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人员生活状况报告

2023-04-11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特困人员生活状况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特困人员生活状况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况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土木1204班赵思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沿海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生活。为了更好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条件、住房、医疗等等一系列问题,我通过走访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困难,及时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为了社会稳定和工作人员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字】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住房、医疗、子女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来城市打工。他们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状况却大部分在城市的底层,人们给他们贴上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标签,他们很难享受与本地工作人员同等的待遇,很多权益得不到保障。我通过走访出租屋居民点的方法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系列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

(一)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原因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民除了务农就是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机械化农业设备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们从农村解放出来,在农闲的时候进入城市务工,或者像一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根本没学习过农业技术,接受小学或初中的教育便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吃住问题

在走访的过程中,在一片出租房区中,我观察了一下每家的住房状况,在这片新村里面,建房屋的房子主要目的就是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以赚取房租费。所以每间房屋的面积都不是很大。最大的面积也就是20㎡,最小的就只有10㎡。这样的房屋对一对夫妻来说就只能放得下一张3㎡的大床,,剩下的几平方米还要衣柜,煤气灶等等,不过大部分家庭都在外面做了一个小房子用了烧饭,不过这些都是用木板建起来的,用来烧饭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我问了一下各间屋子的租用费,他们说20㎡一般要300多元,但最小的也要150元。每个月还得算上水费电费,一个月在住房问题上花费大概在200~400元左右。在炎炎夏日,小小的一间房子里有着两个人,体表散发的热量加上原有的室温很可能导致室内温度比室外还要高,这样很容易引起中暑。而他们炒菜吃饭如果吃不掉就下次再吃,在高温天气下没有冰箱等设施,很容易变质,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他们说这也没办法,为了节约钱。就用一句笑话来说:“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娃娃。”

(三)外来务工人员收入

现在工资问题还好,基本上的人都觉得还过得去,每个月都有2000多的工资 有一些还有3000元的,像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现在一天的工资小工80元,泥瓦匠一天120元,水电工一天有180元。而且现在政府对拖欠工资打击力度比较大,所以老板基本上不会拖欠工资。所以工人们对收入方面基本上是感觉满意的。

(四)外来务工人员的儿女

儿女们一般是在老家由父母代管,除了暑假会带他们到大城市来看看,那时候会带他们出去玩玩,连带着自己也放松一下,浏览一下自己工作的城市。其他时

间基本上儿女是不会陪在他们身旁,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儿女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上学,他们说这里学费太贵了,而且由于不是本地人,上学还有一个叫借读费。所以都让孩子们在家里读书。

(五)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

大多数农民工们工作之余没什么精神娱乐项目,大多数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在晚上的时候到外面乘凉聊天,有时候打牌搓麻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可娱乐的方法。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

三、解决对策

1、高度重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民主政治权利。

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工会的权利。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高度重视保障和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合法权益工作。要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起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有效机制。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地位。各级地方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要安排适当比例的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代表参加;各级地方的重大政治社会活动要邀请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优秀代表参加;各地各部门的评模评先活动要考虑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代表人选。

2 、建立完善劳动合同制,

规范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在深入实施《劳动法》等有关法规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实施细则,要求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都要毫无例外的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解决当前劳动合同签约率和履约率普遍较低的问题,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并要抓紧出台《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完善要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3、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学校、电大、劳动力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专门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要把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岗位技能纳入地方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培训经费可以采取“个人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解决。同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给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者予以鉴定费用补贴。用足用好企业税前列支职工培训经费等有关政策。在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改变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应变能力,增强自觉依靠工会组织和自愿加入工会组织的意识。

4、着力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各级政府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解决流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乡、镇、街道,要指导、帮助、合理建立“民工子女学校”,并提供优质服务,在师资财力上予以支持,提高办学质量,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都能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就学资助体系,保证他们受义务教育权利。

5、加快完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现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聚的区域,建立完善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必须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和重大传染、疾病控制措施,逐步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6、丰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要将农村进城务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成立文化活动中心,经常组织适合各文化层次、生活特点、精神需求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多组织免费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要进一步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普及教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参考文献

网络资料,相关书籍

第二篇: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研 团队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大量农民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并以每年千万计的规模迁向各级城市就业谋生,形成巨大的“民工潮”。据最新统计,目前农民工总人数已接近3亿,正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崛起。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未来

二、三十年仍将有数亿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继续新世纪的乡城人口迁移大潮。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是中国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缺乏平等的城市社会权利,无法融入城市,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 ,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经济中心,也是拥有移民传统的城市,更是全国农村人口的主要流入中心地之一,截止到 2015年外来人口已接近1000万之众。这群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上海的繁荣离不开他们的汗水,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住在本地人不愿住的城中村,干着本地人不愿干的体力活,面临着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一系列问题,还要遭受本地人的歧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组织一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研,以期亲身感受社会实情,引导我们加深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

1.2项目简介

本次实践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城中村作为研究区域,以在此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期从多方面,各角度透视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调研的具体方式则是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提纲访谈,以聊天的形式提出设计好的问卷提纲中的问题,再行记录。

2.项目实施

2.1 事前准备

实践正式开始前,我们考虑到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经讨论决定决定采取提纲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地点的选择是在咨询过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长后,决定定为交通方便,位于地铁五号线终点站附近的吴会村。调研提纲则是在此前在其他工人调研活动中所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炼后撰写而成。准备妥当后,我们于7月16日出发开始调研。

2.2 实施过程 我们刚到村口,就有热情的居民前来打招呼,我们随即上前打招呼展开调查。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吴会村被征用做建设用地,即将实施拆迁。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里租住本地人的房子,拆迁之后他们拿不到一分钱的补贴,而且还不得不搬进租金高昂的小区。这里的居民普遍认为外地打工者在上海的生存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随后,我们调研团队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头进行调研。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务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拆迁问题。吴会村的租金只有每月500元以内,而搬到小区里每月的租金会超过2000元,大大增加了开销,绝大多数人被迫选择了群租,还有人不得不在奉贤租房。他们对于上海的这一行为颇有怨言,认为这是上海在驱赶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表现。另外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和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闵行开发区许多工厂面临倒闭或裁员,许多高污染企业迁离上海,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也面临失业。据村民说,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就很难找到工作,甚至建筑工地的岗位也很难找到。一位阿姨已经来上海在公司工作10年了。在下班路上摔断了胳膊,可是公司没有算她工伤。而且由于过年回家从三月份才开始上班,所以导致公司医疗保险连续缴纳不足三个月,于是没有得到应得的赔偿。又加上最近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订单少,每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又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收入几百元。而且她的儿子在上海读书,没法回老家,现在又面临拆迁,几乎无法生存。

午饭后我们去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准备搬去的小区调查,了解到一两年前小区房子的租金不过7-800元每月,但现在暴涨到2000元,可见小区的业主也存在坐地起价的情况,更加剧了外地打工者恶劣的生存状况。

3.调查结果

3.1 现状概述 3.1.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择对象为典型的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吴会村,其地处马桥镇南端,东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靠上海重型机器厂,西邻同心村,北靠上海闵行火车站。该村占地面积约1500亩,常驻人口5000人左右,其中以在此租住的外来务工者为绝大多数。

3.1.2 生活情况

本次调查中的调查对象整体居住条件较为恶劣,大部分人以合租的形式住在老旧的民房中,一般一户人家只租住一间房子,居住面积狭小,十分拥挤杂乱。租金一般在每月2~300,大部分需要自己缴纳水电和煤气费用。他们不仅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3.1.3 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务工人员大部分工龄较长,绝大多数在5年以上,还有很多是从十几年前就来到这里的老工人。工资情况一般在2000~4000元范围内。但是近几年来,经济状况不景气,不少工厂倒闭,迁出或裁员,造成了不少失业状况,还保有工作的一部分打工者的工资水平也出现下跌。

3.2 问题归纳

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2.1 拆迁问题

拆迁问题是本次调查中作为调查对象的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外地打工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十几年前民工潮刚成型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完成,城市中存在很多城中村,可以作为容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场所。但现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城中村面临拆迁,本来依赖租金低廉的城中村的民房维持生活的打工者被迫搬迁到租金更高的小区里,重重的加剧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生存压力。

3.2.2 失业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加上上海市的经济逐渐转型,许多效益不好的或是高污染的企业迁出上海,或是面临裁员甚至倒闭,造成了颇为严重的失业现象。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外地打工者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一旦失业就很难再找到工作。据受访者称,即使是完全不需要技术,单纯体力劳动的工地建筑工的岗位在今天也是难以找到,许多外地打工者因此无法维持生活,有些被迫离开了上海。

3.2.3 权益问题

权益问题也是外地打工者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受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一方面也由于企业缺乏责任意识,政府在监管与立法两方面的漏洞,外地打工者们普遍面临着或轻或重的权益受损害问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或被克扣、假期不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性的无偿加班、医保社保的缺失、人身权益的被损害、工作环境的恶劣,这些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都是十分常见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 问题分析 4.1.1拆迁问题 近几年,上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建拆迁项目,大量的城中村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或规模锐减,上海最大的城中村许浦村的外来人口数量在一年之内就从3万减少到了1.5万。我们本次社会实践选择的对象吴会村也面临被拆除的处境。然而,城中村拆除后租户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上海市开展“城中村”地块改造的实施意见》中表示,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妥善解决村民利益诉求。改造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但是这里的村民仅仅是对于拥有村中房屋产权的上海本地人而言的,这些人实际绝大多数并不在村中居住,拆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反而能让他们拿到一大笔补偿金,这群人对于拆迁当然是举双手支持。而那些实际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些人本来在城中村低矮破旧的旧房居住时尚且无力独自支付房租而必须采取合租的形式,一栋三间两层的小房子便要住上六户人家。现在城中村拆迁后,他们失去了原来单间租金两三百一月的房子,而不得不去租住租金高昂的小区。又加上小区业主趁机哄抬租金,一件两室一厅的房子租金就有两千多块,对于这些一月工资可能也就两三千的打工者来说,几乎生存都成问题。一位用调查中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政府“给不了打工者更好的,还把他们做得差的权利剥夺了”。

4.1.2失业问题 最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在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闵行开发区附近的许多工厂都面临倒闭或者裁员,再加上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许多高污染工厂迁离,有大量的工人正面临失业。而一旦被辞退,要想再找工作就十分困难。一位受访者说,对于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工人,即使是去建筑工地搬砖扛水泥的工作都很难找到。即使对于那些没被辞退的工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位受访者表示,因为公司没有订单,她一天只能工作三四个小时,由于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拿到几百块钱工资,还要给孩子交学费,几乎无法生存。这些受访者大多是十几年前闵行开发区刚开始建设时来到这里,为上海市的发展贡献了十几年的汗水和生命,现在却面临活不下去的窘境。可悲可叹之外,也引起我们的深思: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何方?

4.1.3权益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打工者对于《劳动法》和其他法律中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内容不了解,不关心。有一位受访者在下班途中摔伤,按照法律应该可以判定为工伤(新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但老板认为下班后就不算工作时间,拒绝给予工伤认定。而且因为她不熟悉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认为打官司太花钱,不愿意诉诸法律,结果导致她无法享受规定中的补偿待遇。对于一般的工人而言,工作时间远超《劳动法》中规定的每周44小时而加班费不能达到法定标准甚至根本没有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不少劳动者连劳动合同都没有,更不用说各种医保社保等工人应得的权益了。

4.2 相关建议

4.2.1 加强普法教育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权益的保护意识不足,对于劳动法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缺乏认识。这种现象是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的限制造成的,对他们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加强普法教育,让这些打工者学会运用法律作为维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样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打工者权益问题。至于具体的措施,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应当充分发挥上海市集中了大量高校学生的优点,发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开展普法教育。这样既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又增加了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了各种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从传统媒体、互联网等各个方面开展宣传活动,以及为打工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普法手段。

4.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现行的规章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改进的空间。比如对于进行城中村拆迁后,原租户的安置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案仅仅是就近安排到现存的小区,结果造成小区业主哄抬租价,给打工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如果政府能出台限制此行为的规章制度,或是为原租户提供廉租房,这一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类似的还有提高工资标准,推进工资协商制度与加强用工管理;健全和完善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等,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政府工作中需要做到的事项。

4.2.3 扶持公益活动 调研中,我们发现外来打工者普遍对于政府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认为政府忽视他们的需求,政策制定上伤害他们的利益,是要把他们“赶出上海”。针对此情况,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改善外地打工者的实际生存状况,比如调整工资水平、兴建廉租房、鼓励企业建立员工宿舍,员工食堂等等,但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要实现这些并不容易。对此我们认为不妨大力扶持公益活动,花费较少而且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外地打工者对于政府的不满。具体到实施手段上,发动市区市民下乡送温暖,组织开展各种免费培训等等都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方法。

第三篇:离退休特困人员帮扶机制调研报告

关于一院离退休特困人员

帮扶机制的调研报告

一院离退休工作部

为落实集团公司2010年度离退休工作要点中提出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离退休特困职工帮扶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为老同志服务的思想,更好地解决离退休特困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一院离退休工作部协同院人力资源部、群众工作部(院工会),就“如何维护离退休人员思想稳定,建立院离退休特困人员帮扶机制”这一主题,结合一院改革发展的实际要求,对离退休特困职工生活状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院目前共有离退休人员12600余人,其中离休人员483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6岁,平均年龄81.5岁;退休干部5700余人,退休工人6300余人,街道管理的退休人员100余人,退养人员25人。

一院党委、院领导高度重视全院特困职工的帮扶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包括离退休职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是院党委、院领导始终作为一项基本职责和任务,帮扶特困职工摆脱困境,享有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是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维护全院和谐稳定大局、推进美好 1

家园建设的重要环节。

2007年,由院群众工作部牵头,院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思想政治工作部、行政保障部、离退休工作部及院属有关单位参与,对全院特困职工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掌握了基本情况。随后,经反复研究,制定下发了《一院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实施办法》,为建立全院特困员工帮扶长效机制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为适应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面临的新要求,院离退休工作部积极研究和探索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在《一院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实施办法》下发后,结合文件精神,离退休工作部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对一院生活特困离退休人员及遗属进行调查统计的通知》,对全院家庭月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由于本人或家庭主要成员患各种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瘫痪等重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及遗属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摸底调查情况为:在全院12000余名离退休人员当中,符合上述两项特困条件的共计164人(其中:含街道管理的1人,离退休人员的遗属81人)。

调查了解到,85%的特困离退休人员是因病致困, 15%的人员是因为子女无工作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经过此次摸底调查,院离退休工作部及时为全院离退休困难职工建立了档案,并积极协调院工会筹措资金,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离退休职工及时给予帮助。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特困人员的家庭生活困难状况。

二、帮扶机制建立情况

《一院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共28条,由总则、管理机构及职责、帮扶内容、帮扶条件和标准、帮扶工作责任、帮扶资金来源和使用原则、申报审批程序及其他等8个部分组成。在《实施办法》的第三章中明确了帮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就业救助等5个方面。在帮扶条件和标准一章中,对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倍者、特困人员子女入学、因意外灾害和事故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对曾评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因其他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员工的帮扶,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帮扶资金来源和使用原则一章中,明确了院帮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以行政拨款为主,工会经费投入和职工自愿捐助为辅的办法进行筹集,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严格申报,确保全部资金用于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

在院正式下发《一院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实施办法》之后,院离退休工作部组织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和业务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起了各单位特困离退休人员档案,指定专人管理,随时关注特困离退休人员生活、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帮助他们协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一部制定了《一部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在一部的帮扶机制中,对医疗救助的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主要作法是:年度内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超

过2000元以上的部分,补助百分之五十;年度内自费医疗费用(包括在定点医院就诊发生的门诊费用,住院期间的自费项目等费用,以及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封顶线以外的费用,不含发生的营养品、补品等费用)超过6000元以上的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由单位分段予以补助。

十四所制定了《十四所帮扶工作实施细则》,在帮扶机制的医疗救助方面也提出了“对患癌症等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的职工,在因治疗期间发生的用于对职工进行挽救生命的治疗及抢救等自费治疗项目(除医保中的自付

一、自付二之外)的,给予医疗补助”的规定。除此之外,对职工重病去世前的慰问、直系亲属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职工住院的一次性慰问补助、春节送温暖的补助标准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除上述两个单位外,院离退休工作部针对由本部管理的困难离退休人员的具体情况,正在研究制定《一院本部困难离退休人员帮扶工作实施办法》,拟向院申请专项经费用于本部特困离退休人员的帮扶与救助,目前《一院本部困难离退休人员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已完成起草和征求意见,经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下一步将报院主要领导审批同意后正式实施。

三、帮扶工作的具体作法

1、认真落实离退人员生活待遇,确保生活费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一院始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以及上级机关对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的各项

政策要求,及时足额发放离退休费各类生活补贴,使我院广大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建立离退休特困人员基本档案,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在院两级党委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院及院属各单位离退休、工会、人力资源、政工系统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每逢元旦、春节或重大节日都要对离退休人员中的特困户、困难劳模、困难党员、老红军遗孀及特困遗属进行上门慰问,并给予一定数额的慰问金。

3、采取招募老年志愿者、结对子等方式,对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但因子女长年不在身边或丧偶等原因造成的独居、寡居、空巢老人,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关心与照顾,从而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与温暖。

四、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帮扶服务的方法不够灵活。在困难离退休职工中,重病大病多,造成医药费负担过重,且受医疗统筹目录的限制,部分需要个人自费的项目,使困难离退休人员的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各单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视实际情况通过节日送温暖、一次性慰问金等方式给予部分救助,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全部困难。

2、帮扶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院出台了困难职工帮扶办法,但可操作性较弱,特别是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难以形成对离退休困难人员帮扶工作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五、几点建议

1、改进帮扶办法,将对困难离退休职工的帮扶从单纯的送温暖活动,逐步拓展为日常帮扶,具体包括生活救助、政策咨询、子女助学、大病救助、法律援助等多方面。

2、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离退休困难人员帮扶机制,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资金保障上,尽可能建立一种集上级拨款、单位自筹、社会捐款为一体的相对固定的资金筹集制度,列入相应的年度经费预算,并抓好监督管理和落实。

3、创新帮扶形式,如爱心超市、爱心医院、爱心会员卡等多种形式为困难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把组织上节日送温暖活动与日常救助结合起来,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让帮扶救助工作尽可能多地惠及离退休困难职工。

总之,建立有效的困难离退休人员帮扶机制,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和影响力很强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要积极努力,使一院特困离退休人员帮扶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扎扎实实地推进。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第四篇:在校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1. 请问您的年龄大约在:

A.18以下 B.19~30岁 C.30~40岁 D.40~50岁 E.50岁以上

2.请问你每月的工资大约是,这里所讲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等等? A1000以下A.1000-1500 B.1500~2500 C.2500~3500 D.3500以上

3.请问,你有家属和你来到这里和你一起工作吗,这里的家属指儿子,妻子等直系亲属?

A. 有 B.没有

4.你来广东工作多久了?

A.3年以下 B.3~5年 C.5~7年 D.7年~10年 E.10年以上

5.你通过什么渠道来到广东就业?

A.亲友介绍 B.中介机构 C.自己找的 D.其他______

6.目前,你外出至广东的目的是?(可多选)

A.多挣钱,养家糊口 B.提高自身本领 C.开拓眼界 D.这里就业形势较好 E.其他______

7.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A.建筑行业 B.服务行业 C.餐饮行业 D.管理工作 E.其他________

8.你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有其他活动吗?这里的活动指除工作以外的放松休闲活动,包括散步,下棋等一系列的活动。

A.经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D.几乎没有

9.你所在的机构或企业有定期为你们举行活动,或者每逢节日进行奖励吗?

A.有举行活动,也有节日的奖励 B.有举行活动,但没有节日的奖励

C.没有举行活动,但有奖励 D.两者都没有

10.请问你一个月用于食品上的消费有多少?(可用于计算恩格尔系数)

A400以下A.400-600 B.600~800 C.800~1000 D.1000以上

11.您对所在居住环境: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2.您对自己所在工作地的伙食环境: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3.你所在的机构有帮你购买保险吗?

A.没有 B.没有

14.您与工作所在地的师生的关系:

A.融洽B.比较融洽C.一般D.关系恶劣

15.您对我校师生的感觉是什么?

A.亲和B.比较亲和C.一般D.反感

16.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状况怎么样?有受到不良对待或者不公平待遇吗?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况调查课题论文

绍兴县马鞍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态调查报告

摘 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镇务去开辟新的人生之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构建和谐城镇我们做了此番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状况普遍有所提高,但在住房,子女就学,维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生活;工作;改善;提高。

在我们的城市里有着这样一群可敬的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打拼;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的用自己辛劳和汗水,铸就着城市的辉煌。他们是构筑城市的一粒粒微尘,他们有着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外来务工人员,但他们也是折射着城市荣辱的一束束亮光,给城市增添着希望的光环。社会需要感恩,需要互帮互助,我们的社会需要给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调查的情况。

生活————

一、收入不高生活节俭略有结余

外来务工人员人均月支出为1165.15元,伙食费用是其最主要开销,其次是住宿费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收入与我市城镇在岗就职居民月平均收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城镇居民收入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开支为1165.15元,其中用于住宿的费用平均为262.51元,用于伙食消费的为423.40元,用于通讯的有107.96元,用于生活用品的有129.54元,其他消费的有276.06元。

一.住宿靠租房 吃饭自己煮

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村镇私人出租房屋。

近年来,城市中的房价不断攀升,加之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外来务工者在城镇生活的成本。务工者大多居住在出租房,也有一部分住在员工集体宿舍,自己购房居住的较少。总体来讲,用人单位有提供宿舍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人还是以租住房屋的形式来解决住宿问题,且年轻务工者合租的情况比较多。

在伙食方面,有选择自己煮的,有单位食堂包餐的,也有一部分选择外卖快餐方式的。他们主要是从经济实惠、方便和节省时间角度来考虑的。

二.看电视、读书看报、上网聊天是外来务工人员首选的休闲方式

外来打工者平常工作繁忙,休闲时间很少,但平时的休闲方式丰富多样。在调查中发现,看电视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从不看电视的只有7.9%,经常看电视的就有50.1%;读书看报其次——休闲时间经常读书看报的占31.7%,有时会读书看报的占28.6%,偶尔会读书看报的占24.4%。除此之外,他们偶尔还会上上网,打打球缓解工作压力。

可以看到,务工者的休闲方式都比较健康,他们更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吸收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为自己“充电”,同时也缓解工作的辛劳。政府和企业在进行和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可以多考虑务工者的休闲需求,多设立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引导他们选择有益身心的休闲方式。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仍存在一定困难

虽然政府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建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但仍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找不到学校或负担不起学费而缀学。调查中有31.44%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在外出务工中经常碰到教育费用负担不起的困难,57.53%的人认为子女就学学费高、负担重,21.81%的人表示子女就学时需要交纳借读费、赞助费。

四.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现象仍然存在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苦、累、脏、险的工作,同时也承受着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调查结果显示有51.85%的外来务工人员“偶尔”或“经常”遭受歧视排挤,一方面,使外来务工人员不能融入城市社会,难以形成正常市民的规则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在城市中遭受的种种歧视性待遇,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照,促使或加重了他们的孤立感和无助感,产生对城市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容易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工作————

一. 外出打工为了什么

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有多种,一般认为是受不发达的经济状况的影响,为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出来打工。但在调查中发现,真正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外出打工的只占一部分。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城市的也不少。

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不是来自家庭及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和社会的间接影响,而是来自自身发展的愿望,即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希望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能力,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有“闯劲儿”。

二. 工资问题

工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重中之重。与城镇职工相比,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相当突出, 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大部分务工人员的权益都能受到保护,但也存在一小部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经常加班加时,但不给予务工者相应的补偿。一些乱扣工资,交抵押金的现象依然纯在。

三. 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

这一块存在不少问题,也是今后政府工作的着重点。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它几个险种。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从事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条款同样适用于农民工。同时,《劳动法》第3条第1款规定的:“劳动者享受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等权利。此外,《工会法》、民法、合同法、三大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条例等实际上也规定了民工在不同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的、司法的、准司法的权利救济途径。

四. 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

一些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进去必要的就业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劳动力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效率。社区同时也开设一些课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意见建议

1、完善劳动就业体系,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2、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各项保障水平。

3、多方拓展办学渠道,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4、规范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搞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环境。

5、加强宣传正确引导,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调查

[3] http:///ShowInfo.asp?NID=1637常青人力资源网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铁路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下一篇:统计局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