这些文化形态要生存长久发展下去,需要农村公共文化的相关服务工作的支持,这些现状都将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建设共同促进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小康社会不仅要人民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建设经济的同时将文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正全面的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农村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起到牢固的奠基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要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作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后勤保障。

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这是在新时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指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的重要环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生活,也在影响提升着一个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用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的方式改善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小结:群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建设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一对引擎,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农村文化活动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坚持的庞大工程,政府在用行政手段推进的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吸引社会其他力量的积极参与,不断发扬八方聚才,多轮驱动,多渠饮水,逐渐将农村公共文化服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大众化,真正为广大农民服务。其次要积极培养市场化的文化机构,鼓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引导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主体提供专业化的文化服务,发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全过程,实现“群众点单”定制文化需要,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极大满足。

参考文献:

[1]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张明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文化馆.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11.

作者简介:吕芳艳(1984-),女,汉族,陕西咸阳,助理馆员、硕士,旬邑文化馆,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管理与组织理论研究。

彭勃(1984-),男,汉族,陕西西安,助理馆员,本科,西安市长安区文化馆,音乐理论实践,民俗文化活动。

作者:吕芳艳 彭勃

第三篇:浅析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赋予农村传统文化时代行特征和崭新的面貌,坚持与时俱进;又要充分发掘其蕴藏在农村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推陈出新固然重要,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农村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 农村传统文化 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其建设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内涵非常厚重,纵观古今,中国农民一直保持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这种朴实的生活,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作为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针对我国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其宗旨亦在于如何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传统文化

1.农村传统文化的含义

我国农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产生于农村社会,本质是农业文化,蕴含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内涵及其丰富。

所谓农村文化指的是与农村区域的生活、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能适应当地群众需要的思想、道德、法律、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文娱活动等的统称,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

2.农村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具其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既出现在社会生活的表层,又存在于农民的意识之中。目前,在农村占有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传统意识较强的“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观念”,这些观念是农民思想深层意识下的价值取向,同时形成了以这种价值取向为指导的行为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且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出现在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中的听天由命、不求进取、自给自足等落后的思想意识是现实社会中农村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沉渣和糟粕,这些与时代相背离的思想应该随着时间的进步而被摒弃,而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如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则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始终存的,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激发人们正能量。它不仅是我们民族过去的需要,更是我们民族现在、将来的需要。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所蕴含的传统精神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的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极其重要,必须将其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发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灵魂与核心,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导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使每个人都从小就树立起献身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让爱国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势在必行。

2.加强和平共处、和谐共进教育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层面上看,其表现为崇尚“合群济众”, “团结就是力量”。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以此,在尊重个性、鼓励个人追求和创造的同时,又必须将个人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形成凝聚力,让广大农民群众发扬和平共处、和谐共进的精神,进而实现共同致富。

3.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其

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因此,应弘扬农民群众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文化精神,令其奋发图强、不甘落后,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进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传统乡村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乡村文化在新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挖掘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利用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农民重振乡村的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广大农民重新树立对文化的信仰,增强其自身的自豪感。

1.优秀传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作用

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它置身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传承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于本土,反映着当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历史和当地群众的审美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应该传承和发扬下去。

乡村传统文化是团结凝聚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精华灵魂的载体,也是长久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如河南豫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等曲目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勤劳朴实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农村百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无形中使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风尚、价值取向等潜移默化,潜在的发挥着政治教育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作用

传统民间文化源于本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理应传承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切实做好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整理和利用。

民间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中的拔河、长跑、秧歌、舞狮、抖空竹、踏青郊游、放风筝、赛龙舟、花会、花灯等习俗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一直流传至今;在素有“歌海”美誉的壮族地区,“三月三”已成为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三月初三那天, 四邻八乡的乡民都会穿上特有的民族服装,赶来参加唱山歌、跳民族舞蹈等歌手和能人的大聚会,充分展示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亲和力,使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承传,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提高了农民群众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也得到了提高。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普及,使农村文化成为真正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3.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作用

随着时间的沉淀,一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渐渐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产业。这种文化产业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有助于当地文化的对外宣传,提高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的古庙会,逛过古庙会的游客都会被热火朝天的社火表演、异彩纷呈的民间绝活所吸引、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小吃更是让游客们回味无穷。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大大的增加,同时也使农民们的日常生活得以丰富,其对文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利益与我们息息相关,由于传统文化是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想适应,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小琴,汪静.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转变[J].南昌高专学报,2011(5).

[2] 任丽娟,郝丽娟.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及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3] 艾莲.乡土文化:内涵与价值——传统文化在乡村论略[J].中华文化论坛,2010(3).

[4] 吕世忠.中国传统文化与农村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0(15).

[5] 朱国根.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浅析[J].大众文艺.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

作者:袁晓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统计工作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