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浅见

2022-09-11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充当的是“观众”、“听众”角色。尽管教师讲得神采飞扬, 兴味盎然;学生却听来索然无味, 味同嚼醋, 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悦纳的师生关系, 学生因热爱老师而喜欢课堂

“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课堂, 彼此悦纳的师生关系才能让课堂变得有效、有力。如何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呢?第一, 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能善于站在儿童的立场, 体察儿童的心理, 突破成人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学习以儿童的心态和视角去关注数学, 理解数学语言, 进而不断走进儿童, 理解儿童。第二, 老师和孩子要结伴同行, 共同分享学习数学的快乐, 我们要和孩子共同策划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为孩子的学习活动当好助手, 共同经历学习生活。第三, 转变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权威”的陈旧观念,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 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开阔思路, 主动参与, 这样就可以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产生亲切感。教师备课时的首要问题不是具体教学内容, 而是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让孩子们喜欢自己, 喜欢自己的课, 进而喜欢数学课堂。

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学生由回归生活而喜欢数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限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小学生的兴趣, 是从对具体事物和具体活动的感知中获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 从大家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 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师要将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引入进课程, 创设贴近生活实情的情境,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再现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 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比如在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教师不好教, 学生不好学的“元、角、分”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A、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出课题——人民币)

师:同学们, 你们到商店买过东西吗?

生:买过

师:你们是用什么买的东西?

生:钱、一角钱、两角钱、五角钱、十块钱……

师:对, 买东西需要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

B、 (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 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小组发言, 实现了知识的整合,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请大家把纸袋里的人民币拿出来, 每个同学都摸一摸, 看一看, 你能发现什么?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比一比, 哪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

生:摸人民币、比较、讨论……

C、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

师: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 你能介绍一下, 你是怎样买的吗? (指名说购物过程) 我这里有1元人民币, 请同学们帮老师计划一下, 我可以买什么?

生甲:老师, 你可以买一把尺子2角钱, 应找回8角。

生乙:老师, 你可以买一支圆珠笔5角, 还剩5角。

生丙:老师, 你可以买一支圆珠笔和一把尺子, 一共7角, 还剩3角。

师 (提出另一个问题) :我要买一个日记本, 是1元钱, 我该怎样付钱呢?学生纷纷发言:“你可以付2张五角的”、“可以付1张1元的”、“你可以付5张2角的”……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 学生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就清楚了, 1元=10角, 1角=10分)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老师没有“灌”知识, 而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不仅教师获得“解放”, 更重要的是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利用游戏, 学生由品尝游戏乐趣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 恰当引用游戏的方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应用知识。在游戏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为他们学数学、爱数学创造了条件。

比如我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设计“对学号, 离教室”的游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先提出要求:请所有的同学记住自己的学号, 根据卡片的提示离开教室。同学们欢呼雀跃, 热情高涨, 积极投入准备中。

教师出示卡片:学号是质数的请离开教室。2号、3号、5号、7号…37号、41号学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

教师又出示卡片:学号是合数的请离开教室。4号、6号、8号、9号…38号、39号、40号、42号学生依次走出教室。

教室里剩下1号同学孤零零地坐在那里, 一动不动。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出教室呢?他说:我的号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怎么出去呢?

虽然问题抛给了我, 但我心里明白, 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对质数与合数的理解不会再有问题了。

四、利用多媒体, 教学信息因形象直观不再枯燥无味

数学教学中, 很多材料都是枯燥的、抽象的。教师很难用语言上的讲解, 来吸引学生。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 让课堂教学信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其参与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 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 带给学生生动、真实的形象, 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 我想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 就将静态图制成动画, 由远及近有层次地呈现:动画中先出现学校和树林、花草、小河等景象, 接着从学校走出四群小朋友, 每群4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 树上飞来三群小鸟, 每群5只, 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 每群3条;接着又从远处划来6条小船, 每条船上有3个小朋友等等, 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 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利用多媒体, 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减少枯燥的讲解, 更多地借助于多媒体技术, 因为它可使学生置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 为学生学习增强了趣味性,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五、欣赏数学名题, 学生因富有挑战而乐于探究

数学名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 引人深思, 耐人寻味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接触一些名题,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教过分数应用题后, 让学生解答数学名题“遗嘱问题”: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 十七匹马。他临终前要求儿子按遗嘱分马。十七匹马, 长子得半, 次子得三分之一, 幼子得九分之一, 不许杀马。在学生冥思苦想而不得时, 我说:“借”。有不少人若有所悟并想出了解决的方法:老人原有马十七匹, 借一匹就十八匹。三兄弟按十八匹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九分之一, 分别得到九匹、六匹、两匹。9+6+2=17 (匹) 多的一匹还回去。我给与肯定后, 有引导学生可用比例分配的办法:把1/2:1/3:1/9化简得9:6:2, 恰好有9+6+2=17。可见, 分给长子9匹, 次子6匹, 幼子2匹。恰好把17匹马都分完有符合老人的遗愿。还如, 在教学解方程时可以出示“鸡兔同笼”问题, 讲分配内容时参以“盈亏问题”, 拓展倍数知识时辅以“韩信点兵”问题。这些名题能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让他们怀着极浓的兴趣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徜徉、遨游。数学名题能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激发探究的热情, 一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特别喜欢解答数学趣题、难题, 并以解难题为乐, 教师应保持学生的这股兴趣。

总之,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必然遇到的一个问题, 要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一旦对数学有了兴趣, 就会主动探求知识, 讨论问题。从不会学到会学,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由简单的摸索到积极的深入思考, 你还担心学生学不好数学吗?

摘要: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学者。”因此培养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 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兴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下一篇:《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