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2022-04-16

小编精心整理了《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香港20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中,只有12所具有录取内地学生的资格,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及港专学院等8所院校其实未获中国教育部认证,却在过去数年“偷偷”招收内地生。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11月5日报道,香港教育局倾向让已来港的内地生继续在港完成课程。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篇1: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李忠尚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语专业。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0~1984年在德国留学并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国民经济学和政策科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回国,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软科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和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州分局副局长等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秘书长,2005年起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兼任中國广播电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德国友好协会理事、首都中青年博士学术促进会总干事等职。

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改革开放30年来广播事业快速发展,在建设现代国际广播体系进程中,有一批为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勤奋工作的外籍员工,中外员工精诚合作,使中国的声音传遍全世界。记者采访了李忠尚副总编辑,请他全面介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了让中国的声音传遍全世界,大力引进外籍员工,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在60年前只是一个梦想,在30年前还只是通过短波、短时间出现,如今却成为现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5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这是记者采访李忠尚时,他说的最为自豪的一段话。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始建于67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2月3日,当抗日战争的烽火还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之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了日语节目,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创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诞生了。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声音开始传向世界。

67年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延安的清凉山,到河北涉县的沙河村,再到首都北京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与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为了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国际台的听众来信由新中国成立之初每年只有十几封,发展到今天的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万封,遍布世界各地的听众组织已达3600多个,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了解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

用53种语言对世界广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每天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53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采用短波、中波、调频以及在线等,每天累计播出节目1400多个小时。”

李忠尚说:“根据听众对象的不同,设立的节目多达1000多个栏目。如新闻节目,是指对外广播节目的新闻板块,以及一些语言部的整点新闻,一般在15分钟以内。新闻节目一般由一组动态消息组成,包括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文艺新闻、社会新闻等。时事报道,包括时事节目、新闻背景、新闻评论。专题节目,内容主要分为经济、社会、科教卫生、文化、体育等不同类型。专题类节目中还有一种教学节目。目前,国际台的绝大多数语言部广播里都开设了汉语教学的系列专题节目。”

为了满足世界不同语种听众对中国重大新闻信息的及时了解,“还设有现场直播节目,可分为现场直播和演播室直播。近几年国际台的新闻现场直播越来越多,特别是重大时政直播,如: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直播、每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两会”开闭幕式的直播、博鳌亚洲论坛直播、神舟六号发射直播、嫦娥一号发射直播等等。

“谈话类节目,是最受听众欢迎的节目之一,它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如我台的《CRI会客厅》等节目。新闻杂志类节目,是在固定的栏目、固定的时间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法和板块结构,综合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一种节目样式,新闻杂志节目的主持人以串联语言把大小不等的板块贯穿起来,使整个节目融为一体。

网络电台,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流媒体形式提供音视频直播和点播服务的一种数字广播形式。目前,我台国际在线‘INet Radio’网络电台包含资讯、谈话、音乐和外语教学四大类节目。

网络电视,国际在线是从2005年5月开始推出的视频访谈节目,2006年实现了视频访谈节目的直播。2007年3月16日又推出了IPTV网络电视平台,他整合了国际台的国际新闻内容和技术优势,实现了24小时滚动式直播。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增加了手机广播电视节目。”

中外员工精诚合作

 

用53种语言每天播出1400多个小时,工作量之大是惊人的,在国际台的1900多名员工中,就有130名外籍员工,他们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语广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业务需要,外籍员工分别在英语语言部、俄罗斯语语言部等语言部工作,充分发挥他们母语表达精确、流畅等作用,进行播音与稿件润色工作。

国际台的外籍员工大部分都是来自世界各主要媒体,是业务方面的专家,是国际台对外广播中的主要力量。在新的大家庭中,外籍员工和中方员工相处很融洽,在工作上中方员工向外籍员工学习语言和翻译技巧,介绍中国的国情,帮助他们把握口径,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传递中国的信息。许多外籍员工帮助培训年轻的中方员工,为各语言部节目优化出谋划策,帮助联系采访对象国的政要,例如奥运会期间国际台外籍员工帮助联系采访了10多位对象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体育官员。

对外籍员工如何管理并采取哪些激励机制,李忠尚说:“主要是根据外籍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绩效等多项指标,遵循‘按劳取酬、按绩分配’的原则,对他们实行分级分类,对号入座,按照贡献大小、绩效好坏付报酬,其目的是鼓励他们努力工作,核心是建立一个激励机制,如建立‘绩效工资’体系,使他们的收入与他们对国际台的贡献直接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英语中心有的外籍员工承担着直播任务,节目质量要求高、工作强度大,他们的月薪要比一般外籍员工高出不少。此外,各语言部负责人每月都会对外籍员工进行考核,根据其表现确定当月的绩效工资,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务部门发放。”

同时,国际台还为外籍员工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为他们新建了一所四星级公寓式的“外国专家公寓”,公寓设施是专门根据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所设计的。以便使他们更加安心地工作,舒适地生活。

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何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

前进中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真实客观地告诉全世界的听众,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崇高事业中,实现国际广播电台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李忠尚说:“作为中国唯一的对外广播媒体,国际台始终秉承‘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的传播理念‘向世界报道中国、向中国报道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语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具体来说就是将自身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对国际舆论产生重要引领作用的知名媒体,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

匈牙利听众伊丽莎白说:“国际台使我变成了‘中国通’。”沃尔夫·伊利莎白女士是匈牙利国会监察署专员,她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匈牙利语部网站的老网民了。2007年年底沃尔夫女士受中国监察部的邀请访问中国,来华前她几乎天天浏览国际广播电台匈牙利语部网站。她说,“通过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了解了中国方方面面的信息,从匈中外交、经贸关系、中国民俗、文化,到天气预报、外汇牌价等”,为她这次访华提供了全面的背景资料。

她还多次提到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认为这是審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的举措。她告诉记者,这些资料都是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匈牙利语网站的“十七大”专题中知晓的。

真实客观地报道中国以正视听。西方一些媒体报道中国经常不顾事实真相,以偏概全,甚至妖魔化中国,误导读者。使西方社会公众很难了解—个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真实的中国。

2008年12月8日,国际台在美国芝加哥AMl280电台的英语落地节目听众贝面会上,一些有良好社会背景和稳定职业的30至60岁的芝加哥听众到会,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有过在中国旅游或工作、生活的经历,因此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

李忠尚说:“中国民众对美国的了解更多一些,而美国一些主流媒体所报道的中国往往不够客观准确,两国媒体的报道形成了反差。美国人民要了解中国,应该亲自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了解中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就是为了让听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电波把中国和美国联系在一起,希望广播能够架起沟通的桥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也包括芝加哥的听众做客国际台,把对中国的印象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在国际台工作的外籍员工,他们在编译、播音节目外,每年也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外籍记者中国行”采访团活动,和中方记者一起分批到中国的各地亲自采访,录制节目,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所发生的变化。

听众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数百万听众来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关心中国的发展变化,期望中国快速发展,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各国人民渴望了解中国

国际台2008年共收到来自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听众来信、电子邮件等约270万件。俄罗斯汉学家尼古拉是国际广播电台的一位忠实的听众,他在信中说;“30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第一次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我记得婚礼现场布置得十分简单,只有新娘子穿着红色的衣服,其他人的穿着基本一样,都是蓝色的。新郎新娘收到的彩礼主要是肉票和粮票。那时候中国的朋友告诉我,男女结婚时最想拥有的‘四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事隔30年,就在上个月,我参加了30年前那对新婚夫妇孩子的婚礼。婚礼现场布置得像童话殿堂一般,新婚夫妇还得到了家长送的一辆奥迪车作为礼物。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四大件’升级换代了,变成了钻戒、出国蜜月、房子和汽车。30年间,我的祖国、中国的近邻俄罗斯经历了从苏联解体到重振雄风。两国30年间历经的风雨让我历历在目。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伟大的实践。它跟苏联比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这就是中国当时的领导人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摸索积累经验,逐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这套改革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践作为主要手段的。因为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有经验。事实证明,中国成功了。”

德国网民玛丽亚纳·库尔勃来信说:“你们网上汉语教学试听课程的音频接收非常清晰,主持人的声音也让人感到非常舒服。我一定会把这个教程介绍给我的朋友。另外我还想建议,能否把中文复杂的句子结构解释得更清楚?书店和网络上有许多针对汉语初学者的课本和课程,但是对于那些希望加深汉语学习的人来说,可用的东西太少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使用语种、播出时间和听众来信数量而言,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听众组织已达3600多个,他们通过广播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用电子邮件赞美中国,抒发友谊,寄托希望。

作者:陈炜华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篇2:

港8高校疑违规招收内地生

香港20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院校中,只有12所具有录取内地学生的资格,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及港专学院等8所院校其实未获中国教育部认证,却在过去数年“偷偷”招收内地生。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11月5日报道,香港教育局倾向让已来港的内地生继续在港完成课程。但香港教育界人士则忧虑,就读该8所院校的内地生学历未必被内地教育部承认,有可能“白读”,除非他们有能力转到其他已获承认的高校继续升学。

报道称,自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香港回归后大力发展专上教育后,生员(即高中毕业生)由高峰期的每年8万多人,逐步回落至近年的5万多人,令自资高等院校竞争激烈,录取内地生成为开源途径之一,招生上限为总学生人数一成。香港教育局早已知悉涉嫌违规情况,并于去年初致函相关院校,提醒对方须就招生作出“微调”。其后再解释,只有资助大学、珠海学院、演艺学院、树仁大学及公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可以取录内地学生来港修读自资全日制学位或研究生课程。至于恒生管理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东华学院、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能仁专上学院、港专学院、宏恩基督教学院,仍需等待教育部的学历认证,在未获正式批准前,不应开展招收内地生工作及相关的宣传活动。 (摘自“腾讯教育”)

国际广播电台网站管理论文 篇3:

知识产权要持续关注

新媒体,“新”在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国际在线总编辑马为公建议不要太过人为地去划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传统媒体不仅没有失去优势,而且优势依存。普通网站没有新闻发布权,所有通过新媒体手段传播的新闻信息,都是由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因此传统媒体是新媒体重要的新闻信息源,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和公信力也远远大于新媒体。新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年来在努力改变自己,打造互联网的信任度和公信力。”

知识产权不是小事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较早感受到国际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新技术的中国媒体,也是国内较早、较好迈出台网互动步伐的传统媒体。

2000年,马为公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个关于世界国际广播电台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挑战”。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者都在谈论一个话题,就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对广播的冲击和挑战。

马为公认为,谈到知识产权,一定要谈媒体的整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在逐步进行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制作网上节目为主,带动广播节目。我要强化一个概念,不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去办新媒体,而是要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打造成一个新媒体,是要把radio变成broadcast,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化的过程,目标是要建立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打造现代化的、综合的、多语种的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传播概念产生了冲击,“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概念,因为只要进入互联网,就进入了一个自由无限发达的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也彻底颠覆了过去‘我传播、你接受’这样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可以说对传统媒体是一种颠覆,一种革命。特别是随着web2,O的出现,即时通讯、博客、播客等让每一个网民似乎突然间都可以制作、上传节目,操作简易、成本低,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可想而知。”马为公说到。

中国互联网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长期以来对信息的免费消费,公众习惯性地给媒体打上公益性的烙印,不愿意付费获取。知名商业网站也几乎是没有靠整合新闻内容盈利的,都是依靠广告、无限增值和网络游戏等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支撑网站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媒体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行业的成熟,将带来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和纠纷,这也对管理和司法提出了更多的新课题、新要求。

网络侵权问题是当前版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也是世界各国目前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在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介绍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版权局新闻发言人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决不是权宜之计。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非常重视加强员工的版权意识,马为公介绍说:“知识产权不是小事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国际台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多的是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我们邀请业界专家,拿很典型的广播电视侵权案例对全台员工进行讲解。”

在马为公看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传统媒体与google的“舌战”是经济利益的战略思考。“知识产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google这种搜索引擎的形态过去没有,与过去游戏规则的不同就会产生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会永远存在。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出现带来的一定是在法律规范上的空白,完善法律需要一个过程。”

所有的媒体或者是传媒平台的拥有者和运行者,有较强的版权意识。只是由于一些利益的驱动,在执行运作的过程中,有意地在规避知识产权。中国也有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但在执行力度以及规范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包括在一些做法上跟国际接轨。马为公建议对于违反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相关规定的行为,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

用网络提升传播平台

新的媒介传播形态在中国发展是迅速的、开放的、自由的。作为国际在线总编辑,马为公有了更多于与国际媒体交流的机会。说到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马为公认为:“走出中国看世界,会发现对互联网的管理和规范,在全球尺度最宽松的是中国,规范最严格的是美国和欧洲。”

在肯定传统媒体依然有用,依然拥有固定受众群体的同时,马为公强调必须正视高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体传播形态。“谁再固守原来固有的概念,会对很多事情不理解。”马为公也一直在关注国际互联网新技术的最新动向。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又进入到技术引领内容前进的新阶段,因为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编辑会思考如何利用好新技术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据说CNN的记者都要求在twitter上开自己的博客,这是一种新的值得关注的传播形态。”马为公和国际在线一直在紧跟新技术的走向,国际在线的iphone节目已经有了留言板,手机用户已经可以互动留言。诚如马为公最近所关注的twitter,这种卫星覆盖的新型传播模式。

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都在积极地探讨更有效传播出去的方法和途径。马为公认为,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或其他平台已经早就成为传统媒体的另一个传播手段,中国很多传统媒体的网站一开始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电子版,可后来远远没这么简单,所有的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新闻网站,或是以新闻传播为主体的新闻网站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成熟。

但是中国的新闻网站从一开始就没有摆脱一种现象——千网一面。中国所有的网站,几乎都有新闻频道。中国的主流网站,比如政府网站、新闻网站以及发展比较好的知名商业网站,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大多是因为刊载的新闻信息,但是这些网站的盈利却不是因为新闻信息,而是通过新闻信息带来的知名度拓展了市场。

商业网站聚合了很多新闻信息,对于网民而言,看这些新闻信息是无偿的,但是给网站带来了流量和知名度,进而也就带来了广告收益。很多网站把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集合在自己的网站上,做成信息齐全的中国式“门户网站”,这是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但是国外的新闻网站少转载或不转载其它媒体的新闻,强化的是自身的媒体形象。比如CNN、VOA、BBC等世界几大主流媒体的网站,虽然也有转载的新闻,但是大部分的新闻还是自己的记者采访的独家新闻作品。

谈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和融合,马为公坚定地说,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早已开始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不同的媒体形态还会共存。任何一个宣传报道战役,都是各种媒体形态的表现,都要去策划,而且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开始接触、使用、熟悉新媒体。通过网络去延伸、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平台。

作者:于 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