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科普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第一篇:科普教育论文范文

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研究设想

摘要:科学普及教育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从1999年中国科协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以来,科普教育基地就对推动素质教育、加快科学技术普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四川省是我国主要的科技创新地之一。作为全国科普创作中心之一(北京、上海、成都),四川省在建设和创新科普教育方面有一定基础。另一方面,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开始推广全民科普教育,1951年日本《博物馆法》颁布之后就将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现代化发展推上日程。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分析四川省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在科普教育的展览内容策划、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环境设置等几个方面的构建,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探讨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科普场馆教育的建立、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科普教育基地;博物馆;熊猫基地;东京科学博物馆

根据中国科协2009年制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中的定义,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其中,科技博物馆、动物园等场馆作为城市主要科普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科普服务和科技传播的中心,规模相对比较大,拥有大量科普展教资源,是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科普场馆作为非正规教育职能的社会教育机构,应发挥教育内容、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公众学习、了解科技的需求,成为其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1]。

当前我国的科普教育基地已具备较强的科普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公众的部分科普需求,对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能力建设还面临着比如缺乏总体布局的发展规划;运营管理上,一些场馆存在着重展览轻教的现象;教育展示的理念和形式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制约着科普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一、国外科普场馆教育发展回顾

当代欧美科普场馆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场馆的教育功能愈发显著,尤其是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发展。18~19世纪在欧洲成立的近代博物馆,与前代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博物馆设施开始关注公众的需求。19~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博物馆面临着深化面向大众的教育机能的诉求,英国企业家卡耐基强调博物馆是拥有教育功能的公共机构。在美国的科普教育机构,其向来重视教育功能,博物馆表现出第二教育机构甚至是独立教育系统的趋势[2]。1969年向公众开放的旧金山探索馆将世界科普场馆的发展从注重展览展示推向以教育为目的的发展阶段;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归类为“教育”与“为公众服务”。

日本的近代博物館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效仿欧美诞生,但具有现代科普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的出现是在1951年《博物馆法》的颁布之后。确定博物馆公众教育机构的地位,重视社会需求的娱乐和研究成为博物馆应达到的目标[3]。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博物馆的建设已形成种类丰富、内容完善的格局,对社会发展、推动公众科普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东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为例,东京科博拥有丰富的微古生物标本、资料、数据,下设产业技术史资料信息中心,专门提供与产业技术相关的资料的调查、信息的收集、评价保存、科普资料的研发工作,科普教育资源丰富。在馆校合作方面,东京科博与东京大学、筑波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培育分类学等自然史科学的研究人员。针对想要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大学生,开放体验标本资料收集、保管的学习支援活动;开办“科学交流养成实践讲座”,对通过SC1、SC2课程的学员授予“国立科学博物馆认定科学交流者”名称。除了大学,东京科博也针对小学、中学的学生,通过科学体验学习项目的教育普教委员会来开发教育项目。

二、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现状

目前,全国教育科普基地共计1080家,四川省在2015-2019年度被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23家。以成都市为例,科普基地可大致分为5类:科技、教育类场馆,如四川科技馆、四川省图书馆;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如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陈列室或科研中心,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等;工业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设施;现代农业类科普场馆[4]。其中,个别科普场所的科普教育能力较为突出,比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动物园等。这些场馆发展时间较长,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如熊猫基地在2000年就已成立保护教育部门,专门从事开发基地的科普教育项目的工作,拥有一支年轻、专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与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动物、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能力在国内均属前沿,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与国外的科普教育发展的比较来看,我国的科普场馆教育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可以发现总体而言依然处于一种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展陈设计与活动策划能力较弱。场馆的教学设备不够先进,缺乏革新,展教方式是单向的,观众往往难以获得深刻认识

(二)缺少专业科普教育工作者,专业性有待提高

(三)科普活动较少,未能充分利用科普基地设施

三、案例考察分析

(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熊猫科学探秘馆”

“熊猫科学探秘馆”以“熊猫研究基地概览”、“神秘的大熊猫”、“熊猫的恋爱与婚配”、“熊猫的遗传探秘”、“生命的摇篮”、“熊猫和它的伙伴们”六个方面为展示主题,展示了熊猫基地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其教育目标是向观众展示人类对大熊猫的认识研究、保护拯救主题,展示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鼓励关注生物多样性状况;根据现代社会大人和孩子少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这一现状,强调接触、互动和实践,帮助建立人与大自然的情感联系,从而达到理解和乐于环保行动的效果。

在展览内容策划方面,“熊猫科学探秘馆”根据大熊猫的分布、成长轨迹、生命周期及生物多样性主题来区分规划,分别展示了熊猫的数量分布、身体结构特征、交配繁殖、人工授精、产仔育幼以及其他濒危物种的信息。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常设的标本、模型展览有所区别,科学探秘馆旨在激发观众“探秘”的好奇心,展览多以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的形式,让观众在互动中探寻熊猫的奥秘,诸如电子沙盘互动查询系统、模拟人工喂养大熊猫体感机、熊猫婚配游戏、3D影院小剧场。导览媒介有触摸式电脑、LED电子图文显示屏、展览折页、看板、互动展品。展区可视信息随处可见,被安置于馆内的各处。采用中、英、日三种语言,呈现形式多样。说明信息多与图片一同阐释式展现,以大熊猫的生命轨迹(发情-交配-产仔-育幼)设计安排参观路线。

在环境设置方面,熊猫科学探秘馆与2017年重新装修向公众开放,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区没有实物展品,多为文字图片等的科普信息展示。内容围绕大熊猫、以及生物保护的主题展开,展示方法引入了国际最新的展示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展示方式,采取以多媒体展示为主、大幅展板导视为辅的方式,用40个触摸屏,向游客分别介绍了大熊猫繁殖、遗传、营养、内分泌等知识。科学探秘馆基本色调为绿、蓝、黄、白,其中以绿色、蓝色为主调,以轻快明亮的颜色烘托了展示自然、环境的氛围。馆内采用人工照明,灯光柔和不强烈,白炽灯多安装在天花板上,电子大屏幕起到了辅助环境灯光的效果。墙面多装饰以大熊猫的大幅摄影作品,突出了“大熊猫”的主题。大熊猫憨态可掬、生动可爱的样子更加拉近了游客,使游客一进入馆内就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现场气氛。

在科普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熊猫基地在2000年便率先引入了国外先进的保护教育理念和方式,成立了科普教育部,目前已配备了专业和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共23人,从事教材编写、项目研究、活动开展和杂志编辑等工作。另外,熊猫基地还拥有一支10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从2015年开始通过“招聘—培训—实习—考核—上岗”的模式,5年的时间里已培养出11期优秀的志愿者。每年2次的志愿者招聘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线上的招聘面向社会大众,线下的招聘与成都市各大高校合作,走进校园开展志愿者招聘讲座,集结出一批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志愿者。他们在基地的各个讲解点,通过模型、图片等手段向游客们展示、讲解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生物知识。除了长期的志愿者项目,基地还定期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与成都市的中小学校合作,让青少年也拥有体验志愿者的机会,使其在志愿服务中对自己所讲解的内容形成更深的印象,加深了对青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效果。

(二)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地球上多种的生物”

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分为日本馆和地球馆,分别展示日本列岛的自然、与自然相关的历史以及地球的环境变动、生物的诞生和灭绝。其中,以自然生物为主题的“地球上多种的生物”展区是我们的主要考察对象。展览有“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陆上生物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由来”、“系统广场”、“在大自然生存的各种办法”、“保护生物多样性”6个版块,介绍了在进化的过程中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形成自己特有的形态以及生活方式。通过多种展览手段模拟生物的生活实景,展出动物标本,仿真复原植物,再加以视效、声效的模拟,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在展览内容策划方面,“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展出了大量海洋生物的真实标本和原尺寸复原的模型,解答了海洋的光合生态系统、化学合成生态系统等诸多问题;“陆上生物的多样性”模拟了陆上的红树林、沙漠、湿地等自然环境,展示了在各个环境中生活的形态各异的动植物;“多樣性的由来”、“系统广场”将抽象问题具象化,来馆者能在此了解到生命结构细胞的构成、根据设计图,合成蛋白质等知识;“在大自然生存的各种办法”、“保护生物多样性”使来馆者通过真实的标本了解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依据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规律策划展览结构。采用裸展和橱窗式展示结合的方式,易于受损的动植物标本被置于玻璃橱窗;被独立出来的中心展区展示生物石膏化石模型。大量使用可互动式展品,鼓励游客动手触摸。展示手段多样变化多端。设有触屏式电脑,大型场景复原:海洋环境和热带雨林环境。“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版块入口处环绕大型球幕,展现海洋环境,全景画展示海洋远景;展品组合多样:“化石标本+说明牌”组合,“复原模型+图片+阐述式说明”组合,“多媒体声像资料+说明牌”组合。

在环境设置方面,展区根据主题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主题色,“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以蓝色为主色调;“陆上生物的多样性”以绿色为主色调。整个展厅采用明快、活跃的原色色彩,全部使用人工照明。展区内大量设置的大型LED电子屏除了有展示、模拟背景的功能,也起到了环境照明的作用。穹顶安装具有聚光功能的射灯,“多样性的由来”版块刻意降低照明度,烘托出神秘的气氛。

在科普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东京科博的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有实力承担各种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经常前往世界各地考察研究,同时也会接待国外的学者进行交流活动。另外,早在1986年东京科博便引入了志愿者制度,其志愿者队伍的则主要以退休后的高龄者为主,从事科普讲解、楼层导览、辅助体验学习等工作。“地球上多种的生物”展区的志愿者科普讲解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在特定的讲解区域进行一次。志愿者在科普道具小推车后通过动物化石、模型向游客讲解与恐龙相关的知识。

四、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考察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优秀的科普教育场馆的几个特点

1、 极具特色的展览选题。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展览在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科技馆中较为罕见,而熊猫基地的科学探秘馆正是这其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东京科博则按照其自然科学的展览主题,由浅到深、由表至里的设置了展览版块,最后引导游客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2、 并列式的展览结构。展区内各区块以不同主题划分,属于并列关系。熊猫基地各区块的内容相互联系,按照熊猫的交配、育幼、成长的顺序串联起熊猫的整个生命,令人印象深刻。

3、丰富的信息负载手段。作为科普教育场馆的博物馆,重点在于教育而非展览,因此两馆皆抛却常见的橱窗式陈列,采用多媒体技术设置多种可参与操作互动的展览设备,设有看板、LED电子图文显示屏、折页、触屏式电脑、3D小影院以及互动展品。展示手段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全面深入的展示了教育项目。但白璧微瑕的是,熊猫基地馆内最常见的触屏式电脑展览方式,基本采用阐述式文字说明,主体皆采用陈述式句式,含有大量专业术语,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观众,尤其是未成年观众来说稍显乏味沉闷,难以引起强烈的兴趣。

4、自然的展场氛围。东京科博各展区依据不同的展览主题选定不同的主题色,照明以墙壁射灯为主,辅以大版面的照片,烘托出自然、和谐的氛圍。而悬挂在墙壁四周的科普展板、电子显示屏营造的环境灯光则强调了科普教育展场“科学探索”的神秘氛围。

5、专业的科普教育志愿者。无论是熊猫基地还是东京科博,其志愿者都经过专业的培训,能够结合展览内容,从专业的角度对游客进行科普。遗憾的是东京科博的志愿者年龄构成稍显单一,科普讲解方式难以引起低龄游客的兴趣。其科普教育主要依托于场馆展览本身,没有最大化的发挥科普讲解志愿者的作用。

五、促进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的建议

科普场馆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是开展教育科普活动,向参与者传递科普知识。[5]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在馆内开展的教育活动需要结合其拥有的科普教育资源,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设能够激发来馆者科学探索兴趣的、专业的科普教育项目。从本次的考察结果来看,我们初步讨论了以下建议:

1、 加强对科普基地的展览内容策划和管理,做好科普的基础建设。要想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场馆的基础展览内容建设是最必不可少的重点。场馆可以借鉴和参照国内外优秀的科普教育案例,从布局、教育目标、展览手段、场馆硬件设置等方面进行升级,探索适合自己的科普教育模式。

2、 培养专业科普教育人才。首先要确立科普教育人才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科普学、科技传播、博物馆学等学科的建设交流。规范培养、管理科普志愿者的方式,丰富志愿者的年龄构成,适当扩大高校志愿者的比例,用他们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讲解风格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定期举办志愿者的交流活动。

3、科普基地自身要加强自身营运管理。建设工作要突出特色,各基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场馆特有的科普资源,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科学需求为目的,开展特色鲜明、有实效的科普活动。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科普基地建设的教育目标、布局规划、展览重点、资金运用,保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莹.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类型及其实现机制[J].理论导刊,2012,(2).

[2]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大堀哲.博物館概論.東京:学文社,2005

[4]贾英杰.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初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5]蔡黎明.场馆非正式学习中的科普教育活动——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J].科协论坛,2018,(4)

本项目来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S201910656202)

作者:姚灵芝

第二篇: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

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1.基本概念辨析

1.1超常教育

我国超常教育的概念是1978年“少年班”这一事物发展而来的教育,超常教育对象是对某方面有超常能力学生的教育,超常教育为了适当教育对象的超常发展提出的教育。超常教育在本质上贯彻了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学的理念,强调在集体教育的理念下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首先,超常教育有加速教育的特征,以个别录取的方式进行某领域的快速教育,跳级学习、提前毕业是超常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超常教育有短期培训的特征,有时超常教育不脱离正常的集体授课制,把超常生集中起来进行短期培训。例如,我国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数学班教学等。但是,超常儿童的鉴定仍然是制约超常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后天教育环境中有效的改变超常儿童的弱点是教育工作的难点。

1.2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对英才的理解不同。一方面,英才教育是流于欧美的教育理念,英才教育主要指的是某方面获得高度评价的群体。英才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强调从受教育者的权力、财产和地位等构建教育类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英才教育的主要倡导实施者。另一方面,英才教育的理念通常可以理解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具有较好的创造性的教育对象。英才教育的概念是不断拓展的,英才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能力的专才。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的理念,但其本意更多的指的是对有天赋才能的人的教育,现代英才教育理念更多的指向于对幼儿的某项专长进行培养,注重每个孩子都是专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为新时代英才教育理念的最好注解,注重培养幼儿的使命感和做人做事性格魅力。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德国在倡导优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运用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专业性技能。

1.3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高智商天才开展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对智商超过140的群体开展的教育。这些天才在某个特殊领域通常有独特的本领,天才即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有一个根据天才特点进行独特培养发展的过程。历史上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在天才教育理念下培养了牛顿、达尔文、英王伊丽沙白一世等科学、政治等精英。美国与前苏联也开展过天才教育。天才教育的理念不应理局限在天才儿童教育的观念里,天才教育本质上是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而制定的独特培养策略,天才教育不是通过遗传因素来决定开展的教育。当前天才教育的范围还小众化,是对智力处于中上等且身心健康儿童开展的教育。天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现代天才教育的理念逐步的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天才教育的内涵也由单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价值,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合,达到从关注传统的自然禀赋到关注后天学习环境的目标,注重以多种方式推动幼儿智能多元发展。如果说天才教育是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那么超常教育则赋予天才教育以具体的形式,基本质上都是对幼儿某些特征的培养。

1.4资优教育

资优教育属于地域性的概念,资优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的优质儿童的教育。泛指对有一定的思维力、能够进行思考、判断、推于是活动幼儿开展的教育。资优教育与天才教育从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资优教育也不是针对特定集团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资优教育不会使人们像天才教育一样产生误解,资优教育的概念更有科学性,资优教育强调做好教育准备工作,注重集中教育工作的注意力,强调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资优教育更注重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多种兴趣,注重在提高幼儿思维清晰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教育目标。资优教育的分类多样,包括智能资优教育、艺术资优教育、创造力资优教育等。资优教育更关注幼儿的特殊才能。港台地区的资优教育还是大众化的教育,不设置教育门槛。

2.指导启示价值

2.1尊重学生个性

无论是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还是资优教育,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供给,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在信息化、创新化的时代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现代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层次进行教育资源的供给。首先,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与资优教育都有阶段性的特征,都注重个人潜能素质的开发。其次,四种教育方式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鉴别,强调挖掘出学生身上最优势的资源,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三,多维评价与以用为本成为新时期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更注重向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的方向转换,我国更注重拓展英才教育的理念,强调在满足大众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2.2优化教育模式

无论是天才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或资优教育,其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资源禀赋给开展才针对性教学活动。从本质上都强调在后天给优质幼儿以积极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目标,首先,应当设置弹性的教育机制,注重合理的调整优质幼儿的教学进度,能够以适当的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压缩减化教学内容,控制不利的教学因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其次,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更注重分组教学,强调构建有效的班内分组或者自组教育群体。超常教育与天才教育更注重某些特别课程的供给,强调强化提供超越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更注重运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第三,现代教育更注重在微课、慕课机制下打造兴趣培训班,强调建立各种教学实验班,丰富各种类型的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性化活动能力水平。

2.3强化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工作有效性,还要在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理念辨析的基础上优化学制,科学的设制课程,在优化知识供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下功夫,注重以必修课为主,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活动内容。其次,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更好的发挥班级授课制与个体指导的具体价值,从而形成完善的指导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结论: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概念在本质上有相近的特征,应当顺应每个人的具体教育需求,注重将天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在挖掘学生潜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原.美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3]蔣明珊.普通班里的资优教育之一:我的研究经验与观点[J].资优教育季刊,2010(115):1-7.

作者:范静怡

第三篇:全科医学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摘 要:《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广大基层地区医学科普较为薄弱的国情,提出基层医学科普必须由医学专业人员承担的观点。由于全科医生是扎根于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将全科医学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全科医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策略。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科普;策略

醫学科普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画、视频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医学常识、健康常识和保健知识等的实践活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微信等渠道传播了大量的医学科普信息。然而事实证明,相当多的医学科普信息来源并不可靠,属于非专业人士的以讹传讹,不仅没有起到疾病预防、健康宣教的目的,还极大地误导了普通群众[1]。例如,2003年非典时期的哄抢板蓝根事件和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故后的抢盐风波都是由虚假医学科普信息造成的[2]。因此,由什么样的人承担医学科普的制作和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对科普人才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开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3]。毋庸置疑,医学科普应当由医学专业人员承担才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4]。在我国,医学科普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广大基层。而基层医务工作者主要是全科医生。因此,将全科医学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大量具有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全科医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应当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医学科普意识

众所周知,“未雨绸缪”远远优于“亡羊补牢”,医疗行业更是如此,“治未病”远远优于“治已病”。医学科普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会人们怎么“治未病”。都说全科医生是健康守门人,是医疗系统的基石。全科医生直接面对最广大的人群,因此他们有没有医学科普意识很重要。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医学科普意识就能够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

医学科普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普意识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 在医学课程的教学中穿插相关的科普视频或其他科普作品,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其科普意识;2. 开辟科普作品欣赏第二课堂。在“全媒体”范围内收集优秀的科普作品,让学生在课外品评作品的优点和缺点,使其逐步领悟医学科普的精髓,从而逐步树立起医学科普意识;3. 组织全科医学生进行区域性医学科普现状调查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的严峻性,从而激发其医学科普意识[5,6]。4. 组织全科医学生学习医学科普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文件,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让学生从更高层面了解医学科普的重要性。5. 从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就业指导的层面向全科医学生剖析医学科普的必要性,使其坚定医学科普的意识。如医学科普可以提升群众对疾病诊疗的认识,减轻医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的压力;医学科普不仅可以帮助树立医院的品牌,还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医学科普有助于打破“只治不防,越治越忙”的医疗怪圈,减轻基层医疗工作的压力。

二、能力是行动的条件,应当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医学科普能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很多虚假的医学信息也在大量传播。为什么很多人宁愿相信非专业人士通过微信等渠道传播的伪医学,而不愿听医生的忠告呢?这是因为医学科普的许多“阵地”被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非医务人员占领了,并且这些人的传播技巧明显胜于“一板一眼”的医务人员,比如“绿豆神医”张悟本、“盖世华佗”胡万林,“北大专家”刘洪斌等[1],以致那些非科学的声音比医务人员的声音还洪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医疗工作者本身。很多基层医疗工作者虽然具有精湛的医学知识,但却不会对这些医学知识进行包装和再创造,导致他们传播的医学知识生涩难懂,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味和接受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缺乏医学科普能力。怎样才叫具有医学科普能力呢?那就是医疗工作者要将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用既科学又通俗有趣的方式表述出来,使广大群众乐意看、看得懂、学得会。例如被誉为“熊猫医生”的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所创作的《熊猫医生和二师兄漫画医学》真正做到了“漫画让医学变得更简单”[7]。再如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科普能力大赛中涌现出的大量优秀医学科普作品,光标题就吸睛无数:《8mm的小口如何解救腰突患者》、《狗咬吕洞宾之后》、《么么哒也能得性病?扎心了》、《喊不出声音的“救命”》、《千金难买老来“肉”》……

具体而言,医学科普能力主要包括:丰富的医学知识、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情趣、扎实的文字功底、充满想象力的构思、哲学的思维、新闻的敏感度及热点的把控能力、传播工具的认识和选择等。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才能为群众提供科学、适用、具有行为指导性的健康教育信息,创造出“靠谱”的医学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情趣”、“扎实的文字功底”、“充满想象力的构思”和“哲学的思维”才能传播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有趣味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故事,将医学科普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的敏感度及热点的把控能力”强才能创造出更接地气的医学科普;“传播工具的认识和选择”到位才能在“全媒体”时代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页、APP等传播媒介[8,9],针对不同的医学科普作品、不同的受众人群、不同的地区选择最适合的医学科普传播方式[10]。

医学科普能力不是一天养成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而逐步获得的。对扎根于基层的全科医生来说,更要注重医学科普能力的培养。在全科医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医学科普能力,对其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做好医学科普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好比在全科医生的培养伊始就种下了一颗科普的种子,这颗种子就会随着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医学科普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1. 多开设一些提高人文素质与修养的选修课,使全科医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和情趣、增强文字功底的同時,逐步形成医学哲学的正确思维,为其将来创造和传播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有趣味的医学科普知识做准备;2.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医疗热点、关注新闻时事,培养其新闻敏感度及热点的把控能力,有利于其将来创造和传播接地气的医学科普作品;3. 加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等的应用教学,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全科医学生能熟练选择和运用当今最流行的网络媒体进行科普传播和网络平台互动,实现医学科普宣传与服务百姓之间的对接;4. 组织全科医学生参与校内、市内、区内甚至全国的科普作品比赛,在备战参赛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科普能力。

三、实践才是最终目的,应当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医学科普实践活动

(一)应当在全科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使用传统模式进行医学科普实践

据统计,我国因病致贫的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0%以上,因此“健康扶贫”也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广西不少地方仍是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极度缺乏医学科普知识,因此因病致贫也是导致这些地区群众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部分地区甚至是新媒体覆盖不到的区域,在这些地区,舞台演出、现场宣教、电视、广播、图书、宣传画册等传统的媒介是医学科普可以利用的主要媒介。虽然这些传统媒介传授医学科普知识不如互联网那么灵活方便,有些甚至只是单向传播的方式和受众被动接受的模式,但是在特殊条件下这些传统媒介还是能营造人人学习医学科普知识、人人传播医学科普知识的良好氛围,从而成为“健康扶贫”的一大助力。因此应当在全科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学会使用传统模式进行医学科普实践。对此,我校在近几年的全科医学教育中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在全科医学专业的课外活动中,老师精心组织学生们排练了一段医学科普小品《奶茶妹妹》,讲述了一个年轻姑娘长期喝奶茶,最后导致血脂、胆固醇升高,提前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故事。该医学科普小品在随后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科普进社区”中得到了社区群众的喜爱和肯定。通过编排这样的医学科普小品,大大提升了全科医学生的医学科普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筛选合适的题材,提高了其医学科普的敏感度及热点的把控能力;通过学生自由编写剧本,锻炼了其构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赴社区现场演出锻炼了其组织能力和科普表演能力。再如,部分班级还在社区开展了“健康科普大家谈”的医学科普演说活动,所选择的话题都是时下人们比较关心而又一知半解的;其中“小龙虾,都说爱你不容易”、“疯狂的石头——肾结石”、“全身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救命的黄金四分钟”、“舌尖上的幽门螺杆菌”因为题材新颖、见解独到、解说到位,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除了原创医学科普进社区的实践,我校的全科医学生还将一些比较常用的医学科普知识以健康小册子的形式发放到社区。

(二)应当在全科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新媒体进行医学科普实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APP、微信、抖音这些新媒体不断涌现,能承载医学科普的媒体越来越多。这些新媒体能实现对医学科普更快捷、方便、有效地传播。新媒体已经能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并且可以实现实时互动,所以对于医学科普而言是一种更顺应时代发展的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传播的方式也更为年轻人所喜爱。因此应当在全科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新媒体进行医学科普实践。从2016年至2018年,我校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创造了近十个医学科普系列动漫视频作品。这些作品被不少同学放到QQ空间和微信平台进行传播,同时在著名的网络视频平台“优酷”上也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其中,比较接地气的作品有《一氧化碳中毒——我拿什么来拯救你》(优酷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2NT

k4ODQ3Mg==.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qq-pf-to=pcqq.c2c)、《致命感冒——“流感君”外传》(优酷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4MDE2NjcwMA==.html?

tpa=dW5pb25faWQ9MTAzMjUyXzEwMDAwMV8wMV8wM

Q)、《二胎学堂——优生篇》(优酷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1NTkyMzQwOA==.html?spm=a2h0j.1118538

1.listitem_page1.5~A)、《我的“手足口”日记》(优酷网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k5OTkyNzY4NA==.html?x&sharefrom=android&sharekey=aae9aab229a1054f22f19796

138c9e9f8)等。这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医学科普意识和参与医学科普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目前基层医学科普存在人才不足、缺乏科普精品、不懂医的人论医等状况,采取全科医学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才能顺应《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培养出大量具有医学科普意识和能力的全科医生,进而创造出以医学理论为基础、符合实际、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作品。

参考文献:

[1]姜涌,吕冰.“互联网+医学科普”现状及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1):26-27.

[2]钟美珠,何娟丽.互联网+背景下卫生科普工作初探[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375:770-772.

[3]中国科协.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Scharrer L, Rupieper Y, Stadtler M, et al. When science becomes too eas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clines laypeople to underrate their dependence on expert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Bristol, England)2017,268:1003-1018.

[5]朱少芳,何健民,张晋蔚,等.基于职业卫生现状调查的广州市职业病防治科普实践[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355:445-448.

[6]洪绍彩,陈凯宁,牟强,等.广西农村地区医学科普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17,39(11):1697-1699.

[7]玖九.健康科普职责不能丢[J].中国卫生人才,2018,2:33-34.

[8]殷丽丽,王绍宇,易利容,等.基于MVP模式的医疗科普App设计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8,85:60-62.

[9]Vidal F. Introduction: From“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through Film”to“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Science in context 2018,3(11):1-14.

[10]吳芳,潘一伟,马璐璐,等.全媒体背景下医学科普教育与“同心家园”[J].现代医院,2017,17(10):1433-1439.

作者:秦雯 苏雯雯 唐盼 吴春燕 朱小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创新论文范文